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税收学 第2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杨斌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030300263
- 出版时间:2011
- 标注页数:759页
- 文件大小:453MB
- 文件页数:781页
- 主题词:税收理论-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税收学 第2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税收理论3
第一章 税收概念和中国税收概况3
第一节 税收概念和分类3
一、税收概念3
二、税收基本要素7
三、税收类别10
第二节 中国税收概况12
一、税收结构12
二、税收总额及其占政府收入和GDP的比重19
三、中国税收管理和征收20
第二章 税收大历史:中西治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24
第一节 国家(政府)、财政和税收的起源24
一、国家(政府)的形成和财政的产生24
二、税收的产生26
第二节 中国税收的起源与发展27
一、中国税收的起源27
二、中国古代皇权专制下小农经济社会的税收28
三、中国近代社会的税收37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税收发展38
一、城乡有别的二元财政税收制度39
二、正税制度的演变41
三、杂税和“暗税”的演变43
第四节 西方税收的起源与发展47
一、西方税收的起源47
二、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西方税收48
三、资本主义时期西方税收的发展50
第三章 税收存在的依据及其质的规定性57
第一节 国家的公共权力与税收57
一、国家(政府)的两种权力和两种职能57
二、税收是政府公共权力主体克服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实施收入再分配的经常性成本补偿方式和调控手段58
第二节 税收与剩余产品价值62
一、税收不能课及物化劳动转移价值和必要产品价值62
二、税收是国家(政府)公共权力占有剩余产品价值的一种形式63
第三节 政府公共权力主体与社会财富拥有者的关系66
一、交纳主体利益的独立性是税收存在的充要条件66
二、中国现实社会中的税收征收主体和交纳主体的关系67
第四章 税收治理的五项原则71
第一节 公平原则71
一、中国古代税收公平思想72
二、西方税收公平思想73
三、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条件下的税收公平原则79
第二节 效率原则85
一、中国古代税收效率思想86
二、西方税收效率思想的发展87
三、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税收效率原则91
第三节 适度原则95
一、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聚财之道”95
二、西方学者的聚财思想96
三、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的税收适度原则97
第四节 法定原则98
一、中国古代税收治理的主要特点99
二、西方税收治理的主要特点100
三、中国社会经济条件下税收法定原则102
第五节 合情原则106
一、不发达市场经济阶段的国情是税制设计的基本依据106
二、设计与现实文化相容的税收制度108
第五章 最优税收理论116
第一节 最优商品税收理论117
一、最优商品税收理论的含义117
二、最优商品税收理论的发展119
第二节 最优所得税理论121
一、埃奇沃思和斯特恩的理论121
二、米尔利斯的最优所得税理论122
第六章 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127
第一节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基本概念127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127
二、税负转嫁的方式128
第二节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局部均衡分析129
一、局部均衡框架下的流转税(商品税)税负转嫁与归宿分析129
二、局部均衡框架下所得税的归宿分析137
第三节 一般均衡框架下的税负归宿分析138
一、局部均衡分析的局限性138
二、一般均衡分析的假定前提和结果139
三、一般均衡分析的启示和局限143
第七章 宏观税收负担的衡量147
第一节 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测算和轻重判断方法147
一、衡量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指标147
二、判断宏观税负轻重要考虑的基本因素151
第二节 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的差异及其原因155
一、微观税负水平的衡量155
二、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差异的一般原因157
第三节 税收增长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相关性分析158
一、最近20多年中国正税增长弹性158
二、税收增长和GDP增长的相互关系160
第二篇 税收制度设计原理167
第八章 税制结构比较与分析167
第一节 税制结构类型167
一、税制结构的概念及其分类167
二、以财产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171
三、以全值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172
四、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174
五、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176
第二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税制结构比较178
一、世界各国税制结构的总体格局178
二、发达国家实行以个人所得税(含社会保险税)为主体税制结构的原因分析181
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低收入国家)实行流转税为主体税制结构的原因分析183
第九章 流转税设计原理186
第一节 流转税主要类型的比较分析186
一、流转税类型186
二、一般流转税和选择性流转税188
三、单阶段流转税和多阶段流转税189
四、零售税和增值税191
第二节 增值税原理194
一、增值税的产生和发展194
二、增值税的性质、类型和经济效应196
三、增值税的纳税人199
四、增值税的征税对象200
五、增值税税基确定规则207
六、增值税税率制度设计的基本经验210
七、增值税的进项税额抵扣制度212
八、增值税的免税和零税率218
第三节 中国现行增值税的制度设计222
一、中国现行增值税的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222
二、中国增值税的改革方向225
第四节 中国营业税和消费税的制度设计231
一、中国营业税的制度设计231
二、中国消费税制度设计232
第五节 燃油税和资源税改革的讨论235
一、开征燃油税讨论236
二、资源税分析和改革方向240
第六节 关税原理244
一、关税的概念244
二、关税的基本分类244
三、关税的经济效应247
四、关税税则249
五、关税的估价制度253
第十章 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设计原理262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原理262
一、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262
二、个人所得税综合费用扣除规则267
三、个人所得税税率273
四、个人所得税的申报征收制度275
五、个人所得税的经济效应分析280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原理283
一、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界定283
二、企业所得税存在的依据286
三、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类型288
四企业所得税税基的确定289
五、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制度295
六、企业所得税的经济效应分析297
第三节 社会保险税原理302
一、社会保险的必要性和主要模式302
二、社会保险税的性质和类型305
三、社会保险税负担水平的确定307
第十一章 财产税设计原理312
第一节 财产税概论312
一、财产税的性质和类型312
二、一般财产税和选择性财产税313
第二节 房地产税原理和制度设计317
一、房地产税的制度要素317
二、房地产税的税负归宿理论319
三、房地产税的利弊分析322
四、对中国房地产税改革方案的辨析324
第三节 遗产税和赠与税原理329
一、征收遗产税和赠与税的理论依据329
二、遗产税和赠与税的主要类型及其制度要素330
第十二章 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国际问题338
第一节 税收管辖权及其运用实施规则338
一、税收管辖权和国际税收协定338
二、居民身份确定规则343
三、非居民各项所得的征税权分配规则349
第二节 避免双重征税的办法和外国税收抵免制度362
一、双重征税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362
二、国际重复征税的避免办法及其比较363
三、国际重叠征税的避免办法——间接抵免的计算方法367
四、抵免限额372
五、税收饶让374
第三节 国际偷逃税和避税的防止措施375
一、偷逃税和避税的定义376
二、国际逃税和避税的主要途径379
三、避税港及其离岸经济活动382
四、防止逃避税收管辖权和滥用国际税收协定的措施387
五、调整转让定价392
六、防止资本弱化措施396
七、防止通过避税港避税的措施:受控外国公司专门法案400
第三篇 中国税收法律制度413
第十三章 增值税413
第一节 增值税的征税对象范围及纳税人413
一、增值税的征税对象413
二、增值税的征税范围413
三、增值税的纳税人416
第二节 增值税的税率418
一、增值税税率的特点418
二、增值税税率的设置原则418
三、增值税税率的适用范围419
第三节 增值税的应纳税额计算420
一、增值税销售额的确定420
二、增值税的销项税额423
三、增值税的进项税额424
第四节 增值税的优惠政策426
一、增值税减免税政策426
二、增值税各类先征后返政策428
三、增值税起征点规定429
第五节 增值税的纳税时间及地点429
一、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429
二、增值税纳税期限430
三、增值税纳税地点430
第十四章 消费税433
第一节 消费税纳税人和税目、税率433
一、消费税纳税人433
二、消费税税目434
三、消费税税率437
第二节 消费税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计算439
一、从价计征的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依据439
二、从量计征的应税消费品的计税依据444
三、外购或委托加工收回应税消费品已纳消费税的扣除445
四、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447
第三节 消费税的征收管理447
一、消费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447
二、消费税纳税环节447
三、消费税纳税地点448
四、消费税纳税期限449
第十五章 出口退(免)税制度451
第一节 出口退(免)税范围及出口货物退税率451
一、出口退(免)税的税种范围451
二、出口退(免)税的货物范围452
三、出口退(免)税的企业范围453
四、出口货物的退税率453
第二节 出口货物退(免)税额计算454
一、应退增值税的计算454
二、应退消费税的计算456
第三节 税务机关管理出口退(免)税办法456
一、出口货物退(免)税申报及受理456
二、特定出口退税企业办理出口退(免)税办法457
三、出口货物退(免)税审核、审批458
四、违章处理459
第十六章 营业税463
第一节 营业税的征税对象范围、纳税人及税率463
一、营业税征税对象范围463
二、营业税的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471
三、营业税的税率472
第二节 营业税的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的计算473
一、营业税的计税依据473
二、营业税应纳税额的计算483
第三节 营业税的减税和免税485
一、营业税的起征点485
二、营业税的减税免税规定485
第四节 营业税的征收管理491
一、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491
二、营业税纳税期限492
三、营业税纳税地点492
第十七章 关税与船舶吨税495
第一节 关税的纳税人和税率495
一、中国关税的纳税人和征税对象495
二、关税税率496
三、税率适用的时间规则500
第二节 货物原产地的确定501
一、确定货物原产地的必要性501
二、确定货物原产地的规则502
第三节 海关估价制度504
一、价格准则505
二、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估价方法505
三、确定进口货物完税价格的其他方法508
四、特殊进口货物的完税价格确定510
五、进口货物完税价格中的运输及其相关费用、保险费的计算512
六、出口货物完税价格的估价方法513
第四节 关税的减税免税规定513
一、惯例性减免513
二、支持科教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减免税515
三、为实施国家重大产业或区域发展战略而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519
四、支持台湾省农业发展的税收优惠522
五、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产品免征出口关税522
六、边境小额贸易的税收优惠523
七、临时减免523
第五节 关税的征收管理和应纳税额计算524
一、申报与审核524
二、税款的征收和应纳税额的计算524
三、税款的退补与减免525
四、进出口货物的税款担保527
五、行政复议和诉讼527
第六节 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进口税征收制度527
一、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的征税对象范围、税率和纳税人528
二、行李和邮递物品进口税的完税价格审定及纳税规则528
第七节 船舶吨税529
一、船舶吨税的征税对象范围和纳税人530
二、船舶吨税的计税依据和税率530
三、纳税期限及税款征收方法531
第十八章 企业所得税535
第一节 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和税率535
一、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征税对象范围535
二、企业所得税的税率537
第二节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539
一、收入总额539
二、不征税收入和免税收入545
三、准予扣除项目547
四、不得扣除的项目555
五、亏损弥补556
第三节 企业所得税的资产处理556
一、固定资产的计价和折旧557
二、生产性生物资产的计价和折旧558
三、无形资产的计价和摊销559
四、长期待摊费用的摊销560
五、投资资产和存货的计价560
第四节 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561
一、减免税优惠561
二、减计收入564
三、加计扣除564
四、应纳税所得额抵扣565
五、税额抵免565
六、过渡期的优惠政策566
第五节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和税收抵免574
一、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574
二、境外所得已纳外国所得税的抵免576
三、居民企业核定征收应纳税额的计算577
四、非居民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579
五、非居民企业所得税核定征收管理办法580
第六节 特别纳税调整581
一、关联交易的认定581
二、成本分摊协议和预约定价安排582
三、资料报送和转让定价调整方法582
四、避税地受控外国公司条款583
五、资本弱化条款583
六、纳税调整584
第七节 企业重组的所得税处理584
一、企业重组的定义585
二、企业重组的税务处理方法585
第八节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的所得税处理589
一、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务范围589
二、收入的税务处理590
三、成本和费用扣除的税务处理591
四、计税成本的核算方法592
五、特定事项的税务处理596
六、房地产开发企业所得税预缴问题596
第九节 征收管理597
一、纳税地点597
二、纳税期限598
三、纳税申报598
四、非居民企业所得税的源泉扣缴599
五、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601
六、合伙企业所得税的征收管理605
七、新增企业所得税征管范围调整606
第十九章 个人所得税610
第一节 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及其纳税义务610
一、个人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610
二、个人所得税的非居民纳税人611
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征税对象范围和税率614
一、个人所得税的征税对象范围614
二、个人所得税的税率617
第三节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和减免税规定619
一、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的确定619
二、个人所得税的减税、免税规定631
第四节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和外国税收抵免635
一、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额的计算635
二、境外所得已纳个人所得税的抵免646
第五节 个人所得税的申报与征收648
一、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648
二、个人所得税核定征收制度652
第二十章 土地、房产、车船税收制度656
第一节 房产税656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656
二、计税依据、税率和应纳税额计算657
三、减免税659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661
第二节 土地增值税661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662
二、计税依据、税率和应税税额计算662
三、减免税666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667
五、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增值税清算667
第三节 城镇土地使用税671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672
二、税额标准672
三、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计算673
四、减免税673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675
第四节 耕地占用税676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676
二、税额标准676
三、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计算方法677
四、减免税677
五、纳税期限和征收办法679
第五节 契税679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680
二、税率681
三、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计算681
四、减免税682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685
第六节 车船税685
一、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685
二、税额标准686
三、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计算687
四、减免税688
五、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689
第七节 车辆购置税689
一、纳税人690
二、计税价格和应纳税额计算690
三、减免税692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692
第二十一章 其他税收制度695
第一节 资源税695
一、征税范围695
二、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696
三、税率697
四、应纳税额的计算698
五、减免税700
六、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700
第二节 城市维护建设税701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701
二、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702
三、减免税702
第三节 教育费附加703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703
二、税率及应纳税额的计算704
三、减免税704
第四节 印花税704
一、纳税人705
二、税目和税率705
三、应纳税额计算707
四、免税708
五、纳税方式709
第五节 烟叶税709
一、纳税人和征税范围710
二、税率710
三、计税依据及应纳税额的计算710
四、纳税期限和纳税地点710
第四篇 税收管理715
第二十二章 税收征管制度715
第一节 税收征管制度的主要内容715
一、税务登记制度715
二、账簿、凭证管理制度718
三、发票管理制度719
四、纳税申报制度723
五、税款征收制度724
六、税务检查制度733
七、违章处理制度735
八、税务救济制度743
第二节 税收征管模式改革744
一、税收征管模式的演变744
二、选择税收征管模式的原则746
三、深化征管改革应正确处理好几个主要关系748
参考文献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