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植物保护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植物保护概论
  • 王振中,张新虎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ISBN:710909791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08页
  • 文件大小:54MB
  • 文件页数:321页
  • 主题词:植物保护-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植物保护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一、植物保护的概念1

二、有害生物对农作物的影响5

三、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7

思考题8

第二章 植物病原生物与植物病害9

第一节 植物病害概念9

一、植物病害的发生9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10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12

第二节 植物病害的病原13

一、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原13

二、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病原52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侵染循环和病害循环54

一、侵染过程54

二、病害循环58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60

一、植物病害的诊断程序60

二、柯赫氏法则60

三、植物病害的诊断要点61

思考题62

第三章 农业害虫与螨类64

第一节 昆虫的体躯构造与功能64

一、昆虫纲的主要特征64

二、昆虫的头部65

三、昆虫的胸部72

四、昆虫的腹部76

五、昆虫的体壁77

第二节 昆虫的生物学78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78

二、昆虫的发育与变态79

三、世代与生活史83

四、昆虫的主要习性84

五、昆虫的休眠与滞育85

第三节 昆虫的分类86

一、昆虫分类的意义及原理86

二、昆虫纲的分目86

二、主要目科的概述86

第四节 昆虫对植物的为害102

第五节 螨类103

一、形态特征103

二、主要科的特征104

思考题105

第四章 农田杂草106

第一节 杂草的起源与进化106

一、杂草的起源106

二、杂草的进化107

第二节 杂草的种类108

一、根据杂草的形态学分类108

二、根据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分类109

三、根据植物系统学分类110

四、根据生境的生态学分类110

五、根据作物分类111

第三节 杂草的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111

一、具有多种授粉与繁殖方式112

二、传播方式多样112

三、种子寿命长且有多实性和落粒性113

四、种子的成熟度与萌发时期参差不齐113

五、适应环境能力强、竞争力大114

第四节 杂草对农作物的为害115

一、与作物争光、争水、争肥、争空间115

二、降低农畜产品产量与品质116

三、传播病虫害116

四、加大生产成本116

五、影响人畜健康117

六、分泌、产生他感化合物,干扰、抑制作物生长与发育117

思考题117

第五章 植物与有害生物的相互作用118

第一节 植物与有害生物相互作用的生态学118

一、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118

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119

三、协同进化120

第二节 植物与病原物和相互作用120

一、病原物的寄生性与致病性120

二、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制121

三、病原物侵染对寄主代谢的影响122

四、植物的抗病性124

第三节 植物对昆虫与螨类的抗性130

一、植物对取食昆虫的物理抗性130

二、植物对昆虫的化学抗性131

三、植物对昆虫的诱导抗性132

四、遗传抗性134

第四节 农作物对杂草的抗性135

一、作物与耕作措施对杂草竞争作用的防御135

二、作物利用他感作用对杂草产生抗性136

思考题137

第六章 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和预测138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流行动态138

一、植物病害流行的概念138

二、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138

三、植物病害流行的空间动态144

四、植物病害及其介体的空间分布146

五、植物病害流行的影响因素147

第二节 昆虫种群动态150

一、种群数量变动类型150

二、种群的平衡与调节152

三、种群数量变动的机制152

第三节 预测的理论和技术153

一、预测的原理154

二、预测的分类155

三、预测的一般过程156

四、有害生物的主要预测方法157

思考题160

第七章 有害生物的农业防治161

第一节 耕作防治161

一、耕作制度和栽培措施对有害生物的影响161

二、耕作防治方法的特点163

三、耕作防治方法的应用164

第二节 抗性育种和抗性品种的利用168

一、抗性育种在有害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性168

二、植物抗性的概念169

三、作物抗病虫机制170

四、抗性的选育173

五、抗性的合理利用175

思考题176

第八章 有害生物的物理防治177

第一节 有害生物的趋性177

一、趋光性177

二、趋化性177

三、昆虫性信息素178

四、趋热性和趋湿性178

第二节 物理防治技术179

一、热力法179

二、汰选法179

三、阻隔法180

四、辐射法180

五、趋性的利用180

思考题182

第九章 有害生物的生物防治183

第一节 生物防治的重要性与迫切性183

一、农林病虫发生频繁,经济损失巨大183

二、过分依赖化学农药,防不胜防183

三、农药对农产品及环境污染日益严重183

四、生物防治势在必行184

第二节 生物防治的含义、范围184

第三节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184

一、植物病害颉颃微生物185

二、农用抗生素186

三、颉颃微生物的机制及作用187

四、颉颃微生物的筛选与改良188

第四节 害虫生物防治188

一、害虫天敌的类群189

二、害虫天敌的大量繁殖与释放197

第五节 杂草生物防治198

一、利用泽兰实蝇防治紫茎泽兰198

二、利用空心莲子草叶甲防治空心莲子草199

三、利用豚草条纹叶甲防治豚草199

四、利用鲁保1号菌防治大豆菟丝子199

第六节 生物防治效果评价200

一、害虫天敌作用的评价方法200

二、杂草生防效果的评价方法201

思考题201

第十章 有害生物的化学防治202

第一节 植物化学防治发展历史与方向202

一、农药的发展历史203

二、农药的发展现状203

三、农药的发展趋势204

第二节 化学防治的原理204

一、农药的定义与分类204

二、农药的毒力与药效207

三、农药的毒性209

四、农药的科学、安全使用210

第三节 农药的剂型与使用方法210

一、农药制剂加工的意义210

二、农药剂型的种类211

三、农药剂型的发展趋势215

第四节 农药施药器械215

一、背负式手动喷雾器215

二、踏板手压式喷雾器216

三、胸挂式手摇喷粉器216

四、背负式机动喷雾喷粉机217

五、担架式机动喷雾机217

第五节 农药施药方法218

一、喷雾法218

二、喷粉法219

三、其他施药方法220

四、农药混用技术222

第六节 常用农药品种222

一、杀虫剂222

二、杀菌剂226

三、除草剂229

第七节 抗药性的产生与克服233

一、害虫的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234

二、植物病原生物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235

三、杂草抗药性及其抗性机理236

四、抗药性检测与监测237

五、有害生物抗药性治理237

思考题238

第十一章 植物检疫239

第一节 植物检疫的重要性239

第二节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及其风险分析241

一、检疫性有害生物和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242

二、有害生物风险分析243

第三节 有害生物的检疫及处理245

一、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245

二、植物检疫处理248

第四节 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253

思考题257

第十二章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258

第一节 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发展和综合防治概念258

一、有害生物防治的历史发展258

二、综合防治基本概念的提出259

三、综合防治的实质260

四、综合防治中的主要防治措施及应用261

五、综合防治的应用原则263

第二节 作物的产量损失、补偿作用与经济阈值264

一、作物的产量构成与产量损失264

二、作物的补偿作用266

三、寄主品种、生育状况和环境条件对作物损失的影响266

四、作物损失估计266

五、经济阈限(ET)和经济损害允许水平(EIL)267

第三节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应用270

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应用270

二、IPM与可持续农业概念的提出272

三、实现IPM的技术要点274

思考题274

第十三章 植物保护与环境污染275

第一节 农药使用所导致的环境问题275

一、农药的生产与使用状况275

二、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原因276

三、农药污染对环境及农产品安全性的影响(参考蔡道基)277

四、环境安全农药的开发与农药的合理使用280

第二节 无公害与绿色食品生产技术281

一、“无公害”概念的提出282

二、污染农产品的主要污染源282

三、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主要措施283

四、绿色食品的生产技术要求283

第三节 新型植物保护剂285

一、昆虫性诱剂286

二、植物诱抗剂287

三、植物精油杀虫剂290

思考题293

第十四章 植物保护学科发展展望294

第一节 植物与有害生物的分子检测技术294

一、以分子杂交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294

二、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295

三、以DNA芯片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296

四、血清学检测方法296

第二节 植物保护转基因技术297

一、转基因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297

二、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298

第三节 植物保护信息技术298

一、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应用299

二、专家系统299

三、地理信息系统300

四、遥感技术300

五、Internet技术301

六、多媒体技术301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植物保护301

一、关于可持续发展301

二、可持续植物保护302

第五节WTO与我国植物保护对策303

一、WTO的农业协议303

二、加入WTO后我国的植物保护对策304

思考题306

主要参考文献30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