图书介绍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能力增长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能力增长研究](https://www.shukui.net/cover/45/33824680.jpg)
- 邵云飞,唐小我,范群林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39379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76页
- 文件大小:42MB
- 文件页数:392页
- 主题词:产业经济-技术革新-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与能力增长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理论基础1
1.1 产业集群1
1.1.1 产业集群的内涵界定1
1.1.2 产业集群的特征与分类2
1.1.3 产业集群理论及其发展历程3
1.2 自主创新11
1.2.1 自主创新内涵11
1.2.2 自主创新的路径与模式12
1.2.3 自主创新体系及评价13
1.3 产业集群创新14
1.3.1 产业集群创新的要素15
1.3.2 产业集群创新的机理16
1.3.3 产业集群创新的模式17
1.3.4 产业集群创新的能力18
1.4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18
1.4.1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内涵18
1.4.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系统及结构19
1.4.3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内涵及特征20
1.5 网络内涵及构成要素21
1.5.1 网络内涵21
1.5.2 网络构成要素22
1.6 社会网络与复杂网络23
1.6.1 社会网络理论23
1.6.2 复杂网络理论26
1.6.3 社会网络和复杂网络的异同30
1.6.4 网络的动态性32
1.7 区域创新网络与集群创新32
1.7.1 创新网络内涵32
1.7.2 集群创新网络内涵33
1.7.3 创新网络对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34
1.7.4 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35
第2章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竞争与合作机制42
2.1 产业集群内的竞争机制42
2.1.1 竞争推动企业创新43
2.1.2 竞争提高企业差异化能力43
2.1.3 竞争增加市场需求43
2.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合作机制44
2.2.1 合作创新的基础:信任44
2.2.2 合作与自主创新45
2.2.3 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模式研究47
2.3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协同竞争模型49
2.3.1 模型假设49
2.3.2 模型构建50
2.3.3 模型分析51
第3章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学习机制54
3.1 产业集群学习的内涵54
3.1.1 集群学习的含义54
3.1.2 集群学习与集群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55
3.2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影响因素与运作机理56
3.2.1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影响因素分析56
3.2.2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构建与解析60
3.2.3 网络结构特征与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关系62
3.3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知识流程63
3.4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知识流动路径65
3.4.1 核心节点群内的知识流动路径66
3.4.2 辅助节点群与核心节点群之间的知识流动路径68
3.4.3 产业集群的外向型知识流动路径69
3.5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知识流动模式69
3.5.1 产业集群的知识流动模式70
3.5.2 基于生命周期的产业集群知识流动特征70
3.5.3 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知识流动模式72
3.6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背景下的企业学习激励74
3.6.1 单一企业学习动力分析74
3.6.2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学习分工76
3.6.3 高低位势企业学习的产业集群激励77
3.7 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学习规制79
3.7.1 影响产业集群学习的行为因素80
3.7.2 产业集群学习的社会公允规制81
3.7.3 产业集群学习的社团规制81
3.7.4 产业集群学习的政府规制81
3.8 提升产业集群学习系统运行效率的对策82
3.8.1 优化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产业链构成83
3.8.2 充分发挥学习系统中各主体的学习职能84
3.8.3 畅通知识流动路径84
3.8.4 优化组合产业集群的知识流动模式85
3.8.5 激励企业学习以实现产业集群的分工学习85
3.8.6 完善产业集群学习的多主体规制86
第4章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激励与扩散机制87
4.1 不同技术溢出模式下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市场激励模型88
4.1.1 模型的基本假设88
4.1.2 模型的构建89
4.1.3 模型求解及参数分析90
4.2 产业集群内不同位势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98
4.2.1 产业集群高位势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分析98
4.2.2 产业集群低位势企业自主创新的市场激励机制分析100
4.3 产业集群高位势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激励模型101
4.3.1 模型假设101
4.3.2 模型构建102
4.3.3 模型求解及参数分析103
4.4 产业集群高位势企业自主创新的政府激励机制104
4.4.1 产业集群内高位势企业自主创新的不确定性对政府激励的影响104
4.4.2 自主创新活动对政府激励的影响105
4.5 创新扩散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106
4.5.1 非正式交流是创新扩散的重要途径106
4.5.2 创新扩散促进了集群自主创新107
4.6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107
4.6.1 企业的学习能力107
4.6.2 企业间的交流108
4.7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扩散的理论模型108
4.7.1 传染病模型108
4.7.2 戴维模型109
4.8 技术转移视角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扩散动力110
4.8.1 使用该创新将使企业成为一个行业垄断者110
4.8.2 成本c是行业平均的成本水平110
第5章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综合动力机制与模型112
5.1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分析112
5.1.1 竞争效应动力113
5.1.2 集群学习动力113
5.1.3 溢出扩散动力114
5.1.4 激励动力115
5.2 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动力模式分析116
5.2.1 企业创新动力模式分析116
5.2.2 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动力模式分析118
5.3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模型研究119
5.3.1 企业的入群模型研究119
5.3.2 进入模型与增长模型研究122
5.3.3 合作创新的溢出扩散模型研究125
5.3.4 合作创新的激励作用模型研究126
5.4 综合动力机制的概念模型128
5.5 合作、学习与创新129
5.6 产业集群学习与创新扩散130
5.6.1 基于交流学习的创新扩散模型130
5.6.2 有新企业产生时的创新扩散模型132
5.7 产业集群内的竞争与创新扩散133
5.7.1 竞争对创新扩散的影响133
5.7.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竞争扩散模型134
5.7.3 模型的分析134
5.7.4 模型的经济意义136
第6章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动力的实证139
6.1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140
6.2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和动力分析141
6.2.1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影响因素142
6.2.2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143
6.3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动力分析144
6.3.1 问卷设计与数据采集144
6.3.2 信度与效度分析145
6.3.3 回归分析146
6.4 提升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147
6.4.1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147
6.4.2 提升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149
第7章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研究154
7.1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内涵155
7.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过程分析156
7.2.1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技术创造过程156
7.2.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的扩散过程157
7.3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因素158
7.3.1 技术能力158
7.3.2 人才储备159
7.3.3 融资环境159
7.3.4 基础设施159
7.3.5 文化环境160
7.4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模式160
7.5 技术扩散下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模型161
7.5.1 传染病传播与技术扩散传播机制的相似性161
7.5.2 传染病模型在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中的应用162
7.6 基于技术扩散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模型163
7.6.1 SIS模型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解释163
7.6.2 SIR模型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解释164
7.7 模型仿真结果及解释166
7.7.1 SIS模型仿真结果及解释166
7.7.2 SIR模型仿真结果及解释167
7.7.3 基于仿真结果的政策建议168
7.8 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169
7.9 基于集群创新网络的自主创新能力增长模式170
7.9.1 水平一体化型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增长模式170
7.9.2 垂直分离型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增长模式172
7.9.3 垂直分离与水平一体化共存型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增长模式174
7.10 基于集群创新网络的自主创新能力增长仿真模型176
7.10.1 仿真模型的构建176
7.10.2 仿真结果及解释178
7.11 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对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181
7.11.1 连结度分布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182
7.11.2 集聚系数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182
7.11.3 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183
第8章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支撑体系185
8.1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186
8.1.1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能力186
8.1.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资源186
8.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主体的关系187
8.2.1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主体的内涵187
8.2.2 创新服务主体间的相互关系191
8.2.3 创新服务主体的服务对象选择对服务效率的影响192
8.3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资源的配置机理和理论模型192
8.3.1 不同产权属性的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资源194
8.3.2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资源的配置机理195
8.3.3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模型196
8.4 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能力的提升对策199
8.4.1 基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主体的提升对策200
8.4.2 基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资源的提升对策201
8.4.3 基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服务对象的提升对策203
第9章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的对比分析204
9.1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04
9.1.1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内涵204
9.1.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205
9.1.3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06
9.2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分析217
9.2.1 技术合同对比分析217
9.2.2 技术创造投入产出分析218
9.2.3 科技企业孵化器分析221
9.3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223
第10章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实证226
10.1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发展现状226
10.1.1 国内其他家具产业集群概况228
10.1.2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与国内其他家具产业集群之间的差距228
10.2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学习系统的发展229
10.2.1 集群学习的社会网络现状229
10.2.2 集群的学习环境特征231
10.3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刻画231
10.3.1 创新网络边界及样本确定231
10.3.2 创新网络连接维度选取及问卷设计232
10.3.3 数据采集和问卷信度、效度分析233
10.3.4 网络刻画234
10.3.5 网络结构特征与产业集群学习244
10.4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学习环境对集群学习的支撑244
10.4.1 中介服务机构对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学习的支撑244
10.4.2 政府对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学习的支撑245
10.5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学习系统对集群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246
10.6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对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247
10.6.1 密度、中心性分析247
10.6.2 派系及节点度分析248
10.6.3 整体结构特征对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249
10.7 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个体结构特征对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250
10.7.1 理论假设250
10.7.2 变量测度251
10.7.3 实证过程及结论252
10.7.4 企业个体结构特征对比254
10.8 完善成都家具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256
10.8.1 发展市场化的服务型中介256
10.8.2 加大多轨道信息平台的创立256
10.8.3 引导企业加大学习力度257
10.8.4 科学化政府的服务职能257
10.8.5 提升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257
10.8.6 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企业合作258
10.8.7 改善区域公共设施,吸引更多知名家具企业迁入258
10.8.8 营造自主创新的集群文化259
10.8.9 完善集群产业链的发展259
第11章 成都制造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实证261
11.1 行业选取及数据来源262
11.2 主成分分析过程263
11.3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聚类过程265
11.4 聚类结果分析267
11.5 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现状268
11.5.1 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含义及特征268
11.5.2 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历程269
11.5.3 与国内外同行业的对比271
11.6 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结构分析273
11.6.1 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及特征273
11.6.2 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成274
11.6.3 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刻画278
11.7 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与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关系283
11.7.1 知识的获取及整合与产业集群自主创新283
11.7.2 产业集群学习与集群自主创新284
11.8 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整体结构特征对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286
11.8.1 密度、中心性和平均最短路径长度分析286
11.8.2 派系和节点度分析287
11.8.3 整体结构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288
11.9 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个体结构特征对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影响289
11.9.1 理论假设289
11.9.2 变量测定290
11.9.3 实证过程及结论291
11.10 完善德阳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对策293
11.10.1 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以促进产业集群学习293
11.10.2 营造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文化以促进企业与大学的合作293
11.10.3 改善产业集群公共设施引入更多知名企业293
第12章 东汽自主创新能力增长的案例295
12.1 东汽发展现状296
12.1.1 技术研发的主要成果296
12.1.2 主要产品结构299
12.1.3 近年经营绩效301
12.1.4 国外市场拓展305
12.2 东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导航:技术创新战略306
12.2.1 理论依据306
12.2.2 外部环境分析308
12.2.3 内部环境分析315
12.2.4 技术创新战略演变318
12.3 东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技术能力326
12.3.1 理论依据326
12.3.2 技术能力测度分析328
12.3.3 技术能力的提升335
12.4 东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支撑:人才机制345
12.4.1 理论依据345
12.4.2 人才结构347
12.4.3 人才激励351
12.4.4 人才机制的完善353
12.5 东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外部支撑:德阳集群354
12.5.1 理论依据354
12.5.2 德阳集群对东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355
12.5.3 德阳集群配套企业的完善357
参考文献359
后记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