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高中语文双基效率手册 各版教材通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高中语文双基效率手册 各版教材通用
  • 吴嘉佳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ISBN:7563915419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8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508页
  • 主题词:语文课-高中-教学参考资料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高中语文双基效率手册 各版教材通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2.音节和音素1

3.辅音和元音1

目录1

第一部分 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及运用第一章 语音1

第一节 语音概说1

(一)语言和现代汉语1

(二)基本概念简介1

1.语言的三要素1

3.韵母表2

2.声母表2

第二节 《汉语拼音方案》介绍2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构成2

1.字母表2

1.声母韵母声调零声母3

(三)相关知识链接3

4.声调符号3

5.隔音符号3

(二)《汉语拼音方案》的优点和作用3

1.拼音的大写4

(一)汉语注音相关知识及运用4

2.韵头韵腹韵尾4

3.反切4

第三节 汉语注音、读音相关知识及运用4

1.音变5

(二)汉语读音相关知识及运用5

2.拼音的连写和分写5

2.停顿8

3.重音9

3.多音多义字的错读10

2.形近字的错读10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10

(一)考纲透视10

(二)常见误区10

1.形声字的错读10

(四)高考典型题精解11

5.分辨语体色彩以辨别读音11

4.同义多音字的错读11

5.难读字的错读11

(三)应考对策11

1.摒弃“形声字读半边”的观念,但要适当利用声旁11

2.辨清字形以辨别读音11

3.考查词性词义以辨别读音11

4.结合语境以辨别读音11

附录一 中学生易错字音汇编13

附录二 常见多音字辨析16

附录三 常见易错读成语集录23

1.汉字的造字法(六书)26

(二)基本概念简介26

第二章 汉字26

第一节 汉字概说26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和特点26

2.汉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27

2.查中古音读28

1.查上古音读28

3.汉字的偏旁和部首28

4.简化字、繁体字和异体字28

5.同音字、多音字和形似字28

第二节 常用汉字工具书简介28

(一)可用于查字音的工具书28

1.查找现代汉语常用字词29

(三)可用于查找字义的工具书29

3.查普通话读音29

(二)可用于查字形的工具书29

1.查甲骨文29

2.查金文29

3.查篆书29

4.查隶书29

5.查草书29

6.查楷书29

7.查简化字29

8.查异体字29

9.综合性查检29

附录 几种字典常用符号的含义30

2.查找古代汉语常用字词30

1.据义定形是根本31

(三)应考对策31

第三节 高考专题指导31

(一)考纲透视31

(二)常见误区31

(四)高考典型题精解32

4.词中(包括短语)用字看结构32

2.形声字辨析看形旁32

3.形似字集中辨异同32

附录一 常见易混字例析汇编34

附录二 历年高考出现的易混词语(包括短语)集录参考(1991—2004)36

1.句号40

(一)句末点号40

第三章 标点符号40

第一节 标点符号概说40

(一)标点符号的定义和重要性40

(二)现代汉语常用标点符号的种类和作用40

第二节 点号的用法和注意事项40

2.问号42

3.叹号44

1.逗号46

(二)句内点号46

2.顿号47

3.分号49

4.冒号50

1.引号51

第三节 标号的用法和注意事项51

2.括号52

3.破折号54

4.省略号56

6.连接号57

5.着重号57

8.书名号58

7.间隔号58

(三)应考对策59

(二)常见误区59

9.专名号59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59

(一)考纲透视59

(四)高考典型题精解60

附录 常用标点符号书写位置简介61

3.自由语素、不自由语素和半自由语素62

2.单音节语素、双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62

第四章 词汇62

第一节 语素和词62

(一)语素及其分类62

1.什么是语素62

3.词根与词缀63

2.单纯词与合成词63

(二)词及词的构成63

1.什么是词63

2.主观性64

1.客观性64

4.语汇与词64

第二节 词义与常用释词方法简介64

(一)词义64

(二)词义的性质64

1.单义词与多义词65

(三)词义的类聚65

3.概括性65

4.社会性65

(四)常用释词方法简介66

2.同义词与反义词66

2.成语的特点67

1.什么是成语67

第三节 熟语67

(一)成语67

(二)惯用语68

4.成语的结构68

3.成语的来源68

(五)歇后语69

(四)格言69

(三)谚语69

3.具体用法辨异70

2.色彩意义辨异70

第四节 正确使用词语70

(一)正确辨析同义词70

1.词汇意义辨异70

2.掌握常见虚词(尤其是关联词)的固定搭配形式71

1.了解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71

(二)正确使用虚词71

4.不要滥用虚词72

3.掌握虚词在句中的正确位置72

(一)考纲透视73

第五节 高考专题指导73

(三)正确使用成语73

1.准确把握成语的意义73

2.辨清成语的感情色彩73

3.辨别成语的使用范围和对象73

(四)高考典型题精解74

3.重视积累,强化训练74

(二)常见误区74

(三)应考对策74

1.大量阅读74

2.强化语境意识74

附录一 常见易混词语(包括成语)辨析集录76

附录二 历年高考出现的成语错用句子汇编(1992年—2004年)90

1.名词94

(二)实词的分类94

第五章 语法94

第一节 词类94

(一)词的分类94

2.动词95

6.代词96

5.量词96

3.形容词96

4.数词96

1.副词97

(三)虚词的分类97

7.叹词97

8.拟声词97

4.助词98

3.连词98

2.介词98

3.动宾短语99

2.偏正短语99

5.语气词99

(四)词的兼类99

第二节 短语99

(一)短语的定义和分类99

1.联合短语99

13.“所”字短语100

12.“的”字短语100

4.主谓短语100

5.动补短语100

6.复指短语100

7.连谓短语100

8.兼语短语100

9.方位短语100

10.介宾短语100

11.量词短语100

(一)句子的定义和分类101

第三节 句子101

14.比况短语101

(二)如何划分短语层次101

1.逐层组合法101

2.逐层切分法101

3.宾语102

2.谓语102

(二)句子的成分102

1.主语102

6.补语103

5.状语103

4.定语103

7.独立成分104

1.主谓句和非主谓句105

(三)单句105

2.几种特殊的单句句式106

3.单句的结构分析108

1.复句的分类109

(四)复句109

1.修改病句的原则111

(五)修改病句111

2.紧缩复句111

3.多重复句及其分析111

3.常见病句类型112

2.修改病句的方法112

(四)高考典型题精解115

(三)应考对策115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115

(一)考纲透视115

(二)常见误区115

附录 常见的数字误用现象集录117

(一)语言简明119

第一节 语言表达的三个基本要求119

第六章 修辞119

1.上下文的话题要统一120

(二)语言连贯120

3.上下文的内容要符合事理121

2.上下文的色彩、气氛、视角要统一121

2.注意交际对象122

1.注意表达目的122

4.上下文的句式要相互呼应122

(三)语言得体122

5.注意谦辞和敬辞123

4.注意文体、语体特点123

3.注意适应场合123

(一)长句和短句124

第二节 句式的选择及变换124

(二)整句与散句125

(四)肯定句与否定句126

(三)主动句与被动句126

(六)不同语气的各种句式127

(五)常式句与倒装句127

1.比喻128

(一)中学生需熟练掌握的八种修辞格128

第三节 修辞格及其运用128

2.比拟129

4.夸张130

3.借代130

6.排比131

5.对偶131

1.反复132

(二)其他常见修辞格132

7.设问132

8.反问132

3.双关133

2.层递133

8.对比134

7.拈连134

4.反语134

5.仿词134

6.婉曲134

1.修辞格的连用135

(三)修辞格的特殊用法135

9.顶真135

10.回环135

11.映衬135

12.通感135

(二)常见误区136

(一)考纲透视136

2.修辞格的套用136

3.修辞格的兼用136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136

(四)高考典型题精解137

(三)应考对策137

(三)现代散文140

(二)古代散文的发展历程140

第二部分 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140

第一章 文学体裁140

第一节 散文140

(一)基本概念140

5.小品文141

4.游记141

(四)散文的分类141

1.叙事散文141

2.抒情散文141

3.写景散文141

(五)散文中的特殊样式141

1.报告文学141

2.特写141

3.速写141

3.南北朝时期142

2.两汉与魏晋时期142

6.随笔142

第二节 诗歌142

(一)基本概念142

(二)诗歌的特点142

(三)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线索142

1.先秦时期142

2.按表现的内容来分143

1.按表现手法来分143

4.唐宋时期143

5.元明清时期143

(四)诗歌的分类143

3.按诗歌的表现形式来分144

4.元嘉体145

3.玄言诗145

(五)常见的古代诗歌体式145

1.乐府诗145

2.太康体145

8.台阁体146

7.西昆体146

5.永明体146

6.宫体146

1.发展历程147

(二)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及特点147

9.公安体147

第三节 小说147

(一)基本概念147

1.小说147

2.情节147

3.环境147

4.叙述方式147

1.按照篇幅长短分148

(三)小说的分类148

2.古代小说的特点148

2.按小说描写的特定内容分149

3.按表现形式或手法分150

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151

(二)剧本的基本特征151

第四节 戏剧151

(一)基本概念151

1.按作品的内容性质分152

(三)戏剧的分类152

2.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152

3.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152

2.按表演形式分153

诰154

(一)公文体154

3.按作品的长短篇幅分154

4.按作品所写的题材分154

第五节 其他文章样式154

檄文155

诰命155

谕155

诏155

奏议155

奏155

表155

辩155

状155

榜155

札155

告示155

赋156

曲156

碑志文156

(二)史书体156

编年体156

纪传体156

纪事本末体156

国别体156

通史156

断代史156

(三)文学体156

乐府156

说156

传说156

寓言156

骈文156

(二)命题趋势157

(一)考纲透视157

箴铭文157

序跋文157

游记157

原157

笔记157

传奇157

第六节 高考专题指导157

(三)高考真题精讲158

2.战国时期159

1.春秋时期159

第二章 作家作品简介159

第一节 中国古代作家作品159

(一)中国古代作家159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60

3.两汉时期160

5.隋唐五代时期161

6.宋元时期163

7.明清时期166

1.先秦时期169

(二)中国古代作品169

2.秦汉时期171

3.魏晋南北朝时期172

4.隋唐五代时期173

5.宋元时期174

6.明清时期175

1.现代作家176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176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176

2.当代作家182

1.诗歌183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183

2.小说184

3.戏剧186

1.希腊作家187

(一)外国作家187

第三节 外国作家作品187

3.英国作家188

2.意大利作家188

4.法国作家189

5.德国作家190

6.俄国及前苏联作家191

7.其他欧美国家作家192

1.英国193

(二)外国作家作品193

8.亚非作家193

4.德国194

3.俄国及前苏联194

2.法国194

(三)高考真题精解195

(二)命题趋势195

5.美国195

6.其他各国195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195

(一)考纲透视195

2.称籍贯199

1.称斋名199

第三章 古代文化常识199

第一节 姓名和称谓199

(一)姓名,字,号,谥号199

1.直称姓名199

2.称字199

3.称号199

4.称谥号199

(二)斋名,籍贯,郡望199

3.称官地200

2.称爵名200

3.称郡望200

(三)官名,爵名,官地200

1.称官名200

3.敬称201

2.谦称201

(四)兼称,谦称,敬称,贱称201

1.兼称201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202

2.职业的称谓202

4.贱称202

(五)特殊称谓202

1.百姓的称谓202

(五)以作者名号命名203

(四)以书斋名命名203

4.年龄的称谓203

第二节 作品命名203

(一)以作者姓名命名203

(二)以官爵命名203

(三)以谥号命名203

第三节 地理名称204

(九)以帝王年号命名204

(六)以作者字命名204

(七)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204

(八)以出生地命名204

(三)纪日法207

3.时节纪月法207

第四节 天文历法207

(一)纪年法207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207

2.年号纪年法207

3.干支纪年法207

4.年号干支兼用法207

(二)纪月法207

1.序数纪月法207

2.地支纪月法207

2.地支纪时法208

1.天色纪时法208

1.序数纪日法208

2.干支纪日法208

3.月相纪日法208

4.干支月相兼用法208

(四)纪时法208

(六)其他星象常识209

(五)五更209

(七)历法211

(一)官职称谓详析212

第五节 古代官职212

(三)官职的任免升降216

(二)三省六部制216

(一)节日217

第六节 风俗礼仪217

(二)风俗常识218

(三)礼仪常识219

第七节 文史典籍222

(二)艺术常识224

(一)音乐常识224

第八节 音乐与饮食器用224

(三)饮食器用225

第九节 中学生常见典故选析227

第十节 高考专题指导230

第一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背诵的篇目231

第四章 名言名句名段231

(一)现代文部分243

第二节 高中新课标教材中建议背诵的篇目243

(二)古文部分244

(一)现代文名言佳句252

第三节 其他常见名言佳句252

(二)文言文名言佳句256

1.全面复习268

(三)应考对策268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268

(一)考纲透视268

(二)常见误区268

(四)高考典型题精解269

4.注意平时的积累269

2.在默写时注意生僻词和同音字269

3.注意背诵时的语序269

(二)高中课本出现的多音字集录272

3.多音字和异读字的区别272

第三部分 文言文阅读272

第一章 语音272

第一节 多音字272

(一)多音字的定义272

1.多音字的定义272

2.多音字多个语音之间的联系272

1.通假字异读的含义274

(二)通假字异读274

第二节 古今异读274

(一)词性改变引起的异读274

1.破读的概念274

2.常见破读字集录274

集录275

2.常见通假字引起的异读275

2.常见专有名词异读集录276

1.什么是专有名词276

(三)专有名词的异读276

第三节 高考专题指导277

(二)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278

6.假借278

第二章 文字278

第一节 造字法278

(一)六书的含义278

1.指事278

2.形声278

3.会意278

4.象形278

5.转注278

2.甲骨文的特点279

1.甲骨文的定义279

1.字形与字义的关系279

2.形声字的形旁与字义的关系279

第二节 汉字字体的演变279

(一)甲骨文279

1.隶书的定义280

(五)隶书280

(二)金文280

1.金文的定义280

2.金文的特点280

(三)战国文字(六国文字)280

1.战国文字的定义280

2.战国文字的特点280

(四)小篆280

1.小篆的定义280

2.小篆的特点280

2.假借字的两类281

1.定义281

2.隶书的特点281

(六)楷书281

1.楷书的定义281

2.楷书的特点281

(七)关于书法字体281

(八)汉字的简化281

第三节 通假字281

(一)假借字281

1.异体字的定义282

(三)异体字282

(二)古今字282

1.定义282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282

3.古今字的形体282

4.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282

附录 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字283

2.通假的条件283

2.异体字的形体类别283

3.异体字的辨识283

(四)通假字283

1.概念283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295

2.动词的功能296

1.动词的定义296

第三章 词汇296

第一节 实词296

(一)名词296

1.名词的定义296

2.名词的功能296

(二)动词296

2.数量词的用法297

1.数量词的定义297

(三)形容词297

1.形容词的定义297

2.形容词的功能297

3.古汉语中形容词的特点297

(四)数量词297

1.名词活用298

(五)词类活用298

3.量词298

2.动词活用303

3.形容词活用304

4.数词活用306

1.词的本义307

(二)一词多义307

第二节 与实词有关的几个问题307

(一)偏义复词307

1.偏义复词的定义307

2.偏义复词的类型307

3.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308

2.词的本义与引申义308

4.词义引申的系统性309

附录一 高中语文的重点实词310

2.词义演变的类型346

1.古今异义的定义346

(三)古今异义346

附录二 课本古今异义集录347

5.构成联绵词的字只是记音符号354

4.联绵词大都用来描绘声色形状354

(四)联绵词354

1.联绵词的性质354

2.联绵词在语音(古代)上往往有一定的联系354

3.非双声叠韵354

4.疑问代词355

3.兼词355

第三节 虚词355

(一)代词355

1.人称代词355

2.指示代词355

6.特殊代词356

5.无定代词356

3.时间副词357

2.范围副词357

(二)副词357

1.程度副词357

6.频率副词358

5.否定副词358

4.情态副词358

3.为359

2.以359

7.谦敬副词359

(三)介词359

1.于(於)359

1.之360

(四)连词360

4.与360

5.用、由、自、从360

3.以361

2.与、及361

5.则362

4.而362

1.也363

(五)语气词363

6.虽、然、虽然、然而、然则363

7.如、若、苟、使、令、藉、即、为、微363

5.哉364

4.欤(与)364

2.其364

3.乎364

1.代词365

(一)之365

6.句尾语气词的连用365

7.夫、唯365

附录 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365

1.代词366

(二)其366

2.连词366

3.连词367

2.语气词367

(四)以368

3.语气助词368

(三)而368

1.连词368

2.代词368

2.连词369

1.介词369

1.连词370

(五)则370

3.复音虚词370

(六)于371

2.副词371

2.语气词372

1.介词372

(七)为372

3.复音虚词“所以”373

2.表被动373

(八)因373

1.用作介词373

2.用作连词373

(九)所373

1.特殊代词373

2.连词374

1.副词374

(十)者374

1.代词374

2.语气词374

(十一)且374

1.代词375

(十三)焉375

(十二)也375

2.介词376

1.语气助词376

2.语气词376

3.形容词词尾376

(十四)乎376

2.副词377

1.代词377

(十五)与377

1.介词377

2.连词377

3.句末语气词377

(十六)何377

1.疑问代词377

2.疑问代词377

3.副词377

(十七)乃377

(一)考纲透视378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378

3.连词378

(十八)若378

1.连词378

2.第二人称代词378

3.语气词378

(三)高考真题精解379

(二)常见误区379

2.使用语气副词381

1.“……者……也”式及其变体381

第四章 句子381

第一节 特殊句式381

(一)判断句381

(二)被动句382

4.无标志判断句382

3.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382

3.用“之”或“是”帮助宾语前置383

2.疑问句宾语提前383

(三)宾语前置句383

1.否定句宾语提前383

(五)介词结构后置384

(四)定语后置384

4.没有标志的宾语前置384

5.介词宾语的前置384

1.主语的省略385

(六)省略句385

3.宾语的省略386

2.谓语的省略386

6.定语中心语的省略387

5.兼语的省略387

4.介词的省略387

4.表反问语气388

3.表感叹语气388

(七)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388

1.表陈述语气388

2.表疑问语气388

2.对比复句389

1.并列复句389

第二节 复句389

(一)联合复句389

3.顺承复句390

5.选择复句391

4.递进复句391

1.因果复句392

(二)偏正复句392

3.假设复句393

2.转折复句393

6.表示让步关系395

5.目的复句395

4.条件复句395

(二)常见误区396

(一)考纲透视396

(三)多重复句396

第三节 高考专题指导396

(三)高考真题精解397

2.联系文章体裁398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398

第五章 句读及翻译398

第一节 句读398

(一)句读的含义398

(二)断句的方法398

3.通过虚词判断句读399

5.利用特殊句式断句401

4.利用实词判断句读401

4.问号402

3.感叹号402

6.利用顶真判断断句402

7.根据反复判断断句的位置402

(三)标点的使用402

1.句号402

2.逗号402

1.专有名词403

(一)文言文翻译的方法403

5.顿号403

6.书名号403

7.冒号、引号403

第二节 文言文的翻译403

3.要补出省略404

2.单音节词404

1.通假字405

(二)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几个问题405

4.略去多余的词405

3.特殊句式406

2.词类活用406

4.古今异义407

(一)考纲透视408

第三节 高考专题指导408

5.注意古代的文化习惯408

6.注意直译和意译的关系408

(三)例题精解409

(二)常见误区409

3.赏析举例411

2.《诗经》的艺术成就411

第六章 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及综合分析411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411

(一)《诗经》411

1.《诗经》的简要介绍411

1.汉代乐府民歌412

(二)汉魏六朝诗歌412

4.例题412

2.曹操与建安七子413

1.格律诗简介414

(三)以唐诗为代表的格律诗414

3.陶渊明和田园诗414

4.南北朝民歌414

5.例题414

4.例题415

3.赏析举例415

2.唐诗的艺术特色415

1.简介417

(四)宋词417

3.赏析举例418

2.艺术特色418

2.艺术特色419

1.简介419

4.例题419

(五)元曲419

4.例题420

3.赏析举例420

3.赏析举例421

2.艺术特色421

第二节 古文的鉴赏421

(一)先秦诸子散文421

1.简介421

3.例题422

2.艺术特色422

(二)《左传》、《战国策》和《史记》422

1.简介422

3.例题424

2.艺术特色424

(三)唐宋古文424

1.简介424

(二)常见误区426

(一)考纲透视426

第三节 高考专题指导426

(三)高考真题精解427

3.自然科技类文章阅读的时代特点429

2.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时代特点429

第四部分 现代文阅读429

第一章 绪论429

第一节 现代文阅读的基本知识429

(一)现代文阅读的含义、范围429

(二)现代文阅读的时代特点429

1.文学作品阅读的时代特点429

(三)自然科技类文章的阅读思路430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思路430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的基本阅读思路430

(一)文学作品的阅读思路430

(三)自然科技类文章阅读的方法步骤431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方法步骤431

第三节 现代文阅读的方法步骤431

(一)文学作品阅读的方法步骤431

(三)考查的发展趋势432

3.自然科技类文章的阅读432

第四节 高考阅读点拨432

(一)《考试说明》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总要求432

1.理解(能力层级B)432

2.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432

3.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432

(二)考查的出题方式432

1.文学作品阅读432

2.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432

2.小说三要素434

1.小说的界定434

第二章 文学作品阅读434

第一节 文体特征概述434

(一)散文的文体特征434

1.散文的界定434

2.散文的分类434

3.散文的基本特点434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434

1.考点透视435

(一)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435

第二节 理解部分435

2.解题思路导引436

1.考点透视437

(二)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437

2.解题思路导引439

(一)分析综合的概念440

第三节 分析综合部分440

2.解题思路导引441

1.考点透视441

(二)筛选并提取、整合文中的信息441

2.解题思路导引442

1.考点透视442

(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全文思路442

2.解题思路导引443

1.考点透视443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443

1.考点透视444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444

1.考点透视445

(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445

2.解题思路导引445

第四节 鉴赏和评价部分445

(一)鉴赏和评价的概念445

2.解题思路导引447

1.散文448

(一)命题趋势448

第五节 高考专题指导448

1.选文449

(三)命题规律449

2.现代诗歌449

3.戏剧449

4.小说449

(二)命题角度449

(四)典型真题精解450

3.未来的试题展望450

2.题目设计450

1.考点透视459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459

第三章 自然科技类文章的阅读459

第一节 自然科技类文章的文体特征459

第二节 理解部分459

(一)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459

1.考点透视459

2.解题思路导引459

2.解题思路导引460

1.考点透视461

(二)整合自然科技类说明文中的信息461

第三节 筛选、整合文章信息;推断、想象文章结论461

(一)筛选自然科技类文章中的信息461

1.考点透视461

2.解题思路导引461

1.考点透视462

(三)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462

2.解题思路导引462

(一)命题规律463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463

2.解题思路导引463

(三)典型真题精解464

(二)命题趋势464

1.考点透视473

(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473

第四章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473

第一节 社会科学类文章的文体特征473

第二节 理解部分473

(一)理解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473

1.考点透视473

2.解题思路导引473

2.解题思路导引474

(一)命题规律475

第四节 高考专题指导475

第三节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475

观点态度475

1.考点透视475

2.解题思路导引475

(三)典型真题精解476

(二)命题趋势47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