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汉族民歌润腔概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许讲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 ISBN:9787103036167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73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494页
- 主题词:汉族-民歌-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汉族民歌润腔概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汉族民歌润腔的理论初探1
第一章 汉族民歌润腔的界定3
第二章 汉族民歌润腔的宗旨——审美意识——写意(神似)6
第一节 中国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6
一、三教互融6
二、汉族与少数民族等外来文化的融合7
三、中西文化的融合7
四、“周易”——太极之圆——中国民族文化的根基、命脉7
第二节 中国民族艺术的审美:意象化(写意、神似)8
一、审美意识8
二、写意8
三、神似9
第三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审美宗旨:意象化(写意、神似)10
第三章 汉族民歌润腔的文化内涵11
第一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灵魂——唱心11
一、重义理11
二、重情感12
三、重意境12
四、重韵味13
第二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核心——艺术形象14
一、艺术形象的产生——内心视像14
二、艺术形象的传导——想象与联想14
三、歌唱艺术的原则——艺术第一、技术第二15
第三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特点——心理创造15
第四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关键——深拓内涵16
一、潜台词和内心独白16
二、深拓重点字腔的内涵17
第四章 汉族民歌润腔个性风格的形成18
第一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准则——唱出人人心中所想、人人口中所无18
一、歌者的指导思想18
二、歌曲润腔的具体原则21
第二节 汉族民歌润腔个性风格的形成24
第三节 汉族民歌润腔的具体功能、途径、过程25
一、汉族民歌润腔的具体功能25
二、汉族民歌润腔的途径——变“死音”为活曲26
三、汉族民歌润腔的过程27
第五章 汉族民歌润腔的语言基础——字正腔圆29
第一节 字正29
一、拼合准29
二、声调准56
第二节 腔圆——作型准62
一、声音圆润62
二、运腔委婉——字间衔接——“打哈欠”式的咬字发音64
第三节 字正腔圆65
一、字正是前提65
二、腔圆是基础65
三、字腔不协调产生的问题及纠正65
四、咬活唱巧69
第四节 高音69
一、发音——器官变形69
二、咬字——母音(字腹)变形77
第五节 气柱抗83
一、气柱抗84
二、不运用气柱抗产生的问题及纠正88
三、气声协调92
四、歌唱的运气93
五、歌唱的换气93
六、歌唱结束时要先收声、后收气、再动形、才敛情96
中篇 汉族民歌润腔特色的研究97
第一章 全国汉族民歌渐变的歌唱风格99
第一节 全国汉族民歌分片简况99
一、东北片(松河、辽河流域)——黑龙江、吉林、辽宁99
二、西北片(黄河上游)——青海、甘肃、宁夏、陕西99
三、中原片(黄河中游)——山西、河南99
四、华北片(黄河下游)——内蒙古、河北、山东99
五、西南片(长江上游)——四川、云南、贵州99
六、中南片(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99
七、华东片(长江下游)——安徽、江苏、浙江99
八、东南海岸片——福建、台湾99
九、南部海岸片——广东、广西、海南99
第二节 全国汉族民歌渐变的歌唱风格101
一、三首不同地域的《苿莉花》之比较(辽宁海城、河北南皮、江苏扬州)102
二、六首不同地域的《绣荷包》之比较(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湖北、江苏)105
第三节 阻声式润腔——汉族民歌演唱风格独特的主要内核之一107
一、阻声的产生107
二、阻声式润腔分类108
第二章 汉族民歌中字的润腔特色127
第一节 汉族民歌中润腔特色的产生127
一、咬字发音与音乐的四大因素有机融合127
二、运腔与音乐的四大因素有机融合128
三、收音与音乐的四大因素有机融合129
第二节 汉族民歌中字的润腔特色129
一、字的情感分类130
二、字的过程分类152
三、字的衔接分类159
四、小结:汉族民歌(49首)中字的润腔特色163
第三章 汉族民歌中丰富的运腔特色167
第一节 汉族民歌中的运腔——歌唱性的技巧167
一、字腔间的衔接168
二、状态均衡——松紧合度172
第二节 汉族民歌中丰富的运腔特色173
一、滑腔174
二、快慢运腔175
三、声腔间衔接178
四、声带小擞(顺气顺声型、阻气阻声型)182
五、小结:汉族民歌(49首)中运腔的特色190
第四章 汉族民歌中多变的音乐韵律193
第一节 板式(不同节拍)193
一、《生产忙》195
二、《大河畔上栽柳树》195
第二节 同节拍中的合拍、分拍变化195
一、《生产忙》197
二、《茉莉花》197
三、《铜钱歌》197
四、《会哥哥》197
第三节 顿挫197
一、《沂蒙山小调》198
二、《因送哥嫂》198
第四节 重拍移位199
一、《难活不过人想人》199
二、《绣灯笼》200
第五节 小结:汉族民歌(49首)中多变的音乐韵律200
一、板式(不同节拍)的变化200
二、同节拍中合拍、分拍变化的运用比较多200
三、较多地运用重拍移位201
四、比较普遍地运用顿挫手法201
第五章 汉族民歌中的衬字、衬词、衬句、衬段202
第一节 衬字202
一、上滑或下滑(阻声式)咬字发音202
二、上滑或下滑(阻声式)收音205
三、同字咬字发音与收音上下滑共有的特色209
四、特殊的衬字:花舌音“嘚”、“呼”209
五、叠字212
六、加声带小擞213
第二节 衬词214
一、衬词在句子中的位置215
二、方言俚语216
三、润色衬词的几种手法217
四、叠词220
第三节 衬句221
一、衬句在歌中的位置221
二、方言俚语222
三、衬句润腔的主要手法222
第四节 衬段226
一、《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226
二、《打金钱》227
第五节 小结:汉族民歌(49首)中的衬字、衬词、衬句、衬段230
一、汉族民歌中大量地运用衬字230
二、汉族民歌中大量地运用衬词231
三、汉族民歌中较多地运用衬句233
四、衬段234
下篇 汉族民歌个例分析(49首)235
第一章 东北(松辽)片237
第一节 吉林237
一、吉林省简况237
二、赏析《生产忙》(吉林民间小调)238
第二节 辽宁243
一、辽宁省简况243
二、赏析《苿莉花》(辽宁海城)244
第二章 西北片(黄河上游)250
第一节 青海250
一、青海省简况250
二、赏析《东海里飞起的咕雁》(青海“花儿”)251
第二节 甘肃256
一、甘肃省简况256
二、赏析《下四川》(甘肃“花儿”)257
第三节 陕西260
一、陕西省简况260
二、赏析《哪达达也不如咱山沟沟好》(陕北“信天游”)260
三、赏析《绣荷包》(陕北民间小调)267
四、赏析《泪蛋蛋泡在沙蒿林里》(陕北“信天游”)269
第三章 中原片(黄河中游)272
第一节 山西272
一、山西省简况272
二、赏析《难活不过人想人》(山西“山曲”)273
三、赏析《桃花花红来杏花花白》(山西左权“开花调”)279
四、赏析《有了心事慢慢来》(山西左权“开花调”)281
五、赏析《会哥哥》(山西左权“开花调”)286
六、赏析《五月散花》(山西“二人台”)289
第二节 河南297
一、河南省简况297
二、赏析《游春》(河南商丘“灯歌花伞舞曲”)297
三、赏析《采花》(河南)299
第四章 华北片(黄河下游)302
第一节 内蒙古302
一、内蒙古自治区简况302
二、赏析《二道圪梁》(内蒙古“漫瀚调”)303
三、赏析《大河畔上栽柳树》(内蒙古“漫瀚调”)305
四、赏析《打金钱》(内蒙古“二人台”)311
第二节 河北318
一、河北省简况318
二、赏析《绣灯笼》(河北昌黎)318
三、赏析《捡棉花》(河北昌黎)323
四、赏析《苿莉花》(河北南皮)327
五、赏析《正月里来正月正》(河北)333
六、赏析《姐在房中一枝花》(天津杨柳青)336
第三节 山东338
一、山东省简况338
二、赏析《沂蒙山小调》(山东蒙阴)338
三、赏析《包楞调》(山东成武)341
四、赏析《绣荷包》(山东苍山)346
第五章 西南片(长江上游)351
第一节 四川351
一、四川省简况351
二、赏析《撵野猫儿》(四川眉川)352
三、赏析《月儿高照》(四川南坪)354
四、赏析《绣荷包》(四川)357
第二节 云南359
一、云南省简况359
二、赏析《弥渡山歌》(云南弥渡)359
三、赏析《绣荷包》(云南弥渡“花灯调”)362
第六章 中南片(长江中游)第一节 湖北367
一、湖北省简况367
二、赏析《绣荷包》(湖北应城)368
三、赏析《幸福歌》(湖北天门)372
第二节 湖南375
一、湖南省简况375
二、赏析《铜钱歌》(湖南益阳)375
第三节 江西380
一、江西省简况380
二、赏析《斫柴》(江西赣州“客家山歌”)380
三、赏析《牡丹调》(江西上犹)382
第七章 华东片(长江下游)386
第一节 安徽386
一、安徽省简况386
二、赏析《凤阳花鼓》(安徽凤阳)387
第二节 江苏388
一、江苏省简况388
二、赏析《数螃蟹》(江苏)389
三、赏析《拔根芦柴花》(江苏江都“秧田歌”)392
四、赏析《苿莉花》(江苏扬州)398
五、赏析《绣荷包》(江苏无锡)402
第三节 上海409
一、上海市简况409
二、赏析《田头山歌》(上海郊区)409
三、赏析《紫竹调》(上海郊区)411
第四节 浙江415
一、浙江省简况415
二、赏析《柴片鸟》(浙江)416
三、赏析《对鸟》(浙江乐清)419
第八章 东南海岸片422
第一节 福建422
一、福建省简况422
二、赏析《龙岩快板山歌》(福建龙岩)423
三、赏析《因送哥嫂》(福建泉州“南音”)425
第二节 台湾429
一、台湾简况429
二、赏析《丢丢铜》(台湾“宜兰调”)429
第九章 南部海岸片431
一、广东省简况431
二、赏析《对花》(广东中山“咸水歌”)432
三、赏析《荔枝颂》(广东)434
附录443
全汉字音节表445
汉族民歌(49首)曲目索引463
各类图表索引465
本书中符号说明467
参考书目471
DVD目录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