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通史 第3卷 上古时代 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通史 第3卷 上古时代 上
  • 白寿彝总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4997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857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892页
  • 主题词: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通史 第3卷 上古时代 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甲编 序说1

第一章 文献资料1

第一节 五经2

《尚书》附《逸周书》2

《诗经》5

《易经》8

《周礼》、《仪礼》与《礼记》11

《春秋经》与《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附《国语》16

第二节 史地书23

《纪年》、《世本》、《战国策》和《战国纵横家书》23

《考信录》25

云梦秦简26

《水经注》27

《山海经》27

《穆天子传》28

第三节 诸子书28

《论语》和《孟子》附《孝经》和《尔雅》28

《荀子》33

《墨子》35

《老子》和《庄子》附《法经》和《十大经》37

《管子》40

《商君书》和《韩非子》41

《公孙龙子》44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45

《吕氏春秋》47

《淮南子》48

第四节 辞赋49

《楚辞》49

第二章 考古资料51

第一节 主要都城遗址的调查与发掘51

殷墟遗址51

郑州商城遗址54

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56

偃师二里头遗址57

周原遗址58

丰、镐遗址59

洛邑(王城)与成周遗址60

曲阜鲁故城遗址62

临淄齐故城遗址63

燕国都城遗址64

晋国都城遗址66

秦国都城遗址67

楚国都城遗址69

第二节 考古学文化的研究71

夏文化的探讨71

先商文化的探讨74

商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76

先周文化的探讨78

西周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79

东周文化类型及其分布地域81

边远地区文化84

第三节 考古资料反映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89

从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89

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91

手工业的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94

城市的兴起97

埋葬制度所反映的社会阶级关系101

第三章 甲骨文和金文109

第一节 甲骨文109

甲骨文及其分期109

甲骨文中的卜辞110

甲骨文的结构112

甲骨文的内容113

甲骨的保藏、出土和发掘116

甲骨文的收藏和著录119

甲骨文研究工作的发展121

第二节 金文125

金文和青铜器125

金文的内容127

金文和青铜器研究的发展134

第四章 研究概况137

第一节 “五四”以后一些学者的研究成绩137

第二节 郭沫若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传播140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40

奴隶社会阶段问题和社会史论战143

第三节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显著成就147

第四节 新中国建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153

五十年代对古史分期的讨论153

近年对古史分期和商周史研究的进展155

第五章 本卷的编写旨趣168

乙编 综述172

第一章 神话、传说、历史年代172

第一节 关于氏族、部落的神话和传说172

炎黄族属集团173

东夷族属集团180

苗蛮族属集团189

百越族属集团194

第二节 关于夏代的传说和夏史的探索199

传说中的夏代200

夏文化的探索208

附:夏王朝世系表211

第三节 历史年代212

问题的提出212

关于夏年213

商代纪年215

西周积年218

战国的起讫年代223

第二章 商殷时期225

第一节 商的建立、发展和衰亡225

商的先世225

汤灭夏和商王国的建立227

盘庚迁殷231

武丁时期的商王国236

商王国的衰亡239

第二节 商殷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统治制度243

社会经济243

阶级结构250

政治制度260

第三节 商殷时期的文化269

甲骨文字269

宗教迷信271

天文历法274

雕塑乐舞280

附:商王朝世系表282

第三章 西周时期283

第一节 西周王国的建立和巩固283

周族的兴起283

武王灭商290

管、蔡以武庚叛与周初政策291

封藩建卫与国野统治294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304

社会经济的发展304

阶级关系310

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319

第三节 周王国和国内各族的关系338

西周初期338

西周中期342

西周末期344

第四节 西周的衰微与平王东迁347

历王专制与国人暴动347

共和行政349

宣王“不籍千亩”与“料民于太原”351

幽王的昏乱与平王东迁354

附:西周王侯世系表356

第四章 春秋时期359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各国争霸359

周王室的衰微361

列国争雄的序幕362

管仲治齐与齐桓公称霸364

宋襄公图霸未成371

晋文公的霸业372

秦穆公称霸西戎376

楚庄王北向称霸378

晋国复霸与中原争霸的尾声380

第二节 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382

铁制工具的使用383

农业技术的进步386

井田制的内部量变与“书社”的出现388

“国”“野”关系的泯除与军赋田税的加重391

阶级关系的变化393

第三节 各国的大夫兼并与南方的混战402

向戌弭兵402

各国内政的变迁404

县郡的出现与刑法的公布411

南方的混战与越之灭吴417

华夏与各族的走向融合422

附:春秋列国世系表427

第五章 战国时期441

第一节 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封建制生产关系的逐渐生长441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农业的发展442

都市与交通的发展450

古代公社的解体与封建生产关系的成长454

第二节 战国“七雄”与各国的变法图强466

三晋、田齐的兴起与七国的形成466

魏国的李悝变法471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475

齐国邹忌的改革477

韩国申不害的改革478

秦国的商鞅变法481

第三节 走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及其重要制度488

君主专制官制的确立488

封建经济制度的确立497

政治制度的制定502

战国的兵制变化与防御工事的进步507

第四节 七国的兼并战争与秦的统一514

魏、齐争霸与“会徐州相王”515

合纵连横中楚、齐的削弱519

诸侯割据的结束与秦的统一526

战国时期边疆的少数族530

第五节 社会大变革中学术文化的发展537

新士人的兴起537

文学的发展542

历史撰述的发展546

学派的出现551

百家争鸣的盛况554

附:战国王侯世系表560

第六章 商周时期的中国在上古世界的地位566

第一节 世界最古老的文明和商周时期的中国566

在夏代以前的年代566

在与夏代同时的年代568

在与商代同时的年代570

第二节 西周文明和同时期的世界571

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当时的世界574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局面574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局面575

春秋战国时期的学术繁荣局面575

春秋战国时期的世界形势576

丙编 典志581

第一章 农业581

第一节 农业环境581

黄河流域的土壤582

原隰薮泽582

气候584

森林585

黄河中下游的特点586

长江流域587

第二节 农具的发展588

制作材料的发展588

种类和形制的发展590

第三节 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和二十四节气的出现592

物候历和物候诗592

二十四节气593

农时概念594

第四节 农田耕作和作物栽培技术594

农业土壤知识的积累594

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的发展596

农田水利技术599

施肥技术的出现601

选种和播种技术602

田间管理技术603

第五节 粮食作物的主要品种及其产地604

黍604

粟605

麦606

稻608

大豆609

粮食作物构成和布局610

第六节 园艺、林、牧、蚕桑业的生产技术610

园艺技术610

林业技术611

畜牧技术612

栽桑养蚕技术614

第七节 狩猎、采集、捕鱼和植树的活动615

狩猎615

采集616

捕鱼业和人工养鱼618

人工植树造林的开始620

第八节 农业生物学知识622

第九节 《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624

第二章 手工业、商业和货币627

第一节 商殷时期的官工商业和货币628

青铜器628

陶瓷、骨、角、玉、漆器630

舟车制造业632

以职为氏的工商业者632

交换与贝币633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官工商业和货币634

“百工”和官手工业634

青铜工业的发展635

陶瓷和纺织636

贝币与金(铜)币637

周代的民间交易639

第三节 春秋时期官私工商业的发展与金属货币的出现640

官手工业与“在官之工”640

手工业的工艺分工643

青铜器的冶铸644

手工业的地区特点与地区分工645

民间的手工业646

商贾647

空首布的铸造及使用650

第四节 “素封”的出现,战国时期工商业的发达和金属铸币的流通652

商业城市的繁荣与“素封”的出现652

冶铁业的发展与重要铁工业地点653

青铜治铸技术的提高与错嵌工艺655

纺织、制盐、漆器657

豪民经营的盐铁业660

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富商大贾的出现662

金属铸币的发展及其形式663

货币的流通与高利贷的产生666

“质”“剂”的出现与“券”的应用667

第五节 先秦时代的手工业技术668

纺织668

化工670

建筑674

水利675

采矿680

冶金684

交通、运输工具690

机械692

第三章 交通、道路、都会694

第一节 由新石器时期的遗址分布推测交通的起源和当时道路的雏形694

交通起源于生产和交换694

沿渭水伸延的长西古道路697

黄河中下游的三条南北古道路698

淮水以南的古交通699

第二节 夏、商、周三代的都邑及其间的交通道路700

古文献所反映的传说时代的交通700

三代迁都与交通道路的关系703

夏、商的交通706

西周交通的发展和道路的修整709

第三节 春秋时期横贯南北和纵通东西的交通道路715

南北交通诸道路715

东西交通诸道路722

水上交通和运河727

第四节 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729

以雒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729

以咸阳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733

以阳翟和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737

以安邑和大梁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道路740

赵国的都城和交通742

齐国的都城和交通744

楚国的都城和水陆交通情况746

燕国的都城和交通750

第五节 经济都会的兴起及其有关的交通道路751

经济都会的兴起与交通道路的发展751

陶为“天下之中”的经济都会及其水陆交通756

第六节 《禹贡》建立水上交通道路网的思想763

《禹贡》所说的“九州”地理形势763

《禹贡》以冀州为中心之水陆交通网的设想765

第四章 国野、乡里与郡县772

第一节 周初的武装殖民与“国”“野”之分772

周初东征与武装殖民772

筑城镇戍与“国”“野”之分773

第二节 “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之不同775

“国人”对政治的干预775

“野人”地位的低下778

第三节 “国”“野”与“国人”“野人”区别之泯除783

“盟国人于亳社”783

晋“作州兵”与鲁“作丘甲”784

“野”有“乡校”786

“国人”干政的衰泯789

第四节 乡、里的产生与郡县之出现790

乡、里的产生790

郡县的出现792

第五章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795

第一节 井田制度795

以公社形式按地域划分居民的奴隶制795

奴隶制国家君主的最高土地所有权796

“公田”、“私田”和“贡”、“助”、“彻”797

“井田制”是残存的公社所有制798

第二节 夏商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799

“有田一成”799

“夏后氏五十而贡”800

甲骨文中的殷商土田与耕作802

“殷人七十而助”804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805

西周“国”、“野”的“公田”与“私田”805

“周人百亩而彻”811

第四节 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814

“不籍千亩”,“履亩而税”814

上、中、下地受田与土地休耕轮作816

“履亩而税”制度在各国实行817

普遍采用彻法,什而取一819

制订户籍田册820

第五节 战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821

“废井田、开阡陌”与土地制度的变化821

战国时期的土地私有与土地买卖827

大地主的兼并与自耕农的零替829

“爰田”——中后期的井田制度830

秦《田律》所反映的战国土地赋税制度832

第六章 等级和阶级836

第一节 等级的产生和划分836

等级的产生836

被统治阶级中的等级839

第二节 等级与阶级的关系843

等级、阶级和血缘关系843

等级之间不可逾越844

第三节 春秋战国之际新的阶级出现846

春秋战国之际的新旧过渡846

士的流别849

农民、隶农、佃农849

工商身份的变化850

贵族内部的贫富分化851

第四节 商鞅变法的阶级政策852

礼法之争的问题852

二十等级爵制与新旧贵族853

土地国有还是私有855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他856

一、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商代后期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52

二、河南省郑州市商代前期郑州商城及其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55

三、山东省曲阜县鲁国故城及其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62

四、湖北省江陵县楚郢都纪南城及其主要遗迹分布示意图69

五、夏代诸考古学文化分布示意图84

六、山东省岳石文化石器与陶器85

七、夏家店上层文化(1—4)与夏家店下层文化(5—9)陶器、石器、骨器和铜器86

八、西北地区辛店文化、寺洼文化、沙井文化陶器87

九、商周时期的农业金属工具91

十、陕西省岐山县凤雏村西周早、中期第1号房基平面图99

十一、夏代图201

十二、商代中心区域图228

十三、西周中心区域图295

十四、春秋列国形势图360

十五、战国七雄形势图469

十六、商代青铜工具589

十七、辉县出土铁工具591

十八、都江堰工程布置示意图600

十九、桔槔601

二十、战国铜器上的桑树61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