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宇航空间环境手册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宇航空间环境手册](https://www.shukui.net/cover/66/33155120.jpg)
-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26910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55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宇航空间环境手册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2 大气成分的混合和扩散分离1
1.1.3 大气的分层1
第1章 地球大气1
1.1 地球大气的概况1
1.1.1 大气的范围1
图1-1-1 温度垂直分布和分层的示意图2
1.1.5 大气的电离2
1.1.4 大气的运动2
1.2.1 国外的大气模式3
1.2 大气模式3
1.2.2 我国制订的大气模式4
1.2.3 美国标准大气19765
1.2.4 国际参考大气CIRA 19867
1.3.1 主要热力学参数T.P.ρ和主要成分的平均状态8
1.3 大气的热力学性质8
图1-3-1 平均温度的垂直分布9
图1-3-2 平均密度和压力的垂直分布9
图1-3-3 密度标高和压力标高的垂直分布9
图1-3-4 主要成分的垂直分布9
1.3.2 主要热力学参数T.P.ρ和主要成分的变化特征10
表1-3-1 大气成分10
图1-3-5 纬向平均温度年周期变化幅度11
图1-3-6 大气密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11
图1-3-7 北极400km高度的温度和成分的年周期变化12
图1-3-8 热层温度和密度的日夜变化与太阳活动的相关13
图1-3-9 中层大气温度半年变化的幅度分布13
图1-3-10 波数1的行星波温度变化幅度15
图1-3-11 平流层突然增温15
图1-3-12 磁暴期间大气成分的变化16
1.3.3 大气的微量成分16
表1-3-2 地面和对流层的微量成分浓度17
图1-3-14 总臭氧含量的季节纬度分布18
1.3.4 常用大气参数表18
图1-3-15 南极臭氧洞18
图1-3-13 中纬度年平均臭氧浓度的垂直分布18
表1-3-3 全球各大气参数平均值随高度的分布19
图1-3-16 水汽垂直分布22
表1-3-4 全球主要大气成分数密度平均值随高度分布23
表1-3-5(1) 1月份南半球纬向平均温度25
表1-3-5(2) 1月份北半球纬向平均温度27
表1-3-5(3) 4月份南半球纬向平均温度29
表1-3-5(4) 4月份北半球纬向平均温度31
表1-3-5(5) 7月份南半球纬向平均温度33
表1-3-5(6) 7月份北半球纬向平均温度35
表1-3-5(7) 10月份南半球纬向平均温度37
表1-3-5(8) 10月份北半球纬向平均温度39
表1-3-6 宁静地磁和低太阳活动下温度和各主要成分数密度的经纬和时间平均值随高度分布41
表1-3-7 宁静地磁和中太阳活动下温度和各主要成分数密度的经纬和时间平均值随高度分布43
表1-3-8 宁静地磁和高太阳活动下温度和各主要成分数密度的经纬和时间平均值随高度分布45
表1-3-10 1月份不同地区的臭氧密度垂直分布47
表1-3-9 纬向平均总臭氧含量的纬度月份分布47
表1-3-11 不同地区的水汽密度垂直分布48
表1-3-12 大气中微量吸收气体的体积49
1.4 大气风场50
1.4.1 地面和近地面层内大气风场50
表1-4-1 全国567个测站中稳定风速单站记录极值较大的测站及数值50
表1-4-2 全国91个测站中瞬时风速单站记录极值较大的测站和数值50
表1-4-3 10m高度处不同设备最短水平尺寸和稳定风速极值的阵风因子51
1.4.2 1~120km风场51
表1-4-4 各月风速全国记录极值(几何高度)52
图1-4-1 60~200km可能的最大风速包络剖面53
表1-4-5 1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4
表1-4-6 2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4
表1-4-7 3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5
表1-4-8 4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5
表1-4-9 5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6
表1-4-10 6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6
表1-4-11 7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7
表1-4-12 8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7
表1-4-13 9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8
表1-4-14 10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8
表1-4-16 12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9
表1-4-15 11月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值59
表1-4-17 各月风的垂直切变全国记录极值(几何高度)60
图1-4-2 Saskatoon 1979~1980年观测的12h和24h振幅和相位随高度剖面61
1.4.3 热层大气风场62
图1-4-3 Cape Canaveral不同高度和垂直距离出现概率为99%风切变谱剖面62
图1-4-5 高纬加热对热层环流影响(至点)63
图1-4-4 高纬加热对热层环流影响(分点)63
图1-4-6 南纬和北纬18°,不同高度和不同F10.7值的经向风24h变化64
图1-4-7 南纬和北纬18°,不同高度和F10.7的振幅谱65
图1-4-8 地磁活动对热层大气环流的影响65
图1-4-10 最大平均晨昏向阳风速对Kp和AE指数剖面66
图1-4-9 最大平均背阳风速对Kp和AE指数剖面66
图1-4-12 HWM87经向风和纬向风在分点和至点时随纬度变化67
图1-4-11 北半球黎明最大平均向阳风速对Kp和AE指数剖面67
图1-4-13 太阳活动极大期经向风的季节变化68
图1-4-14 太阳活动极大期纬向风的季节变化69
图1-4-15 太阳活动极小期至点时经向和纬向风随高度和纬度分布70
图1-4-16 越尾电压对热层大气经向环流影响(1200LT)70
图1-4-17 越尾电压对热层大气经向环流影响(0000LT)71
图2-0-1 近地空间等离子体主要分区73
第2章 空间等离子体73
2.1.1 德拜长度与准中性74
2.1.5 分布函数74
2.1.6 等离子体不稳定性74
2.1.2 等离子体频率74
2.1.3 能量和温度74
2.1.4 数通量和密度74
2.1 基本的等离子体特征参数和几个重要现象74
2.1.8 等离子体漂移75
2.2 太阳风等离子体75
2.1.7 等离子体注入75
2.2.1 几个重要概念简介75
表2-2-1 太阳风的长时间平均特征76
2.2.2 平均特征76
图2-2-1 短时间(3h)测量的太阳风质子和电子的速度、数密度和温度平均特征77
表2-2-3 太阳风高速流的平均特征77
表2-2-2 太阳风低速流的平均特征77
图2-2-2 太阳风速和等离子体数密度年平均值的长期变化特征78
图2-2-2 太阳风速和地磁活动指数Ap半年平均值的11年太阳周的变化特征78
图2-2-4 太阳风等离子体参量的1h平均值的月变化特征78
2.2.3 变化特征78
图2-2-5 1980年12月19日太阳风高速流中一股强磁云79
图2-2-6 1980年3月19日太阳风低速流中一股强磁云79
图2-2-7 太阳风等离子体数密度随日心距r的变化80
图2-2-8 太阳风参量随日心纬度的变化80
2.3 弓形激波和磁鞘等离子体80
表2-3-1 磁鞘中近磁层顶处等离子体密度极大值的观测结果81
2.3.1 平均特征81
图2-3-3 联合CHEM-MEPA测得磁层-磁鞘平均a)晨侧、b)昏侧和c)整个晨-昏质子能谱82
图2-3-1 磁鞘中绕流的密度与太阳风的密度之比的等值线图82
图2-3-2 磁鞘中绕流与太阳风的速度之比、温度之比的等值线图82
图2-3-4 昏侧磁鞘中质子投掷角平均能谱83
2.3.2 扰动特征83
图2-3-5 晨侧磁鞘中质子投掷角平均能谱83
2.4 磁层及其边界层等离子体84
2.4.1 磁层顶等离子体84
图2-3-6 联合CHEM-MEPA测得磁层-磁鞘平均晨侧离子扰动特征能谱84
2.4.2 等离子体边界层85
图2-4-1 ISEE-1卫星于1977年11月3日越过磁层顶前后观测的等离子体和磁场85
图2-4-2 Vela-5卫星观测的等离子体特性86
图2-4-3 在月球轨道等离子体片和等离子体幔中等离子体谱86
图2-4-4b IMP-4卫星在磁鞘中测得的质子谱与ISEE卫星在不同高度测得的质子谱比较86
图2-4-4a 1982.8.26DE-2卫星测得的电子谱86
图2-4-5 由Hilat卫星测得的极尖区和极隙区的电子谱87
图2-4-6 低纬边界层的基本特征说明图87
2.4.3 等离子体片88
表2-4-1 等离子体片中等离子体的平均特征88
图2-4-7 39个亚暴观测数据之平均变化特征89
2.4.4 地球同步轨道等离子体90
图2-4-8 贯穿几个亚暴时等离子体片连续观测之变化特征90
图2-4-9 一系列亚暴期间等离子体片的另一连续观测之变化特征91
图2-4-10 IMP-6卫星在一个弱亚暴期间(1971.11.17)对等离子体片的观测结果91
表2-4-2 地球同步轨道等离子体的平均参量92
表2-4-3 地球同步轨道等离子体参量起伏的标准偏差93
表2-4-4 最恶劣的地球同步轨道等离子体环境94
表2-4-5 日照条件下地球同步轨道最恶劣等离子体环境94
表2-4-6 Stevens模式用于设计的地球同步轨道环境(单麦氏分布下)94
图2-4-11 地磁亚暴的Stevens模式95
表2-4-7 地球同步轨道等离子体头四个矩计算中多级回归系数96
表2-4-8 地球同步轨道等离子体头四个矩计算中的模式误差96
表2-4-9 ∑Ap=56条件下地球同步轨道区不同地方时的主要等离子体参量97
表2-4-10 ∑Ap=656条件下地球同步轨道区不同地方时的主要等离子体参量98
表2-4-11 ∑Ap=2240条件下地球同步轨道区不同地方时的主要等离子体参量98
2.5 等离子体层99
表2-4-12 ∑Ap=2500条件下地球同步轨道区不同地方时的主要等离子体参量99
图2-5-1 OGO-5卫星测量得夜侧等离子体层质子密度随Kp变化100
图2-5-2 OGO-5卫星测量得等离子体层离子密度随LT和L值的变化100
2.5.1 基本参量及其特征100
2.5.2 选用模式101
表2-5-1 磁纬θ=0°处不同高度不同地方时的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密度102
表2-5-3 磁纬θ=20°处不同高度不同地方时的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密度103
表2-5-2 磁纬θ=10°处不同高度不同地方时的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密度103
表2-5-5 磁纬θ=40°处不同高度不同地方时的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密度104
表2-5-4 磁纬θ=30°处不同高度不同地方时的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密度104
图2-5-3 等离子体层等离子体温度模式105
2.6 沉降等离子体106
表2-6-1 中等扰动(Kp≈5,|Dst|≈70)条件下,夜沉降带的主要特征106
2.6.1 极光带等离子体107
表2-6-2 能通量Epstein-Fourier系数108
表2-6-3 数通量Epstein-Fourier系数109
图2-6-2 纬度上积分平均沉降电子能通量随磁地方时的变化110
图2-6-3 能量50~660eV间的白天沉降电子总数通量随Kp的变化110
图2-6-1 纬度上积分平均沉降电子数通量随磁地方时的变化110
图2-6-5 纬度上积分平均沉降离子能通量随磁地方时的变化111
图2-6-4 纬度上积分平均沉降离子数通量随磁地方时的变化111
2.6.2 极盖区等离子体112
图2-6-6 正午-子夜子午面沉降离子平均能量随修正磁纬的变化112
图2-6-7 晨-昏子午面沉降离子平均能量随修正磁纬的变化112
图2-6-9 Kp=2晨-昏子午面沉降电子和离子平均积分数通量随修正磁纬的变化112
图2-6-8 Kp=2正午-子夜子午面沉降电子和离子平均积分数通量随修正磁纬的变化112
图2-6-12 Kp=2正午-子夜子午面沉降电子和离子平均能量随修正磁纬的变化113
图2-6-11 Kp=2晨-昏子午面沉降电子和离子平均积分能通量随修正磁纬的变化113
图2-6-13 Kp=2晨-昏子午面沉降电子和离子平均能量随修正磁纬的变化113
图2-6-10 Kp=2正午-子夜子午面沉降电子和离子平均积分能通量随修正磁纬的变化113
图2-6-15 沉降电子和离子之半球积分数通量随Kp的变化114
图2-6-14 沉降电子和离子之半球积分能通量随Kp的变化114
图2-6-16 极盖区三类低高度沉降粒子微分数通量114
图2-6-17 中、低高度极雨谱之比较115
图2-6-18 低纬沉降粒子微分能谱115
2.7 电离层等离子体116
2.7.1 特征和变化规律116
2.6.3 其他沉降区116
图2-7-1 正常电离层电子密度剖面116
图2-7-2 太阳活动高年、春季电子密度的对数log(Ne·m-3)等值线分布118
2.7.2 国际参考电离层(IRI)119
图2-7-3 L.T.=12.0h总电子含量在太阳活动高、中、低年的变化分布119
2.8 空间等离子体波121
图2-7-4 冬夏季(一月)电子温度的等值线分布121
2.8.1 等离子体波的基本特征122
图2-8-1 离子声波和离子回旋波色散曲线123
表2-8-1 磁性等离子体波模特性124
图2-8-2 磁层中各种等离子体波动类型127
图2-8-3 3个特征等离子体频率随高度变化的极区磁层模型127
2.8.2 地磁微脉动127
表2-8-3 不规则型地磁微脉动符号和周期128
表2-8-2 规则型地磁微脉动符号和周期128
表2-8-4 地磁微脉动的一般特性129
图2-8-5 Alfven速度随高度分布130
图2-8-4 导管传播射线示意图130
表2-8-5 角向振荡基本周期130
表2-8-6 不同密度的角向振荡周期T(s)130
表2-8-7 不同模型的角向振荡基本周期131
2.8.3 磁流体力学波131
图2-8-6 角向振荡余纬角示意图131
表2-8-8 空间等离子体波总汇131
图2-8-7 磁噪爆的磁场谱132
图2-8-9 甚低频率-时间曲线133
图2-8-8 低频电磁波的频时谱图133
图2-8-10 太阳风中离子声波频谱134
第3章 高能带电粒子辐射环境138
3.1 地球辐射带138
图3-1-1 地球辐射带示意图138
3.1.1 (L,B)磁坐标系及其计算方法139
图3-1-2 磁坐标换算示意图139
图3-1-3 AE-8MAX赤道径向分布139
图3-1-4 AE-8MAX与AE-8MIN的比较140
3.1.2 辐射带电子模式140
表3-1-1 AE 8MAX的电子磁赤道全向积分通量141
表3-1-2 AE-8MIN的电子磁赤道全向积分通量143
图3-1-5 能量在0.1~400MeV之间的AP-8MIN磁赤道径向分布145
3.1.3 辐射带质子模式145
图3-1-6 能量≥0.1MeV的AP-8MIN和AP-8MAX全向积分通量在L-B空间的等值线分布图146
图3-1-7 能量≥1.0MeV的AP-8MIN和AP-8MAX全向积分通量在L-B空间的等值线分布图146
图3-1-9 能量≥50MeV的AP-8MIN和AP-8MAX全向积分通量在L-B空间的等值线分布图147
图3-1-8 能量≥10MeV的AP-8MIN和AP-8MAX全向积分通量在L-B空间的等值线分布图147
图3-1-11 能量≥400MeV的AP-8MIN和AP-8MAX全向积分通量在L-B空间的等值线分布图148
图3-1-10 能量≥100MeV的AP-8MIN和AP-8MAX全向积分通量在L-B空间的等值线分布图148
3.1.4 卫星轨道积分通量或注量149
表3-1-3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50n.mi.(≈278km)150
表3-1-4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300n.mi.(≈556km)150
表3-1-5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450n.mi.(≈834km)151
表3-1-6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600n.mi.(≈1112km)151
表3-1-7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800n.mi.(≈1483km)152
表3-1-8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000n.mi.(≈1853km)152
表3-1-9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250n.mi.(≈2317km)153
表3-1-10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500n.mi.(≈2780km)153
表3-1-11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750n.mi.(≈3243km)154
表3-1-12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2000n.mi.(≈3706km)154
表3-1-13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2250n.mi.(≈4170km)155
表3-1-14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2500n.mi.(≈4633km)155
表3-1-15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2750n.mi.(≈5096km)156
表3-1-16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3000n.mi.(≈5560km)156
表3-1-17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3500n.mi.(≈6486km)157
表3-1-18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4000n.mi.(≈7413km)157
表3-1-19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4500n.mi.(≈8339km)158
表3-1-20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5000n.mi.(≈9266km)158
表3-1-21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5500n.mi.(≈10193km)159
表3-1-22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6000n.mi.(≈11119km)159
表3-1-23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7000n.mi.(≈12972km)160
表3-1-24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8000n.mi.(≈14826km)160
表3-1-25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9000n.mi.(≈16697km)161
表3-1-26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0000n.mi.(≈18532km)161
表3-1-27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1000n.mi.(≈20385km)162
表3-1-28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2000n.mi.(≈22238km)162
表3-1-29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3000n.mi.(≈24092km)163
表3-1-30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4000n.mi.(≈25945km)163
表3-1-31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5000n.mi.(≈27798km)164
表3-1-32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6000n.mi.(≈29651km)164
表3-1-34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8000n.mi.(≈33358km)165
表3-1-33 由AE-8MAX算得的4种倾角圆轨道电子注量,轨道高度17000n.mi.(≈31504km)165
表3-1-35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50n.mi.(≈278km)166
表3-1-36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300n.mi.(≈556km)166
表3-1-37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450n.mi.(≈834km)167
表3-1-38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600n.mi.(≈1112km)167
表3-1-39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800n.mi.(≈1483km)168
表3-1-40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000n.mi.(≈1853km)168
表3-1-42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500n.mi.(≈2780km)169
表3-1-41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250n.mi.(≈2317km)169
表3-1-43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750n.mi.(≈3243km)170
表3-1-44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2000n.mi.(≈3706km)170
表3-1-46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3000n.mi.(≈5560km)171
表3-1-45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2500n.mi.(≈4633km)171
表3-1-47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3500n.mi.(≈6486km)172
表3-1-48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4000n.mi.(≈7413km)172
表3-1-50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6000n.mi.(≈11119km)173
表3-1-49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5000n.mi.(≈9266km)173
表3-1-51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7000n.mi.(≈12971km)174
表3-1-52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8000n.mi.(≈14826km)174
表3-1-53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9000n.mi.(≈16679km)175
表3-1-54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0000n.mi.(≈18532km)175
表3-1-55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1000n.mi.(≈20385km)176
表3-1-56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2000n.mi.(≈22238km)176
表3-1-57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3000n.mi.(≈24092km)177
表3-1-58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4000n.mi.(≈25945km)177
表3-1-59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6000n.mi.(≈29651km)178
表3-1-60 AP-8MIN的4种倾角圆轨道质子注量,轨道高度18000n.mi.(≈33358km)178
图3-1-12 由AP-8MAX算得的太阳活动高年倾角为0°的圆轨道质子注量分布图,能量为0~10MeV179
图3-1-13 由AP-8MAX算得的太阳活动高年倾角为30°的圆轨道质子注量分布图,能量为0~10MeV179
图3-1-14 由AP-8MAX算得的太阳活动高年倾角为60°的圆轨道质子注量分布图,能量为0~10MeV180
图3-1-15 由AP-8MAX算得的太阳活动高年倾角为90°的圆轨道质子注量分布图,能量为0~10MeV180
图3-1-16 由AP-8MAX算得的太阳活动高年倾角为0°的圆轨道质子注量分布图,能量为10~400MeV181
图3-1-17 由AP-8MAX算得的太阳活动高年倾角为30°的圆轨道质子注量分布图,能量为10~400MeV181
图3-1-19 由AP-8MAX算得的太阳活动高年倾角为90°的圆轨道质子注量分布图,能量为10~400MeV182
图3-1-18 由AP-8MAX算得的太阳活动高年倾角为60°的圆轨道质子注量分布图,能量为10~400MeV182
3.2 太阳宇宙线182
表3-2-1 太阳宇宙线核成分的相对丰度(以氧为1归一化)183
图3-2-1 太阳宇宙线强度随时间的变化183
表3-2-2 太阳宇宙线事件的分类表184
图3-2-2 第19,20,21周的质子事件184
表3-2-3 典型太阳质子事件表185
3.2.1 太阳宇宙线能谱189
3.2.2 空间分布和地磁效应189
图3-2-3 35°W子午面内太阳质子事件积分通量等值线图190
图3-2-4 100°W子午面内太阳质子事件积分通量等值线图190
图3-2-5 105°E子午面内太阳质子事件积分通量等值线图190
表3-2-4(1) 倾角0°高度为200~5000km卫星圆轨道上各种磁刚度的粒子透过率191
表3-2-4(2) 倾角30°高度为200~5000km卫星圆轨道上各种磁刚度的粒子透过率194
表3-2-4(3) 倾角60°高度为200~5000km卫星圆轨道上各种磁刚度的粒子透过率197
表3-2-4(4) 倾角90°高度为200~5000km卫星圆轨道上各种磁刚度的粒子透过率200
3.2.3 太阳宇宙线预定模式203
表3-2-5 1972年8月和1989年10月特大太阳质子事件积分谱204
表3-2-6 太阳宇宙线中各元素核离子相对于质子的含量204
3.2.4 卫星轨道上的太阳宇宙线通量谱204
表3-2-7(1) 倾角5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1972年8月特大质子事件积分通量谱205
表3-2-7(2) 倾角6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1972年8月特大质子事件积分通量谱205
表3-2-7(3) 倾角7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1972年8月特大质子事件积分通量谱205
表3-2-7(4) 倾角8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1972年8月特大质子事件积分通量谱206
表3-2-7(5) 倾角9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1972年8月特大质子事件积分通量谱206
图3-2-6 高度900km倾角0°的圆轨道上普通太阳质子事件平均积分通量谱207
图3-2-7 高度900km倾角30°的圆轨道上普通太阳质子事件平均积分通量谱207
图3-2-9 高度900km倾角90°的圆轨道上普通太阳质子事件平均积分通量谱208
3.3.2 能谱208
图3-2-8 高度900km倾角60°的圆轨道上普通太阳质子事件平均积分通量谱208
3.3 银河宇宙线208
3.3.1 成分208
表3-3-1 银河宇宙线的组成及其与宇宙物质组成的比较209
图3-3-1 银河宇宙线质子的微分能谱209
图3-3-2 银河宇宙线α粒子的微分能谱209
图3-3-4 银河宇宙线电子的微分能谱210
3.3.3 银河宇宙线分析模式210
图3-3-3 银河宇宙线Fe粒子的微分能谱210
表3-3-2 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的银河宇宙线分析模式常数表211
表3-3-3 相对于氦的各种元素核的比例211
表3-3-4 相对于铁的Ca、Co、Ni元素核的比例212
表3-3-6 Mg,Si,S相对于综合谱的比例212
表3-3-7 相对于铁的Cl等元素核的比例212
3.3.4 银河宇宙线的空间分布和地磁效应212
表3-3-5 Li,Be,B相对于综合谱的比例212
表3-3-8 相对于铁的Cu等元素核的比例213
3.3.5 卫星轨道上的银河宇宙线通量谱213
表3-3-9(1) 倾角3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银河宇宙线微分能谱214
表3-3-9(2) 倾角4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银河宇宙线微分能谱215
表3-3-9(3) 倾角5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银河宇宙线微分能谱216
表3-3-9(4) 倾角6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银河宇宙线微分能谱217
表3-3-9(5) 倾角7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银河宇宙线微分能谱218
表3-3-9(6) 倾角8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银河宇宙线微分能谱219
表3-3-9(7) 倾角90°高度1000km卫星圆轨道上银河宇宙线微分能谱220
图3-3-6 高度900km,倾角为30°的圆轨道上的银河宇宙线通量谱221
图3-3-5 高度900km,倾角为0°的圆轨道上的银河宇宙线通量谱221
图3-3-7 高度900km,倾角为60°的圆轨道上的银河宇宙线通量谱222
图3-3-8 高度900km,倾角为90°的圆轨道上的银河宇宙线通量谱222
第4章 空间磁场224
4.1.1 地磁场要素和单位224
4.1 地球空间磁场的表示、组成和源224
图4-1-1 地磁要素图224
4.1.2 常用坐标系和单位225
图4-1-2 常用坐标系226
图4-1-3 磁层电流系227
4.1.3 地球空间磁场的组成227
4.1.4 内源227
4.1.5 外源227
图4-1-4 场向电流在不同扰动条件下的分布和流向228
4.2 主磁场及其长期变化228
4.2.1 主磁场的解析表达228
图4-1-5 由地磁Sq变化导出的电离层中的电流系229
4.2.2 主磁场的长期变化230
图4-2-1 地球磁偶极子矩随时间的变化230
图4-2-2 地球磁偶极子北极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31
4.3 变化磁场231
4.3.1 静日变化231
4.3.2 主要的扰动场231
图4-3-2 极光区1100km高度上磁暴的扰动幅度232
图4-3-1 理想的地磁暴期间磁场水平分量H的变化232
表4-3-1 1979~1995年中等以上磁暴表233
4.4 定量磁场模式237
4.4.1 主磁场模式237
4.4.2 磁层磁场模式237
表4-4-1 国际参考磁场模式系数表g?,h?,238
4.5 地球空间磁场分布240
图4-5-2 地磁场总强度F等值线图(高度:200km,1995)240
4.5.1 近地面空间磁场240
图4-5-1 地磁场总强度F等值线图(高度:地面,1995)240
图4-5-4 地磁场总强度F等值线图(高度:1000km,1995)241
图4-5-3 地磁场总强度F等值线图(高度:500km,1995)241
图4-5-6 地磁场总强度F等值线图(高度:2RE,1995)242
图4-5-5 地磁场总强度F等值线图(高度:1RE,1995)242
图4-5-8 磁偏角D等值线图(高度:地面,1995)243
图4-5-7 地磁场总强度F等值线图(高度:3RE,1995)243
图4-5-10 磁偏角D等值线图(高度:500km,1995)244
图4-5-9 磁偏角D等值线图(高度:200km,1995)244
图4-5-12 磁偏角D等值线图(高度:1RE,1995)245
图4-5-11 磁偏角D等值线图(高度:1000km,1995)245
图4-5-14 磁偏角D等值线图(高度:3RE,1995)246
图4-5-13 磁偏角D等值线图(高度:2RE,1995)246
图4-5-16 磁倾角I等值线图(高度:200km,1995)247
图4-5-15 磁倾角I等值线图(高度:地面,1995)247
图4-5-17 磁倾角I等值线图(高度:500km,1995)248
图4-5-18 磁倾角I等值线图(高度:1000km,1995)248
图4-5-20 磁倾角I等值线图(高度:2RE,1995)249
图4-5-19 磁倾角I等值线图(高度:1RE,1995)249
图4-5-21 磁倾角I等值线图(高度:3RE,1995)250
图4-5-22 赤道平面上磁场B的平均等值线图250
表4-5-1 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按经纬度的分布,高度:地面,1995251
表4-5-2 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按经纬度的分布,高度:200km,1995252
表4-5-3 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按经纬度的分布,高度:500km,1995253
表4-5-4 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按经纬度的分布,高度:1000km,1995254
表4-5-5 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按经纬度的分布,高度:1RE,1995255
表4-5-6 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按经纬度的分布,高度:2RE,1995256
表4-5-7 地磁场总强度F、磁偏角D和磁倾角I按经纬度的分布,高度:3RE,1995257
4.5.2 地球同步轨道高度的磁场258
4.5.3 磁层顶磁场258
4.5.4 磁尾磁场258
图4-5-23 宁静时同步轨道高度的磁场258
图4-5-25a Kp=0,0+宁静条件下的磁场位形之正午-子夜剖面(ψ=0°)259
图4-5-25b Kp≥5,强扰条件下的磁场位形之正午-子夜剖面(ψ=0°)259
图4-5-25c Kp=3-,3,3+中等扰动条件下的磁场位形之正午-子夜剖面(ψ=30°)259
图4-5-24 磁尾下游20~30RE处的午夜时分的平均磁场分布259
4.6.2 K指数、Kp指数;ap、Ap指数;Cp指数260
4.6 地磁活动性—地磁活动指数、国际磁静日和磁扰日260
4.5.5 平均磁层磁场位形260
4.6.1 磁情记数C和国际磁情指数Ci260
表4-6-1 Kp与ap的转换关系261
表4-6-2 每日∑a与Cp的转换261
表4-6-3 纯数字化行星性日Kp指数(1957~1996年)261
表4-6-4 行星性Ap平均指数(1957~1996年)275
4.6.6 磁扰日285
4.6.4 极光电急流指数AU.AL.AO和AE指数285
4.7 行星际磁场285
4.7.1 行星际磁场的方向特性285
4.6.5 磁静日285
4.6.3 Dst指数285
图4-7-1 螺旋形行星际磁场磁力线286
图4-7-2 由IMP卫星观测到行星际磁场的扇形分布286
4.7.2 行星际磁场大小的统计特性286
图4-7-4 1972年行星际磁场涨落横向功率谱287
图4-7-3 由IMP-1卫星测量的行星际磁场值的分布287
第5章 空间电场288
表5-0-1 空间电环境参量288
5.1 基本概念290
5.1.1 电导率290
图5-1-1 大气层电导率291
图5-1-2 中纬度5~70km高度的电导率292
图5-1-3 正负带电粒子的总电导率的高度分布的三次测量结果292
5.1.2 宇航空间的四种电场293
图5-1-4 近地空间电导率的平均高度剖面293
图5-1-5 中纬正午时电导率高度剖面的计算结果293
5.2 平均状况294
表5-2-1 世界各地晴天大气电场的一些测量平均结果294
5.2.1 平均极化电场294
5.1.3 电场源294
图5-2-1 宁静日和干扰日2000UT时地面大气电场的全球分布297
图5-2-2 山峰和高原上空的电位和电流密度分布的计算结果298
图5 2-3 不同纬度测站,晴天电场随高度z的分布298
表5-2-2 大气电场随高度分布299
图5-2-4 晴天大气电场E随高度z分布的平均结果和变化范围299
图5-2-5 28次探空仪飞行测量的平均电场强度对高度的依赖关系299
图5-2-6 电场分布产生“湿度凸缘”的实例300
图5-2-7 Tohoku和Syowa基地海面上空测得的垂直电场、电流密度和电导率随高度的分布301
图5-2-8 在本州岛测量的垂直电场和电流密度的陆地效应301
图5-2-9 气球上测到的大气电场的水平分量302
图5-2-10 用降落伞测量的雷暴上方垂直电场302
图5-2-11 下午,雷暴上空在气球上测量到的大气电场303
图5-2-12 电离层水平电场向下映射因子303
图5-2-14(a) 中国平均年雷暴日的地理分布304
图5-2-13 通过磁极盖区电位和电位梯度304
图5-2-14(b) 全球平均年雷暴日的地理分布305
图5-2-15 电荷分布和对流风的典型雷暴云单元305
图5-2-16 北半球夏天1900UT时,在等电导率σ面上,计算得到的电位差或电位的等值线图306
图5-2-17 与图5-2-16相同电位差或电位的三维显示307
图5-2-18 南半球夏天1900UT时,在等电导率σ面上,计算得到的电位差或电位的等值线图308
图5-2-19 现代全球模型中地面大气电场的经纬度变化308
图5-2-21 由图5-2-20的电离层电位分布映射到赤道面上的等位线309
图5-2-22 Sq极化场分布309
图5-2-20 模型计算的‘瞬间’全球电离层等电位线309
图5-2-23 由月亮半日潮风场模型算得的L型电流系统和静电场分布310
图5-2-24 由后向散射雷达推算出来的水平电场的电位等值线图310
图5-2-25 在300km高度上相当于1100UT的电位计算值311
图5-2-26 在1200LT和1800LT时刻的电场以及它们对东向电流的贡献311
图5-2-27 极光区场向电场幅度随高度的变化312
图5-2-28 与DP2对应的电离层电位分布312
图5-2-29 从ISEE卫星的一年资料算得的平均电场强度312
图5-2-31 磁静时,即∑Kp≤4或平均Kp≤1+,从ISEE卫星的一年资料算得的平均电场强度313
图5-2-30 在中等程度的磁活动,和扰动情况时,从ISEE卫星的一年资料算得的平均电场强度313
图5-2-32 磁层晨昏子午面内静态大尺度电场314
图5-2-34 磁层中DP2电流的电位分布315
图5-2-33 磁层中DP1电流的电位分布315
图5-2-35 OGO-6卫星穿越北磁极测得的电场强度垂直于日地连线的水平分量316
5.2.2 平均对流电场316
图5-2-36 北半球地方时弱扰动下电离层高度对流电场的等位线317
图5-2-39 电离层E层的平均电场317
图5-2-37 电离层高度上对流电场的半经验模型317
图5-2-38 在北半球300km高度上由极盖区晨昏电场和共转电场合成的流线或等电位线317
图5-2-40 与磁层等离子体随地球旋转相对应的电位分布318
图5-2-42 赤道平面内磁层对流的观测结果319
图5-2-41 从北面看,对流电场的等位线映射到磁层赤道面上的情形319
图5-2-43 对流场和依赖于行星际磁场极性的极盖电场的叠加319
图5-2-44 环电流衰减期的感应电场320
5.2.3 平均感应电场320
图5-2-45 在径向距离r=7.5RE处的感应电场分量随东西方位角φ的变化321
图5-2-46 沿着与赤道面交于5.5RE处的偶极磁场力线的感应电场的垂直分量和平行分量321
图5-2-47 磁亚暴引起的感应电场322
5.2.4 平均映射电场322
图5-2-48 DE-1和DE-2卫星在1981年10月23日测到的映射电场323
图5-2-49 1981年10月23日ISEE1和ISEE2测到的电场强度数据的频谱324
图5-2-50 DE1和DE2卫星测到的平均电场324
图5-2-51 与南半球高纬磁层对流相关联的等电位图325
图5-2-52 作为径向距离函数的平均电场强度326
图5-2-53 利用STARE雷达和Saint-Santin雷达的测量值、对流模型和磁场资料的计算值所得的随纬度变化的北向电场分量326
表5-2-3 理论模拟和STAREH雷达及Saint-Santin雷达测量到的电场326
图5-2-55 150km高度上,作为波长函数的映射效率327
图5-2-54 对于不同波长,作为高度函数的映射效率327
图5-2-56 表示对流边界和极区坐标系统的示意图328
图5-2-57 行星际磁场指向南时,北半球磁层电场模型329
图5-2-59 与图5-2-57相同,只是行星际磁场为By=0,Bz=6γ330
图5-2-58 与图5-2-57相同,只是行星际磁场为By=6γ,Bz=-6γ330
图5-2-60 与图5-2-57相同,只是行星际磁场为北向By=6γ,Bz=6γ331
图5-2-61 行星际磁场指向北时,北半球磁层电位叠加上共转电位后的等位线模型,以及电离层等离子体对流投影331
图5-2-62 与图5-2-61相同,只是行星际磁场为By=-3γ,Bz=6γ332
图5-2-63 由比较GEOS-2卫星资料和STARE雷达资料得出的北-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地磁映射因子332
5.3 空间电场的时间变化333
图5-3-1 大陆60个测站地面大气电场日变化的平均结果333
5.3.1 极化电场的时间变化333
图5-3-2 晴天地面垂直电场周日变化的三种主要类型334
图5-3-3 大陆简单型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的各地观测结果334
图5-3-4 大陆复杂型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的各地观测结果335
图5-3-5 列宁格勒不同高度晴天大气电场日变化的平均结果336
图5-3-6 北极站和南极站测得的电位梯度按世界时的平均周日变化337
图5-3-7 在冬天、春秋分、夏天海面上方大气电位梯度的平均周日变化337
图5-3-8 晴天大气电场年变化的各地观测结果338
图5-3-9 大陆和海洋地区的地面和海面晴天大气电场年变化的平均结果339
图5-3-10 同11年太阳黑子周期相比较的电位梯度周期变化曲线340
图5-3-11 地面晴天大气电场脉动变化的日变化平均结果340
图5-3-13 与DP1对应的电离层电位分布341
图5-3-12 地面晴天大气电场脉动变化的年变化平均结果341
图5-3-15 DE卫星资料中电场幅度大于100mV·m-1的电场峰值数据作为径向距离的函数342
图5-3-14 高纬度地区电离层电位随磁地方时和磁纬的分布342
图5-3-17 未正规化的电场幅度值的1%廓线343
图5-3-16 图5-3-15中的电场峰值资料的映射值343
5.3.2 对流电场的时间变化344
5.3.3 感应电场的时间变化344
5.4.1 气象事件344
5.4 特殊事件下的空间电场形态344
图5-3-18 根据OGO-6和DE-2卫星资料对极盖区电场形态的分类345
图5-4-2 法国大锋面雷暴中测得的垂直电场346
图5-4-3 美国Colorado卅雷暴的垂直电场结构346
图5-4-4 闪电产生的地面电场峰值随距离的变化346
图5-4-1 雷暴云电场的典型结构346
图5-4-5 从雷暴流到电离层的局地大气垂直电流廓线347
图5-4-7 晴天,有云和雾条件下,电场强度随高度的变化348
5.4.2 太阳活动348
图5-4-6 在雷暴云中的气球上和云下地面上观测到的因闪电造成的电场变化348
5.4.3 磁暴349
图5-4-8 在极盖区的极化场分布349
表6-1-1 地球、月球、火星、金星的几何和引力特性数据352
第6章 空间引力场352
6.1.2 引力位352
6.1 概述352
6.1.1 天体的引力特性352
6.1.3 引力的计算353
6.1.4 引力场模型354
6.2.1 固体地球引力场模型355
6.2 地球引力场355
表6-2-1 GEM基本系列特征356
表6-2-2 对于LAGEOS,STARLETTE,SEASAT裁剪引力模型的特性356
表6-2-3 地球引力场模型JGM-3的归一化球谐系数357
6.2.2 潮汐修正389
表6-2-4 固体地球外部位洛夫数的正常值390
表6-2-5 K?频率相关校正393
6.2.3 地球引力位的宗量394
表6-2-6 滞弹性地球的带谐潮汐K?频率相关修正394
表6-2-7 K?的频率相关修正的幅值394
6.3 月球引力场395
表6-3-1 导出GLGM-2中所用的多普勒数据395
表6-3-2 月球引力场模型GLGM-2(70阶、70次)到(18阶、18次)球谐系数396
6.4 火星引力场398
表6-4-1 火星常数398
表6-4-2 火星引力场模型GMM-1归一化球谐系数(50阶、50次)取到(18阶、18次)398
6.5 金星引力场400
表6-5-1 金星引力场模型GVM-1归一化球谐系数(完整到50阶、50次,给到18阶、18次)401
第7章 空间光辐射406
7.1 辐射传输量与辐射定律406
7.1.1 表示辐射能量传输的物理量406
7.1.2 热辐射定律407
表7-1-1 黑体辐射能量谱分布函数F(x)表407
7.2 太阳及太阳辐射408
7.2.1 大气外太阳辐照度谱408
表7-2-1 太阳辐射能量的光谱分布409
表7-2-2 太阳辐射能量远红外、微波区的光谱分布411
图7-2-1 大气外太阳辐照度谱(地日平均距离)412
表7-2-3 各波段太阳辐射的分布及变化率412
表7-2-4 太阳紫外辐射能量的光谱分布413
7.2.2 太阳发射的紫外、微波与射电辐射413
图7-2-2 1979年1月接近太阳黑子相对数极大时与1976年7月接近黑子相对数极小时大气上界太阳谱辐照度之比值414
图7-2-3 1974年太阳10.7cm射电辐射通量与太阳极紫外一些波段辐照度的变化415
7.3.2 气体吸收线的形状416
表7-2-6 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太阳紫外谱线辐照度的模拟值416
表7-2-5 不同太阳活动条件下,各波段地外太阳紫外辐照度的模拟值416
7.3 气体吸收辐射的规律416
7.3.1 气体吸收带和吸收线416
表7-2-7 微波和射电波段大气外太阳辐照度416
图7-3-1 大气中气体对太阳辐射的吸收417
7.3.3 指数和模式418
图7-3-2 重排前后吸收系数的分布418
7.3.4 吸收线参数汇编419
7.3.5 大气中气体对太阳辐射吸收的特性419
图7-3-3 按p=50hPa重排后吸收系数的分布419
图7-3-4 紫外区臭氧、氧分子、氮分子吸收截面随波长的变化420
表7-3-1 臭氧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系数421
图7-3-5 太阳辐射进入大气后被大气吸收削弱到透过率等于1/e的高度421
表7-3-2 臭氧和氧气在Herzberg带的吸收截面422
表7-3-4 O2 Schumann-Runge连续谱的吸收截面423
表7-3-3 O2 Schumann-Runge吸收带各波段计算透过率的系数423
表7-3-5(a) 不同天顶角太阳极紫外辐射透过率(1)大气上界至300km424
表7-3-5(b) 不同天顶角太阳极紫外辐射透过率(2)大气上界至200km424
表7-3-6(b) 不同天顶角太阳极紫外谱线透过率(2)大气上界至200km425
表7-3-6(a) 不同天顶角太阳极紫外谱线透过率(1)大气上界至300km425
7.3.6 地球和大气长波辐射区气体的吸收特点426
图7-3-6 地球及大气射出的辐射光谱426
7.4.1 粒子对电磁波的散射与吸收427
表7-3-7(b) 大气各种成分在大气长波光谱区的吸收带强(2)427
7.4 大气中的散射过程427
表7-3-7(a) 大气各种成分在大气长波光谱区的吸收带强(1)427
图7-4-1 球形粒子角散射截面随u=cosθ变化的图形429
表7-4-1 不同成分、半径球形散射粒子的折射率429
7.4.2 大粒子散射的性质429
7.4.3 浑浊大气的散射与吸收参量430
7.4.4 大气气溶胶成分与尺度谱的数值模拟430
图7-4-2 长度L=350μm,宽度D=80μm六棱柱冰晶的散射相函数430
图7-4-3 标准辐射大气气溶胶各种成分的尺度谱431
表7-4-2 对流层气溶胶混合的容积比及数量比431
表7-4-4 标准辐射大气气溶胶模型修正Γ分布的参数432
表7-4-5 全球气溶胶模型各种气溶胶尺度谱的参数432
表7-4-3 标准辐射大气气溶胶模型对数正态分布的参数432
7.4.5 各种气溶胶的折射率432
表7-4-6 对流层大气气溶胶的折射率433
表7-4-7 火山灰、硫化物、流星尘、水和冰的折射率434
7.4.6 大气气溶胶的垂直分布435
表7-4-9 SRA平流层大气气溶胶廓线的典型情况436
图7-4-4 不同类型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βe的廓线436
表7-4-8 SRA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廓线的典型情况436
7.4.7 云、雾的吸收与散射参量437
图7-4-5 各种水云的平均滴谱437
表7-4-10 高层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437
表7-4-11 云、雾数密度、含水量、及尺度谱参数437
7.5.1 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438
表7-5-1 平静水面反射率与入射角的关系438
7.5 空间辐射场的观测值及数值模拟438
图7-5-2 不同太阳仰角和不同陆面反射率随波长的变化439
图7-5-3 云、雪面、海冰、土壤岩石、植物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平均情况439
图7-5-1 平静与有风浪条件下水面反射率与入射角的关系439
表7-5-2 各种地面的平均反射率440
7.5.2 地面对长波辐射的反射率和吸收率440
7.5.3 空间太阳短波辐射场440
表7-5-3 各类云的平均反射率440
表7-5-4 不同地面对长波辐射的吸收率440
表7-5-6 模拟计算采用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垂直分布441
图7-5-4(a) 1989年1月太阳反射辐射辐照度月平均值441
图7-5-4(b) 1989年7月太阳反射辐射辐照度月平均值441
表7-5-5 模拟计算采用各种云的范围441
表7-5-7(a) 热带Sout模拟计算值,晴天442
表7-5-7(d) 热带Sout模拟计算值,高云442
表7-5-7(b) 热带Sout模拟计算值,低云442
表7-5-7(e) 热带Sout模拟计算值,雨层云442
表7-5-7(c) 热带Sout模拟计算值,中云442
表7-5-7(f) 热带Sout模拟计算值,沙尘暴442
表7-5-8(b) 亚极地冬季Sout模拟计算值,中云和高云443
表7-5-8(c) 亚极地冬季Sout模拟计算值,雨层云和沙尘暴443
表7-5-8(a) 亚极地冬季Sout模拟计算值,晴天和低云443
表7-5-9 月亮在地球高层空间的直接辐亮度与月相角的关系444
7.5.4 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场444
表7-5-10 地球长波射出辐射的模拟计算值445
图7-5-5(a) 1989年1月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月平均值445
图7-5-5(b) 1989年7月地气系统射出长波辐射月平均值445
7.6 地球大气的光辐射446
7.6.1 气辉446
7.6.2 极光446
表7-6-1 极光形态447
表7-6-2 极光和气辉光子发射率比较448
表7-6-3 按波长排列的极光中已证认谱线449
表7-6-4 极光光谱中IBCII绝对强度452
表8-0-1 航天器遭遇微流星体与轨道碎片撞击实例表454
第8章 微流星体与轨道碎片454
8.1.1 起源455
表8-0-2 微流星体和轨道碎片对航天器及其各分系统可能的影响455
8.1 微流星体455
8.1.3 速度分布456
8.1.4 质量/通量的空间分布456
8.1.2 组分456
图8-1-1 微流星体质量与通量的一般关系456
图8-1-2 地球屏蔽效应示意图457
8.1.5 遭遇概率458
8.1.6 时间变化458
图8-1-3 引力会聚因子Fg和地球屏蔽因子Fs458
8.1.7 以流星雨名称命名的微流星体群459
表8-1-1 主要流星体群参数459
图8-1-4 微流星体在400km、3600km处通量,碰撞概率随质量的变化459
8.2.1 来源460
8.2 轨道碎片460
图8-2-1 航天监测网的观测阈值曲线461
8.2.2 组分461
8.2.3 速度分布461
图8-2-2 一个1400kg的卫星解体后的质量-数目分布曲线462
表8-2-1 在轨碎片质量/数量分布463
图8-2-3(a) 速度的轨道倾角分布(0°,10°,20°,…90°)463
图8-2-3(b) 速度的轨道倾角分布(100°~180°)463
8.2.4 质量/通量的空间分布463
图8-2-4 轨道碎片的空间分布464
图8-2-5 轨道碎片的偏心率分布465
8.2.5 长期变化465
图8-2-6 不同年份新生、陨落和残存的碎片数目465
图8-2-7 尺寸大于1cm的轨道碎片密度随时间的演化466
8.2.6 NASA的低轨道通量模型及碰撞几率466
表8-2-2 轨道碎片密度校正因子467
图8-2-8 太阳、大气效应校正因子468
图8-2-10 大、小粒子通量随直径的分布函数469
表8-2-3 空间站的碰撞风险469
图8-2-9 轨道碎片密度校正因子469
图8-2-12 低轨道碎片小粒子质量随时间的增长率470
图8-2-11 低轨道碎片通量校正函数470
8.2.7 穿透深度470
图8-2-13 1995年、500km、s=97、i=28.5°时的低轨道碎片通量曲线471
图8-2-14 NASA90低轨道碎片通量模型与实测数据的比较471
图8-2-15 铝表面不同质量的粒子的穿透深度log(t)随粒子垂直速度的分布472
图8-2-16 镁表面不同质量的粒子的穿透深度log(t)随粒子垂直速度的分布472
图8-2-17 长期暴轨装置观测的铝表面不同质量粒子的穿透深度随粒子垂直速度的分布473
8.3 微流星体与轨道碎片的异同473
图8-2-18 铝表面不同质量粒子的陷坑深度随粒子垂直速度的分布473
8.4.1 数学模型的最新发展474
8.4 数学模型与在轨实测474
表8-3-1 微流星体与轨道碎片的区别474
表8-4-2 常用近地轨道固体粒子通量值475
表8-4-1 轨道碎片各模式的对比475
8.4.2 几种常用轨道的通量估算475
8.4.3 在轨实测结果476
图8-4-1 长期暴轨装置在轨取向图476
图8-4-2 长期暴轨装置不同表面的通量值477
8.4.4 数学模型与实测结果的比较477
图8-4-4 微流星体模型与长期暴轨装置结果对比478
图8-4-3 和平号空间站实验结果比较478
图8-4-5 ref91,ref95模型与长期暴轨装置结果对比479
图8-4-6 参考模型与和平号空间站结果对比479
图8-4-7 哈勃太空望远镜结果与模型对比480
表9-1-1 各种环境对空间电波传播的影响481
第9章 空间电波传播481
9.1 概述481
9.1.1 各种环境对空间电波传播的影响481
表9-1-2 不同频段所受的环境影响482
9.1.2 不同频段所受的环境影响482
9.1.3 空间无线电系统性能评估482
9.2 非电离大气对地空传播影响483
9.2.1 大气折射483
图9-2-1 二月份全球海平面折射率平均值分布484
图9-2-2 八月份全球海平面折射率平均值分布485
图9-2-3 不同海面折射率值相应的大气折射率垂直剖面486
表9-2-1 计算大气折射附加延时中的f(T)参数487
表9-2-2 一般地区标准大气条件下的附加传播延时值487
图9-2-4 大气层水汽柱总含量的分布,1%时间488
图9-2-5 大气层水汽柱总含量的分布,3%时间488
图9-2-6 大气层水汽柱总含量的分布,10%时间489
表9-2-3 通过大气层的视在仰角误差测量值490
9.2.2 对流层闪烁490
表9-2-4 12GHz对流层闪烁衰落深度典型值491
9.2.3 大气吸收491
图9-2-7 标准大气条件下海平面大气衰减率492
图9-2-8 标准大气条件下从海面到天顶方向的大气衰减493
表9-2-5 雨衰减率参数494
9.2.4 降水影响494
表9-2-6 12GHz的雨衰减率495
图9-2-9 中国0.01%时间的雨强分布496
表9-2-7 12GHz水平极化波雨衰减497
9.2.5 地、海面影响497
图9-2-10 典型地、海面电参数498
表9-2-8 L波段海面多径衰落深度499
图9-2-11 相对于直接波和漫射波总平均功率的幅度分布499
表9-2-9 山地环境多径衰落分布参数500
表9-2-10 路边树林引起的多径衰落分布参数500
图9-2-12 归一化漫射系数500
9.3 电离层地空传播影响501
图9-2-13 地面多径衰落深度501
9.3.1 电离层闪烁502
图9-2-14 1.5GHz路边树林遮蔽衰减502
图9-3-1 Nakagami累积分布503
图9-3-2 1977年4月28—29日在台北观测的Intelsat-Ⅳ卫星4GHz信号的功率谱密度504
图9-3-3 闪烁出现率计算公式中角参数示意图505
图9 3-4 闪烁出现率计算中不同经度扇区测量站的季节权函数505
9.3.2 电离层吸收506
表9-3-1 电离层闪烁随太阳活动、地理位置及时间的变化506
图9-3-6 赤道地区4GHz电离层闪烁与太阳黑子数月均值的关系507
图9-3-5 L-波段观测的闪烁出现率的全球分布图507
图9-3-7 在我国香港和台北地球站所观测的4GHz电离层闪烁年积累统计508
表9-3-2 127MHz信号的极光吸收509
图9-3-8 在我国新乡观测的136MHz电离层闪烁年积累统计509
9.3.3 法拉第旋转效应510
图9-3-9 在我国重庆和广州观测的136MHz电离层闪烁年积累统计510
图9-3-10 以30MHz左右的里欧计的观测假设的一个太阳耀斑暴发期间极盖吸收的日变化模式511
9.3.4 多卜勒效应511
9.3.5 传播时延、色散和卫星视在仰角512
图9-3-11 对于一条在磁子午面内的传播路径,法拉第旋转随频率和TEC的变化512
图9-3-12 电离层时延随频率和TEC的变化513
图9-3-13 在1.6GHz频率垂直入射情况下白天时延超过20ns时间百分数的年平均值的等值线图513
图9-3-15 卫星到地面的电波射线折射弯曲和视在仰角示意图514
图9-3-14 对于宽度为τ的脉冲一次穿过电离层,其频谱的频率高低段群时延差514
表9-3-3 电离层引起的地球静止卫星视在仰角误差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