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分析化学核心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分析化学核心教程
  • 孟凡昌,潘祖亭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47162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352页
  • 文件大小:17MB
  • 文件页数:368页
  • 主题词:分析化学-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分析化学核心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2

1.2.1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2

1.2.2 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3

1.2.3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3

1.2.4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3

1.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4

1.4.1 推荐书目5

1.4 分析化学文献5

1.4.2 推荐丛书和手册6

1.4.3 推荐杂志6

参考文献7

第二章 分析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8

2.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基本概念8

2.1.1 系统误差8

2.1.2 随机误差9

2.1.3 准确度与误差9

2.1.4 精密度与偏差10

2.1.5 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关系14

2.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5

2.2.1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15

2.2.2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16

2.2.3 t分布与平均值的置信区间18

2.2.4 可疑值的取舍20

2.2.5 显著性检验22

2.3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25

2.3.1 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25

2.3.3 检查和消除系统误差26

2.3.2 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26

2.3.4 适当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减小随机误差27

2.4 有效数字及随机误差的传递28

2.4.1 有效数字28

2.4.2 有效数字的修约规则29

2.4.3 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29

2.4.4 随机误差的传递31

2.5 分析质量的保证与控制32

2.5.1 质量保证体系和质量控制图32

2.5.2 平均值质量控制图33

思考题与习题36

参考文献40

第三章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41

3.1 概述41

3.2 滴定分析简介48

3.2.1 滴定分析过程与术语48

3.2.2 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49

3.2.3 滴定分析方式49

3.3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50

3.3.1 基准物质50

3.3.2 标准溶液51

3.4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52

3.4.1 滴定分析计算的依据和常用公式52

3.4.2 滴定分析法的有关计算53

思考题与习题56

参考文献60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61

4.1 概述61

4.1.1 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的内容61

4.1.2 酸碱平衡的研究手段61

4.1.3 浓度、活度和活度系数62

4.1.4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解离常数64

4.2 分布系数δ的计算64

4.2.1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65

4.2.2 多元弱酸及其共轭碱66

4.3 质子条件与pH计算67

4.3.1 质子条件67

4.3.2 pH的计算68

4.4 对数图解法78

4.4.1 H2O及强酸强碱的浓度对数图79

4.4.2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的浓度对数图80

4.4.3 多元酸及其共轭碱的浓度对数图81

4.4.4 对数图解法的应用82

4.5 酸碱缓冲溶液84

4.5.1 缓冲溶液pH的计算84

4.5.2 缓冲指数β86

4.5.3 缓冲容量α87

4.5.4 重要缓冲溶液88

4.6 酸碱滴定曲线89

4.6.1 用强碱滴定强酸的滴定曲线89

4.6.2 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的滴定曲线91

4.6.3 用强碱滴定多元酸或混合酸的滴定曲线92

4.7 酸碱指示剂94

4.7.1 酸碱指示剂原理94

4.7.2 指示剂的用量96

4.7.3 混合指示剂97

4.8 终点误差97

4.8.1 强碱滴定强酸97

4.8.3 强碱滴定多元弱酸98

4.8.2 强碱滴定一元弱酸98

4.9 酸碱滴定的应用99

4.9.1 混合碱的测定99

4.9.2 极弱酸(碱)的测定100

4.9.3 铵盐中氮的测定101

4.9.4 用酸碱滴定法测定磷102

4.9.5 氟硅酸钾容量法测定硅102

4.9.6 有机化合物中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103

4.10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104

4.10.1 非水溶剂104

4.10.2 非水滴定的条件选择106

4.10.3 非水滴定应用示例108

思考题与习题108

参考文献112

第五章 络合平衡和络合滴定113

5.1 概述113

5.1.1 无机络合剂113

5.1.2 有机络合剂113

5.2 络合平衡116

5.2.1 络合物和稳定常数116

5.2.2 逐级络合物的分布117

5.3 副反应系数α与条件常数K′119

5.3.1 金属离子M的副反应系数αM(L)(络合效应)120

5.3.2 EDTA的副反应系数αY(H)(酸效应)121

5.3.3 EDTA的酸效应曲线121

5.3.4 用解析法计算副反应系数122

5.3.5 EDTA的条件稳定常数K′MY123

5.4 络合平衡的浓度对数图125

5.5 pL及pM缓冲溶液125

5.6 滴定曲线126

5.7.1 金属指示剂原理128

5.7 金属指示剂128

5.7.2 金属指示剂颜色转变点pMt的计算129

5.7.3 常用金属指示剂130

5.7.4 使用金属指示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30

5.8 络合滴定终点误差131

5.8.1 络合滴定终点过程模型131

5.8.2 无指示剂参与的终点误差公式——Ringbom公式的推导133

5.8.3 目测法的终点误差公式135

5.9.1 滴定单一离子时的最高酸度137

5.9 络合滴定中的酸度问题137

5.8.4 校正终点的误差公式137

5.9.2 滴定单一离子时的最低酸度138

5.9.3 金属指示剂适宜的酸度范围139

5.9.4 目测法的最佳酸度140

5.9.5 用解析法求算最高酸度140

5.9.6 络合滴定中的酸碱缓冲溶液141

5.10 络合滴定中的干扰问题142

5.10.1 判断N1是否会干扰滴定143

5.10.2 干扰离子与指示剂的反应143

5.11.2 用解析法求算掩蔽剂的浓度[L]144

5.11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144

5.11.1 络合掩蔽144

5.11.3 氧化还原掩蔽146

5.11.4 沉淀掩蔽146

5.11.5 用其他氨羧络合剂作为滴定剂147

5.12 络合滴定的方式149

5.12.1 直接滴定149

5.12.2 返滴定149

5.12.3 置换滴定149

5.13 目测法终点误差公式的推导150

5.12.4 间接滴定法150

思考题与习题153

参考文献157

第六章 沉淀滴定158

6.1 滴定曲线158

6.2 终点误差158

6.3 指示剂159

6.3.1 莫尔法159

6.3.2 福尔哈德法159

6.3.3 法扬司法161

思考题与习题163

6.3.4 混合离子的沉淀滴定163

参考文献164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165

7.1 氧化还原平衡165

7.1.1 概述165

7.1.2 条件电势166

7.1.3 氧化还原平衡常数168

7.1.4 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的程度170

7.1.5 浓度对数图171

7.1.6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72

7.1.7 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173

7.2 滴定曲线174

7.2.1 氧化还原半反应的滴定曲线175

7.2.2 氧化还原(全反应)的滴定曲线175

7.3 指示剂177

7.4 终点误差178

7.4.1 无指示剂参与的终点误差178

7.4.2 有指示剂参与的终点误差179

7.5.1 氧化剂180

7.5 氧化还原滴定的预处理180

7.6 氧化还原滴定的应用182

7.5.2 还原剂182

7.6.1 KMnO4法183

7.6.2 K2Cr2O7法185

7.6.3 碘量法187

7.6.4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190

思考题与习题192

参考文献196

8.1.1 四大滴定的共同之处197

第八章 滴定分析小结197

8.1 用林邦的副反应思想讨论滴定曲线和终点误差197

8.1.2 四大滴定的不同之处198

8.1.3 终点误差198

8.1.4 副反应在强碱滴定一元弱酸时的应用199

8.2 有指示剂参与的酸碱滴定终点误差200

8.3 有指示剂存在时的滴定曲线201

8.4 对Ringbom公式的深入讨论203

参考文献205

9.1 重量(称量)分析法的分类与特点206

第九章 重量(称量)分析206

9.2 沉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的要求207

9.2.1 对沉淀形式的要求207

9.2.2 对称量形式的要求207

9.3 沉淀剂的选择208

9.3.1 有机沉淀剂的特点208

9.3.2 有机沉淀剂的类型与应用208

9.4 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209

9.5.1 沉淀的溶解度211

9.5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211

9.5.2 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214

9.6 沉淀的形成与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221

9.6.1 沉淀的类型与沉淀的形成221

9.6.2 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223

9.7 沉淀条件的控制225

9.7.1 晶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25

9.7.2 无定形沉淀的沉淀条件225

9.7.3 均匀沉淀法225

9.8 沉淀重量分析法应用226

思考题与习题228

参考文献231

第十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方法232

10.1 概述232

10.2 沉淀分离法233

10.2.1 常量组分的沉淀分离233

10.2.2 痕量组分的共沉淀分离和富集233

10.3 溶剂萃取分离法234

10.3.1 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234

10.3.2 萃取类型及萃取条件238

10.4 层析分离法239

10.4.1 纸上层析分离法240

10.4.2 薄层层析法241

10.5 离子交换分离法242

10.5.1 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242

10.5.2 离子交换的亲和力244

10.5.3 交换和洗脱245

10.5.4 离子交换法应用示例246

10.6 其他分离与富集方法简介247

10.6.1 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247

10.6.2 毛细管电泳分离248

10.6.3 膜分离249

思考题与习题250

参考文献252

第十一章 原子光谱分析253

11.1 仪器分析概述253

11.1.1 仪器分析与化学分析253

11.1.2 仪器分析的分类253

11.1.3 仪器分析发展概况254

11.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256

11.2.1 概述256

11.2.2 光谱分析的仪器设备257

11.3.2 基本原理258

11.3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258

11.3.1 概述258

11.3.3 仪器的构成259

思考题与习题260

参考文献261

第十二章 分子光谱分析262

12.1 概述262

12.1.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263

12.1.2 吸光光度法的仪器266

12.1.3 吸光光度法的分析应用267

12.2 红外光谱273

12.2.1 概述273

12.2.2 红外光谱的产生274

12.2.3 红外光谱的测量275

12.2.4 红外光谱的应用276

12.3 荧光光谱277

12.3.1 概述277

12.3.2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280

12.4 核磁共振谱法280

12.4.1 核磁共振谱法分析的原理281

12.4.2 核磁共振谱法分析的应用282

思考题与习题282

参考文献285

第十三章 电化学分析286

13.1 电位分析286

13.1.1 离子选择电极的响应机理286

13.1.2 电位法测定溶液中的离子活度290

13.1.3 电位滴定291

13.2 极谱法293

13.2.1 极谱法的基本原理293

13.2.2 极谱定量分析295

13.2.3 单扫描极谱297

13.2.4 极谱络合物吸附波300

13.3 电解分析和库仑分析302

13.3.1 电解的基本原理302

13.3.2 库仑分析308

思考题与习题312

参考文献314

14.1 气相色谱法315

14.1.1 概述315

第十四章 分析化学中的色谱技术315

14.1.2 气相色谱仪316

14.1.3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316

14.1.4 气相色谱定性分析318

14.1.5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318

14.2 高效液相色谱320

14.2.1 概述320

14.2.2 液相色谱的几种类型321

14.2.3 高效液相色谱仪322

14.3 毛细管电泳324

参考文献326

思考题326

附录327

附录1 离子的?值327

附录2 离子的活度系数328

附录3 弱酸及其共轭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329

附录4 常用缓冲溶液331

附录5 酸碱指示剂332

附录6 混合酸碱指示剂333

附录7 络合物的稳定常数334

附录8 氨羧络合类鳌合物的稳定常数338

附录9 EDTA的lgαY(H)值339

附录10 一些络合剂的lgαL(H)值340

附录11 金属离子的lgαM(OH)值340

附录12 校正酸效应、水解效应及生成酸式或碱式络合物效应后EDTA络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341

附录13 常用金属指示剂342

附录14 标准电极电势343

附录15 某些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势E?′346

附录16 微溶化合物的溶度积347

附录17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1997年)349

附录18 一些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35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