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技术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技术
  • 黄恭情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ISBN:9787503867552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362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378页
  • 主题词:野生动物-保护-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技术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2

第一节 野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2

一、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概况3

二、中国动物地理分区概况5

三、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7

第二节 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概况14

一、驯养动物的进化概况14

二、中国野生动物移地保护概况25

三、国外野生动物保护概况29

第三节 群落与环境关系30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30

二、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转移和物质循环31

三、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31

四、生态平衡与人类生存32

五、野生动物种群的自然调节34

第一章 自然界野生脊椎动物概况37

第一节 自然界的圆口类动物37

第二节 自然界的鱼类37

一、鱼类的分类38

二、鱼类的体形38

三、鱼类的洄游38

四、鱼类的结构39

五、鱼类的生殖40

第三节 自然界的两栖类动物41

一、两栖类皮肤的主要特征41

二、两栖类的呼吸方式41

三、两栖类的呼吸特点41

四、两栖类的繁殖习性41

第四节 自然界的爬行类动物42

一、龟鳖目爬行动物42

二、有鳞目爬行动物43

三、鳄形目爬行动物43

第五节 自然界的鸟类44

一、平胸总目鸟类45

二、企鹅总目鸟类47

三、突胸总目鸟类47

第六节 自然界的哺乳动物55

一、胎生和哺乳55

二、哺乳动物身体结构简述56

三、自然界哺乳动物57

第七节 野生动物对生境的适应68

一、身体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68

二、行为和生活习性变化70

三、野生动物应激反应和生态幅71

第八节 自然界野生脊椎动物综述71

第二章 野生动物的新陈代谢73

第一节 野生动物新陈代谢基本概念73

一、物质代谢73

二、能量代谢75

第二节 水和无机盐的代谢75

一、水和无机盐的生理功能76

二、水和无机盐在体内的含量和分布77

三、水和无机盐的代谢77

四、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79

五、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失调80

第三节 蛋白质的新陈代谢84

一、蛋白质的分解代谢85

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87

三、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的作用88

四、蛋白质代谢的调节88

第四节 脂肪的新陈代谢89

一、脂肪的营养意义89

二、脂肪的消化与吸收90

三、脂肪吸收后的转变90

四、肝脏在脂肪代谢中的作用91

五、脂肪代谢的调节91

第五节 碳水化合物的代谢91

一、醣的生理功能91

二、醣的消化与吸收92

三、醣吸收后的转变92

四、肝脏在醣代谢中的作用93

五、醣代谢的调节93

第六节 维生素与辅酶的功能94

一、脂溶性维生素94

二、水溶性维生素95

第七节 野生动物的新陈代谢综述97

第三章 脊椎动物机体结构与机能100

第一节 脊椎动物皮肤及其衍生物101

一、皮肤的功能101

二、皮肤的结构102

三、皮肤的衍生物102

四、皮肤及其衍生物概述102

第二节 脊椎动物的骨骼及其机能103

一、骨骼系统的机能104

二、骨骼的基本结构105

第三节 脊椎动物肌肉结构及其机能107

一、肌肉的机能107

二、肌肉结构108

第四节 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10

一、消化系统的机能110

二、消化系统的结构111

第五节 脊椎动物呼吸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14

一、呼吸系统结构115

二、呼吸系统的机能117

第六节 脊椎动物循环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17

一、循环系统结构117

二、循环系统结构的演变概况121

三、循环系统的机能123

第七节 脊椎动物排泄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24

一、排泄系统的结构124

二、排泄系统的机能125

第八节 脊椎动物生殖系统结构与机能126

一、雄性生殖系统结构126

二、雌性生殖系统的结构126

三、生殖系统的机能127

第九节 脊椎动物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28

一、神经系统的结构128

二、神经系统的机能129

第十节 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的结构与机能130

第十一节 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131

一、恒温动物及体温调节131

二、变温动物及其可变温度范围134

第十二节 移地饲养野生动物与环境134

一、创造适宜的小气候环境135

二、创造与自然界类似的生境135

三、移地动物的驯养136

第四章 野生动物的免疫功能139

第一节 免疫系统组织结构140

一、免疫器官140

二、免疫细胞142

三、免疫分子145

第二节 抗原146

一、抗原的性质146

二、抗原的种类147

三、重要的抗原物质147

四、免疫佐剂149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149

一、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50

二、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150

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特性150

四、机体抗体的多样性遗传机制152

五、免疫球蛋白的异常152

第四节 补体系统152

一、补体的组成153

二、补体系统的激活及其调节153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154

第五节 免疫应答155

一、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56

二、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细胞免疫157

第六节 抗感染免疫158

一、先天性免疫158

二、获得性免疫160

第七节 免疫学应用162

一、免疫学对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式162

二、免疫学应对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方式165

三、免疫学说在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工作中的应用169

第八节 野生动物免疫功能综述174

第五章 消毒与灭菌177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存177

一、土壤里的微生物177

二、水中的微生物178

三、空气中的微生物178

第二节 外界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78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79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180

三、影响消毒药物消毒与灭菌的因素181

四、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182

五、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敏感性184

第三节 动物养殖地的消毒与灭菌185

一、消毒的种类185

二、消毒的对象187

三、消毒的方式191

四、杀虫与灭鼠193

第四节 消毒与灭菌综述194

第六章 野生动物的检疫196

第一节 野生动物检疫的目的意义196

一、注意野生动物体质的恢复和促进新引进动物对新环境的适应197

二、预防传染源的扩散和疾病治疗198

三、对引进野生动物进行检查199

第二节 野生动物检疫的范围和对象200

一、检疫的范围200

二、检疫的对象205

第三节 野生动物检疫方法207

一、传染性疾病的检疫方法207

二、寄生虫检疫方法207

三、国境检疫210

四、国内检疫210

第四节 野生动物检疫后的处理210

一、输出野生动物检疫后的处理211

二、入境野生动物检疫后的处理211

三、过境动物检疫后的处理211

第五节 野生动物检疫综述212

第七章 野生动物的饲料214

第一节 野生动物常用的人工饲料概况215

一、青饲料215

二、粗饲料217

三、能量饲料217

四、蛋白质饲料218

五、矿物质饲料219

六、维生素饲料220

七、添加剂220

八、配合饲料221

九、饲料能量222

十、饲料的消化率和利用率223

第二节 野生动物常用的动物性饲料224

一、肉品类动物性饲料225

二、蛋品类动物性饲料225

三、乳品类饲料226

第三节 野生动物常用的植物性饲料231

第四节 移地保护野生动物饲料综述243

第八章 野生动物的饲养245

第一节 野生动物的饲料245

一、野生动物的食物选择246

二、移地保护野生动物的饲料保存与卫生256

三、野生动物饲料的调制与卫生260

第二节 移地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和活动空间265

一、最大限度提供舒适的活动空间266

二、创造有利于各种动物繁殖的条件266

三、预防气候因子危害的装置267

四、饲养条件下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267

五、饲养条件下野生动物活动空间267

第三节 移地保护野生动物生存环境条件269

一、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环境安静、清洁269

二、温湿度对动物的具体影响270

第四节 野生动物转移272

一、野生动物的“串笼”272

二、野生动物的运输276

第五节 野生动物驯养279

第六节 野生动物的人工饲养281

一、野生动物饲料的选择和要求282

二、哺乳动物的饲养284

三、鸟类的饲养287

四、爬行类动物的饲养290

五、两栖类动物的饲养291

六、鱼类的饲养292

第七节 野生动物饲养综述293

第九章 人工饲养野生动物的管理295

第一节 野生动物栖息地管理295

一、栖息地安全管理295

二、栖息地清洁卫生管理296

三、栖息地各种用具管理297

第二节 预防生态因子对野生动物的危害297

一、预防物理因子的危害298

二、预防化学因子的危害305

三、预防生物因子的危害305

第三节 野生动物的日常观察308

一、观察外部身体结构状况308

二、观察精神状态309

三、观察活动状况309

四、观察采食情况309

五、观察呼吸情况310

六、观察粪便情况310

七、观察尿液情况311

八、观察生长发育情况311

九、观察生殖情况312

第四节 野生动物的管理工作综述312

第十章 野生动物的繁殖314

第一节 自然界野生动物生殖的概况315

一、鱼类的生殖概况316

二、两栖类的生殖概况317

三、爬行类的生殖概况318

四、鸟类的生殖概况319

五、哺乳类的生殖概况319

第二节 野生动物的生殖方式321

一、自然交配方法321

二、人工授精方法322

三、胚胎移植方法322

四、无性生殖(克隆)323

五、孤雌生殖324

第三节 野生动物的繁殖324

一、做好饲养与管理工作324

二、掌握野生动物的生殖习性326

三、创造适宜的生殖环境和条件327

第四节 野生动物的驯养327

第五节 野生动物的生殖综述328

第十一章 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331

第一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发生331

一、外部环境因素引起野生动物发病和死亡331

二、野生动物自身组织器官等因素引起的疾病332

三、野生动物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共同危害下引起野生动物发病332

第二节 野生动物常见疾病333

一、生物因子引起的疾病333

二、物理因子引发的疾病338

三、化学因子引发的疾病339

四、其他因素引发的野生动物疾病340

五、动物发热(体温升高)343

六、动物休克345

七、动物食物中毒347

第三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诊断351

一、认真观察动物个体情况,做好记录352

二、野生动物疾病发生的调查352

三、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观察352

四、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检查353

五、野生动物疾病的实验室及设备检查353

六、野生动物尸体剖检和病理解剖学诊断354

第四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治疗354

一、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护理354

二、野生动物疾病的临床治疗357

第五节 野生动物疾病的预防360

第六节 野生动物疾病与防治综述36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