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https://www.shukui.net/cover/46/33229985.jpg)
- 梅兴国主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0956091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88页
- 文件大小:75MB
- 文件页数:506页
- 主题词:药物学-研究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 载体药物递送系统概论1
1.1 载体药物的概述1
1.2 微载体的性质及特点1
1.3 微载体的分类3
1.4 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原理4
1.5 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应用6
1.5.1 缓释和控释系统6
1.5.2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吸收6
1.5.3 口服给药6
1.5.4 靶向药物递送系统6
1.5.5 作为生物药物的载体7
1.5.6 通过血脑屏障定向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7
1.5.7 基因治疗8
1.5.8 纳米中药8
1.6 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8
1.6.1 纳米药物载体靶向递送系统8
1.6.2 载体介导的脑肿瘤治疗药物和基因递送系统11
1.6.3 蛋白质及多肽类药物肺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13
1.7 展望15
参考文献15
第2章 微粒递送载体的基础理论17
2.1 微粒递送载体的稳定性17
2.1.1 微粒递送载体的物理稳定性17
2.1.2 微粒递送载体的凝结动力学21
2.2 微递送载体中药物的渗漏21
2.3 微粒释药机制21
2.3.1 微粒中药物的释放机制22
2.3.2 生物降解聚合物控制释药机制22
2.4 微粒释药的模型拟合23
2.4.1 一级速率方程23
2.4.2 平面模式理论23
2.4.3 球型模式理论24
2.4.4 双相模式理论24
参考文献24
第3章 微囊与微球26
3.1 微囊26
3.1.1 概述26
3.1.2 常用囊材与载体材料28
3.1.3 常用的制备方法与制备工艺的研究31
3.1.4 微囊的性质和质量评价33
3.1.5 微囊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34
3.1.6 微囊化装置进展概况37
3.2 微球45
3.2.1 概述45
3.2.2 微球载体材料46
3.2.3 微球的制备51
3.2.4 微球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56
3.2.5 微球的给药途径与临床应用67
3.2.6 研究进展71
3.2.7 缓释微球制剂存在的问题80
3.2.8 展望81
参考文献81
第4章 纳米粒载药系统86
4.1 概述86
4.2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类型87
4.2.1 纳米囊和纳米球87
4.2.2 纳米胶束87
4.2.3 纳米脂质体88
4.2.4 固体脂质纳米粒89
4.2.5 微乳89
4.2.6 纳米药物89
4.3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制备89
4.3.1 聚合物纳米粒的制备方法90
4.3.2 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备的方法97
4.3.3 磁性纳米粒的制备101
4.3.4 无机纳米粒子制备方法102
4.3.5 中药纳米粒103
4.4 纳米粒的质量评价105
4.4.1 理化特性105
4.4.2 载药量和包封率107
4.4.3 体外释药动力学108
4.5 纳米粒的表面修饰及工艺研究108
4.5.1 纳米粒的表面修饰108
4.5.2 纳米粒的工艺研究109
4.6 纳米粒载药系统的应用110
4.6.1 改善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吸收110
4.6.2 靶向和定位释药110
4.6.3 生物大分子的特殊载体112
4.7 纳米给药系统存在的问题112
4.7.1 稳定性112
4.7.2 包封率和载药量112
4.7.3 突释效应113
4.7.4 毒性113
4.7.5 成本113
4.8 纳米粒载体系统的发展及展望113
参考文献115
第5章 脂质体119
5.1 概述119
5.2 脂质体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和分类120
5.2.1 脂质体的组成120
5.2.2 脂质体的结构123
5.2.3 脂质体的理化性质123
5.2.4 脂质体的分类125
5.3 脂质体作用的特点、机制和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128
5.3.1 脂质体作用的特点128
5.3.2 脂质体作用的机制131
5.3.3 影响脂质体作用的因素133
5.4 脂质体的制备和灭菌135
5.4.1 薄膜法135
5.4.2 逆相蒸发法137
5.4.3 复乳法138
5.4.4 注入法138
5.4.5 熔融法139
5.4.6 表面活性剂处理法139
5.4.7 冷冻干燥法139
5.4.8 脂质体前体制法141
5.4.9 钙融合法141
5.4.10 联合方法141
5.4.11 主动载药方法142
5.4.12 脂质体的灭菌143
5.5 脂质体的质量评价方法144
5.5.1 形态和粒径145
5.5.2 包封率测定146
5.5.3 稳定性和渗漏148
5.6 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152
5.6.1 抗肿瘤药物的载体152
5.6.2 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的载体152
5.6.3 疫苗佐剂和载体153
5.6.4 酶和多肽类药物的载体154
5.6.5 解毒剂的载体154
5.6.6 在基因工程、基因治疗中的应用155
5.6.7 在免疫诊断中的应用156
5.6.8 其他应用156
5.7 特殊性能脂质体157
5.7.1 长循环脂质体157
5.7.2 聚合膜脂质体158
5.7.3 阳性脂质体158
5.7.4 免疫脂质体159
5.7.5 受体介导脂质体160
5.7.6 掺入糖脂的脂质体162
5.7.7 热敏脂质体163
5.7.8 pH敏感脂质体163
5.7.9 酶敏感脂质体164
5.7.10 磁性脂质体165
5.7.11 柔性脂质体和柔性脂质囊泡165
5.7.12 其他新型脂质体168
5.7.13 新型脂质体综合应用169
5.8 长型脂质载体171
5.8.1 脂质小管171
5.8.2 脂质卷172
5.8.3 脂质丝175
5.8.4 长型脂质载体展望176
5.9 中药脂质体176
5.9.1 中药脂质体的作用特点及优势177
5.9.2 中药脂质体的不同给药体系178
5.9.3 中药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研究178
5.9.4 中药脂质体的研究现状179
5.9.5 中药脂质体存在的问题及展望180
5.10 总结和展望180
参考文献180
第6章 乳剂185
6.1 普通乳185
6.1.1 概述185
6.1.2 普通乳的性质及其影响因素186
6.1.3 乳化理论189
6.1.4 乳化剂种类、性质及选用190
6.1.5 乳化技术及乳化设备195
6.1.6 乳剂的制备196
6.1.7 影响普通乳成乳的因素197
6.1.8 乳剂转运系统的释药机制及其影响因素198
6.1.9 乳剂给药系统的靶向输送及影响靶向的因素200
6.1.10 结语202
6.2 复乳202
6.2.1 复乳的特点及其应用202
6.2.2 乳化理论及制备技术203
6.2.3 复乳产率的测定204
6.2.4 影响成乳的因素204
6.2.5 复乳的稳定性205
6.2.6 结语208
6.3 静脉脂肪乳剂209
6.3.1 静脉LE的适应症及优点209
6.3.2 LE的组成及理化特性209
6.3.3 LE的分类及特点209
6.3.4 LE的稳定性及代谢性质210
6.3.5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210
6.3.6 静脉LE作为药物载体的特点211
6.4 微乳212
6.4.1 概述212
6.4.2 微乳结构类型及其理论213
6.4.3 微乳的形成机制214
6.4.4 微乳处方的设计原则214
6.4.5 微乳的组成214
6.4.6 微乳的制备215
6.4.7 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方法215
6.4.8 微乳在药物载体中的应用216
6.5 自乳化药物递送系统217
6.5.1 概述217
6.5.2 SEDDS的组成218
6.5.3 SEDDS自乳化的机制220
6.5.4 SEDDS的评价220
6.5.5 口服SEDDS增加生物利用度的机制及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221
6.5.6 SEDDS的新进展和展望222
6.6 其他类型的乳剂222
6.6.1 浓乳222
6.6.2 干乳223
6.6.3 凝胶乳剂224
6.7 胶束224
6.7.1 概述224
6.7.2 临界胶束浓度及影响其变化的因素225
6.7.3 胶束形成的热力学因素226
6.7.4 影响胶束化的因素227
6.7.5 胶束的一般性质228
6.7.6 胶束的分类、特点及应用229
6.7.7 载药胶束232
参考文献234
第7章 声振含气微泡超声介导递送系统237
7.1 概述237
7.1.1 分类237
7.1.2 性质与特点237
7.1.3 国内外研究进展238
7.2 处方设计240
7.2.1 脂质微泡的形成条件241
7.2.2 声振脂质微泡的处方设计242
7.3 制备工艺243
7.3.1 表面活性物质的复配243
7.3.2 声振脂质微泡载体的制备方法244
7.3.3 靶向性声振含气微泡的制备245
7.4 质量评价246
7.5 体内过程的理论探讨247
7.5.1 氟烷气体微泡体内的溶解速率247
7.5.2 氟烷气体微泡体内的动力学过程249
7.5.3 氟烷气体的选择250
7.5.4 声振脂质微泡的线性与非线性共振251
7.6 声振含气微泡作为递送系统的应用253
7.6.1 药物递送载体253
7.6.2 基因递送的载体256
7.6.3 运输氧气264
7.6.4 肿瘤治疗264
7.6.5 溶栓应用265
7.6.6 作为超声造影剂的临床应用266
7.7 展望266
参考文献267
第8章 药质体270
8.1 概述270
8.1.1 自组装药物传递系统270
8.1.2 脂质前药270
8.2 药质体的概念和特点271
8.2.1 药质体的概念271
8.2.2 药质体的特点271
8.3 药质体的制备273
8.3.1 脂质前药的合成273
8.3.2 药质体的制备方法274
8.4 药质体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276
8.5 药质体的体内分布及毒性278
8.6 结语279
参考文献279
第9章 环糊精包合物282
9.1 概述282
9.2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及性质282
9.2.1 环糊精282
9.2.2 药用环糊精衍生物284
9.3 环糊精包合物形成的影响因素287
9.3.1 热力学因素287
9.3.2 主分子、客分子的结构及性质287
9.3.3 工艺因素287
9.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288
9.4.1 饱和水溶液法288
9.4.2 研磨法288
9.4.3 冷冻干燥法288
9.4.4 喷雾干燥法288
9.4.5 超声波法289
9.5 环糊精包合物的验证289
9.5.1 显微镜法及电镜法289
9.5.2 X射线衍射法289
9.5.3 红外光谱法290
9.5.4 核磁共振法291
9.5.5 圆二色谱法291
9.5.6 热分析法292
9.5.7 薄层色谱法292
9.5.8 紫外分光光度法293
9.5.9 荧光光度法293
9.5.10 溶出速率法293
9.6 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药剂学领域中的应用293
9.6.1 控释294
9.6.2 定位释放296
9.6.3 在纳米粒递药系统中的应用298
9.6.4 在多肽及蛋白质药物中的应用299
9.6.5 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300
9.6.6 其他301
参考文献301
第10章 载体红细胞305
10.1 概述305
10.2 载体红细胞的特点306
10.2.1 载体红细胞的优点306
10.2.2 载体红细胞的缺点307
10.3 载体红细胞的制备方法308
10.3.1 低渗溶血法308
10.3.2 低渗稀释法308
10.3.3 低渗透析法309
10.3.4 低渗预膨胀法309
10.3.5 渗透压脉冲法310
10.3.6 电脉冲法310
10.3.7 化学干扰法312
10.3.8 高渗法312
10.3.9 其他方法312
10.4 载体红细胞的体外特性312
10.4.1 形态312
10.4.2 渗透脆性313
10.4.3 湍流脆性313
10.4.4 变形性313
10.4.5 药物释放速率313
10.4.6 血液学指标314
10.4.7 其他特性315
10.5 提高载体红细胞靶向性的方法315
10.6 载体红细胞的体外储存316
10.7 载体红细胞在治疗上的应用316
10.7.1 作为药物递送的载体316
10.7.2 作为酶递送的载体318
10.7.3 用做肽、蛋白和核酸递送的载体319
10.7.4 改善氧输送321
10.7.5 融合细胞322
10.7.6 红细胞内的代谢研究322
10.7.7 其他应用323
10.8 结语323
参考文献324
第11章 病毒载体328
11.1 概述328
11.2 腺病毒载体328
11.2.1 腺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329
11.2.2 腺病毒载体的优缺点330
11.2.3 腺病毒载体的构建331
11.2.4 腺病毒载体的生产纯化335
11.2.5 腺病毒载体的应用336
11.3 腺相关病毒载体337
11.3.1 腺相关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338
11.3.2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优缺点338
11.3.3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构建339
11.3.4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纯化342
11.3.5 腺相关病毒载体的应用343
11.4 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344
11.4.1 致瘤逆转录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344
11.4.2 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的优缺点345
11.4.3 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的构建346
11.4.4 致瘤逆转录病毒载体的应用348
11.5 慢病毒载体348
11.5.1 慢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349
11.5.2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350
11.5.3 慢病毒载体的应用352
11.6 泡沫病毒载体353
11.6.1 泡沫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353
11.6.2 泡沫病毒载体的优点354
11.6.3 泡沫病毒载体的构建354
11.6.4 泡沫病毒载体的应用355
11.7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355
11.7.1 单纯疱疹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355
11.7.2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优缺点356
11.7.3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构建357
11.7.4 单纯疱疹病毒载体的应用360
11.8 痘苗病毒载体361
11.8.1 痘苗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361
11.8.2 痘苗病毒载体的优缺点361
11.8.3 痘苗病毒载体的构建362
11.8.4 痘苗病毒载体的应用362
11.9 α病毒载体363
11.9.1 α病毒的结构及其生物学特性363
11.9.2 α病毒载体的优缺点364
11.9.3 α病毒载体的构建364
11.9.4 α病毒载体的应用366
11.10 其他病毒载体367
11.11 结语367
参考文献368
第12章 微粒型疫苗佐剂载体377
12.1 概述377
12.2 微粒型疫苗佐剂的作用和作用机制378
12.2.1 佐剂在疫苗发展中的作用378
12.2.2 作用机制378
12.3 疫苗微粒递送系统380
12.4 微粒佐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作用机制380
12.4.1 铝盐佐剂380
12.4.2 磷酸钙佐剂382
12.4.3 油乳剂383
12.4.4 免疫刺激复合物385
12.4.5 脂质体386
12.4.6 病毒体389
12.4.7 微球390
12.4.8 纳米粒佐剂392
12.4.9 类病毒颗粒393
12.5 微粒型疫苗佐剂的展望及发展瓶颈393
参考文献394
第13章 口服剂量分散型给药系统395
13.1 概述395
13.2 剂量分散型给药系统的类型、机理及应用395
13.2.1 微丸395
13.2.2 微片412
13.2.3 微泵417
参考文献423
第14章 微粒载体新材料427
14.1 壳聚糖427
14.1.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427
14.1.2 壳聚糖作为制剂辅料的特点427
14.1.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给药系统中的应用428
14.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的应用429
14.2 聚酯431
14.2.1 聚乳酸(PLA)的合成432
14.2.2 结构与性能434
14.2.3 共聚物434
14.3 聚醚酯436
14.3.1 PEGT-PBT的合成436
14.3.2 PEGT-PBT的应用437
14.4 聚酸酐437
14.4.1 聚酸酐的合成方法439
14.4.2 聚酸酐的结构442
14.4.3 聚酸酐的性质445
14.4.4 聚酸酐的应用446
14.5 聚原酸酯446
14.5.1 POE工447
14.5.2 POEⅡ448
14.5.3 POEⅢ448
14.5.4 POEⅣ450
14.5.5 半固态聚原酸酯454
14.6 聚磷腈456
14.6.1 聚磷腈的合成456
14.6.2 聚磷腈的结构、性质457
14.6.3 聚磷腈的降解459
14.6.4 聚磷腈在药物缓控释系统中的应用461
14.7 聚氨基酸463
14.7.1 聚氨基酸的结构463
14.7.2 聚氨基酸的制备464
14.7.3 聚氨基酸的应用466
14.7.4 假性聚氨基酸467
14.8 树突状聚合物467
14.8.1 树突状聚合物的合成进展468
14.8.2 树突状聚合物的结构特性和物理性质470
14.8.3 树突状聚合物作为潜在的药物和药物递送载体的应用472
14.8.4 树突状聚合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非病毒基因转移载体474
14.8.5 树突状聚合物在医疗诊断方面的应用475
14.8.6 树突状聚合物的研究前景476
14.9 聚合物的降解与溶蚀476
14.10 环境敏感性水凝胶480
14.10.1 温敏性水凝胶480
14.10.2 pH敏感性水凝胶482
14.10.3 其他刺激敏感性水凝胶484
参考文献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