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微生物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李榆梅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ISBN:7506721104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248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26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微生物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总论1
第一章 绪论1
第一节 微生物概述1
一、微生物的概念1
二、微生物的特点1
三、微生物的种类2
四、微生物在自然界的作用2
一、我国古代对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3
第二节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3
五、微生物的命名方法3
二、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创立4
三、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4
第三节 我国药用微生物学的概况和展望5
一、微生物在医药中的地位和重要性5
二、我国药用微生物学的概况5
三、我国药用微生物学的展望5
一、细菌的形态7
第二章 细菌7
第一节 细菌的形态与大小7
二、细菌的大小8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8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8
二、细菌的特殊结构11
第三节 细菌的营养与繁殖13
一、细菌的化学组成13
二、细菌的营养物质13
三、细菌的繁殖条件14
四、细菌的人工培养15
第四节 细菌的生长17
一、生长的测定17
二、细菌群体生长规律18
第五节 细菌的新陈代谢19
一、细菌的酶19
四、细菌的代谢产物20
二、细菌的生物氧化和能量获得20
三、细菌的代谢过程20
第六节 细菌的致病性23
一、细菌的毒力23
二、细菌侵入数量24
三、侵入门户24
四、传染类型25
五、常见病原性细菌25
第三章 放线菌28
第一节 放线菌的生物学特性28
一、放线菌的形态28
二、放线菌的生理30
三、放线菌的繁殖31
第二节 放线菌的分类31
一、放线菌在微生物分类中的地位31
一、产生抗生素的放线菌32
第三节 放线菌与人类的关系32
二、放线菌的分类32
二、致病性放线菌34
第四章 真菌36
第一节 真菌的生物学特性36
一、真菌的形态结构36
二、真菌的繁殖和孢子37
三、真菌的培养条件和菌落特征40
第二节 几种医药常见真菌41
一、酵母菌41
二、毛霉属43
三、根霉属44
四、曲霉属44
五、青霉属45
六、毛癣菌属46
第三节 真菌与人类疾病46
二、深部真菌病47
三、真菌毒素47
一、浅部真菌病47
第五章 病毒及其他微生物49
第一节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49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49
二、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50
第二节 病毒的增殖50
一、吸附51
二、穿入51
三、脱壳51
四、生物合成51
五、装配与释放52
第三节 病毒的人工培养52
一、细胞培养52
二、鸡胚培养53
二、干扰素的性质54
一、干扰素的分类54
三、动物接种54
第四节 病毒的干扰现象与干扰素54
三、干扰素的产生与作用机理55
四、干扰素的作用55
第五节 病毒的抵抗力55
第六节 病毒的致病性与机体的免疫性56
一、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56
二、化学因素56
一、物理因素56
二、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免疫性57
第七节 噬菌体58
一、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58
二、噬菌体的应用59
第八节 艾滋病的研究发展概况59
第九节 其他微生物概述60
一、螺旋体60
二、支原体61
四、立克次体62
三、衣原体62
第六章 灭菌与消毒64
第一节 概述64
一、控制有害微生物的重要性64
二、基本概念64
第二节 物理方法65
一、改变温度灭菌法和低温抑菌法65
二、辐射68
四、超声波69
三、干燥69
五、渗透压70
六、机械除菌法70
第三节 化学方法71
一、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71
二、理想的消毒剂应具备的条件71
三、消毒剂的作用机理71
四、常用的消毒剂72
二、噬菌体75
第四节 生物抗菌法75
一、抗生素75
第七章 微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菌种选育76
第一节 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76
一、遗传和变异的物质基础76
二、微生物遗传变异的机理77
第二节 基因工程81
一、基因工程所需的主要酶类及基本操作过程81
二、基因工程的应用83
第三节 微生物的菌种选育84
一、自然选育84
二、诱变育种84
三、杂交育种86
第四节 菌种的保藏和复壮87
一、常用的菌种保藏法87
二、菌种的衰退和复壮87
一、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89
第一节 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及作用89
第八章 自然界的微生物89
二、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91
第二节 微生物在正常人体的分布94
一、人体微生物的分布情况94
二、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症95
第九章 微生物与药物变质97
第一节 药物中的微生物97
一、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97
二、来自水中的微生物98
三、来自药物原材料的微生物98
四、来自操作人员的微生物98
五、来自制药设备及包装容器的微生物98
第二节 微生物引起的药物变质99
一、药物被微生物污染后的表现99
二、药物被微生物污染后理化性质的改变100
四、影响药物变质的因素101
三、变质药物对人体的危害101
第三节 防止微生物污染药物的措施102
一、加强药物生产的管理102
二、加强卫生管理措施103
三、使用合适的防腐剂与抑菌剂103
第一节 微生物的发酵106
一、发酵的概念106
第十章 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106
第二篇 各论106
二、发酵的类型107
第二节 微生物发酵的一般工艺109
一、微生物发酵的一般工艺109
二、影响微生物正常发酵的因素112
第三节 常见的发酵医药产品113
一、抗生素113
二、维生素120
三、氨基酸121
一、中药菌体制剂123
第十一章 微生物的菌体制剂和酶制剂123
第一节 菌体制剂123
二、药用酵母126
三、活菌制剂126
第二节 酶制剂和酶抑制剂127
一、药用酶制剂概述127
二、酶抑制剂129
第十二章 药物的抗菌试验130
第一节 药物的体外抑菌试验130
一、稀释法130
二、琼脂扩散法131
第二节 杀菌试验及联合抗菌试验132
一、杀菌试验132
二、联合抗菌试验134
三、抗菌药物135
二、培养基135
一、试验菌135
第四节 影响抗菌试验的因素135
第三节 药物的体内抗菌试验135
四、对照试验136
第十三章 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和无菌药品生产137
第一节 无菌制剂的无菌检验137
一、无菌检验的基本原则137
二、无菌检验的基本方法137
三、无菌检验的结果判断139
四、无菌检验的复试140
第二节 口服及外用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140
一、细菌总数的测定141
二、霉菌总数的测定141
三、控制菌的检验141
四、活螨的检验146
第三节 无菌药品的生产147
一、注射剂(安瓿剂)147
三、粉针剂148
二、输液剂148
四、滴眼剂149
五、眼膏剂149
六、植入剂150
第十四章 免疫学基础151
第一节 抗原151
一、构成抗原的条件151
二、抗原的分类152
三、医学上重要的抗原153
第二节 非特异性免疫154
一、正常生理屏障154
二、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154
三、正常体液因素156
第三节 特异性免疫157
一、免疫系统158
二、免疫应答的形成过程159
三、体液免疫160
四、细胞免疫164
第四节 变态反应165
一、Ⅰ型变态反应165
二、Ⅱ型变态反应166
三、Ⅲ型变态反应166
四、Ⅳ型变态反应167
五、变态反应的防治167
第五节 免疫学应用167
一、人工免疫和生物制品168
二、免疫学诊断169
第十五章 中药的霉变与防治172
第一节 霉菌对中药商品的危害性172
一、中药的来源和成分172
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对中药质变的影响173
三、霉菌生长的外界条件173
四、霉菌对中药的危害性174
一、霉菌175
第二节 常见的中药霉菌种类175
二、酵母菌177
第三节 中药霉变的防治方法177
一、药材产地的正确加工177
二、严格中药的入库验收178
三、加强在库检验178
四、分类检查方法178
五、防止药材霉变的方法180
六、中药霉变的救治和处理182
微生物学实验184
实验须知184
实验一 玻璃器皿的清洗和包扎185
实验二 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188
实验三 细菌的单染色法191
实验四 细菌的革兰染色法193
实验五 微生物数量的测定195
实验六 细菌大小的测定197
实验七 放线菌的形态观察199
实验八 霉菌的形态观察201
实验九 酵母菌的形态观察203
实验十 常用器具的灭菌与消毒204
实验十一 棉塞的制作207
实验十二 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209
实验十三 细菌的接种技术214
实验十四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特征观察比较217
实验十五 理化因素的诱变效应218
实验十六 菌种保藏220
实验十七 从土壤中分离和纯化微生物223
实验十八 微生物的分布226
实验十九 抗生素效价的微生物学测定229
实验二十 药物的体外抗菌实验231
实验二十一 药物的微生物学检查234
实验二十二 吞噬作用240
实验二十三 凝集作用241
附录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