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药理试验方法 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药理试验方法 下](https://www.shukui.net/cover/13/30302220.jpg)
- 张均田,杜冠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ISBN:7811363753
- 出版时间:2012
- 标注页数:2481页
- 文件大小:520MB
- 文件页数:129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现代药理试验方法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十五篇 微阵列基因分析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1218
第一章 微阵列基因分析的历史、现状和未来1218
第一节 基因芯片及分析过程1218
第二节 数据分析1220
第二章 微阵列基因分析在药物发现中的应用1221
第一节 发现新的靶基因1221
第二节 化合物基因型谱1222
第三节 毒理学的预测1223
第四节 确定药物作用的标志基因1224
第五节 药理遗传学1224
第六节 未来的发展方向1225
第三章 微阵列蛋白质芯片在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227
第一节 蛋白质芯片的基本原理1228
第二节 蛋白质芯片的制备及检测1228
第三节 蛋白芯片在新药研究中的应用1229
第四节 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1230
第十六篇 荧光可视化实验方法的应用1232
第一章 低分子荧光探针的可视化应用1232
第二章 荧光蛋白的特性及其应用1235
第三章 荧光蛋白可视化技术在神经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1238
第十七篇 药物代谢实验方法和技术1243
第一章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自生物样品中分离和定量方法1243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1243
第二节 气相色谱法1245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1249
第四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1255
第五节 荧光分析法1258
第六节 免疫分析法1262
第二章 核素示踪技术在药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1264
第一节 概述1264
第二节 核素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范围1266
第三章 串联质谱在药品及其代谢产物分析中的应用1277
第一节 原理简介1277
第二节 定性分析1279
第三节 定量分析1281
第四章 药物代谢酶研究思路和常用方法1282
第一节 研究现状1282
第二节 CYP450含量测定1285
第三节 二甲基亚硝胺脱甲基酶活性测定1286
第四节 红霉素脱甲基酶活性测定1287
第五节 7-乙氧基(戊氧基)香豆素脱烃酶活性测定1287
第六节 睾酮羟化酶活性测定(HPLC法)1288
第七节 底物探针测定法(鸡尾酒探针法)1289
第八节 常用CYP450s诱导和抑制方法1292
第九节 药物代谢Ⅱ相酶研究方法1293
第五章 利用肝脏标本的研究方法1296
第一节 肝切片技术1296
第二节 离体肝脏灌流法1297
第六章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研究方法1300
第一节 平衡透析法1300
第二节 超过滤法1303
第三节 快速或动力透析法1305
第四节 分配平衡法(partition equilibrium)1306
第五节 凝胶过滤法1307
第六节 光谱分析法1308
第七章 临床药代动力学1309
第一节 房室模型概念1310
第二节 静脉滴注的药代动力学1311
第三节 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1315
第四节 生物利用度有关参数AUC和Cmax统计学检验1318
第五节 生物样本分析方法的认证1324
第十八篇 行为药理实验方法与技术1326
第一章 学习、记忆实验法和记忆障碍动物模型1326
第一节 概述1326
第二节 常用的动物学习、记忆实验方法1326
第三节 记忆障碍动物模型1333
第四节 给药方案、对结果的评价及有关问题1335
第二章 学习记忆的电生理研究方法——突触传递长时程增强(LTP)现象1336
第一节 LTP研究概况1336
第二节 在整体脑内记录LTP的方法1339
第三节 在脑片上记录LTP的方法1341
第三章 抗焦虑药理实验方法1347
第四章 抗抑郁药理实验方法1360
第一节 概述1360
第二节 抑郁动物模型1362
第五章 镇静催眠药理学研究方法1373
第一节 概述1373
第二节 体外实验方法1374
第三节 镇静作用实验方法1375
第四节 催眠作用实验方法1378
第六章 镇痛药理学研究方法1380
第一节 概述1380
第二节 整体动物模型1381
第三节 离体器官实验1389
第四节 受体结合实验1391
第五节 痛觉电生理学实验1395
第七章 抗癫痫药理学研究方法1398
第一节 概述1398
第二节 急性实验性惊厥模型1399
第三节 慢性实验性癫痫模型1402
第四节 原发性实验性癫痫模型1406
第八章 药物依赖性动物实验方法1410
第一节 阿片类药物的身体依赖性实验方法1410
第二节 镇静催眠药的身体依赖性实验方法1417
第三节 药物的精神依赖性评价方法1420
第四节 化学分析方法在阿片类滥用诊断中的应用1427
第十九篇 抗帕金森病实验方法与技术1440
第二十篇 抗衰老及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研究方法1440
第一章 阿尔茨海默病药理学研究方法1440
第一节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1440
第二节 动物模型的制作和选择1443
第三节 形态学实验方法1450
第四节 阿尔茨海默病的蛋白质组学相关技术方法1457
第五节 阿尔茨海默病与Aβ对长时程增强的影响研究1463
第六节 几种重要活性物质的检测方法及意义1467
第二章 阿尔茨海默病淀粉样变蛋白前体转基因模型1474
第一节 动物模型和转基因模型的基本概念1474
第二节 APP转基因模型的理论基础1475
第三节 APP转基因小鼠AD模型研究1478
第四节 APP转基因小鼠AD模型存在的问题1479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1480
第三章 寿命实验方法1481
第一节 概述1481
第二节 果蝇实验1482
第三节 鹌鹑实验1485
第四节 小鼠实验1485
第五节 大鼠实验1486
第六节 家蚕实验1486
第七节 隆腺蚤实验1487
第八节 二倍体细胞寿命实验1488
第四章 衰老对代谢及相关酶影响的实验方法1489
第一节 血清总抗氧化活性测定1489
第二节 过氧化脂质测定1490
第三节 脂褐素测定1491
第四节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测定1491
第五节 单胺氧化酶活性测定1493
第六节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测定1494
第七节 血清中铜蓝蛋白氧化酶活性测定1496
第八节 脑细胞Na+-K+-ATP酶活性测定1496
第九节 羟脯氨酸测定1498
第十节 红细胞膜唾液酸含量测定1498
第十一节 核酸代谢测定1499
第五章 衰老免疫学方法1499
第一节 衰老免疫学一般概念1499
第二节 IL-1~IL-4的检测方法1501
第三节 IL-6表达的测定方法1504
第四节 神经白细胞素的检测方法1507
第五节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测定方法1510
第二十一篇 脑卒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1513
第一章 脑缺血模型1513
第一节 动物模型1513
第二节 体外模型1522
第二章 脑出血模型1524
第三章 作用机制研究1526
第四章 脑卒中治疗新靶点——神经血管单元及其研究方法1529
第一节 “神经血管单元”概念提出的背景和意义1529
第二节 神经血管单元的在体研究方法1530
第三节 神经血管单元体外模型的建立与评价1533
第四节 神经血管单元研究展望1538
第五章 血脑屏障体外筛选模型的建立1539
第六章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的非临床有效性研究1548
第一节 新药研究中的非临床有效性研究1549
第二节 缺血性脑卒中治疗药物的非临床有效性研究1550
第三节 常见动物模型评价1552
第二十二篇 抗血栓形成及相关研究方法与技术1555
第一章 血管内皮细胞1555
第一节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1555
第二节 内皮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测定1558
第三节 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1564
第二章 有关血小板研究的实验方法1566
第一节 血小板的制备方法1566
第二节 血小板生存时间检测1568
第三节 血小板功能实验1569
第四节 影响血小板功能的几种途径检测1575
第五节 血小板膜糖蛋白测定1582
第六节 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1584
第三章 有关凝血因子及凝血机制的实验1585
第一节 内源性凝血途径实验1586
第二节 外源性凝血途径实验1591
第三节 凝血第三阶段实验1595
第四章 抗凝物质检查1598
第一节 生理性抗凝物质检测1598
第二节 病理性抗凝物质检测1607
第五章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检测1610
第一节 纤溶活性检测1610
第二节 纤维蛋白单体检测1614
第三节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检测1615
第六章 血栓形成相关的流变学测定方法及有关在体实验1620
第一节 血栓弹力图法1620
第二节 体外血栓仪法1621
第三节 凝血的旋转剪应力测定法1621
第四节 电刺激动脉血栓形成法1623
第五节 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法1623
第六节 光化学诱导脑梗死模型1624
第七节 微血栓形成的观测与分析1625
第二十三篇 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肌缺血预适应研究方法第一章 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模型1627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复制1627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病理形态学1633
第二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生化测定1640
第一节 血脂测定1640
第二节 脂蛋白的分离和测定1646
第三节 载脂蛋白的测定1656
第四节 脂质和脂蛋白代谢有关酶活性的测定1662
第五节 脂质过氧化物及其有关酶活性的测定1675
第六节 脂蛋白受体功能的测定1682
第三章 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细胞培养实验1690
第一节 几种有关细胞的培养实验1690
第二节 有关细胞的功能性实验1695
第三节 泡沫细胞模型的建立1699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细胞因子及基因表达实验1703
第四章 缺血性预适应的机制及药理学研究1712
第一节 预适应的概念1713
第二节 预适应的形成机制1713
第三节 缺血性预适应模型1714
第四节 针对心脏预适应的药理学实验1714
第二十四篇 治疗糖尿病药物药理实验方法与技术1717
第一章 糖尿病及有关并发症的动物模型1717
第一节 类似1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1717
第二节 类似2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1719
第三节 糖尿病动物的并发症1722
第二章 糖尿病离体实验1724
第一节 糖代谢实验1724
第二节 醛糖还原酶及多元醇途径1729
第三节 胰岛细胞培养1731
第四节 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剂1734
第五节 DPP-Ⅳ抑制剂1735
第六节 PPAR激动剂1737
第三章 生化测定及病理检查1739
第一节 血糖与血脂测定1739
第二节 糖基化蛋白测定1742
第三节 糖原合成测定方法1744
第四节 糖异生的测定方法1746
第五节 胰岛素的测定1747
第六节 胰岛素受体测定1747
第七节 神经传导速度测定1748
第八节 血清中NAG活性测定方法1749
第九节 胰岛、肾、神经、视网膜及晶体病理变化的光镜及电镜观察1750
第二十五篇 肿瘤药理实验方法与技术1753
第一章 细胞毒类药物1753
第一节 体外实验方法1753
第二节 动物肿瘤体内筛选法1758
第三节 抗癌药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760
第二章 生物反应调节剂1770
第一节 体内抗癌实验方法1770
第二节 免疫功能的研究方法1771
第三章 分化诱导剂1785
第一节 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研究方法1785
第二节 细胞功能的研究方法1787
第三节 与分化有关的基因及其表达的研究方法1790
第四章 化学预防药1792
第一节 体外诱导细胞转化的方法1793
第二节 体内诱癌实验1797
第三节 化学预防剂作用机制的研究1798
附:胃癌变动物模型1803
第五章 逆转肿瘤耐药性药物研究方法1809
第一节 肿瘤细胞耐药表型和机制1810
第二节 肿瘤耐药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1822
第三节 多药耐药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测定1823
第四节 肿瘤耐药逆转及其研究方法1839
第六章 抗肿瘤侵袭、转移药物的实验方法1854
第一节 肿瘤侵袭、转移与实验方法概述1854
第二节 肿瘤侵袭、转移的实验动物模型1856
第三节 肿瘤侵袭的体外模型及侵袭相关的生物学特性研究1861
第四节 促血管新生实验方法1867
第七章 放疗及化疗增敏剂1876
第一节 放射增敏剂的正名、定义及其研究特点1876
第二节 离体细胞培养实验技术1876
第三节 整体动物实验技术1883
第二十六篇 抗炎、抗过敏及肝损伤实验方法与技术第一章 抗炎及抗过敏实验方法与技术1899
第一节 急性炎症1899
第二节 亚急性和慢性炎症1900
第三节 过敏性炎症1901
第四节 炎症介质测定方法1901
第二章 抗肝炎、肝功能衰竭、肝纤维化、脂肪肝药理实验方法1910
第一节 抗肝炎药药效学实验模型1910
第二节 抗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药效学实验模型1913
第三节 退黄疸药动物模型1914
第四节 抗肝纤维化药效学实验模型1914
第五节 抗脂肪肝药效学模型1918
第三章 肝纤维化的体外模型及肝纤维化有关的肝间质细胞培养1919
第二十七篇 组织器官纤维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1925
第一章 概述1925
第一节 什么是组织纤维化1925
第二节 器官组织纤维化的细胞生物学过程及机制1926
第三节 组织微环境改变决定组织纤维化发生和发展1928
第四节 器官组织纤维化的免疫学机制1930
第五节 器官组织纤维化是可逆的吗1938
第二章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在器官纤维化中的应用1942
第一节 概述1942
第二节 DNA微阵列分析及其在纤维化研究中的应用1943
第三节 肝脏星形细胞的蛋白质组研究及蛋白质组学方法1948
第三章 肺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1964
第一节 概述1964
第二节 肺纤维化动物模型1965
第三节 肺成纤维细胞分离及培养1968
第四章 心血管组织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1970
第一节 概述1970
第二节 激素和压力负荷所致心血管组织纤维化动物模型1970
第三节 心肌梗死相关心血管组织纤维化研究方法和技术1973
第四节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技术和方法1980
第五节 病毒性心肌炎研究技术和方法1985
第六节 研究心血管组织纤维化的细胞模型1986
第五章 肝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1992
第一节 引言1992
第二节 肝纤维化的动物模型1993
第三节 肝纤维化细胞模型——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和培养1999
第六章 胰腺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2001
第一节 引言2001
第二节 胰腺纤维化动物模型2001
第三节 胰腺纤维化体外模型2005
第七章 肾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2007
第一节 引言2007
第二节 肾纤维化动物模型2008
第三节 肾纤维化离体模型2011
第八章 骨髓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2014
第一节 引言2014
第二节 骨髓纤维化动物模型2015
第九章 皮肤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2019
第一节 引言2019
第二节 皮肤纤维化动物模型2022
第三节 皮肤纤维化细胞模型2026
第十章 其他器官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2032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纤维化实验方法和技术2032
第二节 免疫和自身免疫病2035
第三节 内分泌器官的纤维化2037
第四节 视觉系统的纤维化2038
第五节 泌尿系统纤维化2042
第十一章 评价器官纤维化的形态学方法2045
第一节 胶原纤维的组织学方法2046
第二节 细胞外基质细胞组织学方法2052
第三节 胶原纤维染色的图像分析方法2054
第十二章 器官纤维化实验中羟脯氨酸、胶原的检测方法2058
第一节 概述2058
第二节 检测羟脯氨酸及体内胶原合成和降解的方法2059
第十三章 重要的促纤维化因子和抑纤维化因子2069
第一节 TGF-β在器官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69
第二节 重要的促纤维化Th2免疫细胞因子研究技术和方法2076
第三节 重要的抑纤维化Th1免疫细胞因子研究技术和方法2079
第四节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2084
第二十八篇 计划生育药物研究方法与技术2090
第一章 女用节育药研究方法和技术2090
第一节 抗着床、抗早孕和抗生育药筛选方法2090
第二节 药物抗排卵活性的测定2091
第二章 性激素和促性腺激素的生物活性测定2091
第一节 雌激素生物活性测定2091
第二节 孕激素生物活性测定2092
第三节 雄激素生物活性测定2093
第四节 促性腺激素生物活性测定2093
第三章 影响卵巢黄体功能药物的研究方法2094
第一节 黄体细胞体外培养2094
第二节 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测定2095
第三节 △5-3β-羟甾脱氢酶活性测定2096
第四章 影响宫颈成熟的药物研究方法2096
第一节 宫颈张力测定2096
第二节 宫颈胶原酶活性测定2098
第三节 宫颈羟脯氨酸含量测定2099
第五章 垂体卵泡刺激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含量测定2100
第一节 FSH和LH的碘标记法2100
第二节 RRA法测垂体FSH和LH含量2101
第三节 RIA法测垂体FSH和LH含量2101
第六章 男性节育药物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102
第一节 抗雄性生育药的筛选方法2102
第二节 精子穿卵实验2103
第三节 间质细胞液和曲细精管液中睾酮的测定2104
第四节 促黄体生成素(LH)对睾丸功能的影响2105
第五节 附睾微穿刺实验方法2105
第六节 附睾管微灌流实验方法2106
第七节 精浆肉毒碱含量的测定2106
第八节 精浆α糖苷酶含量的测定2107
第九节 唾液酸含量的测定2108
第十节 精子数量和质量测定2109
第二十九篇 抗菌、抗病毒药物的实验方法与技术2113
第一章 抗菌药物的实验方法与技术2113
第一节 体外抗菌实验2113
第二节 全身感染模型2118
第三节 局部感染模型2120
第二章 抗病毒药物的实验方法与技术2125
第一节 体外实验法2125
第二节 体内实验法2148
第三十篇 药物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2164
第一章 药物一般毒性测试方法2164
第一节 药物毒理学方法总论2164
第二节 急性毒性实验(近似LD50测定法)2167
第三节 急性毒性实验(LD50测定法)2170
第四节 大鼠和狗长期毒性实验2173
第二章 基因突变和DNA损伤检测方法2178
第一节 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2178
第二节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实验2188
第三节 小鼠特异位点实验2195
第四节 SOS显色实验2199
第三章 染色体突变检测方法2207
第一节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2207
第二节 哺乳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2218
第三节 小鼠显性致死实验2221
第四节 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2225
第五节 外周血嗜多染红细胞微核实验2232
第四章 原代肝细胞在现代毒性测试中的应用2237
第一节 遗传毒性评价——目的和方法2237
第二节 遗传毒性测试中代谢的重要性2237
第三节 大鼠原代肝细胞/肝细胞分离技术的应用2238
第四节 结束语2254
第五章 生殖和发育毒性实验2260
第一节 一般生殖毒性(第Ⅰ段)实验2260
第二节 致畸(第Ⅱ段)实验2274
第三节 围产期毒性(第Ⅲ段)实验2290
第六章 药物的安全药理学研究2298
第一节 安全药理学研究的起源及其指导原则的发展背景2299
第二节 安全药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2301
第三节 ICH和我国的相关指导原则中关于安全药理学研究的概述2303
第四节 我国《化学药物一般药理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基本技术要求2305
第五节 安全药理学研究的将来发展2308
第三十一篇 时间药理学实验方法2310
第一章 生物节律与时间药理学2310
第一节 生物节律的特征参数2310
第二节 生物节律的基本概念2311
第三节 生物节律与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性2311
第二章 时间药理学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312
第一节 时间药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312
第二节 时间治疗学研究内容2313
第三节 时间药理学研究方法概要2314
第三章 时间药理学研究的特殊性2315
第一节 时间药理学研究中的“时间”问题2315
第二节 实验动物种属的影响2315
第三节 实验观察指标及部位的影响2315
第四节 药物方面因素的影响2316
第五节 两种以上节律的相互影响2317
第六节 实验条件的控制2317
第四章 时间生物医学技术在时间药理学中的应用2321
第一节 动物行为自动监测仪2321
第二节 体温节律自动监测装置2324
第三节 连续心血管功能监测仪2326
第四节 呼吸连续监测仪2327
第五节 程序化药物泵2327
第五章 时间药理学实验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2328
第一节 时间药理学实验数据取样原则2329
第二节 常用的节律分析方法及其选用2331
第三十二篇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活性的关系2338
第一章 药物的体内过程2338
第一节 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宏观性质与微观结构2338
第二节 药物在体内的3个时相2338
第二章 药物的宏观性质体现在相对分子质量、溶解性、脂溶性和极性表面积等因素2339
第一节 相对分子质量是影响药物的重要参数2339
第二节 水溶解性对体外筛选和体内活性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340
第三节 脂溶性对药物的生物药剂学、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都有贡献2341
第四节 极性表面积2341
第三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代动力学的关系2342
第一节 口服可吸收性的类药5原则2342
第二节 化学结构对吸收的影响2342
第三节 化学结构对分布的影响2345
第四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2348
第一节 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本质2348
第二节 药物立体化学对活性的影响2354
第三节 药效团2356
第四节 化学基团的变化对活性的影响2358
第五章 药物结构与毒副作用的关系2362
第一节 亲电性基团2363
第二节 经代谢诱导生成的毒性基团2363
第六章 定量构效关系2365
第一节 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366
第二节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2368
第三十三篇 药理学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技术2372
第一章 药理实验设计2372
第一节 药理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2372
第二节 药理实验设计的剂量问题2373
第三节 药理实验设计的例数问题2377
第四节 药理研究中常见的实验设计2379
第二章 药理学实验中计算机的应用2382
第一节 硬件和软件——计算机的两大支柱2382
第二节 常用的工具软件2384
第三节 文字处理及编辑排版系统2386
第四节 数据库管理系统2387
第五节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2388
第六节 计算机文献检索2389
第七节 计算机辅助的药理学实验设计2390
第八节 实验数据的自动化观测2390
第九节 计算机模拟实验2391
第十节 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图表制作2391
第十一节 论文写作编辑2393
第三章 计算机在药代动力学中的应用2393
第一节 概述2393
第二节 药代动力学应用程序2393
第四章 药效统计分析及应用软件2395
第一节 SAS软件2395
第二节 SYSTAT软件2397
第三节 新药数据的统计处理及NDST程序2398
第五章 计算机在临床药理学中的应用2400
第一节 药物临床实验的数据分析2400
第二节 治疗药物监测2400
第三节 临床药理学数据库的开发2400
第四节 计算机控制给药系统2401
第五节 计算机专家系统2401
第六章 计算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2401
第一节 药理学实验教学计算机模拟系统2402
第二节 图文演示系统2402
第三节 药理学考试系统2402
第三十四篇 基于受体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2403
第一章 概述2403
第一节 多学科交叉是基于结构药物分子设计的必要条件2403
第二节 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部分成功促进SBDD研究发展2404
第二章 基于受体结构的分子设计策略2407
第一节 受体理论不再是假说,受体的三维结构已知甚少2407
第二节 酶抑制剂设计是SBDD发展战略的第一步2407
第三节 分子识别规律与受体活化机制——SBDD将面临严重困难2408
第三章 基于结构的分子设计过程2409
第一节 SBDD是基于结构生物学与计算化学的多重循环研究过程2409
第二节 分子对接技术在设计过程中处子关键地位2410
第三节 全新分子设计或3D结构查询——小分子设计的两种战略2410
第四节 胸苷酸合成酶抑制剂的设计是实现SMDD循环的范例2410
第四章 设计循环中的主要方法2411
第一节 SBDD需要一定数量高纯度的受体蛋白2411
第二节 有希望根据蛋白质一级结构预测立体结构2412
第三节 发展仿真受体理论及其方法是现实的2412
第四节 分子设计中的计算化学2415
第五节 分子力学与量子化学2415
第六节 分子药效团2416
第七节 分子表面2417
第八节 分子疏水性与疏水势能2418
第九节 计算机可视化技术为SBDD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419
第十节 SBDD分子设计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计算机软件2419
第五章 虚拟筛选主要方法2422
第一节 非类药化合物排除2422
第二节 假阳性化合物排除2422
第三节 药效团搜索2423
第四节 分子对接计算2424
第五节 分子相似性2424
第六节 虚拟筛选的应用2424
第三十五篇 兴奋剂检测方法与技术2427
第一章 刺激剂类药物2427
第一节 刺激剂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2428
第二节 刺激剂的检测方法2430
第三节 分析条件2432
第四节 定量分析2438
第二章 麻醉镇痛剂和β受体阻断剂2443
第一节 麻醉镇痛剂2443
第二节 β受体阻断剂2444
第三节 麻醉镇痛剂与β阻断剂的分析研究2445
第三章 合成类固醇激素2452
第一节 类固醇激素的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2452
第二节 同化激素的滥用与禁用2452
第三节 检查方法2452
第四章 利尿剂及丙磺舒2461
第一节 利尿剂的高效液相色谱筛选2462
第二节 尿样的常规检测2466
第三节 咖啡因的含量测定2466
第五章 其他兴奋剂2467
第一节 肽类激素及其相关物质2468
第二节 β2受体激动剂2469
第三节 糖皮质激素2470
第四节 激素拮抗剂与调节剂2470
第五节 大麻(酚)类2470
第六节 禁用方法2471
结束语2472
第三十六篇 新药研究开发过程及有关原则、技术与方法第一章 概述2473
第二章 药物发现2474
第一节 以化合物为中心的药物设计2474
第二节 以靶点为中心的药物设计2476
第三章 药物开发2478
第四章 上市药物新治疗作用的发现和不良反应的监测2479
第五章 展望2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