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三三要素”构建的理论体系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三三要素”构建的理论体系](https://www.shukui.net/cover/58/33292018.jpg)
- 刘宝珊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ISBN:978780250297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0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25页
- 主题词:调查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调研理论与操作实务 “三三要素”构建的理论体系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第一章 调查研究的内涵1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起源和发生过程1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类型2
第三节 决策咨询型调查研究的真谛4
第四节 如何给决策咨询型调查研究下一个恰当的定义6
第五节 决策咨询型调查研究的意义、原则和特点8
一、意义8
二、原则11
三、特点12
第二章 调查研究活动的历史作用和发展状况14
第一节 调查研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前提条件14
第二节 欧美传统的调查研究成果15
一、英国15
二、法国16
三、德国17
四、美国17
第三节 中国传统的调查研究成果19
第四节 辩证唯物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成果21
一、辩证唯物论指导下的调查研究与传统的调查研究有本质上的区别21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调查研究活动及成果21
三、列宁的调查研究活动及成果23
四、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活动及成果24
第五节 专业调查研究机构的兴起31
第三章 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34
第一节 调查研究理论的形成34
一、文字出现前后的调查研究活动34
二、形成早期调查研究理论的几种哲学观点35
第二节 调查研究理论的发展38
一、实证、证伪和范式的认识形式38
二、统计手段的出现39
第三节 调查研究理论的争论40
一、三个不同学派的理论内容41
二、三个不同学派的争论焦点42
第四节 调查研究认识理论的本原理论43
一、辩证唯物论的认识理论43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调查研究理论45
三、辩证唯物论使形形色色的唯心论者遭到了致命的打击48
第五节 坚持探索 不断地完善调查研究理论49
一、对已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50
二、对已有的理论在实践的检验中进行探索50
三、对已被实践证实为有效的调研方式进行探索51
四、选择符合调研客体特征的调研方式进行探索51
第四章 “三三要素”构建的调研理论体系53
第一节 构建调研理论体系的背景53
第二节 调研理论体系的内涵和意义54
第三节 调查研究的固有理论55
一、承担者与承载者56
二、主体与客体56
三、手段与形态58
四、课题与内容60
第四节 调查研究的认识理论60
一、认识理论的内涵和意义60
二、调查研究的认识立场61
三、调查研究的认识路线63
四、调查研究的认识方法63
第五节 调查研究的操作理论67
一、工艺手段68
二、工具手段70
三、检验手段70
第五章 调研机构的内部管理72
第一节 决策咨询型调研机构的性质、特点、任务和重要性72
一、性质72
二、特点72
三、任务72
四、重要性73
第二节 调研机构的内部设置73
一、设立专业化部门73
二、各部门负责的领域或行业应保证不重叠、不空白74
三、根据地区的不同特点设立不同的专业调研部门74
四、处理好整体性与总体性的关系74
第三节 调研机构的内部管理模式75
一、寻求符合本机构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75
二、部门职能75
三、部门职能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76
四、记分考核规则84
第四节 人才管理86
一、人才的含义86
二、人才的编制管理91
三、人才的再培养94
四、稳定人才队伍96
第五节 处理好决策咨询型调研机构的几种关系99
一、处理好调研机构与同级单位决策班子和主要领导人的关系99
二、处理好调研机构与同级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99
三、处理好调研机构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100
四、处理好单位与个人的关系100
第六章 选题102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102
第二节 选题的方法104
一、切时105
二、切弊106
三、切需106
四、切用107
五、切望108
第三节 选题的类型109
一、“述评型”课题110
二、“引导型”课题110
三、“提示一型”(建议)课题110
四、“提示二型”(预示或警示)课题111
五、“经验型”课题111
六、“借鉴型”课题111
七、“探索型”课题111
八、“预测型”课题112
九、“透视型”课题112
第四节 选题的内容113
第七章 概念的操作化116
第一节 概念的技术处理116
一、分解和界定概念 引申变项的含义116
二、分解和界定概念 引申变项的过程118
三、分解和界定概念 引申变项应遵循的八原则120
第二节 概念与变项125
一、概念与变项、变量的关系125
二、变量的类型127
三、变量之间的关系129
四、变量的其他问题135
第三节 概念与假设135
第四节 指标与变量137
一、指标的意义137
二、指标的性质137
三、指标的类型139
四、指标的功能、作用和特点142
第五节 概念的操作定义143
第八章 社会测量145
第一节 社会测量的含义145
第二节 社会测量的形态146
第三节 社会测量的要素147
一、测量客体148
二、测量内容148
三、测量规则148
四、测量工具149
第四节 社会测量的特点和现状150
一、社会测量已从传统的经验型过渡到现代的理论型150
二、社会测量是了解民意的最好途径150
三、尚未形成精确的统一测量标准151
第五节 社会测量的尺度151
一、定类尺度151
二、定序尺度152
三、定距尺度154
四、定比尺度154
第六节 量表155
一、量表的特征155
二、西方的平面量表158
三、中国的结构量表166
第七节 信度与效度174
一、信度174
二、效度175
三、信度与效度的关系176
第九章 统计分析178
第一节 统计分析的内涵和意义178
一、统计的目的178
二、统计对象179
三、统计的要求179
四、统计的特点179
五、统计方法180
六、如何掌握“量”的变异180
七、质与量的辩证关系180
第二节 统计的基本概念181
一、总体与总体单位181
二、样本182
三、标志183
四、指标184
第三节 统计分组与分配数列186
一、统计分组186
二、分配数列189
第四节 统计图表191
一、运用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数据原则191
二、统计表192
三、统计图197
第五节 集中趋势与离散趋势分析205
一、集中趋势分析205
二、离散趋势分析217
第六节 相关系数与回归分析231
一、相关系数与回归分析的关系232
二、相关系数的计算,用r表示232
三、回归系数的计算,用b表示235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的异同点241
第七节 概率与指数简介242
一、概率简介242
二、指数简介243
第八节 数据的检验手段250
第十章 访谈法252
第一节 访谈法的形式、特点和意义252
一、访谈法的形式252
二、访谈法的特点254
三、访谈法的意义254
四、访谈主体应给人以良好的印象254
五、处理好两种供需矛盾255
第二节 访谈前的准备255
一、课题准备255
二、理论准备256
三、硬件准备256
四、方案准备256
第三节 进入访谈现场的技巧257
一、进入访谈现场前的准备258
二、进入访谈现场后的举动258
第四节 处理“冷场”和“局面失控”的技巧259
一、处理“冷场”的技巧259
二、处理“局面失控”的技巧260
三、调研工作者应具备打开访谈局面的能力261
第五节 询问技巧262
一、询问种类262
二、询问要做到“六个不”和“五个引导”262
三、“十四问”的技巧262
第六节 记录的技巧265
一、记录“重点”的技巧265
二、记录“要点”的技巧266
三、速记的技巧266
四、使用记录本与记录纸的技巧267
五、“四边”活动的技巧267
六、运用访谈调查会的技巧268
七、访谈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269
第十一章 其他几种调研方法270
第一节 问卷法270
一、问卷的作用270
二、问卷的特点270
三、问卷的种类270
四、问卷的结构271
五、问卷的设计273
六、问卷的发送与回收276
第二节 抽样调查276
一、抽样与抽样调查276
二、抽样调查的类型277
三、抽样程序278
四、随机抽样280
五、非随机抽样284
六、抽样调查要注意的四个问题286
第三节 观察法和文献法286
一、观察法287
二、文献法287
第四节 随机抽样在我国决策咨询型调研活动中的位置288
附录290
附录一 用计算器求解的几个案例290
附录二 随机数字表294
后记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