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3/33474873.jpg)
- 张翼主编;张宛丽,罗琳副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ISBN:9787509634134
- 出版时间:2016
- 标注页数:456页
- 文件大小:257MB
- 文件页数:473页
- 主题词:社会结构-社会变迁-研究-中国-现代;社会管理-研究-中国-现代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治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建设和治理思想的演进1
第一节 社会建设和治理的起源与农村社会建设1
第二节 社会建设和治理的人文思想与价值重建3
第三节 知识阶层在社会建设和治理及其思想演进中的地位5
第四节 低度整合社会中的社会建设和治理7
第二章 西方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思想的演进12
第一节 西方社会治理的基本取向:自由与秩序的平衡12
一、西方社会治理的发展向度:英美传统与欧陆传统13
二、西方的社会治理平衡原则21
第二节 社会组织与社会控制24
一、社会控制的智识基础24
二、社会控制与社会秩序26
第三节 文化内化与社会治理29
一、权利、公平与秩序30
二、新教伦理及其内化效应31
第四节 国家与社会互动中的社会治理35
一、社会治理的三大支柱及其有序互动35
二、当代西方社会治理面临的价值制约与挑战36
第三章 中国社会分化与社会治理创新45
第一节 中国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挑战45
一、中国社会治理的两个基本问题与背景45
二、社会结构阶层化46
三、利益关系市场化51
四、社会治理创新的三个概念与方向57
第二节 社会阶层关系与民事纠纷的解决59
一、法治化、社会阶层与“接近正义”59
二、社会阶层与民事纠纷62
三、转型时期中国社会阶层的经验特征66
四、中国民事纠纷的发生:分布规律及其决定机制69
五、中国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71
六、转型中国的民事纠纷、社会分层与法律发展78
第四章 社会利益诉求与社会治理创新85
第一节 从利益诉求的视角看社会治理创新85
一、普遍的“个体化诉求”与利益诉求的不公85
二、“增长型”利益诉求与制度缺失86
三、搭建公共平台,创新社会治理88
第二节 非制度化的社会冲突与社会治理90
一、非制度化的社会冲突90
二、对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挑战91
三、对决策体制的挑战94
四、对传统经验的挑战95
五、对文化整合机制的挑战97
六、社会再整合:建立权益互赖关系99
第五章 政府治理模式与社会治理创新103
第一节 政府诸种治理模式之探讨103
一、控制权分配和组织治理模式:一个“控制权”理论104
二、“行政发包制”的重新思考:一个例子与理论讨论107
第二节 控制权分配与政府治理模式111
一、三维控制及其治理模式111
二、环境管制领域中的治理模式:一个案例研究113
第三节 “控制权理论”的政策意义120
第六章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与创新124
第一节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124
一、利益分化与城市基层社会秩序建构124
二、城市基层社会的团结谜题125
三、中国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和政策转向133
第二节 社区居委会行动逻辑的组织分析135
一、社区居委会的行动逻辑135
二、社区居委会的“选择性应付”138
三、L社区居委会选择性应付的实证分析141
四、居委会“选择性应付”行为发生的组织条件144
五、对当前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政策讨论150
第七章 乡村社会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156
第一节 村落共同体的社会变迁156
一、村庄转型与村落共同体的命运158
二、村落共同体作为小型地方性共同体的现代命运161
三、村落共同体与善治社会170
四、十字路口的中国村落共同体与城乡衔接174
第二节 基层自主性的起伏179
一、地方/基层的自主性问题180
二、新的解释框架:基层自主性的建构与挫折187
三、1958~1984年:基层组织自主性的早期建构与受挫191
四、1984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基层自主性的后期建构与挫折197
五、基层自主性的施展场域:从发展经济到社会建设203
第三节 农村社团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205
一、社会组织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07
二、中国农村社团的社会功能209
三、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现状211
四、“纠调社团”与群体性上访的关系215
五、“纠调社团”消解群体性上访的机制分析220
六、中国农村“纠调社团”社会治理的政策思路224
第八章 劳动关系变化与社会治理创新236
第一节 劳动关系转型与劳动关系政策的发展236
一、劳动关系政策的核心与目标237
二、劳动关系政策发展的三个阶段240
三、当前劳动关系政策的困境245
四、劳动关系市场化的政策挑战248
第二节 从实践的角度反思中国工会的性质与核心职能249
一、工会的性质250
二、工会的力量来源253
三、工会的核心职能255
四、工会职能面临的新挑战258
第三节 集体协商与“国家主导”下的劳动关系治理259
一、集体谈判与“国家主导”的集体协商模式259
二、国家劳资治理策略与指标管理263
三、“完成指标”策略与形式化的困境267
四、集体协商:谁的博弈?273
第九章 社会公正与社会治理创新280
第一节 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280
一、社会公正是制度安排的基本依据280
二、维护社会公正是缓解贫富差距的重要杠杆282
三、社会公正有利于形成良性互动的社会结构283
四、维护社会公正是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的主要途径286
第二节 行动者的道德资源动员与中国社会兴起的逻辑287
一、“保卫家园”与行动者的政治伦理287
二、关于国家—社会的价值地位秩序294
三、社会兴起的逻辑:关于文化—制度关系300
四、拓展我们的认识视野305
第十章 信访制度变迁与社会治理创新310
第一节 国家分析和历史分析视角下的信访问题310
第二节 信访制度的创立与国家信访工作的两种取向314
第三节 1951~1978年社会动员取向的片面发展及其后果317
一、社会动员取向的片面发展317
二、社会动员取向下的信访主要矛盾319
三、社会动员与信访制度建设321
第四节 1978年以后国家信访观念的调整与信访制度的科层化322
一、国家信访观念的调整323
二、信访制度的科层化324
第五节 信访制度演进的历史规律与当前信访矛盾的基本形势326
第六节 信访制度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核心问题329
一、信访制度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原则329
二、信访制度改革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政策建议335
第十一章 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治理创新341
第一节 社会福利模式341
一、社会治理创新要以解决基础性问题为依归341
二、以福利模式创新优化社会治理349
三、以福利制度机制支撑社会治理354
四、社会组织创新:社会治理和福利发展的关键环节358
五、社工队伍建设:社会治理和福利发展的人才保障362
第二节 国家回归与社会福利责任的多元承担367
一、社会福利责任的多元承担369
二、中国社会政策变迁:从“国家收缩”到“国家回归”369
三、福利责任的多元承担与社会政策变迁375
四、国家角色转变的实践意义378
第十二章 社会风险与社会治理创新383
第一节 社会治理创新与社会风险防治383
一、风险社会—安全需求:应急、减灾、维稳亟待创新升级383
二、开放社会—融入需求:户籍制度、单位制度亟待改革384
三、多元社会—公平需求:整齐划一要求和利益倾斜政策亟待更新386
四、虚拟社会—表达需求:网络管理的思路和方法亟待创新387
第二节 高风险社会及其在中国的表现388
一、国外关于社会风险的研究388
二、风险社会理论389
三、中国当前转型期的“风险共生”391
四、中国高风险社会的表现392
第三节 风险灾害危机演化连续统394
一、连续统解释框架:“风险—灾害(突发事件)—危机”394
二、全过程应对体系:“风险管理—灾害(应急)管理—危机管理”396
三、基于连续统解释框架的整合研究399
第四节 中国当前的主要社会风险400
一、社会目标单一400
二、社会结构失衡401
三、社会关系失调402
四、社会冲突增生403
第五节 中国社会矛盾的形式与结构403
一、形式之一:暴力群体性事件404
二、形式之二:具体利益冲突404
三、形式之三:集体性敌视405
四、形式之四:社会不满405
五、社会矛盾的“冰山结构”405
第六节 阻断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安排及政策建议407
一、阻断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安排407
二、高风险社会的公共政策409
三、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为抓手的社会风险管理413
第十三章 虚拟社会(网络社会)与社会治理创新420
第一节 网络化时代的社会结构变迁420
一、缺场交往的快速扩展420
二、传递经验的地位提升424
三、社会认同的力量彰显428
四、社会结构的再次转型432
第二节 虚拟社会与社会治理437
一、虚拟社会治理的基本观点及类型学检视437
二、虚拟社会架构下的社会治理问题441
三、当代社会治理的国家特色与世界共享446
后记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