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证券法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证券法学
  • 彭冰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153475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42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562页
  • 主题词:证券法-法的理论-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证券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编 证券法概述1

目录1

1 企业融资和证券市场3

1.1 企业融资模式3

1.1.1 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3

1.1.2 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3

1.2 本书讨论范围4

1.3 证券市场的运行机制5

1.3.1 关于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理论5

1.3.2 证券市场有效的运行机制6

2 证券法导论8

2.1 证券市场和证券法的关系8

2.2 《证券法》的立法历程12

2.3.1 《证券法》和《公司法》之间的关系13

2.3 证券法的渊源13

2.3.2 《股票条例》的适用14

2.4 证券法的基本原则14

2.4.1 公开、公平和公正原则14

2.4.2 诚实信用原则15

2.5 《证券法》的适用范围15

3 中国证券监管体系和证券市场20

3.1 中国集中统一证券监管体系的形成20

3.1.1 中国证券市场的形成与早期证券监管立法(1980—1992)20

3.1.2 中央证券监管体系的初建与立法上的发展(1992—1998)23

3.1.3 《证券法》与专业证券监管体系的确立(1998)29

3.2 中国证券自律监管机制31

3.2.1 证券业协会32

3.2.2 证券交易所33

3.3 中国证券市场的特征36

3.3.1 股权分置36

3.3.2 股份集中37

3.3.3 国有股占主导地位37

附录 推荐书目37

第二编 证券发行制度41

4 股票发行的一般规定43

4.1 股票发行市场的功能43

4.2 《公司法》关于股票的基本规定43

4.2.1 股票发行主体43

4.2.2 股份、股票和股权44

4.3 股票发行44

4.3.1 “股票公开发行”的界定45

4.3.2 公开发行的不同种类47

4.4 发行与上市48

4.5 股票发行的一般要求50

4.5.1 同股同权、同股同价50

4.5.2 禁止折价发行52

4.5.3 股东名册52

4.5.4 股票的形式53

4.5.5 股票种类53

4.5.6 新股发行的一般程序54

4.6 股票发行的法律关系56

4.6.1 发行人56

4.6.2 投资者56

4.7 承销56

4.7.2 承销方式57

4.7.3 主承销商的职责57

4.7.1 承销商57

4.7.4 承销协议和承销团协议58

5 为了发行上市的企业改制59

5.1 概述59

5.2 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条件59

5.2.1 法律适用原则59

5.2.2 法律、法规对首次发行上市的实质要求60

5.2.3 连续3年盈利的计算问题64

5.2.4 证监会对发行人的特别要求66

5.3 发行人的股权融资偏好70

5.4 改制方式71

5.4.1 改制设立股份有限公司71

5.4.2 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78

5.5 改制中的法律问题79

5.4.3 其他改制模式79

5.5.1 发起人资格80

5.5.2 出资形式80

5.5.3 资产剥离81

5.5.4 原有企业债务承担82

5.5.5 国有股权的界定和折股83

5.5.6 同业竞争禁止85

5.5.7 关联交易规范86

5.5.8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兼职问题88

5.5.9 关于商标权的处置问题88

5.5.10 发行人对外投资比例89

5.5.11 关于股东持有公司股权的纠纷以及税收优惠政策问题89

6 股票公开发行核准制度(1)——首次公开发行核准90

6.1 概述90

6.2.1 股票公开发行制度的功能和核心问题91

6.2 股票发行核准的基本理论91

6.2.2 股票公开发行制度功能的实现机制92

6.3 股票首次公开发行核准的基本程序94

6.3.1 改制辅导94

6.3.2 保荐96

6.3.3 证监会受理申请和初审100

6.3.4 发审委审核101

6.3.5 会后事项和核准101

6.3.6 期限和复议102

6.3.7 发行103

6.3.8 上市107

6.4 股票发行上市保荐制度108

6.4.1 保荐制度的本质108

6.4.3 尽职推荐109

6.4.2 保荐机构和保荐代表人的注册登记管理109

6.4.4 持续督导111

6.4.5 法律责任及措施112

6.5 发行审核委员会制度114

6.5.1 法律依据及其功能114

6.5.2 发审委审核要点115

6.5.3 程序要求117

6.6 首次公开发行的询价制度120

6.6.1 询价对象120

6.6.2 询价的基本要求和程序120

6.6.3 询价过程中的信息披露122

6.7 股票发行核准中的法律问题123

附录 美国股票公开发行中的注册程序125

7.2.1 法律、法规中规定的条件128

7.2 新股发行条件128

7.1 概述128

7 股票公开发行核准制度(2)——新股发行核准128

7.2.2 中国证监会的特别要求129

7.3 新股发行的程序131

7.3.1 股东大会决议131

7.3.2 主承销商的尽职调查132

7.3.3 保荐133

7.3.4 中国证监会的核准程序135

7.3.5 发行方式139

7.3.6 上市139

7.4 新股发行中的信息披露140

7.4.1 核准前的信息披露140

7.4.2 核准后的信息披露141

7.5 其他要求及责任142

8 信息披露制度与律师证券法律业务144

8.1 信息披露制度的理论争议144

8.2 信息披露制度145

8.2.1 信息披露的原则145

8.2.2 信息披露制度146

8.3 发行信息披露制度149

8.3.1 信息披露要求149

8.3.2 监管152

8.4 持续性信息披露制度154

8.4.1 定期报告155

8.4.2 临时报告157

8.4.3 监管159

8.5 消极信息披露义务160

8.6.1 律师从事的证券法律业务范围161

8.6 律师在证券发行中的角色161

8.6.2 律师在证券发行中的作用163

8.6.3 证券律师勤勉尽责的标准164

第三编 证券交易制度167

9 证券交易市场169

9.1 概述169

9.1.1 证券交易市场的结构169

9.1.2 股权转让170

9.1.3 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170

9.2 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转让171

9.2.1 以发行人的类型来区分不同的证券交易市场171

9.2.2 非公开发行公司的股票转让171

9.3 公开发行但未上市公司的股票转让176

9.3.1 公开发行但未上市的公司176

9.3.2 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市场177

9.4 上市公司的股票转让180

9.4.1 上市公司的股权类型180

9.4.2 上市公司非流通股份协议转让182

9.4.3 流通股的转让市场187

9.4.4 中小企业板块189

9.5 关于创业板的讨论191

10 证券交易所193

10.1 证券交易所概述193

10.1.1 证券交易所的概念193

10.1.2 证券交易所的其他特征195

10.2 证券交易所的监管功能196

10.2.1 证券交易所监管功能的理论研究196

10.2.2 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权力来源201

10.3.1 股票暂停上市、恢复上市和终止上市203

10.3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203

10.4 证券交易所对交易的监管207

10.4.1 《证券法》对交易制度的规定207

10.3.2 证券交易所对上市公司的监管207

10.4.2 交易的不可撤销性209

10.4.3 限制或者禁止从事证券买卖的主体210

10.4.4 组织交易211

10.4.5 实时监控交易213

10.5 证券交易所对会员的监管213

10.5.1 会员资格管理213

10.5.4 对会员内控制度和风险的监管和检查215

10.6 证券交易所的地位及与投资者的关系215

10.6.1 证券交易所在履行监管职能中的地位215

10.5.3 对会员经纪业务的监管215

10.5.2 对会员自营业务的监管215

10.6.2 证券交易所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216

11 证券经纪业务219

11.1 证券经纪业务概述219

11.1.1 证券经纪业务219

11.1.2 证券经纪业务的程序220

11.1.3 禁止性规定222

11.2 证券经纪法律关系224

11.2.1 关于证券公司与客户法律关系的讨论224

11.2.2 证券经纪合同的标准文本226

11.3 网络证券交易231

11.3.1 信息技术对证券交易的影响231

11.3.2 网络证券交易的规范231

11.4.2 合意融资,是否构成诱使客户过多交易235

11.4.1 融资交易的普遍性235

11.4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法律纠纷——融资交易235

11.4.3 证券公司强行平仓的问题236

11.4.4 第三方融资中的强行平仓237

11.5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法律纠纷——密码安全238

11.5.1 王高武案238

11.5.2 “银广厦”股票盗买案241

11.6 证券经纪业务中的法律纠纷——赔偿243

11.7 交易费用和交易佣金245

11.7.1 交易费用(A股)245

11.7.2 交易佣金246

12 其他证券公司业务248

12.1 客户资产管理业务248

12.1.1 委托理财与客户资产管理业务248

12.1.2 对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250

12.1.3 委托理财业务中的法律问题260

12.2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267

12.2.1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概述267

12.2.2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监管267

12.2.3 面向公众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271

12.2.4 证券投资咨询业务的法律责任273

13 监管证券公司277

13.1 证券公司的市场准入制度277

13.1.1 证券公司的分类管理277

13.1.2 证券公司的市场准入条件278

13.1.3 证券从业人员资格管理279

13.2 对证券公司的经营监管281

13.2.1 治理结构281

13.2.2 风险控制282

13.3 证券公司的市场退出284

13.3.1 证券公司市场退出的制度安排285

13.3.2 证券公司市场退出中的客户保护288

14 证券登记和结算制度293

14.1 概述293

14.2 证券登记和持有制度293

14.2.1 间接持有和直接持有制度293

14.2.2 中国股票主要采用直接持有制度294

14.3 证券托管制度295

14.3.1 证券托管的概念295

14.3.2 我国的证券托管制度296

14.3.3 指定交易和托管券商制度297

14.5.1 资金结算的原则298

14.5 资金结算298

14.4 证券交割298

14.5.2 清算299

14.5.3 资金实际交收流程299

14.6 证券结算中的风险301

14.6.1 结算风险基金301

14.6.2 信用风险301

第四编 上市公司控制权及其控制305

15 上市公司收购307

15.1 上市公司控制权概述307

15.1.1 控制权溢价307

15.1.2 上市公司控制权308

15.2 上市公司收购概述308

15.2.1 界定308

15.2.2 公司收购的理论争议和立法取向309

15.2.3 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310

15.2.4 我国上市公司收购的特殊环境311

15.3 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312

15.3.1 上市公司收购的立法历程312

15.3.2 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渊源和适用312

15.3.3 上市公司收购的基本原则314

15.4 上市公司股东持股变动的信息披露316

15.4.1 是持股变动还是收购316

15.4.2 大股东报告义务318

15.4.3 股份增减报告义务319

15.4.4 披露期限319

15.4.5 披露义务的豁免和减轻320

15.4.6 持股变动报告的程序和内容320

15.4.7 监管措施和法律责任321

15.5 上市公司收购322

15.5.1 上市公司收购的认定322

15.5.2 上市公司收购的方式323

15.5.3 协议收购323

15.5.4 要约收购325

15.5.5 反收购措施336

15.6 转让上市公司实际控制权的特别规定338

15.7 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责任338

15.7.1 违反上市公司收购法定程序的法律责任338

15.7.2 收购中的内幕交易340

16 征集上市公司代理投票权342

16.1 代理投票权342

16.2 征集代理投票权的意义342

16.4.1 征集代理投票权的法源基础343

16.4 征集代理投票权的实践343

16.3 征集代理投票权在我国的特殊性343

16.4.2 实践345

附录: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征集代理投票权的规定352

17 股东大会与控制权的实现359

17.1 概述359

17.2 股东大会的召集权360

17.2.1 股东大会概述360

17.2.2 临时股东大会的召集权360

17.3 股东大会的职权范围365

17.4 股东大会的提案权和会议讨论事项366

17.4.1 谁有权提出提案和如何提出提案366

17.4.2 谁有权决定股东大会的议程367

17.5.1 决议事项368

17.5 股东大会的决议程序368

17.5.2 表决方式和决议通过369

17.5.3 对表决的审查和异议369

17.6 董事的提名和选举程序371

17.6.1 董事的提名和选举程序371

17.6.2 累积投票制372

17.6.3 独立董事的选举373

17.7 股东大会瑕疵的司法救济373

18 控制权的控制与上市公司治理376

18.1 股东冷漠主义和公司治理理论376

18.1.1 股东冷漠主义376

18.1.2 传统的公司治理问题——委托代理问题376

18.1.3 公司治理问题的新发展——大股东剥夺377

18.2.1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378

18.2.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的问题378

18.2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大股东剥夺和国有资产管理378

18.3 上市公司治理实践概述380

18.4 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381

18.4.1 董事的诚信责任381

18.4.2 独立董事制度382

18.4.3 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386

18.4.4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386

18.4.5 分类表决机制389

18.5 上市公司的外部监控393

18.5.1 上市公司监督检查393

18.5.2 上市公司新股发行(配股或增发)审核394

18.5.3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临时报告审阅394

18.5.4 上市公司重组监管394

18.6 上市公司监管中的特别问题395

18.5.5 约见上市公司董事长谈话395

18.6.1 上市公司独立396

18.6.2 规范实际控制权转移行为397

18.6.3 对外担保398

18.6.4 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400

18.6.5 重大资产交易401

18.6.6 关联交易403

第五编 证券法律责任409

19 证券法律责任体系411

19.1 证券刑事责任411

19.2 证券行政责任412

19.3 证券民事责任413

19.4 证券法律责任体系414

19.4.1 三种法律责任的相互配合414

19.4.3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416

19.4.2 三种法律责任的不同416

19.4.4 民事赔偿优先原则417

20 虚假陈述419

20.1 虚假陈述行为的分类419

20.1.1 以主体划分419

20.1.2 以虚假陈述的内容划分419

20.1.3 以虚假陈述发生的时间划分420

20.2 虚假陈述行为的认定420

20.2.1 违法性421

20.2.2 重大性421

20.2.3 软信息披露中的虚假陈述422

20.2.4 虚假陈述行为的类型423

20.3 违反消极信息披露义务的法律责任424

20.3.1 刑事责任424

20.3.2 行政责任426

20.3.3 民事责任427

20.4 虚假陈述的刑事责任428

20.4.1 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428

20.4.2 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430

20.5 虚假陈述的行政责任430

20.5.1 发行时虚假陈述与上市后虚假陈述430

20.5.2 发行时虚假陈述依据发现阶段不同而有不同处理431

20.6 虚假陈述的民事责任437

20.6.1 虚假陈述民事责任概述437

20.6.2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439

21 证券民事诉讼449

21.1 最高人民法院对证券民事诉讼的态度449

21.2 前置程序450

21.2.2 前置程序的具体内容451

21.2.1 设置前置程序的理由451

21.2.3 关于前置程序要求的理解452

21.3 诉讼时效453

21.4 管辖455

21.4.1 级别管辖455

21.4.2 地域管辖455

21.4.3 移送管辖456

21.5 受理457

21.5.1 投资者应当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457

21.5.2 投资者起诉应当提交的证据457

21.6 诉讼方式458

21.6.1 《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诉讼方式的规定458

21.6.2 最高人民法院的理由460

21.6.3 可适用的证券民事诉讼方式461

22 证券律师虚假陈述的法律责任464

22.1 证券律师法律责任概述464

22.2 证券律师的刑事责任464

22.2.1 《刑法》第229条465

22.2.2 《刑法》第160条465

22.2.3 两个条款的竞合与不同466

22.3 证券律师的行政责任467

22.3.1 证监会历年来处罚证券律师的案例467

22.3.2 《证券法》生效之前证券律师的行政责任469

22.3.3 《证券法》对证券律师行政责任的规定473

22.4 证券律师的民事责任475

22.4.1 过错责任原则和举证责任倒置475

22.4.2 共同侵权责任475

22.5.1 证券律师未勤勉尽责,做出虚假陈述的476

22.5 证券律师违规行为种类及其法律责任分析476

22.5.2 证券律师参与虚假陈述的477

22.5.3 证券律师明知发行人的虚假陈述行为,不予纠正的478

22.6 现行证券律师法律责任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479

23 内幕交易481

23.1 概述481

23.1.1 信息披露义务与内幕交易481

23.1.2 欺诈与内幕交易481

23.2 关于内幕交易的理论和现实482

23.2.1 关于内幕交易的理论482

23.2.2 我国对内幕交易的规制482

23.3 内幕信息483

23.4 内幕交易的主体484

23.4.1 公司内部人员及推定内部人员485

23.4.4 接受泄露信息者(tippee)486

23.4.2 公司外部的信息制造者486

23.4.3 监管机构的工作人员486

23.4.5 非法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487

23.4.6 其他合法获得内幕信息的人员487

23.5 内幕交易的行为要件488

23.6 内幕交易的法律责任489

23.6.1 行政责任489

23.6.2 刑事责任490

23.6.3 民事责任490

23.7 内幕交易的预防措施491

23.7.1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转让限制491

23.7.2 短线交易归入权491

附录 美国判例上关于禁止内幕交易法的发展492

24.1.1 概念507

24 操纵市场507

24.1 概述507

24.1.2 操纵市场与欺诈508

24.2 操纵市场的行为分析509

24.2.1 以真实交易手段操纵市场509

24.2.2 约定买卖513

24.2.3 自买自卖514

24.2.4 以其他方法操纵515

24.3 操纵市场的法律责任517

24.3.1 刑事责任517

24.3.2 行政责任522

25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523

25.1 中国证监会的性质和地位523

25.1.1 关于中国证监会性质和地位的争议523

25.1.2 中国证监会的实践526

25.2 中国证监会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制定528

25.2.1 规章制定528

25.2.2 规范性文件制定528

25.3 中国证监会的行政许可528

25.3.1 中国证监会保留的行政许可项目529

25.3.2 中国证监会实施行政许可的程序532

25.4 中国证监会的调查权534

25.4.1 立案536

25.4.2 调查536

25.4.3 调查终结538

25.5 中国证监会的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539

25.5.1 行政处罚程序539

25.5.2 行政处罚和行政监管措施的争议5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