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社会认知 了解自己和他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黎岳庭,刘力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303107780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416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30页
- 主题词:社会认知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社会认知 了解自己和他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1
第一节 开篇:姚明与林浩1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及其历史发展2
第三节 社会认知举例5
一、唐朝诗人贺知章《回乡偶书》5
二、战争、和平、正义与社会群体的认同6
三、求对欲和是非曲直7
第四节 本书目的、结构和概述10
结束语12
专业术语13
问题与思考13
第二章 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和特点14
第一节 建构理论15
一、现象15
二、关键共性15
三、抽象性17
第二节 扶植理论18
一、多方位思考18
二、理论规范化19
三、让理论成长20
第三节 理论的检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21
一、科学观察的形式:对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22
二、描述性研究22
三、解释性研究24
四、对现象的预测和控制25
第四节 社会认知的研究重点和方法26
一、认知革命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响26
二、当代社会认知研究的特点27
三、观察认知过程28
四、区分不同的心理过程29
五、测量意识无法控制的自动过程的方法31
六、辨认高效率的过程33
七、求证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实验方法34
八、实验操控的效度36
结束语37
专业术语38
问题与思考38
第三章 社会认知的生理和神经机制39
第一节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与“社会脑”39
一、扣带前回对情绪认知起关键作用40
二、杏仁核在情绪体验方面起着重要作用42
第二节 情绪的评定与情绪调控的神经基础44
一、情绪评定的理论44
二、情绪与情绪调控的神经基础47
三、情绪障碍47
第三节 自我意识与道德52
一、自我意识52
二、道德的脑机制52
第四节 认知冲突53
一、非社会冲突加工54
二、社会冲突加工56
第五节 欺骗的动机及其结果反馈57
第六节 赌博的电生理证据62
一、P30062
二、OFC63
三、杏仁核64
四、腹侧纹状体65
五、前额叶皮层和ACC66
第七节 经济决策的脑成像研究66
结束语67
专业术语68
问题与思考68
第四章 中国古代文化及其社会认知思想69
第一节 中国上古时代的图腾认知以及华夏民族的认同感69
第二节 中国古代儒道佛的社会认知思想举例71
一、儒家的“知”、修身、中庸与和谐相处思想72
二、道家老子的“道德”和谐,修为,与“上善若水”的社会认知思想72
三、佛教的“苦乐”智慧,“无我”认知和禅宗73
第三节 中国古代的“知人学说”75
一、“知人学说”的概述75
二、中国古代“知人学说”的主要内容和表现79
三、中国古代“知人学说”的主要策略和方法85
结束语98
专业术语99
问题与思考99
第五章 社会认知在中国的研究100
第一节 社会认知在中国的前科学形态探讨:经验描述101
一、谚语101
二、思辨104
三、教材评述107
第二节 社会认知在中国的科学研究(接轨取向)109
一、内隐社会认知109
二、社会知觉115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118
四、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119
第三节 社会认知在中国的科学研究(脱轨取向)120
一、关于民间概念的研究120
二、社会认知本土化研究122
三、台湾和香港社会认知研究124
结束语125
专业术语125
问题与思考125
第六章 社会知识结构和信息加工过程126
第一节 社会知识结构:类型、概念和基模127
一、概念和理论模型129
二、基模,知识结构的建立、激活和应用——类型概念和记忆系统的关系132
第二节 社会实践中的信息加工过程:认知的目标性和功能性141
一、社会认知心理学对动机和行为目标性的认识142
二、目标的确立、选择和调节——社会认知的受控过程和自动过程146
三、目标性行为对认知过程的要求149
结束语152
专业术语153
问题与思考153
第七章 人以群分:类属性思维的正确性与社会公平性154
第一节 什么是类属性思维154
第二节 类属性思维的不正确和正确性:对弱势群体和其他人的认知156
一、类属性思维经受不正确性的指责和早期的公平性研究156
二、类属性思维的正确性的近期研究和发展158
第三节 类属性思维的正确性:社会群体研究的证据159
一、正确性意味着几个不同的群体对某一个群体进行群体外类属性思维的吻合160
二、正确性意味着群体外与群体内类属思维的吻合160
三、正确性是作为类属性思维和更多客观指标之间的吻合161
四、正确性是群体内变异的睛雨表,能客观迅速反映群体内的差异162
第四节 类属性思维具有“正确性”的理论解释163
一、类属性思维的理性分类论163
二、类属性思维的或然性概率论164
三、类属性思维的生态—进化—环境论164
四、类属性思维的反映构造论165
五、类属性思维的信息加工论166
六、类属性思维的动机论167
第五节 群分化、类属性思维EPA理论和社会公平性168
一、“群分化”有合理和不合理的因素168
二、类属性思维的EPA(评价—激活—正确)理论模型169
三、正确性与评价:运用或滥用类属性思维170
四、类属性思维的EPA模型的有效性及不可归类性172
五、类属性的自发成分:激活能力或潜能173
六、判断过程中的自动化和被控制的线索:隐性类属性思维174
第六节 研究类属性思维的意义和注意事项174
一、EPA类属性思维正确性的影响因素174
二、类属性思维正确性就像能跳舞的熊175
三、类属性思维与社会公平性及和谐性176
结束语177
专业术语178
问题与思考178
第八章 归因理论与文化心理学的贡献179
第一节 归因的研究历史和现状180
一、早期的归因研究180
二、归因偏误和近来的研究181
第二节 归因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心理学的解释185
一、人类学理论186
二、个体主义和团体主义186
三、心理语言学188
四、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188
五、归因在中国的研究和应用190
结束语191
专业术语193
问题与思考193
第九章 社会表征194
第一节 从表征到社会表征195
一、表征的原始含义与心理表征195
二、个体表征与集体表征195
三、社会表征196
第二节 社会表征的形成与结构198
一、社会表征的起源198
二、社会表征的形成过程:锚定与具化199
三、社会表征的结构:中枢系统和边缘系统200
四、社会表征的核心:基耦202
第三节 社会表征的研究实例203
一、关于健康与疾病的社会表征203
二、关于社会互动的社会表征研究206
三、关于生活质量的社会表征研究208
第四节 社会表征理论的简要评价210
结束语212
专业术语213
问题与思考213
第十章 认知与沟通:社会行动的知性与群性214
第一节 认知表征214
一、程序知识214
二、陈述知识216
第二节 沟通221
一、沟通不单是一种编码与译码历程221
二、沟通不单是一种推断沟通意图的认知历程223
三、沟通中使用和建立的社会知识226
四、沟通中使用和建立的社会互动230
结束语235
专业术语235
问题与思考236
第十一章 群体动力:个人和群体237
第一节 群体的定义和形成238
第二节 他人的存在对个体的影响239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抑制239
二、社会惰化和社会补偿240
第三节 群际关系:社会分类和社会认同及其影响241
一、社会认同理论和内群偏私242
二、群体规范和自我分类理论243
三、自尊和群际歧视244
四、偏见和综合威胁理论246
第四节 群体内的互动:竞争还是合作246
一、社会两难困境246
二、利己主义者之间是否有合作的可能性248
第五节 群体决策249
一、群体思维249
二、群体极化250
三、社会决策规则252
四、少数派影响252
第六节 中国社会中的群体行为:信任与合作253
一、一般信任和安心感253
二、中国与日本、美国的信任比较253
三、中国人凭什么相信他人254
四、信任和合作行为的实验研究255
结束语256
专业术语258
问题与思考258
第十二章 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259
第一节 儿童理解自我—他人关系的发展260
一、米德的“角色采择”260
二、皮亚杰的“自我中心主义”与“去自我中心”过程261
三、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变化263
第二节 儿童移情的发展267
一、移情的概念与移情反应的类型267
二、儿童移情发展的阶段268
三、移情的唤醒机制269
四、移情与道德270
第三节 儿童的心理理论和朴素人格理论的发展271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272
二、儿童朴素人格理论的发展275
第四节 儿童社会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278
一、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279
二、社会能力的信息加工模型284
第五节 儿童对友谊和权威认知的发展285
一、儿童对友谊认知的发展286
二、儿童对权威认知的发展288
第六节 儿童对规则认知的发展291
一、规则的范畴291
二、儿童的规则范畴性认知292
三、儿童的规则推理293
结束语297
专业术语298
问题与思考298
第十三章 社会认知与经济行为299
第一节 社会认知与消费行为299
一、认知因素的影响299
二、动机对消费行为的影响304
三、情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307
四、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308
第二节 社会认知与经济谈判309
一、认知因素对谈判的影响309
二、动机对谈判的影响312
三、情感对谈判的影响317
四、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317
第三节 社会人的经济决策318
一、理性期望模型318
二、“齐当别”抉择模型323
第四节 社会认知与行为金融学328
一、有限理性与行为金融学328
二、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范畴329
三、我国开展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必要性331
四、我国投资者心理行为机制的研究构思332
五、开展我国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几点建议333
结束语334
专业术语335
问题与思考335
第十四章 总结和展望337
参考文献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