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005台湾宪改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2005台湾宪改](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3474718.jpg)
- 李炳南,何辉庆,曾建元等著;李炳南主编;丁惠美助理编辑 著
- 出版社: 海峡学术出版社
- ISBN:9789867359940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13页
- 文件大小:13MB
- 文件页数:33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005台湾宪改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第七次修宪过程之瑕疵与正当性&李炳南 杨智杰1
壹、前言——修宪过程4
贰、争议7
一、选举过程争议7
(一)独立参选人7
(二)保证金与申报财产8
(三)必须事前表达立场8
(四)各党团事后可否反对修宪案9
(五)投票率未过半9
二、修宪程序争议10
(一)国大职权行使法在选举完成后才通过10
(二)代表可否自由投票11
(三)重新表决与亮票问题13
(四)可否分案投票14
(五)能否修改修宪案内容或再提一个新修宪案16
(六)修宪门槛16
三、背后因素18
参、任务型国大的定性19
一、任务型国大的原始意图19
(一)第六次修宪原始意图19
(二)修宪意图在修宪程序中持续争持19
(三)宪法解释是否该采取原始意图20
(四)遵照修宪意图仍然无法解决全部争议21
二、选举人团制度22
肆、修宪瑕疵与正当性24
一、大法官对修宪程序的解释24
(一)大法官会议不受理决议案24
(二)与释字四九九号间的矛盾25
(三)重大明显瑕疵26
(四)议会自律原则28
(五)大法官的主观动向29
(六)小结30
二、修宪瑕疵与正当性30
(一)美国增补条文第十四条30
(二)法国戴高乐公投修宪31
(三)宪法的正当性31
(四)大法官介入对民意正当性的影响33
伍、第七次修宪的地位——代结语34
一、修宪与制宪的区别34
二、制定新宪法的呼声与程序35
三、制定新宪并不一定要遵守旧宪程序35
本章附件37
附件一:陈淳文评论稿37
本章参考文献:41
一、中文参考文献41
二、外文参考文献43
第二章 第七次修宪国会改革案内容之分析&李炳南 黄绣庭45
壹、前言48
贰、新制的通过——系统论的观点49
一、立法院的负面形象49
二、年底立委选举的即时压力51
三、本次修宪议题的提出与各党立场51
四、赛局理论54
参、立法委员席次减半55
一、「席次减半」的历史考察55
二、「席次减半」的制度评析58
(一)每位立委以人口为单位的代表性增加59
(二)部份立委换轨容易59
(三)少数立委即可决定重要国家政策60
(四)降低协商成本60
(五)少数政府运作更行困难60
(六)专业性降低60
(七)少数族群的利益可能被忽略61
(八)可能加重票票不等值的后果61
(九)立院权力大增61
肆、单一选区两票制62
一、我国现行的立委选举制度62
(一)小党及无党籍候选人容易生存62
(二)党内竞争较党际竞争更为严重62
(三)过度代表的产生62
(四)议题易走偏锋63
二、「单一选区」与「两票制」的历史考察63
三、「单一选区两票制」制度评析69
(一)中间选民定律可能产生69
(二)地方性立委与全国性立委的差别69
(三)新地方派系的形成70
(四)两党制成为趋势70
(五)选区划分不易,需预防杰利蝾螈的产生71
(六)立法委员的连任比例将大幅提高71
(七)提升立法委员素质与代议政治品质72
(八)候选人的影响力下降,政党与议题的影响力上升72
(九)激化对立或是消弭对立72
伍、任务型国大选举——代结论73
本章附件77
附件一:本文结构图77
附件二:彭锦鹏评论稿79
本章参考文献82
一、中文参考文献82
二、外文参考文献85
第三章 第七次修宪国会改革案政党立场之分析&李炳南 蓝莉涵87
壹、前言90
贰、政党在历次修宪扮演的角色91
一、前六次修宪:一党主导至多党合作修宪91
(一)前三次修宪:中国国民党主导修宪91
(二)第四次修宪:国民两党联手落实国发会共识93
(三)第五、六次修宪:国民新三党修宪94
二、第七次修宪:大党结盟对抗小党95
参、选举制度与政党利益96
一、单一选区并立制与联立制之比较96
二、一票制与两票制之探讨97
(一)现制的缺失:区域立委选票附掛政党比例代表的矛盾97
(二)改采两票制可提升「政党认同」程度,有助於政党政治之发展98
三、各政党关於选举制度的主张99
(一)大党均支持第七次修宪中的选制改革99
(二)小党应坚持提高不分区的比例作为谈判的筹码102
肆、国会席次减半103
一、理想国会席次的计算103
(一)比较各国国会议员的人数103
(二)立方根法则104
二、各政党关於国会席次减半的主张104
(一)大党均支持国会减半104
(二)除了台联党,小党均反对国会减半106
伍、结语108
本章附件111
附件一:立法院临时会审议「宪法增修条文」修正草案表决结果/111 附件二:现行条文与国民党版本及民进党版本的比较112
附件三:主要政党(联盟)对相关议题的主张114
附件四:黄适卓评论稿115
本章参考文献119
一、中文参考文献119
二、外文参考文献121
第四章 第七次修宪与国会定位的确立&李炳南 李其芃123
壹、前言126
贰、政党势力的消长128
一、亲民党与台湾团结联盟相继成立128
二、中国国民党与民主进步党朝野地位互异130
参、单一国会的形塑过程135
一、第六次修宪之历程135
二、第七次修宪之历程139
肆、准单一国会至单一国会的确立144
一、第六次修宪结果145
二、第七次修宪结果145
(一)关於立法院的变革145
(二)关於废除国民大会后其职权的转移146
伍、形成单一国会的因素分析146
一、国、民两党皆以软硬兼施的方式,使国大代表依政党(党团)意志行事147
二、政党利益的展现与国、民两党政治利益的高度结合150
(一)第六次修宪的时程安排150
(二)第七次修宪重要政党对国会改革议题的立场转换152
陆、结语158
本章参考文献160
一、中文参考文献160
二、外文参考文献163
第五章 第七次修宪与公投入宪&曾建元 彭艾乔165
壹、前言169
贰、制宪、修宪之定义及区分173
一、程序论:依既有程序为修宪,非依既有程序为制宪174
二、文本形式论:破坏宪法原有条文架构的修改为制宪174
三、界限论175
四、主权主体论:不同主权主体为制宪178
五、修宪与制宪相对论:准制宪论180
参、修宪与制宪程序相对化的交会点:公投入宪181
一、国家发展会议与第四次修宪:公投入宪构想的初步形成183
二、第六次修宪创设准公投制度,为第七次修宪公投入宪奠定基础186
三、第七次修宪重点及入宪之公投内容190
肆、在总统选举中沉浮的制宪主张192
一、1996年大选促成新台独论,解构建国性制宪192
二、2004年大选促成正名性制宪与宪政改造196
伍、修宪、制宪与台美中三角关系202
一、美国反对片面改变现状203
二、制宪是民进党的选举语言操作206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错解公投入宪207
陆、结语209
本章附件213
附件一:2004年总统大选陈水扁提出制宪主张后蓝绿支持率一览表213
附件二:石之瑜评论稿213
本章参考文献218
一、中文参考文献218
第六章、第七次修宪与政治菁英对公投入宪的想像&曾建元 詹凌瑀225
壹、前言228
贰、第七次修宪之重点议题——公投入宪231
参、各政党及其精英对公投入宪的看法233
一、中国国民党233
二、民主进步党235
三、亲民党235
四、台湾团结联盟236
肆、本文对第七次修宪的评价——代结语236
本章参考文献239
一、中文参考文献239
二、英文参考文献240
第七章、第七次修宪与中央政府体制的发展&何辉庆 杨智杰241
壹、前言245
一、第四次修宪共识(半总统制)245
二、民主进步党执政后之宪政运作245
三、少数政府运作催生第七次修宪246
贰、选举制度的影响247
一、单一选区将使少数政府运作困难247
(一)相对多数制248
(二)绝对多数制249
二、两票制使少数政府仍有运作空间249
参、选举周期与时间的影响251
一、选举时间不统一使少数政府仍有机会出现252
二、选举时间统一降低少数政府出现可能253
肆、立委减半的影响254
一、个别立委权力增加254
二、搭配立法院调查权增加256
三、立法院专业性不足258
四、正负效果不容易预测259
伍、废国大「公投入宪」的影响259
一、此次任务型国大为「准公民复决」259
二、「公投入宪」口号替公投法背书260
三、政府交付公投可作为另一种行政、立法对抗机制261
四、公投复决修宪门槛高262
陆、总统弹劾制度的影响263
一、大法官由总统提名,将偏向总统263
二、释字五八五号削弱立法院弹劾提案权263
三、凝造三权分立气氛265
柒、展望未来——代结语266
一、总统权力与政党控制力量消长266
二、修宪困难下其他途径269
三、政党对政府体制运作的看法270
本章附件272
附件一:陈沧海评论稿272
本章参考文献275
一、中文参考文献275
二、外文参考文献277
本书附录280
附录一:2005年修宪案大事纪——单一选区两票制与立委减半280
附录二:2005年修宪大事纪——任务型国大选举288
附录三:第七次修宪条文293
本书参考文献297
一、中文参考文献297
二、英文参考文献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