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高更和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ISBN:7505932004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466页
- 文件大小:112MB
- 文件页数:4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可持续发展——一种新的发展观1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产生1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
二、早期研究4
三、形成与传播6
四、时代背景10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核算模式13
一、GNP的缺陷13
二、经济发展四要素说15
三、世界银行新的财富计算法17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19
一、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迫性19
二、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21
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23
第二章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30
第一节 人口数量与可持续发展30
一、可持续发展的人口容量30
二、人口供给偏差论33
三、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数量干预论37
四、实例:河南省现有资源最大人口承载量42
第二节 人口质量与可持续发展57
一、人口质量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57
二、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65
第三节 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70
一、人口年龄结构70
二、人口性别结构76
三、人口产业结构77
四、人口分布与可持续发展78
第三章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1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81
一、自然资源及其特性82
二、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利用85
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88
第二节 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4
一、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94
二、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及问题95
三、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98
第三节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99
一、土地资源的特征及其可持续利用100
二、中国的土地资源利用103
三、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108
第四节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09
一、中国水资源的特点110
二、中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112
三、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目标与对策117
第五节 绿色能源122
一、常规能源利用与环境问题122
二、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124
第六节 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38
一、生物资源的价值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原则138
二、我国森林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142
三、我国草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154
四、我国陆栖野生动物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160
第四章 保护环境166
第一节 保护大气层166
一、控制大气污染和防治酸雨166
二、防治平流层臭氧破坏173
三、控制温室效应的发生179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184
一、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184
二、固体废物污染185
三、固体废物的无害化处理186
第三节 水污染及其治理197
一、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197
二、水体污染199
三、废水处理204
四、水污染的综合防治218
第四节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225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25
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226
三、生物多样性的现状229
四、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231
五、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对策240
第五章 可持续经济247
第一节 清洁生产247
一、清洁生产提出的时代背景247
二、清洁生产的理论基础249
三、清洁生产审核252
四、清洁生产的发展工具:产品生命周期分析254
五、清洁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258
六、中国实施清洁生产的必要性262
第二节 生态农业265
一、生态农业兴起的背景265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267
三、生态农业的总体结构268
四、生态农业的整体功能269
五、生态农业适用技术271
六、生态农业的人工设计272
七、生态农业类型及模式275
八、生态农业的综合评价276
九、中国生态农业建设成就278
十、21世纪生态农业的展望280
第六章 社会可持续发展284
第一节 消除贫困284
一、贫困标准及其确定284
二、贫困的成因289
三、反贫困战略297
四、城镇贫困305
第二节 可持续教育312
一、教育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312
二、教育可持续发展及其主要表现形态314
三、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322
四、与教育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教师素质324
第三节 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327
一、中国人类住区现状328
二、中国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对策337
第四节 防灾减灾343
一、自然灾害的类型344
二、自然灾害冲击人类社会的特征346
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地理特征350
四、防灾减灾对策354
第七章 支撑体系与能力建设359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359
一、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359
二、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出路361
三、发展科技,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对策措施365
第二节 公众参与与决策能力368
一、公众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368
二、提高公众意识的主要手段372
三、决策者的决策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374
四、建立可持续发展综合决策机制376
第三节 资金支持与政策、法律保障380
一、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380
二、关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资金保障的新思路382
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387
四、利用经济手段推进可持续发展391
五、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问题393
六、制定中国可持续发展法395
第八章 区域与地方可持续发展399
第一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层次与类型399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401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的基本层次分析404
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基本类型分析406
第二节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演化机制406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动态演化机制的理论探讨406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分析410
第三节 区域PRED模型414
一、区域PRED模型的特征414
二、区域PRED系统的基本结构关系分析416
三、区域PRED系统的功能分析417
四、PRED系统的协调420
五、PRED决策支持系统426
第四节 地方21世纪议程430
一、地方21世纪议程的概念和原则430
二、地方21世纪议程规划的步骤433
三、中国地方21世纪议程实施和进展437
四、地方类型及发展战略449
五、案例:南阳地方21世纪议程的启动和运行457
参考文献463
后记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