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泉州教育史 远古至清朝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泉州教育史 远古至清朝
  • 王映辉著 著
  • 出版社: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53346826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347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57页
  • 主题词:教育史-泉州市-古代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泉州教育史 远古至清朝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远古至隋朝——历经漫长岁月的原始教育11

第一节 原始社会的泉州教育11

一、原始教育的产生12

二、原始教育的发展13

第二节 私学的肇始20

一、中原汉人南迁泉州21

二、萌芽状态的私学24

第二章 唐、五代时期——儒学教育的崛起与欧阳詹的贡献28

第一节 学校教育的崛起30

一、存有争议的官学31

二、私学的崛起34

三、“破天荒”的科举业绩37

第二节 儒学教育的传承45

一、崇尚儒学政策的施行45

二、举业的延续48

第三节 欧阳詹及其对福建教育的影响51

一、主要生平事迹52

二、重大而深远的影响55

第三章 宋朝——州县学、书院的设立与科举业绩的鼎盛59

第一节 官学的普遍设立63

一、州县学与宗学的设立64

二、州县学管理体制的建立67

三、州县学生员的管理68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管理72

五、办学经费的来源73

六、武学与小学的创立75

第二节 朱熹与书院的创立76

一、朱松、朱熹父子及其创立的书院76

二、在朱熹影响下创立的书院82

三、书院的教育与管理84

第三节 私学的繁荣87

一、迅速发展的经馆87

二、蒙学的兴盛91

三、武馆的初创94

第四节 科第的鼎盛95

一、解试与省、殿试95

二、空前绝后的科举业绩99

三、武举的初兴104

四、辉煌的树人业绩105

第四章 元朝——儒学教育的延续与书院的官学化113

第一节 官学的恢复与发展116

一、儒学的修葺与续办116

二、儒学的管理119

三、其他官学的兴办122

第二节 书院的官学化124

一、屈指可数的书院124

二、纳入官学范畴的书院127

第三节 私学的延续129

一、芝山书塾与经馆130

二、难窥概貌的蒙塾与社学132

第四节 科第的式微132

一、黯然失色的科举业绩132

二、举业衰微原因初探136

第五章 明朝——官学的发展与清源学派的形成139

第一节 府县学的重建141

一、三级管理体制的确立142

二、府县学规制形态的完善147

三、儒学生员的管理151

四、学田制度的建立154

第二节 其他官学的设立156

一、永宁卫学的创设156

二、医学和阴阳学的发展159

三、分布城乡的社学161

第三节 书院的兴衰166

一、消亡状态中的书院167

二、书院的复兴168

三、处于逆境中的书院175

四、讲会制度的建立177

第四节 经馆、蒙馆、武馆的兴盛179

一、切磋学术为主旨的经馆179

二、广设城乡的塾馆181

三、民间武学的发展186

第五节 蔡清与清源学派188

一、明朝中叶以前的易学研究188

二、蔡清的主要生平事迹189

三、名闻全国的清源学派191

第六节 李贽的教育思想196

一、主要生平196

二、反假道学为特征的教育思想198

第七节 科第的重兴200

一、科举制度的恢复201

二、不断攀升的乡试业绩202

三、登科进士的盛况207

四、难定位次的武科业绩212

五、可观的树人成就214

第六章 清朝——书院地位的提升与私塾的兴盛219

第一节 府州县学职能的蜕变222

一、清初兵乱下的儒学222

二、儒学管理体制223

三、学额与童生试226

四、月课、季考与岁、科试230

五、生员的待遇233

六、贡、监生的考选234

七、经费来源236

第二节 书院的兴盛237

一、复办新办数量空前238

二、奉旨设立的正音书院242

三、热心书院教育的地方官243

四、组织管理245

五、招生246

六、教学制度248

七、经费筹措、开支与管理251

第三节 社学、义学与塾馆的普及255

一、进一步发展的社学255

二、官办为主的义学257

三、遍及城乡的私塾258

四、为数众多的经馆262

五、广设乡间的武馆265

第四节 科名地位的保持266

一、乡试举人位次的提升266

二、进士科名位次的保持271

三、业绩斐然的武试273

四、树人成效多可圈点278

第七章 明末至清朝——对台湾教育的深刻影响283

第一节 泉州民众移居台湾283

一、晚明以前的渡台活动283

二、大规模东渡台湾的形成285

第二节 泉台教育关系的开启287

一、番社乡塾的设立287

二、儒学教育制度的移植288

三、科举考试制度的初步建立289

第三节 台湾府县学中的泉籍学官290

一、台湾府县学的设立290

二、任职儒学的泉籍学官291

三、泉籍学官多有建树294

第四节 台湾书院中的泉籍儒士296

一、书院的发展296

二、掌教书院的泉籍儒士298

第五节 泉籍移民的向学风尚302

一、积极兴办各类塾馆302

二、慷慨捐输儒学、书院307

第八章 晚清时期——救亡图存下兴起的新式教育309

第一节 教会办学310

一、教会办学的目的310

二、初成体系的教会学校312

三、教会办学的主要特点318

第二节 近代新学的初创319

一、新学制的确立319

二、新式学堂的创办322

三、新式学堂的主要特点327

第三节 华侨捐资办学331

一、华侨的形成331

二、捐资兴办旧学332

三、捐资兴办新式学堂334

四、华侨捐资办学主要特点338

主要参考文献341

后记34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