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基于梵汉对勘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语法研究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基于梵汉对勘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语法研究
  • 王继红著;蒋绍愚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中西书局
  • ISBN:9787547506721
  • 出版时间:2014
  • 标注页数:392页
  • 文件大小:49MB
  • 文件页数:414页
  • 主题词:《阿毗达磨俱舍论》-梵语-语法-研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基于梵汉对勘的阿毗达磨俱舍论语法研究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总序&蒋绍愚1

序&朱庆之1

第一章 《阿毗达磨俱舍论》的语料价值1

1.1《俱舍论》之命名1

1.2《俱舍论》之内容3

1.3《俱舍论》之作者6

1.4《俱舍论》之汉地传译15

1.4.1《俱舍论》汉译者之一:真谛16

1.4.2《俱舍论》汉译者之二:玄奘21

1.4.3《俱舍论》汉译本比较24

1.5《俱舍论》之研究32

1.6《俱舍论》的语料价值34

第二章 方法论探讨一:梵汉对勘与佛教汉语语法研究36

2.1佛教汉语与汉语史研究36

2.1.1佛教汉语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语料36

2.1.2佛教汉语是研究语言接触对汉语史影响的重要语料38

2.2梵汉对勘与佛教汉语研究44

2.3基于梵汉对勘的《俱舍论》语法研究47

2.3.1以梵汉对勘为立足点48

2.3.2语言类型比较的视野48

2.3.3描写真谛、玄奘两种异译本语言“自在的结构”51

第三章 方法论探讨二:语料库语言学与佛教汉语语法研究53

3.1引言53

3.2语料库语言学与佛教汉语研究55

3.2.1汉译佛经数量巨大,需要计算机的技术支持55

3.2.2梵汉对勘是汉译佛经语言研究的重要方法58

3.2.3概率统计是基于梵汉对勘佛教汉语研究的重要方法60

3.2.4梵汉佛典的数码化使佛教汉语研究事半功倍61

3.3《俱舍论》梵汉平行双语语料库构成及其语段、句子对齐63

3.4《俱舍论》梵汉对勘双语语料库的语段、句子对齐63

3.5《俱舍论》梵汉对勘语料标注66

3.6小结69

第四章 梵汉语言对比研究之一:梵语名词变格71

4.1前言71

4.2体格73

4.3呼格77

4.4业格80

4.5具格81

4.6为格87

4.7从格88

4.8属格94

4.9依格100

4.10结语104

第五章 梵汉语言对比研究之二:梵语动词变位106

5.1引言106

5.2时体107

5.2.1现在时108

5.2.2将来时110

5.2.3完成时112

5.3语态116

5.3.1主动语态、中间语态117

5.3.2被动语态119

5.3.3致使语态125

5.4语气127

5.4.1陈述式128

5.4.2祈愿式129

5.5分词、独立式133

5.5.1现在分词133

5.5.2将来分词135

5.5.3过去分词136

5.5.4必要分词151

5.5.5独立式153

第六章 梵汉语言对比研究之三:数范畴与人称范畴158

6.1引言158

6.2数范畴之一:双数160

6.2.1添加连词161

6.2.2并列短语161

6.2.3添加数词162

6.3数范畴之二:复数163

6.3.1并列短语163

6.3.2集合概念名词163

6.3.3置前复数标记“诸”、“众”164

6.3.4置后复数标记“等”165

6.3.5词汇手段167

6.4人称范畴168

第七章 《俱舍论》语法仿译研究171

7.1句末因果关联词语“故”171

7.1.1汉译佛经中的句末“故”171

7.1.2仿译梵语原典中从格格尾174

7.1.3仿译原典中具格格尾179

7.1.4仿译原典中不变词hi181

7.1.5仿译原典中名词artha或以artha结尾的不变状复合词183

7.2主动语态标记“能”187

7.2.1仿译主动语态语尾187

7.2.2仿译具有逻辑主语的被动语态动词188

7.2.3仿译主动语态后缀189

7.3被动语态标记“所”、“可”190

7.3.1仿译被动语态语尾190

7.3.2仿译被动分词的被动形态192

7.4仿译标记“当”193

7.4.1情态助词“当”193

7.4.2时间副词“当”196

7.5仿译标记“应”199

第八章 《俱舍论》篇章标示成分203

8.1引言203

8.2论题转换标示成分204

8.2.1先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205

8.2.2现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210

8.2.3后时类论题转换标示成分212

8.2.4论题转换标示成分与语段首句、尾句的关系215

8.3话题导入标示成分218

8.3.1疑问句的话题转移功能219

8.3.2词语重复的话题转移功能221

8.3.3话题导入标示成分222

8.4事理逻辑标示成分254

8.4.1表示次第先后的标示成分254

8.4.2列举标示成分256

8.4.3例证标示成分258

第九章 《俱舍论》疑问句类型及其篇章功能260

9.1《俱舍论》中疑问句使用频繁260

9.1.1佛教论议程序的需要262

9.1.2论部佛典文体特征的反映263

9.1.3疑问句语用效果的表现266

9.2梵文的疑问句类型及疑问标记267

9.2.1梵文疑问句的类型267

9.2.2梵语疑问代词的形态变化268

9.2.3梵文佛典《俱舍论》疑问句类型270

9.3《俱舍论》梵本中的非特指疑问句272

9.3.1选择类非特指疑问句272

9.3.2是非类非特指疑问句274

9.4《俱舍论》梵本中的特指疑问句275

9.4.1疑问代词ka及其形态变化275

9.4.2从ka演化而来的疑问代词288

9.4.3疑问副词291

9.5《俱舍论》疑问句的篇章功能297

9.5.1论题转换标示成分298

9.5.2小论题转换标示成分300

9.5.3话题导入标示成分301

9.5.4重点突出301

第十章 《俱舍论》复句的梵文来源303

10.1引言303

10.2复合词拆分304

10.3不定式动词306

10.4词缀307

10.4.1词缀tva307

10.4.2 a-前缀309

10.4.3词缀vat310

10.5格尾形态变化310

10.5.1假设语气助词“时”312

10.5.2故315

10.6表示逻辑关系的不变词316

10.6.1 atas316

10.6.2 anyathā317

10.6.3 tarhi318

10.7综合运用319

第十一章 《俱舍论》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323

11.1汉译佛经的四言文体特征323

11.2汉译佛经四言文体研究概况324

11.2.1汉译佛典四言文体对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的影响325

11.2.2汉译佛典选择四言文体的原因325

11.2.3汉译佛典四言文体语言面貌的描写326

11.3《俱舍论》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327

11.3.1四字格添字例329

11.3.2四字格复陈例331

11.3.3四字格省译例332

11.3.4四字格互文例333

11.4小结333

第十二章 《俱舍论》的语篇结构336

12.1《俱舍论》偈颂与长行的关系336

12.2《俱舍论》偈颂与长行的翻译340

12.3《俱舍论》中的解经标记词语341

12.3.1“颂曰……”、“论曰……”342

12.3.2“……言”345

12.3.3“……者”347

12.3.4“言……者”351

12.4汉译佛经语篇结构的文体差异354

12.4.1佛典譬喻经的语篇结构354

12.4.2《摩诃僧祗律》的语篇结构356

12.4.3汉译佛经的文体差异358

第十三章 结论360

13.1《俱舍论》梵汉对勘及梵汉双语平行语料库构建360

13.2基于梵汉对勘的梵汉语言对比分析361

13.3《俱舍论》汉译本语法研究362

13.4玄奘译经语言风格研究365

参考文献367

术语索引375

后记384

附录:387

专家评审意见387

《清华语言学博士丛书》章程3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