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动力与困窘 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 reforming the radio broadcasting sector of China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动力与困窘 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 reforming the radio broadcasting sector of China](https://www.shukui.net/cover/76/33066394.jpg)
- 邓炘炘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ISBN:750177659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428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450页
- 主题词:广播事业-体制改革-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动力与困窘 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研究 reforming the radio broadcasting sector of China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 研究对象说明1
1.1.1 “广播”概念1
一 引言:研究对象与内容框架1
1.1.2 新时期中国广播体制改革2
1.2 内容框架说明4
二 广播体制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环境因素11
2.1 多重势力交错下的早期广播11
2.1.1 早期电台管理的被动与无奈12
2.1.2 收音机执照费实为财产税12
2.2 扩大官办、抑制民营的国民党政府广播政策13
2.2.1 民营电台的存在呈“租界现象”14
2.2.2 从管理电台向管控内容的转变15
2.3.1 广播电台作为共产党新闻传播手段的延伸17
2.3 武装割据与新中国广播模式的源头17
2.3.2 延安广播电台基本运作模式及其扩展18
2.4 新中国广播业的整合与新体制的构建20
2.4.1 新广播体制的搭建20
2.4.2 建国初期传媒生态环境改造22
2.4.3 报纸管理原则统领传媒业运转23
2.5 建国初期传媒体制调整的制度背景分析25
2.5.1 “进京赶考”的政治合法性含义25
2.5.2 体制建构的历史约束元素27
2.5.3 制度选择的内生性28
2.5.4 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奠定29
2.6 小结31
3.1 广播媒介的原生性与派生性34
3.1.1 广播特性的主体间性34
三 广播媒介特性和社会功用34
3.1.2 专守“单信道”的优势与劣势36
3.1.3 随伴性接收是一种筛选37
3.2 传播学视野下的广播媒介39
3.2.1 从社会视角看广播39
3.2.2 广播改变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41
3.2.3 广播是“部落鼓”43
3.2.4 麦克卢汉的意义46
3.3 广播媒介使用的历史考察47
3.3.1 广播长期作为“放大器”48
3.3.2 广播作为政治动员工具51
3.3.3 广播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迟滞53
3.4 小结56
4.1 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农村经济改革为例59
四 转型期的社会变化与传媒生态59
4.1.1 中国改革开放的两个前提准备60
4.1.2 农村改革为什么取得了突破61
4.1.3 促成产权改革的原因62
4.1.4 农村改革的辐射价值65
4.2 转型期中国社会阶层变迁的一般性描述67
4.2.1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框架67
4.2.2 中国的社会转型也是现代化的过程68
4.2.3 橄榄型社会结构的转变还未完成70
4.3 现今社会结构与传媒业的资源优势73
4.3.1 两级分化趋向加剧74
4.3.2 广播电视业的行业资源占有优势75
4.3.3 广电行业资源优势的特殊性76
4.4 社会转型与广播受众的变化78
4.4.1 广播接收模式的历史变迁78
4.4.2 听众调查提供的启示79
4.5 小结81
五 政治管理视野下的广播新闻传播运行84
5.1 广播理念和运行原则的历史检索84
5.1.1 广播长期不能够“自己走路”84
5.1.2 改革开放与媒介对话关系85
5.2 改革时期的媒介运行政治原则88
5.2.1 坚持党的领导是核心88
5.2.2 改善党的领导是关键89
5.2.3 加强党的纪律是保障90
5.2.4 政治原则与时代背景91
5.3 关于党的新闻工作原则的对话92
5.3.1 政治原则的文件化体现93
5.3.2 喉舌定义未能完全澄清97
5.3.3 解释“正面报道为主”101
5.3.4 特定背景时期的“澄清认识”104
5.3.5 传媒改革有赖政治改革的推进106
5.4 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透视改革108
5.4.1 改革是对现存的批判和扬弃108
5.4.2 政治合法性是重要的改革视角110
5.4.3 传媒无法担当改革争论的平台111
5.4.4 强化政治合法性的实际行动112
5.5 小结113
六 广播业最初的制度改革116
6.1 《37号文件》出台的行业形势背景116
6.2 《37号文件》的内容和目标118
6.2.1 正视困境,启动改革118
6.2.2 规整行业运行管理架构119
6.2.3 放宽办台主体资格120
6.2.4 强调创收广开行业财源121
6.2.5 其他相关问题与内容122
6.3 广播电视行业改革的最初突破123
6.3.1 首要成果:行业规模扩大124
6.3.2 寻找传统功能设定和新财源安排的交汇点125
6.3.3 偏向推动电视,客观冷落广播127
6.4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128
6.4.1 中央资金投入下降129
6.4.2 重视引入经营元素130
6.4.3 关系调整的缺陷:规则偏笼统,操作弹性大131
6.5 行业管理体制的架构矛盾134
6.5.1 党委、政府和国家行业管理部门职权交叠135
6.5.2 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悬而未解136
6.6 小结138
7.1.1 统计数据与发展指标140
七 广播业发展轨迹分析140
7.1 广播发展概貌140
7.1.2 解读与分析145
7.2 关于有线广播网的分析150
7.2.1 有线广播:政治与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152
7.2.2 农村有线广播衰退的体制性原因156
7.3 “村村通”工程是项目,还是制度安排159
7.3.1 “村村通”工程的基本目标和特点159
7.3.2 对“村村通”模式的五点分析162
7.3.3 “村村通”工程与建设新农村的关系165
7.4 小结167
八 广播业务改革与价值分析171
8.1 “珠江模式”的示范价值171
8.1.1 启动改革的内外因素171
8.1.2 改革的核心:听众的主体地位172
8.1.3 “珠江模式”的示范意义174
8.2 上海东方电台的架构突破175
8.2.1 首创同城双台并立格局175
8.2.2 同城竞争刺激改革178
8.3 北京电台的频率专业化改革179
8.3.1 由模仿到专业定位的四个发展阶段180
8.3.2 专业化定位与北京市场规模181
8.4 国家电台的频率改版尝试183
8.4.1 频率改造的突破口184
8.4.2 “音乐之声”的运行经验185
8.4.3 “第一频率”的重新定位188
8.4.4 国家电台面临的特殊困难190
8.5 小结192
9.1 国内广播法规梳理195
九 现行广播体制的法律框架约束195
9.1.1 宪法规定196
9.1.2 其他有关法律规定197
9.1.3 行政法规确定办台主体199
9.1.4 部门规章和指示文件细化行业运行202
9.2 《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解析204
9.2.1 广播电台申办者的身份资格204
9.2.2 行业准入是行业竞争的前提条件206
9.2.3 广播体制创新需要引入竞争机制209
9.2.4 现行法律框架下的广播体制特征211
9.3 小结213
十 事业单位身份与企业化经营的冲突217
10.1 传媒机构事业单位身份变化217
10.1.1 传媒引入经营成分的历史由来218
10.1.2 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区别和特征221
10.1.3 传媒事业单位转制的现实操作224
10.1.4 “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安排的效绩计算226
10.2 广播业经营创收力的增长分析230
10.2.1 广告收入成为广播的最大财源230
10.2.2 广播广告收入增长的原因与制度条件236
10.3 广播事业单位改革的现实难点239
10.3.1 事业单位职责分类与涉域交叉问题239
10.3.2 广播事业单位改革等于行业全面改革243
10.3.3 出版业改革构想示例247
10.3.4 广电集团化改革的意义和评价248
10.4 小结255
11.1 反行业垄断的经济学分析257
十一 现行广播体制的经济学解读257
11.1.1 广播业是自然垄断行业吗?258
11.1.2 自然垄断是一个历史和发展的概念260
11.1.3 行政垄断是一种政府偏袒262
11.2 反垄断立法的历史观察263
11.2.1 《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局限264
11.2.2 反垄断立法的核心与难点267
11.2.3 国内垄断行业的开放趋势与改革参照269
11.3 广播业与国有企业改革273
11.3.1 国有企业的改革本质274
11.3.2 公权企业的弱点是缺乏激励机制276
11.3.3 交易费用差别是企业出现的原因277
11.4 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282
11.4.1 委托—代理矛盾决定企业运行成本282
11.4.2 所有权的本质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284
11.4.3 国有企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例份额286
11.5 新制度经济学与广播体制改革289
11.5.1 市场配置资源和产权界定的重要性290
11.5.2 强调意识形态属性的历史合理性291
11.5.3 现行制度安排对广播潜能的约束293
11.6 小结295
十二 现行广播体制的传播经济学透视297
12.1 新闻信息经济学视角的讨论297
12.1.1 专业新闻工作的经济学意义297
12.1.2 信息经济学重视信息搜寻成本问题299
12.1.3 新闻信息服务的社会守望功能301
12.1.4 广播新闻播报竞争的比较优势305
12.2 广播作为公共选择的信息交流平台307
12.2.1 公共选择理论的借鉴307
12.2.2 注重结果和注重规则之间的权衡309
12.3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广播发展312
12.3.1 网络广播的样式演化312
12.3.2 网络广播对频率专业化的影响316
12.3.3 网络广播与传统广播的互补互动318
12.3.4 播客现象的传播学意义321
12.3.5 网络广播不会取代大众广播323
12.4 小结325
十三 现行广播体制的政治经济学观察330
13.1 现况特征与改革对策330
13.1.1 现况特征概括330
13.1.2 行业体制改革对策332
13.2 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原则333
13.2.1 经济体制改革即是政治体制改革333
13.2.2 运行矛盾源于政府体制改革滞后335
13.3 政府在广播体制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336
13.3.1 政府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成本意义337
13.3.2 制度创新的时机具有时限性340
13.4 政治经济学提供的观察框架345
13.4.1 经济学分析须置于政治体制框架中345
13.4.2 “三个代表”的执政理念347
13.4.3 行政制度架构与功能349
13.5 小结356
十四 走向制度均衡:双轨体制的价值364
14.1 广播体制的类型364
14.1.1 三种典型的广播制度364
14.1.2 广播体制、广播机构与传媒体制的概念区别367
14.2 BBC的公共广播模式368
14.2.1 BBC是一系列制度安排368
14.2.2 BBC垄断地位的丧失371
14.2.3 均衡的频率覆盖和数字化转型374
14.3 公共服务广播模式的发展377
14.3.1 公共服务广播的原则378
14.3.2 公共广播服务内涵的发展381
14.4 美国公共广播模式384
14.4.1 美国引入公共广播的目的384
14.4.2 NPR的运行方式386
14.5 “双轨制”的制度优势和价值启示387
14.5.1 公共广播对资本和行政的平衡388
14.5.2 “双轨制”对比“二元”模式389
14.5.3 中国广播体制改革的框架选择392
结语395
附录:为什么需要公共服务广播?403
主要参考文献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