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3164749.jpg)
- 乔炳臣,潘莉娟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710711462X
- 出版时间:1996
- 标注页数:546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56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古代学习思想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中国学习思想与中华文化异彩1
第一编 先秦时期的学习思想13
第一章 中国学习思想的起源、发展与立论13
一 中国学习思想的起源——由“人本”到“神本”的学习思想意识14
二 中国学习思想的早期发展——由“神本”到“圣本”的学习发展思想18
三 中国学习思想的立论——由“圣本”到“民本”的学习发展思想21
四 先秦时期学习思想和学习论著的概述29
第二章 先秦学者论述的学习概念31
一 学习是一个广阔领域31
二 学习是课内“学”与课外“习”相结合的活动范畴33
三 学习的实质是“知行统一”36
四 学习需要在知情意行共同作用下顺利进行37
第三章 先秦学者的学习目的论40
一 自身修养,完善其身40
二 学为圣贤,立道为仁41
三 学为从政,兼善天下43
第四章 先秦学者对学习意义的认识47
一 人是可学而能,可事而成的47
二 人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53
三 学习可使人获得知识技能53
四 学习可使人增长智慧,发展能力55
五 学习可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加强自身修养58
六 学习可改变人的性情,使其为善成才59
第五章 先秦学者对有关学习因素的论述62
一 智力因素是学习成功的先决条件62
二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成功起重要作用80
第六章 先秦学者重视的学习条件96
一 “习染”是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96
二 师法师承对学习成功与否起重要影响100
三 重修养,慎自知,促进成才106
四 博采百家,自我发展是成功之道107
五 知识考核对学习成功与否起促进检验作用108
第七章 先秦学者的学习过程论110
一 学习过程是有步骤、分层次进行认知的复杂心理活动110
二 学习过程模式是按阶段建构的复杂心理结构114
第八章 先秦学者意识到的学习规律126
一 德业相辅127
二 知能相因129
三 序进统一132
四 博约结合133
五 学思相资135
六 温故知新137
七 知行统一139
第九章 先秦学者总结的学习方法141
一 学的方法——博学广取是获得知识技能的基础141
二 思的方法——思辨虑过是消化理解组建知识的核心149
三 习的方法——时习温故是熟练巩固与发展创新的手段152
四 行的方法——躬行践履是检验知识技能、形成德行的准则154
五 贯通的方法——博约贯通是分析综合形成知识系统的措施156
第十章 先秦学者关于智力差异和智力开发的论述161
一 智力差异是开发智力的依据161
二 启发思维是开发智力的手段164
三 适时而学是开发智力的契机166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习思想168
第一章 本时期学习思想发展的背景和理论成果168
一 本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想背景168
二 本时期出现的学习理论专著171
三 著名学者对学习思想的专题论述176
第二章 汉魏学者提出的“学本论”思想178
一 学习是务本的广阔领域178
二 学习的实质是“学以致用”185
三 学习需要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187
第三章 汉魏学者明确的学习目的189
一 学习是为了“反情治性,尽材成德”189
二 学习是为了“学古今之事”,“通百家之言”191
三 学习是为了建树学业,求习道术193
第四章 汉魏南北朝学者对学习意义的新认识195
一 学习是使人成才与发展的唯一途径195
二 人非生而知之,学问致知而能之199
三 学习可使人获得知识技能202
四 学习可使人增长智慧,发展能力205
五 学习可加强自身修养,培养高尚情操207
六 学习可改变人的性情,使其为善成才210
第五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学习因素论的新发展215
一 关于智力因素及其作用的论述215
二 关于非智力因素及其作用的论述226
第六章 汉魏南北朝学者提倡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238
一 “习染”是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238
二 务学求师对学习成功起重要影响241
三 劝学、勉学对学习成功起促进作用246
第七章 汉魏南北朝学者对学习过程论的新发展248
一 信闻见、重感知的博学阶段248
二 重问难、善批判的审问阶段251
三 重思考、开心意的慎思阶段253
四 辨虚实、订真伪的明辨阶段256
五 倡博通、讲实用的笃行阶段258
第八章 汉魏南北朝学者论述的学习规律262
一 德业相辅262
二 知能相因268
三 博约结合269
四 学思相资270
第九章 汉魏南北朝时期的学习思想和方法272
一 博学的思想和方法272
二 积累的思想和方法276
三 “善假于物”的思想和方法278
四 慎思明辨的思想和方法280
五 综合贯通的思想和方法282
六 两论相订的思想和方法284
七 切磋琢磨的思想和方法285
八 效验有证的思想和方法286
九 多连博贯的思想和方法287
第三编 唐宋时期的学习思想288
第一章 本时期学习思想发展的背景与理论成果288
一 本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想背景288
二 本时期发展学习思想的学者和专著290
第二章 唐宋学者论述的学习定义和实质291
一 学习是一个广阔领域291
二 学习是课内“学”与课外“习”相互贯通的活动范畴293
三 学习的实质在于“致知力行”294
四 学习是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下进行的298
第三章 唐宋学者论述的学习目的论300
一 确立学习目的的重要性300
二 学习在于“明道”、“志于道”302
三 学习在于使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有用的人307
四 学习在于“以圣人自期”,学为圣人311
第四章 唐宋学者论述的学习意义314
一 学习是“化民成俗”的重要手段314
二 学习可使人获得知识,增长智慧318
三 人有可知之性,是可学而能的320
四 学习在于“变化气质”323
五 学习在于“格物致知”328
第五章 唐宋时期的智力开发因素论331
一 先天素质是智力开发的先决条件331
二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起重要作用334
第六章 唐宋时期的智力开发条件论348
一 后天“习染”是学习成功的重要条件348
二 “学必有师”是智力开发的捷径350
三 “养正于蒙”是智力开发的促进器354
第七章 唐宋时期学习过程理论的发展与完善357
一 学习过程是按步骤分层次进行认知的复杂心理活动357
二 几种关于学习过程模式的思想360
第八章 唐宋学者提出的学习原则370
一 立定志向370
二 学思结合370
三 循序渐进374
四 顺天致性376
五 时习求新377
六 博约结合379
七 读经致用381
第九章 朱子读书法383
第四编 元明及清代前期的学习思想391
第一章 元明清时期学习思想发展的背景与理论成果391
一 本时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想背景391
二 本时期发展学习思想取得的理论成果393
三 《三字经》、《增广贤文》对历代学习思想的宣扬与传播394
第二章 明清学者对学习概念的全面理解和解释399
一 学习是“学”与“习”相互贯通的活动范畴399
二 学习的本质是身体力行、“经世致用”405
三 学习需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参与下进行409
第三章 明清学者提出的更深更广的学习目的论413
一 为学,要“学有宗旨”413
二 为学,要知当务之急417
三 为学,必立志、修身、务本418
四 为学,要“学以致用”419
五 为学,要忌“因循”,重“习行”420
六 为学,要重德行,图治国421
第四章 明清学者对学习意义的深刻理解423
一 为学,可发展“天性”,改变“习性”423
二 为学,可“学而知之”,“习与性成”425
三 为学,可通晓万物,“知天之理”427
四 为学,可“格物”、“致知”、“诚意”428
五 为学,可“知于已明”,“进于神明”429
第五章 明清学者阐发的学习因素论431
一 先天素质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条件431
二 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开发起决定作用437
第六章 明清学者关于学习条件的论述447
一 “习染”对人性发展的重要作用447
二 师友资益、取法务上是智力开发的捷径450
三 习事格物,习动力行,有利于人的身心发展455
第七章 明清学者关于学习过程理论的独到见解459
一 学习过程是按步骤分层次进行认知的复杂心理活动459
二 学习过程模式是按阶段建构的复杂心理结构462
第八章 明清学者提出的德、识、才综合发展思想471
一 德、识、才、学兼备思想的提出471
二 德、识、才的涵义及其作用472
三 学与德、识、才的关系477
第九章 明清学者注重使用的学习原则和方法480
一 博闻强记,学而时习480
二 博学守约,泛济学涯487
三 学思相资,自求自得494
四 质疑问难,慎思明辨498
五 综合贯通,合理推论505
六 学务真知,贵在能用508
七 批判继承,发展创新513
结束语:中国学习理论的特色518
一 学习概念的特色518
二 学习过程及其结构模式的特色525
三 “双因素”相结合的特色533
后记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