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新实用混凝土大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新实用混凝土大全](https://www.shukui.net/cover/10/33118862.jpg)
- 冯乃谦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153391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1222页
- 文件大小:83MB
- 文件页数:1247页
- 主题词:混凝土
PDF下载
下载说明
新实用混凝土大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2 硅酸盐水泥熟料3
1.2.1 硅酸盐水泥生产的主要工艺3
目录3
第一篇 混凝土原材料3
第一章 水泥3
1.1 导言3
1.2.2 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4
1.2.3 熟料的率值与矿物组成计算8
1.3 无机矿物质混合材9
1.4.1 硅酸盐水泥熟料单矿物的水化15
1.4 水泥水化与硬化15
1.4.2 硅酸盐水泥的水化20
1.4.3 水化产物23
1.4.4 外加物和温度对水化的影响28
1.4.5 新拌水泥浆体微结构的形成34
1.4.6 新拌水泥浆体的流变性36
1.4.7 水泥浆体的凝结与硬化39
1.4.8 硬化水泥浆体的结构与性能40
1.4.9 水泥浆体与骨料的黏结42
1.5 硅酸盐系列品种水泥44
1.5.1 硅酸盐水泥46
1.5.2 普通硅酸盐水泥48
1.5.3 矿渣硅酸盐水泥52
1.5.4 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56
1.5.5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58
1.5.6 复合硅酸盐水泥61
1.6 特种水泥64
1.6.1 快硬高强水泥系列65
1.6.2 膨胀水泥系列86
1.6.3 自应力水泥系列90
1.6.4 水工水泥系列95
1.6.5 油井水泥101
1.6.6 装饰水泥107
1.6.7 耐高温水泥及胶凝材料系列111
1.6.8 其他特种水泥115
1.7.2 生态水泥的概念126
1.7.1 引言126
1.7 生态水泥126
1.7.3 生态水泥的性质127
1.7.4 制造工艺128
1.7.5 生态水泥用途的开发131
1.8.2 省能源、省资源水泥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132
1.8.1 省资源、省能源水泥的类型132
1.7.6 结论132
1.8 省资源、省能源的水泥132
1.8.3 省资源、省能源水泥的性能133
参考文献135
2.2.2 分类137
2.2.1 概述137
第二章 混凝土化学外加剂137
2.1 导言137
2.2 化学外加剂的定义与分类137
2.3.2 种类138
2.3.1 概述138
2.2.3 命名与定义138
2.3 普通减水剂138
2.3.3 几种主要减水剂的制备140
2.3.4 普通减水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42
2.3.5 减水剂的应用146
2.4.2 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147
2.4.1 概述147
2.4 高效减水剂147
2.4.4 萘系减水剂的性能与应用151
2.4.3 作用机理151
2.4.5 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152
2.5.2 品种155
2.5.1 概述155
2.5 早强剂155
2.6.2 速凝剂的品种158
2.6.1 概述158
2.6 速凝剂158
2.6.4 影响速凝剂作用的因素160
2.6.3 速凝剂的作用机理160
2.7.2 防冻剂的种类163
2.7.1 概述163
2.7 防冻剂163
2.7.4 防冻剂的应用165
2.7.3 防冻剂的作用机理165
2.8.2 各类膨胀剂简介167
2.8.1 概述167
2.8 膨胀剂167
2.9.1 概述175
2.9 防水剂(防湿剂)175
2.9.3 各种防水剂的防水效果176
2.9.2 防水剂的种类及其主要化学成分176
2.9.5 对新拌砂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79
2.9.4 防水剂的规格及试验方法179
2.9.7 影响防水剂作用效果的因素180
2.9.6 对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80
2.10.3 泵送剂在泵送混凝土中的应用181
2.10.2 泵送剂的种类181
2.10 泵送剂181
2.10.1 概述181
2.10.4 泵送剂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83
2.10.6 影响泵送剂性能的因素184
2.10.5 对硬化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84
2.11.1 概述185
2.11 阻锈剂185
2.10.7 其他外加剂在泵送混凝土中的作用185
2.11.2 阻锈剂的种类186
2.12.2 引气剂种类187
2.12.1 概述187
2.12 引气剂/引气减水剂187
2.12.3 引气减水剂的作用机理188
2.12.5 引气剂对硬化混凝土的影响190
2.12.4 对塑性混凝土性能的影响190
2.12.6 影响引入空气量的因素191
参考文献193
3.1 水泥-矿物质超细粉最密实填充195
第三章 矿物质超细粉195
3.2.1 试验用原材料197
3.2 超细粉对水泥浆体性能的影响197
3.2.3 不同品种不同掺量超细粉浆体的稠度变化198
3.2.2 试验方法198
3.2.4 超细粉与NF共同掺用时浆体流动度的变化199
3.2.5 NF掺量对超细粉增塑效果的影响200
3.2.6 NF添加方式对浆体流动度的影响201
3.2.7 超细粉对水泥强度的增强效果202
3.3.1 掺硅粉(SF)混凝土203
3.3 不同粉体对HPC耐久性的影响203
3.3.2 掺矿渣超细粉(SG)混凝土204
3.3.3 掺粉煤灰(FA)混凝土207
参考文献209
3.3 结论209
4.1.1 岩石分类210
4.1 骨料的岩石与矿物210
第四章 骨料210
4.1.2 不同岩石骨料的性能211
4.1.3 骨料中有害作用的矿物212
4.3.1 骨料的类型与物理性质213
4.3 骨料的物理性质213
4.2 骨料的化学性质213
4.2.1 耐酸性及耐碱性213
4.2.2 碱-骨料反应213
4.3.2 骨料的含水状态及其吸水率214
4.3.3 骨料的强度215
4.3.4 表观密度ρ、堆积密度ρ1217
4.3.5 级配218
4.3.6 级配理论223
4.3.7 杂质含量及其控制226
4.3.8 骨料的耐久性227
4.4 普通骨料228
4.4.1 天然普通骨料229
4.4.2 人工普通骨料230
4.5.2 人造轻骨料的制造231
4.5.1 人造轻骨料的历史231
4.5 轻骨料231
4.5.3 人造轻骨料的性能233
参考文献236
4.6 重骨料236
5.1.1 天然有机纤维239
5.1 有机纤维239
第五章 增强材料239
5.1.2 有机合成纤维241
5.2.1 石棉纤维247
5.2 无机纤维247
5.2.2 玻璃纤维249
5.2.3 碳纤维255
5.3 金属纤维259
5.3.1 钢纤维259
5.2.4 用于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的其他陶瓷纤维259
5.3.2 不锈钢纤维264
5.3.3 非晶态金属纤维265
5.4.1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266
5.4 钢筋266
5.4.2 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光圆钢筋270
5.4.3 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272
5.4.4 预应力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273
5.4.5 低碳钢热轧圆盘条275
5.4.6 冷轧带肋钢筋276
5.4.7 混凝土制品用冷拔冷轧低碳螺纹钢丝278
5.4.8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丝279
5.4.9 预应力混凝土用低合金钢丝281
5.4.10 预应力混凝土用钢绞线283
5.4.11 钢绞线、钢丝束无黏结预应力筋285
5.4.12 冷轧扭钢筋287
5.4.13 环氧树脂涂层钢筋289
5.4.14 钢筋机械连接技术290
参考文献295
6.1.1 拌合用水的类型297
6.1 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297
第六章 拌合用水297
6.1.2 技术要求298
6.2.3 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海港钢筋混凝土结构腐蚀(JTJ228—87)]299
6.2.2 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施工(JTJ221—87)]299
6.2 其他规范的技术要求299
6.2.1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SDJ207—82)299
参考文献300
6.3 关于磁化水300
0.1.3 特性与应用303
0.1.2 历史与发展303
第二篇 混凝土的性能303
第一章 新拌混凝土303
导言303
0.1.1 定义303
1.1.2 新拌混凝土的流变学研究305
1.1.1 关于流变学问题305
1.1 新拌混凝土流变学305
1.1.3 流变学模型306
1.1.4 新拌混凝土的流变学参数310
1.1.5 新拌混凝土的流变学试验311
1.2 新拌混凝土工作性的概念及涵义313
1.3.1 流动性试验315
1.3 工作性试验方法315
1.3.2 贯入性试验317
1.3.3 填充性试验319
1.3.5 泵送性试验324
1.3.4 组分分离性试验324
1.4.1 粗骨料的分离325
1.4 组分分离性325
参考文献326
1.4.3 泌水量试验326
1.4.2 泌水326
2.1 离析328
第二章 早期混凝土328
2.2.2 水化引起的温升329
2.2.1 凝结试验329
2.2 混凝土的凝结、硬化和放热329
2.3.1 早期抗压强度330
2.3 早期强度330
2.3.4 早期拉应变331
2.3.3 早期抗拉强度331
2.3.2 早期压应变331
2.4 早期冻害332
2.5.2 早期收缩的影响因素333
2.5.1 混凝土的自收缩333
2.5 早期收缩333
2.6 早期开裂336
2.7 早期脱模后混凝土的养护及强度发展337
2.6.2 高强高流态混凝土的早期开裂337
2.6.1 影响早期开裂行为的因素337
第三章 硬化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338
参考文献338
3.1.2 硬化水泥浆体的结构340
3.1.1 骨料相的结构340
3.1 混凝土的组织结构340
3.1.3 水泥石与骨料间过渡区相的结构344
3.2.1 混凝土强度理论347
3.2 强度347
3.2.2 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因素及强度发展354
3.2.3 混凝土的其他强度364
3.3 脆性371
3.3.1 脆性指标372
3.3.3 脆性破坏机理的研究概况373
3.3.2 混凝土脆性研究的一些结论373
3.4.1 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应变关系374
3.4 弹性模量、泊松比374
3.3.4 影响脆性的外界因素374
3.4.2 弹性模量377
3.5.1 混凝土的干缩379
3.5 干缩、徐变379
3.4.3 泊松比379
3.5.2 混凝土的徐变386
3.6.1 自生体积变化(收缩、膨胀)392
3.6 体积稳定性392
3.7 混凝土的表观密度393
3.6.2 温度变形393
3.9 热性能394
3.8 含水率394
3.9.2 导温系数(热扩散系数)395
3.9.1 导热系数395
3.9.3 比热396
3.10.1 声学性能397
3.10 声学、电气、放射线屏蔽性能397
3.9.4 热膨胀系数397
3.10.2 电学性能398
3.10.3 防射线屏蔽性能399
参考文献400
4.1 导言402
第四章 混凝土的耐久性402
4.2.2 抗渗性的量测与表征403
4.2.1 渗透原理及影响因素403
4.2 抗渗性403
4.2.3 混凝土渗透性的控制406
4.3.2 混凝土中性化411
4.3.1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机理411
4.3 混凝土中的钢筋腐蚀及其防护411
4.3.3 氯离子侵蚀417
4.3.4 提高混凝土护筋性能的措施420
4.4.1 混凝土磨蚀破坏的机理432
4.4 耐磨蚀性432
4.4.2 混凝土磨蚀试验方法434
4.4.3 影响混凝土耐磨蚀性能的因素436
4.4.4 混凝土抗磨蚀性能的设计439
4.5.1 侵蚀的过程与分类440
4.5 化学侵蚀440
4.5.2 侵蚀性环境介质449
4.5.3 混凝土化学侵蚀举例458
4.5.4 混凝土化学侵蚀的防护措施462
4.6.1 试验材料与编号472
4.6 混凝土在土壤中的腐蚀与强度发展规律472
4.6.2 土壤腐蚀的一般规律473
4.7.2 碱-骨料反应的类型及反应要素480
4.7.1 概况480
4.7 碱-骨料反应480
4.7.3 碱-骨料反应引起膨胀的机理481
4.7.4 碱-骨料反应的评价方法483
4.7.5 AAR的抑制措施486
4.8.1 混凝土冻融破坏机理487
4.8 抗冻性与耐低温性487
4.8.2 影响混凝土抗冻性的主要因素488
4.8.3 保证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措施489
4.9.1 冻融剥蚀破坏492
4.9 混凝土的表面劣化492
4.8.4 耐低温性492
4.9.3 由于钢筋锈蚀引起的剥蚀破坏493
4.9.2 磨蚀引起的剥蚀493
4.10.1 混凝土受热时的破坏494
4.10 耐热性、耐火性494
4.9.4 环境化学侵蚀引起的剥蚀494
4.9.5 低强和风化引起的剥蚀494
4.10.2 高温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495
4.10.3 影响混凝土耐热性及耐火性的因素496
4.11 电流对钢筋的腐蚀499
4.10.5 高强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的耐热性、耐火性499
4.10.4 提高混凝土耐热性、耐火性的措施499
参考文献500
5.1.1 强度、流动性及耐久性配量原则504
5.1 配合比的基本原理及配量公式504
第五章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504
5.1.2 配合比定量准则507
5.2.1 绝对体积法508
5.2 配合比设计典型举例508
5.2.2 假设表观密度法509
参考文献511
5.2.3 普通强度混凝土高性能化的配合比设计511
1.1 现场制备517
1.1.1 搅拌机517
第三篇 混凝土的生产工艺及设备517
第一章 混凝土拌合物的制备517
1.1.2 计量522
1.1.4 搅拌温度的调整525
1.1.3 搅拌方法525
1.2 预拌混凝土530
1.2.1 散装水泥531
1.2.2 混凝土搅拌站(楼)533
1.2.4 移动式混凝土搅拌机组536
1.2.3 商品混凝土的制备536
1.2.5 混凝土(砂浆)干拌料537
参考文献539
2.1.1 一般要求540
2.1 现场制备混凝土的常规运输540
第二章 混凝土的输送540
2.2.1 一面卸料的混凝土运输车(自卸汽车)运输541
2.2 预拌混凝土的运输541
2.1.2 手推车运输541
2.1.3 机动翻斗车541
2.1.4 混凝土吊斗541
2.2.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543
2.3.2 泵送设备545
2.3.1 泵送对混凝土施工性能的基本要求545
2.3 混凝土泵送和布料545
2.3.3 布料设备554
2.3.4 泵送混凝土施工要点556
3.1.1 模板类型560
3.1 模板体系560
第三章 成型560
3.1.2 模板配置及计算568
3.1.3 脱模剂574
3.2.1 振捣设备575
3.2 振捣575
3.2.2 振捣作业577
3.3.1 浇注前的准备工作579
3.3 浇注579
3.3.2 分层浇注与浇注厚度、浇注路线的确定580
3.3.4 施工缝留置582
3.3.3 连续浇注及浇注间歇允许时间582
3.3.5 大体积混凝土浇注585
3.4.1 新浇混凝土的表面处理592
3.4 混凝土表面处理592
3.4.2 真空吸水表面处理593
3.5.1 现场预制594
3.5 预制构件与制品成型594
3.5.2 挤出法生产制品606
3.5.3 离心法生产制品607
4.1.1 原材料及配合比608
4.1 喷射法608
第四章 混凝土特殊施工方法608
4.1.2 喷射施工工艺613
4.1.3 喷射混凝土的特性617
4.1.4 锚杆喷射混凝土618
4.1.5 纤维喷射混凝土620
4.2.2 原材料选择及配合比626
4.2.1 概述626
4.2 预填骨料法626
4.2.3 预填骨料灌浆法施工要点628
参考文献633
5.1 湿度、温度的影响634
导言634
第五章 养护634
5.1.1 湿度的影响635
5.1.2 温度的影响636
5.2 标准养护637
5.3.1 潮湿养护638
5.3 自然养护638
5.3.4 保温养护639
5.3.3 空气中养护639
5.3.2 保水养护639
5.4.1 养护设备640
5.4 混凝土制品的养护640
5.4.2 养护加热方式642
5.4.3 养护制度648
参考文献650
6.1 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体系651
第六章 混凝土质量检验与控制651
6.2.1 新拌混凝土的质量指标652
6.2 新拌混凝土质量检验与控制652
6.2.2 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653
6.2.3 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654
6.3.1 混凝土强度检验与控制655
6.3 硬化混凝土质量检验与控制655
6.3.2 混凝土强度评定656
6.3.4 预制混凝土构件检验657
6.3.3 混凝土外观检查及允许偏差657
6.4.1 混凝土强度的统计检验662
6.4 混凝土强度统计检验与控制662
6.4.2 混凝土强度控制663
第一章 按密度及形状分类的混凝土666
参考文献666
1.1.2 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670
1.1.1 定义670
第四篇 各种混凝土670
1.1 普通混凝土670
1.1.3 普通混凝土的配比设计671
1.1.4 砼的性能与应用675
1.2.1 轻骨料混凝土的定义及分类677
1.2 轻骨料混凝土677
1.2.3 轻骨料混凝土的技术性质678
1.2.2 轻骨料678
1.2.4 轻骨料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684
1.2.5 轻骨料混凝土的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687
1.3.1 概述688
1.3 重混凝土688
1.3.2 重混凝土的原材料689
1.3.3 防辐射重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690
1.3.4 重混凝土的应用及施工注意事项692
1.4.3 多孔混凝土的技术性能693
1.4.2 多孔混凝土的原料693
1.4 多孔混凝土693
1.4.1 概述693
1.4.4 多孔混凝土配合比设计696
1.5.2 特细砂资源及使用情况698
1.5.1 定义698
1.4.5 多孔混凝土的应用与注意事项698
1.5 特细砂混凝土698
1.5.3 特细砂的含泥量699
1.5.4 特细砂混凝土的配制原则700
1.5.5 特细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02
1.6.2 载气体多孔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强度与载气体掺量关系705
1.6.1 原材料及其技术要求705
1.6 轻骨料多孔混凝土705
1.6.3 轻骨料多孔混凝土的表观密度、强度与轻骨料掺量关系706
1.6.4 多孔混凝土与轻骨料多孔混凝土的结构特点707
参考文献708
2.1.1 概述710
2.1 干硬、超干硬混凝土710
第二章 按流动性分类的混凝土710
2.1.2 干硬、超干硬性混凝土的原材料711
2.1.3 干硬、超干硬混凝土的压实机理712
2.1.4 干硬、超干硬性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能714
2.1.5 干硬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717
2.3.2 流动性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718
2.3.1 概述718
2.2 塑性混凝土718
2.3 流动性混凝土718
2.4.2 流态化作用及其机理721
2.4.1 概述721
2.4 流态混凝土721
2.4.3 流态混凝土的原材料723
2.4.4 流态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质725
2.4.5 流态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726
2.5.1 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的组成材料729
2.5 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729
2.5.2 自流平材料配合比实例730
2.5.3 自流平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因素731
2.5.4 自流平、自密实混凝土的使用方法与应用注意事项733
参考文献734
3.1.1 概述735
3.1 高强混凝土735
第三章 按性能用途分类的混凝土735
3.1.2 高强混凝土的配制途径737
3.1.3 高强混凝土的性能739
3.1.4 高强混凝土施工741
3.1.5 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742
3.2.1 概述743
3.2 高性能混凝土743
3.2.2 高性能混凝土的组成材料748
3.2.3 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749
3.3 道路混凝土755
3.2.4 高性能混凝土的施工755
3.3.1 常用道路混凝土简介756
3.3.2 道路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基本要求758
3.3.3 道路混凝土的工作性760
3.3.4 道路混凝土抗折强度761
3.3.5 道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762
3.3.6 道路混凝土收缩裂缝的防治766
3.3.7 其他道路水泥混凝土769
3.4 大体积混凝土771
3.4.1 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裂缝772
3.4.2 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773
3.4.4 高强及高性能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控制777
3.4.3 大体积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777
3.5.1 混凝土引气量的影响因素779
3.5 引气混凝土779
3.5.2 气泡分布状态782
3.5.3 引气混凝土的性能783
3.5.4 引气混凝土的应用786
3.6.1 补偿收缩混凝土787
3.6 膨胀混凝土787
3.6.2 自应力混凝土790
3.6.4 膨胀混凝土的应用792
3.6.3 补偿收缩混凝土与自应力混凝土的区别792
3.7 耐海水混凝土794
3.6.5 膨胀混凝土的发展794
3.7.2 耐海水混凝土的技术要求795
3.7.1 海水对混凝土腐蚀的特点795
3.7.3 耐海水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配合比设计797
3.8.1 水玻璃耐酸混凝土概述798
3.8 耐酸混凝土798
3.8.2 水玻璃耐酸混凝土的主要原材料及其技术性能799
3.8.3 水玻璃耐酸混凝土的主要技术性能802
3.8.4 水玻璃耐酸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804
3.8.5 水玻璃耐酸混凝土的施工及应用806
3.9 耐磨耗混凝土807
3.9.1 混凝土的耐磨性808
3.9.2 各种耐磨耗混凝土812
3.10.2 耐热混凝土的种类及原材料814
3.10.1 概述814
3.9.3 耐磨耗混凝土施工814
3.10 耐热混凝土814
3.10.3 耐热混凝土的配合比选择815
3.10.4 使用耐热混凝土的注意事项816
3.13 硫磺混凝土818
3.12 修补混凝土818
3.11 屏蔽混凝土818
3.13.1 硫磺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及技术要求819
3.13.2 硫磺混凝土的配合比822
3.13.3 硫磺混凝土的性能823
3.13.4 硫磺混凝土的配制及施工826
3.14.1 装饰混凝土的概念828
3.14 装饰混凝土828
3.14.2 装饰混凝土的成型工艺831
3.14.3 装饰混凝土的耐久性835
3.14.4 装饰混凝土及其制品的应用837
3.15.1 研究应用背景及意义838
3.15 透水性混凝土838
3.15.3 透水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839
3.15.2 透水性混凝土的种类及基本性能839
3.15.5 原材料与配合比设计841
3.15.4 透水性混凝土的用途841
3.15.6 物理力学性能843
3.15.7 透水混凝土路面材料的施工845
3.16.1 绿化混凝土的开发研究现状846
3.16 绿化混凝土846
3.16.2 绿化混凝土的类型及其基本结构847
3.16.3 绿化混凝土的性能849
4.1.1 预拌混凝土的发展概况850
4.1 预拌混凝土850
第四章 按施工方法分类的混凝土850
4.1.2 预拌混凝土的发展趋势851
4.1.3 预拌混凝土现场施工方法852
4.2.1 概述853
4.2 碾压混凝土853
4.2.2 碾压混凝土压实机理854
4.2.4 碾压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合比设计855
4.2.3 碾压混凝土的性能855
4.2.5 碾压混凝土施工858
4.3.2 水下浇注混凝土原材料选择860
4.3.1 概述860
4.3 水下浇注混凝土860
4.3.3 水下浇注混凝土的性能862
4.3.4 水下浇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864
4.4.1 概述865
4.4 冬季施工混凝土865
4.4.2 冬季施工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选择866
4.4.3 冬季条件对混凝土的影响867
4.4.4 冬季条件下混凝土的施工方法869
4.5.1 概述870
4.5 夏季施工混凝土870
4.5.2 原材料选择和配合比确定871
4.5.3 夏季混凝土施工872
4.7.1 概述873
4.7 真空脱水混凝土873
4.6 喷射混凝土873
4.7.2 真空脱水原理及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874
4.7.3 真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875
4.8 预填骨料混凝土876
参考文献877
5.1.1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分类878
5.1 纤维增强混凝土878
第五章 特种增强混凝土878
5.1.2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基本理论879
5.1.3 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力学行为特征885
5.1.4 天然纤维增强混凝土886
5.1.5 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887
5.1.6 碳纤维增强混凝土894
5.1.7 合成纤维增强混凝土898
5.1.8 钢纤维增强混凝土901
5.1.9 混杂纤维增强混凝土915
5.1.10 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918
5.2.2 钢管混凝土的分类925
5.2.1 概述925
5.2 钢管混凝土925
5.2.3 钢管混凝土的特点926
5.2.4 钢管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设计930
5.2.5 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施工933
5.2.6 钢管混凝土的应用934
参考文献935
0.0.1 聚合物混凝土的定义和分类939
导言939
第六章 聚合物混凝土939
0.0.2 聚合物混凝土的发展简史940
6.1.1 原材料941
6.1 纯聚合物混凝土(树脂混凝土)PC941
6.1.2 纯聚合物混凝土的常见种类943
6.1.3 纯聚合物混凝土的力学性能945
6.1.4 纯聚合物混凝土的化学和物理性能947
6.1.5 PC的应用951
6.1.6 纯聚合物混凝土(PC)的标准957
6.2 聚合物改性混凝土(PMC)958
6.2.1 PMC和PMM用的聚合物及其改性机理959
6.2.2 PMM和PMC的性能963
6.2.3 聚合物改性砂浆和混凝土的应用969
6.2.4 聚合物改性混凝土的标准和指南970
6.3.1 浸渍用聚合物材料971
6.3 聚合物浸渍混凝土(PIC)971
6.3.2 浸渍混凝土的制备工艺973
6.3.3 浸渍混凝土的性能975
6.4.1 沥青混凝土的特性和分类977
6.4 沥青混凝土977
6.4.2 沥青混凝土组成材料979
6.4.3 沥青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982
6.4.4 冷沥青混凝土(储存式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985
参考文献988
7.1 建筑砌块992
第七章 水泥混凝土制品992
7.1.1 普通混凝土砌块993
7.1.2 轻骨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997
7.2 混凝土路面砖1000
7.1.3 砌块成型机1000
7.3.1 预应力混凝土梁板的发展1003
7.3 预应力混凝土梁板1003
7.3.2 后张预应力混凝土井式梁板结构1006
7.3.3 预应力混凝土梁1008
7.3.4 预应力混凝土板1010
7.4.1 概述1011
7.4 预应力混凝土压力管1011
7.4.2 一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制作工艺1012
7.4.3 离心成型的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工艺1014
7.4.4 三阶段预应力混凝土管的悬辊制作工艺1015
7.4.5 钢筒芯预应力压力管的生产工艺1017
7.5.2 自应力管用原材料1018
7.5.1 概述1018
7.5 自应力管1018
7.5.5 自应力管的应用1019
7.5.4 自应力管专用设备1019
7.5.3 自应力管生产工艺1019
7.6.1 电杆种类和结构型式1021
7.6 电杆1021
7.6.2 环型空心截面预应力电杆1022
7.6.3 生产工艺1026
7.7.1 混凝土轨枕的类型1027
7.7 轨枕1027
7.7.2 我国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1028
7.7.3 混凝土轨枕用的材料1030
7.7.4 混凝土轨枕外形尺寸的选择1031
7.7.6 预应力混凝土轨枕的生产1032
7.7.5 混凝土轨枕结构设计1032
7.8.1 预应力管桩结构设计1033
7.8 管桩1033
7.8.2 预应力管桩制造工艺1035
7.8.4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海港码头中的应用1036
7.8.3 管桩的结构技术性能1036
7.9.1 概述1038
7.9 蒸压加气混凝土制品1038
7.9.2 原材料及制备1039
7.9.3 生产工艺1044
7.10 建筑水磨石制品1049
7.9.4 加气混凝土的特性1049
7.10.1 原材料1050
7.10.2 预制水磨石的生产1052
第五篇 混凝土结构的病害及修补加固第一章 混凝土结构病害的诊断1058
参考文献1058
7.11 水泥船1058
1.1.2 混凝土病害产生的原因1063
1.1.1 混凝土结构病害的表现特征1063
1.1 混凝土结构病害的表现特征及其产生原因1063
1.2.2 混凝土构件表面蜂窝面积和深度的检测1065
1.2.1 混凝土构件外型尺寸的检测1065
1.2 混凝土构件的外观质量的检测1065
1.2.4 混凝土结构裂缝缺陷的检测1066
1.2.3 混凝土结构表面孔洞和露筋缺陷的检测1066
1.3.2 钢筋位置和保护层的测定1068
1.3.1 钢筋材质的检验1068
1.3 结构混凝土中钢筋材质的检查1068
1.4.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1069
1.4 结构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检测1069
1.3.3 钢筋锈蚀程度的检验1069
1.4.2 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1073
1.4.3 拔出法检测混凝土强度1074
1.4.4 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1083
1.5.1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缺陷1085
1.5 混凝土工程检测与评估1085
1.5.2 静力检测混凝土基桩的方法1093
1.5.3 动力检测混凝土基桩的方法1094
2.1.1 加固设计与施工的基本原则1100
2.1 混凝土结构加固原则1100
第二章 混凝土结构的维修与加固1100
2.1.3 维修加固方法及其选择1101
2.1.2 加固施工的程序1101
2.2 混凝土缺陷的修补1103
2.2.1 混凝土浅层缺陷的修补1104
2.2.2 混凝土裂缝注浆修补1106
2.2.3 工程应用实例1107
2.3 加大混凝土截面的修补1108
2.3.1 加大截面的计算方法1109
2.3.3 施工要求1110
2.3.2 加固时的构造要求1110
2.4 外包钢加固1111
2.4.2 加固方式的规定1112
2.4.1 加固计算方法1112
2.5.2 加固设计构造要求1115
2.5.1 加固特点及适用范围1115
2.4.3 加固施工要点1115
2.5 外加预应力加固法1115
2.5.3 预应力加固施工要求1117
2.5.4 预应力加固的计算方法1120
2.6.2 设计计算方法1125
2.6.1 特点及适用范围1125
2.6 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1125
2.6.3 设计结构构造的规定1126
2.6.4 加固施工要点1127
2.7.1 喷射混凝土的特点及应用范围1128
2.7 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1128
2.7.2 喷射混凝土补强加固设计1129
2.7.6 喷射施工工艺1130
2.7.5 喷射机具1130
2.7.3 喷射混凝土的原材料1130
2.7.4 配合比1130
2.7.7 工程应用实例1132
2.8.1 概述1133
2.8 混凝土工程的快速修复1133
2.8.2 修补所用材料1134
2.8.4 工程应用实例1136
2.8.3 快速修补路面、桥面的施工1136
第六篇 混凝土及其副产品的再生利用第一章 破碎与切断工程方法1137
参考文献1137
1.1.1 炮眼布设1142
1.1 钻孔1142
1.1.2 钻眼机具1144
1.2.1 爆破材料1145
1.2 爆破与无声爆破1145
1.2.2 装药方式1150
1.2.3 装药量1151
1.2.4 防护覆盖1152
1.2.6 无声爆破1153
1.2.5 起爆1153
1.3 拆除1155
1.4.1 研削切割1157
1.4 切断1157
1.4.2 熔融切割1158
1.5.1 冲击破碎1159
1.5 破碎1159
1.5.4 破碎设备1160
1.5.3 筛分1160
1.5.2 挤压破碎1160
参考文献1163
1.6 喷流、洗净1163
2.2.1 概述1164
2.2 解体混凝土块1164
第二章 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1164
2.1 搅拌站废料1164
2.1.1 清洗水及清洗污渣废水1164
2.1.2 退返混凝土1164
2.2.2 再生骨料特性1165
2.2.3 再生骨料混凝土1166
2.2.5 再生骨料的制造1171
2.2.4 再生骨料及其混凝土的应用1171
第一章 硬化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测试1173
参考文献1173
2.2.6 混凝土微粉的再利用1173
1.1 硬化混凝土的物理性能测试(密度、吸水率和孔隙率)1177
第七篇 混凝土的测试分析1177
1.2.1 强度1178
1.2 硬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测试1178
1.2.2 变形性能试验1185
1.2.3 混凝土与钢筋握裹力试验1191
1.3.1 抗冻性能试验1192
1.3 硬化混凝土的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1192
1.3.2 动弹性模量试验1194
1.3.4 碳化试验1195
1.3.3 抗渗性能试验1195
1.3.5 抗硫酸盐腐蚀1196
1.3.6 氯离子渗透性试验1197
1.3.7 碱-骨料反应1199
1.3.8 耐磨耗性能测试1200
参考文献1201
2.1.1 勃氏法1202
2.1 粒度分析1202
第二章 微观分析1202
2.1.3 沉降法1203
2.1.2 BET法1203
2.1.4 激光粒度分析1204
2.1.5 X射线小角度散射法1205
2.2.1 粉末X射线衍射1206
2.2 组成与结构分析1206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与能谱分析1210
2.2.3 热重分析与差热分析1216
2.2.4 压汞法1219
2.2.5 表面硬度1220
2.2.6 核磁共振法(NMR)1221
参考文献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