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 李仪奎主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32382168
  • 出版时间:2006
  • 标注页数:1088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1110页
  • 主题词:中药学:实验医学:药理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1.1 在体实验3

1.1.2 体外实验3

Ⅰ 总论3

Ⅰ 1 概论3

1.1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的一般介绍3

1.2.1 工作假设的形成4

1.2 实验设计中的几个问题4

1.2.2 实验指标5

1.2.3 预初试验6

1.2.4 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7

1.2.5 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11

1.3.1 动物因素12

1.3 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12

1.3.3 药物因素15

1.3.2 环境因素15

2.1.1 从临床现象找规律17

2.1 中药理论研究17

Ⅰ 2 中药药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7

2.1.3 吸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探索新机制19

2.1.2 从中药功效归类群体的共性中找规律19

2.1.4 建立中医“证”的病理模型20

2.2.1 从单味药中开发新药21

2.2 中药新药研究21

2.2.3 从复方中发展新药22

2.2.2 从民间草药开发新药22

3.1.3 评价24

3.1.2 用途24

Ⅰ 3 中药复方药理实验方法24

3.1 整方实验24

3.1.1 方法原则24

3.2.1 计量资料25

3.2 药物配伍后合并效应的估算方法25

3.2.2 计数资料27

3.3.1 药剂学阶段配伍效应的观察方法28

3.3 各阶段配伍效应的实验方法28

3.3.2 药动学阶段配伍效应的观察方法29

3.4.1 正交设计析因分析法30

3.4 组方分析实验方法30

3.4.2 按中医理论的拆方分析法32

4.1.1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设计34

4.1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要求34

Ⅰ 4 中药新药的药理学研究34

4.1.3 药效学试验的动物模型36

4.1.2 药效学试验的方法36

4.1.4 药效学试验对受试药物的要求37

4.1.5 药效学试验的剂量38

方法39

4.1.6 药效学试验的给药途径和39

4.1.7 药效学研究的对照40

4.1.8 实验结果的处理41

4.2.1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目的、必要性和特殊性42

4.2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研究概论42

4.2.2 非临床安全性试验的质量保证——GLP44

4.2.3 关于实验动物及有关规定46

4.3.3 给药剂量及途径48

4.3.2 试验动物48

4.3 中药新药一般药理学研究48

4.3.1 研究内容及目的48

4.3.4 必须观察指标49

5.1 确定供血清动物50

Ⅰ 5 中药的血清药理实验方法50

5.3.1 采血时间51

5.3 采血时间与方法51

5.2 给药剂量和次数51

5.2.1 给药剂量51

5.2.2 给药次数51

5.5 关于血清的添加量和方法52

5.4 关于血清灭活52

5.3.2 采血方法52

5.8 举例53

5.7.2 关于如何设置不同剂量组53

5.6 含药血清的保存53

5.7 实验设计注意53

5.7.1 空白血清本身的活性53

6.1.1 中药的吸收62

6.1 中药的体内过程62

Ⅰ 6 中药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62

6.1.3 生物转化(代谢)63

6.1.2 分布63

6.1.4 排泄64

6.2.1 主要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概念65

6.2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和房室模型65

6.2.2 药代动力学基本模型理论67

6.3 有效成分明确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71

6.4 有效成分不明确或缺乏定量分析方法的中药药动学实验方法72

6.4.1 药理效应法73

6.4.2 毒理效应法78

6.4.3 微生物法及其他生物测定法81

6.4.4 中药血清药理学法83

7.1.2 数据类型84

7.1.1 认识统计学84

Ⅰ 7 中药药理研究中常用的统计学方法84

7.1 概论84

7.1.3 数据的统计描述和分析方法85

7.1.4 统计推断86

7.1.5 统计方法与统计软件87

7.1.6 药物研究中的统计学管理规范88

7.2.1 两组均数比较的t检验89

7.2 定量数据组间均数比较的统计分析89

7.2.2 多组均数间的比较91

7.2.3 有协变量影响的均数间的比较94

7.3.2 两组率的比较96

7.3.1 描述性统计96

7.3 定性数据组间比较的统计分析96

7.3.3 R×C表的统计分析99

7.4 非参数统计分析100

参数统计101

7.4.1 定量数据组间比较的非101

7.4.2 等级数据的非参数统计107

7.5.1 直线回归与相关111

7.5 相关与回归分析111

7.5.2 Logistic回归分析115

8.2 浸膏剂的制备119

8.1.2 操作要点119

Ⅰ 8 实验用药制备方法119

8.1 水煎剂的制备119

8.1.1 制法119

8.3 酊剂的制备120

8.2.2 制备方法120

8.2.1 浸提方法120

8.4.1 提取精制方法121

8.4 注射剂的制备121

8.4.2 助溶、增溶方法122

8.6 乳剂的制备123

8.5 混悬剂的制备123

8.4.3 配注射液方法123

8.4.4 注意事项123

8.7.1 制法124

8.7 软膏剂的制备124

8.6.1 制法124

8.6.2 操作要点124

8.7.2 常用促透剂125

9.1.1 酸水提取法126

9.1 总生物碱的提取126

Ⅰ 9 中药各类成分总提取物的制备方法126

9.1.3 有机溶剂提取法127

9.1.2 醇类溶剂提取法127

9.2.3 聚酰胺吸附法128

9.2.2 碱溶解酸沉淀法128

9.2 总黄酮类的提取128

9.2.1 溶剂法128

9.3.3 水蒸气蒸馏法129

9.3.2 碱溶液提取法129

9.3 香豆素类化合物的提取129

9.3.1 溶剂提取法129

9.6 总皂苷的提取130

9.5 强心苷类化合物的提取130

9.4 蒽醌类化合物的提取130

9.8.1 水提酸沉法131

9.8 有机酸类的提取131

9.7 挥发油的提取131

9.7.1 水蒸气蒸馏法131

9.7.2 溶剂法131

9.7.3 压榨法131

9.10 鞣质类的提取132

9.9 多糖类的提取132

9.8.2 有机溶剂提取法132

9.8.3 铅盐、钙盐沉淀法132

9.8.4 离子交换法132

9.11.3 pH分级沉淀法133

9.11.2 无机盐分级沉淀法133

9.11 蛋白质类化合物的提取133

9.11.1 有机溶剂分级沉淀法133

1.1.1 高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注射造型法137

1.1 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的血瘀证模型137

Ⅱ 中医病证与治法的动物病理模型137

Ⅱ 1 血瘀证动物病理模型建立方法137

1.1.3 凝血酶-氨基己酸造型法139

1.1.2 高脂血瘀造型法139

1.1.4 放射损伤型血瘀造型法140

1.1.6 衰老血瘀造型法141

1.1.5 肠粘连型血瘀造型法141

1.2.2 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局部滴注造型法142

1.2.1 实验性心肌缺血造型法142

1.2 局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血瘀142

模型142

1.2.3 血栓性造型法143

1.3.1 肝气郁结和寒凝型血瘀证模型144

1.3 根据中医的病因病机理论建立的血瘀证模型144

1.3.2 (阳虚)寒凝血瘀证模型146

1.3.4 气虚血瘀证模型147

1.3.3 气虚型血瘀证模型147

1.3.5 “离经之血”型血瘀证模型148

1.3.6 热毒血瘀证模型149

2.1.1 甲亢型阴虚模型建立法151

2.1 阴虚证模型151

Ⅱ 2 虚证动物病理模型建立方法151

2.1.2 糖皮质激素型阴虚模型建立法154

2.2.1 肾上腺皮质激素型阳虚模型建立法155

2.2 阳虚证模型155

2.2.2 羟基脲型阳虚模型建立法157

2.2.3 甲减型阳虚模型建立法158

房劳型肾虚模型建立法159

2.3 肾虚证模型159

2.4 脾虚证模型160

2.4.2 番泻叶型脾虚造型法161

2.4.1 大黄型脾虚造型法161

2.4.3 利舍平型脾虚造型法162

2.4.5 四氯化碳致肝郁型脾虚造型法163

2.4.4 饮食失节型脾虚证模型163

2.5.1 失血性血虚造型法164

2.5 血虚证模型164

2.5.2 溶血性血虚造型法165

2.6.1 过用温热药、寒凉药造模法166

2.6 虚寒证与虚热证模型166

2.6.2 脱水加致热造虚热模型法168

3.1.2 人工发热模型造型方法170

3.1.1 动物的选择和致热原170

Ⅱ 3 热毒证动物病理模型170

3.1 发热病理模型(解热试验)170

3.2.1 体外法172

3.2 内毒素中毒病理模型172

3.2.2 体内法174

3.2.3 内毒素拮抗试验175

3.3.1 阳证疮疡病理模型造型法177

3.3 热毒性疾病病理模型177

3.3.2 急腹症型热证病理模型造型法178

4.1.2 肝阳上亢证180

4.1.1 肝阴虚证180

Ⅱ 4 其他诸证动物病理模型建立方法180

4.1 肝病类180

4.1.3 肝郁证182

4.1.5 阴黄证和阳黄证184

4.1.4 肝郁脾虚证184

4.2 心气虚证186

4.3 脾不统血证187

4.4.1 肺热证188

4.4 肺病证候188

4.4.3 寒饮蕴肺证189

4.4.2 热喘证189

热证190

4.5 溃疡性胃实寒证与胃实190

4.6.1 湿阻证191

4.6 湿证191

4.6.2 湿热证192

4.7 (小儿)食积证193

4.8 风寒表证194

4.9 出血性中风中经络证196

4.10 骨痹证197

4.11 胸痹气虚痰浊证198

4.12 (小儿)体虚易感199

4.13 卫气虚证200

4.14 少阴病阳虚水停证201

4.15 血虚寒凝证202

5.1.1 病理模型205

5.1 下法研究的实验方法205

Ⅱ 5 下、汗、吐诸治法的实验方法205

5.1.2 对肠道运动的影响试验208

毛果芸香碱发汗实验法210

5.2 汗法研究的实验方法210

5.3.1 催吐法(呕吐病理模型)211

5.3 吐法和镇吐的实验方法211

5.3.2 镇吐作用实验212

1.1.1 药物对动物自主活动影响的实验217

1.1 镇静、安定作用的实验方法217

Ⅲ 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和动物病理模型217

Ⅲ 1 神经系统药理实验方法217

1.1.2 药物对动物协调运动影响的实验221

1.1.3 药物对攻击行为影响的实验222

1.1.4 药物对“失望”和“不动”行为影响的实验223

1.1.5 与中枢抑制药的协同作用实验224

1.1.6 抗惊厥作用试验226

1.2.1 动物行为、活动观察法227

1.2 中枢兴奋作用的实验方法227

1.2.2 拮抗中枢抑制药和协同中枢兴奋药作用实验法230

1.2.3 主要作用部位分析法232

1.2.5 大鼠中枢神经递质影响的测定法233

1.2.4 大脑皮层电活动影响的实验法——埋入电极法233

1.3 抗惊厥抗癫?作用的实验方法234

1.3.1 常用实验方法235

1.3.2 抗惊厥抗癫?作用实验方法评价240

1.4.1 常用镇痛实验方法241

1.4 镇痛作用的实验方法241

1.4.2 镇痛药类型分析试验247

1.4.3 药物依赖性试验249

1.5.1 学习、记忆的生理生化基础与智能损伤的相关机制252

1.5 益智作用实验方法252

1.5.2 记忆障碍模型的制备254

1.5.3 常用筛选方法256

1.5.4 益智药作用机制研究——中枢神经递质和受体测定方法263

1.6 骨骼肌松弛作用的实验方法279

1.6.1 整体实验280

1.6.2 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实验284

1.6.3 肌松作用分析试验287

1.6.4 人体试验289

1.7 老年期痴呆药效学研究病理290

模型和方法290

1.7.1 常用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290

1.7.2 老年性痴呆模型建立方法291

1.8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297

1.8.1 缺血性中风297

1.8.2 急性脑出血模型299

1.9.1 大鼠脑梗死模型的建立302

1.9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302

1.9.2 犬椎动脉流量测定法303

1.9.3 胶原蛋白-肾上腺素诱发小鼠体内血栓形成模型304

1.9.4 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305

2.1 抗心肌缺血实验方法307

2.1.1 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实验307

Ⅲ 2 心血管药理实验方法307

2.1.2 小鼠耐缺氧实验311

2.1.3 心肌营养性血流量测定312

2.1.4 抗药物性心肌缺血实验313

2.1.5 在体冠脉流量测定316

2.1.6 实验性心肌梗死320

2.2 器官的血流量测定实验方法333

2.2.1 脑血流量测定方法333

2.2.2 肝血流量测定方法337

2.2.3 大鼠子宫内膜及肌层血流量测定方法338

2.2.4 大鼠胃黏膜局部血流量的测定方法338

2.2.5 家兔肠血流量的测定方法339

2.2.6 大鼠胰腺血流量的测定方法340

2.2.7 后肢流量测定方法341

2.2.8 总外周血管流量的测定方法342

2.3 降血压及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343

2.3.1 血压测定法343

2.3.2 实验性高血压模型345

2.3.3 抗高血压药物作用机制实验法347

2.3.4 心脏血流动力学实验方法352

2.4 微循环实验方法360

2.4.1 微循环活体观察指标360

2.4.2 微循环实验主要设备和装置363

2.4.3 活体微循环观察方法366

2.4.4 微循环活体观察注意事项383

2.4.5 荧光微血管造影技术383

2.5 抗心律失常作用的实验方法386

2.5.1 过速型心律失常模型386

2.5.2 缓慢型心律失常模型396

2.5.3 传导阻滞型心律失常模型398

2.5.4 抗心律失常中药对心肌基本特性影响的实验方法398

2.5.5 抗心律失常中药对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实验方法405

2.6 强心作用的实验方法409

2.6.1 在体心脏实验法409

2.6.2 离体心脏实验法410

2.6.3 体外培养心肌细胞实验416

2.6.4 心肌细胞酶实验法416

2.6.5 对心衰动物模型的治疗作用试验419

2.7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效学病理模型和实验方法422

2.7.1 药效学研究常用动物模型和观察指标422

2.7.2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建立方法423

3.1 镇咳作用的实验方法428

3.1.1 化学刺激引咳法428

Ⅲ 3 呼吸系统药理实验方法428

3.1.2 机械刺激引咳法430

3.1.3 电刺激引咳法431

3.2 祛痰作用的实验方法433

3.2.1 酚红祛痰试验法433

3.2.3 大鼠毛细管排痰量法435

3.2.4 气管导管集痰法435

3.2.5 气管袋法438

3.2.6 豚鼠气道黏液黏多糖的测定——咔唑比色法439

3.2.7 气管纤毛黏液流运动速度测定法439

3.3 平喘作用的实验方法442

3.3.1 离体实验法443

3.3.2 整体实验法446

3.4 慢性支气管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449

3.4.1 二氧化硫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449

3.4.2 烟熏慢性支气管炎模型450

4.1 消化、吸收功能试验453

4.1.1 消化液收集方法453

Ⅲ 4 消化系统药理实验方法453

4.1.2 消化功能测定方法454

4.1.3 小肠吸收功能试验460

4.2 胃肠道运动实验方法463

4.2.1 离体胃肠道平滑肌实验方法463

4.2.2 在体胃肠道运动实验方法466

4.3 利胆作用实验方法472

4.3.1 胆汁分泌与排出的研究方法472

4.3.2 胆道感染实验模型481

4.3.3 胆结石实验模型484

4.4 溃疡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493

4.4.1 Shay幽门结扎型溃疡493

4.4.2 应激性溃疡494

4.4.3 损伤型溃疡496

4.4.4 药物诱发型溃疡497

4.4.5 药物抗消化性溃疡的机制研究500

4.5 胃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02

4.5.1 急性胃炎502

4.5.2 慢性胃炎503

4.5.3 慢性萎缩性胃炎505

4.6.1 对正常动物胃运动的影响试验510

4.6.2 对胃动力障碍的药效学病理模型的影响试验510

4.6 胃动力障碍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10

4.7 抗肝损伤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514

4.7.1 急慢性肝损伤的动物模型514

4.7.2 急慢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515

4.7.3 肝损伤的细胞模型522

4.8.1 抗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动物模型525

4.8 抗肝纤维化、肝硬化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25

4.8.2 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模型的建立方法526

4.8.3 肝纤维化的细胞模型建立方法530

4.9.1 急性胰腺炎模型(化学刺激法)535

4.9 急性胰腺炎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535

4.9.2 急性胰腺炎模型(造襻法)536

4.9.3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ANP)(牛磺胆酸+胰蛋白酶法)537

4.9.4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模型538

4.9.5 过量L-精氨酸致大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539

4.10.1 泄泻病理模型540

4.10 泄泻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540

4.10.3 其他试验541

4.10.2 对肠道运动的影响试验541

5.1.1 代谢笼实验法543

5.1 利尿作用的实验方法543

Ⅲ 5 泌尿生殖系统药理实验方法543

5.1.2 输尿管和膀胱集尿法546

5.1.3 尿液中的钠、钾和氯离子的含量测定548

5.1.4 利尿药的效价强度测定550

5.1.5 截流分析实验法552

5.2 慢性肾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53

5.2.1 兔(或大鼠)Masugi肾小球肾炎模型554

5.2.2 大鼠Heymann肾小球肾炎模型555

5.2.3 兔C-BSA异种血清免疫复合物型肾炎模型556

5.2.4 多柔比星肾病大鼠模型557

5.3.1 大鼠血红蛋白尿ARF模型558

5.3 急性肾功能衰竭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58

5.3.2 犬去甲肾上腺素ARF模型560

5.3.4 汞剂引起的动物ARF模型561

5.3.3 犬夹闭肾动脉引起的ARF模型561

5.4 慢性肾功能衰竭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62

5.3.5 庆大霉素引起的ARF模型562

5.4.1 大鼠腺嘌呤CRF模型563

5.4.2 大鼠5/6肾切除的CRF模型566

5.4.3 大鼠经液氮冷冻肾脏引起的CRF模型567

5.4.4 小鼠电凝摘除肾脏CRF模型568

5.5 尿路感染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569

5.6 泌尿系统结石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71

5.6.1 乙二醇性肾结石模型572

5.6.2 异物性膀胱结石模型573

5.7.1 雌性性腺和性激素样作用574

5.7 性腺和性激素样作用实验方法574

5.7.2 雄性性腺和性激素样作用577

5.7.3 血液生化测定方法580

5.8.1 去势大鼠模型584

5.8 性功能障碍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84

5.8.3 肾阳虚证性功能障碍模型585

5.8.2 房劳过度致肾虚阳痿证模型585

5.8.5 果蝇性活力试验模型586

5.8.4 重复悬吊应激造成小鼠性行为缺损模型586

5.9.1 激素法(丙酸睾丸素)模型587

5.9 前列腺增生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87

5.9.2 老龄自发性犬前列腺增生模型589

5.9.3 小鼠尿生殖窦植入法模型590

5.10 前列腺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591

5.10.2 消痔灵致前列腺炎模型592

5.10.1 角叉菜胶性前列腺炎模型592

5.10.3 大鼠细菌性前列腺炎病理模型593

6.1.1 肾上腺称重和肾上腺皮质形态学检查法595

6.1 肾上腺皮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实验方法595

Ⅲ 6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药理实验方法595

6.1.3 小鼠嗜酸性粒细胞抑制试验596

6.1.2 大鼠胸腺退化试验596

6.1.5 肾上腺抗坏血酸含量测定597

6.1.4 潴钠实验597

6.1.6 血浆皮质醇测定598

6.1.7 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600

6.1.9 肾上腺组织cAMP测定601

6.1.8 血浆皮质酮测定601

6.2 抗糖尿病作用的实验方法602

6.2.1 中药抗糖尿病作用研究的实验动物模型603

6.2.2 抗糖尿病药物观察指标及其测定方法608

6.2.3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动物模型615

6.3.1 正常动物的初筛试验618

6.3 调脂作用的实验方法618

6.3.2 高脂血症动物模型619

6.3.3 药物对脂质代谢影响623

6.4 肥胖症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方法634

6.4.2 肥胖症动物模型635

6.4.1 药效学研究的病理模型和观察指标635

6.5.1 鸡痛风病理模型641

6.5 痛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641

6.5.2 鹑高尿酸血症模型643

6.5.3 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一)644

6.5.4 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二)645

6.5.5 尿酸钠(MSU)诱导大鼠足跖肿胀模型646

6.5.6 尿酸钠(MSU)诱导大鼠或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647

6.5.7 大鼠痛风性肾病模型650

7.1 血液流变学实验方法652

Ⅲ 7 血液药理实验方法652

7.1.1 血液宏观流变学实验方法——血液黏度测定法653

7.1.2 血液微观流变学实验方法656

7.2.1 血常规检查法671

7.2 对造血功能作用的实验方法671

7.2.2 血细胞再生功能试验法674

7.2.3 药物对骨髓造血干细胞作用实验法676

7.3.1 凝血和出血时间测定法684

7.3 止血和抗凝血作用的实验方法684

7.3.2 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时间测定法688

7.3.3 纤维蛋白溶解功能测定法691

7.3.4 出血病理模型694

7.4.3 缺铁性贫血模型696

7.4.2 溶血性贫血模型696

7.4 贫血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696

7.4.1 失血性贫血模型696

7.4.4 再生障碍性贫血模型699

7.4.5 肾性贫血模型700

7.4.6 贫血(血虚)的细胞模型701

7.5 白细胞减少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703

7.6.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家兔模型706

7.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706

7.6.2 小鼠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模型708

7.7 抗血栓形成药效学研究方法709

7.7.1 血栓病的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710

7.7.2 药物抗血栓机制研究716

8.1.1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方法721

8.1 免疫功能的药理实验方法721

Ⅲ 8 免疫药理实验方法721

8.1.2 影响体液免疫功能的实验方法724

8.1.3 影响细胞免疫功能的实验方法727

8.1.4 免疫功能实验方法(体外法)735

8.2.1 离体实验法744

8.2 抗过敏作用的实验方法744

8.2.2 整体实验法746

8.3 类风湿关节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749

8.3.1 弗氏完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750

8.3.2 胶原诱发的关节炎模型751

9.1.1 抗菌实验方法753

9.1 抗菌、抗病毒试验方法753

Ⅲ 9 抗感染和抗炎药理实验方法753

9.1.2 抗病毒实验方法760

9.2 抗炎作用实验方法764

9.2.1 引起肿胀的炎症模型765

9.2.2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768

9.2.3 肉芽肿模型769

9.2.4 免疫性炎症模型771

9.2.5 白细胞游走实验772

9.2.6 抗炎与肾上腺皮质系统关系的实验773

9.2.7 对主要炎症介质影响的实验774

9.2.8 抗Ⅳ型变态反应的实验方法及动物模型775

10.1.1 移植性肿瘤整体动物实验法777

10.1 抗肿瘤作用的实验方法777

Ⅲ 10 肿瘤药理实验方法777

10.1.2 肿瘤增殖抑制作用的体外实验方法781

10.1.3 诱癌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作用观察784

10.1.4 抗肿瘤转移作用的实验方法786

10.1.5 药物诱导癌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方法789

10.2.1 人粒细胞白血病裸鼠异种移植模型791

10.2 白血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791

10.2.2 L615白血病小鼠模型792

10.2.3 L7212白血病小鼠模型793

10.2.4 小鼠Friend红白血病模型794

11.1.1 离体大鼠子宫实验法797

11.1 子宫解痉实验方法797

Ⅲ 11 中药治疗妇科病药理实验方法797

11.1.3 家兔在体子宫实验法798

11.1.2 离体人子宫肌实验法798

11.1.4 家兔子宫瘘管实验法799

11.1.5 子宫肌电活动实验法800

11.2 避孕和助孕作用的实验方法801

11.2.1 筛选女用避孕或助孕药的实验方法802

11.2.2 筛选男用避孕药或助孕药的实验方法809

11.2.3 药物对性激素的影响813

11.2.4 有关生育研究中动物模型的选择817

11.3 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18

11.3.1 动物实验性流产模型819

11.3.2 动物离体子宫模型820

11.3.3 动物在体子宫模型821

11.4 胎儿宫内生长迟缓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22

11.4.2 家兔被动吸烟模型823

11.4.1 大鼠被动吸烟模型823

11.4.3 大鼠烟酒模型824

11.4.4 大鼠放线菌素D模型825

11.4.7 结扎子宫动脉模型826

11.4.6 维生素B1缺乏+抗硫胺素模型826

11.4.5 大鼠亚硝基左旋精氨酸甲酯模型826

11.5 月经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27

11.4.8 其他动物模型827

11.5.1 催产素或PG致大鼠痛经模型828

11.5.2 催产素或PG诱发大鼠离体子宫收缩模型829

11.5.3 垂体后叶素或PG诱发家兔在体子宫收缩模型830

11.5.4 去势动物雌激素水平模型831

11.5.6 PG致动物子宫韧带微循环障碍模型832

11.5.5 吗啡致下丘脑抑制模型832

11.6 子宫内膜异位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33

11.7.1 自然衰老模型836

11.7 更年期综合征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36

11.7.2 破坏大鼠性腺模型(去势动物模型)839

12.1.2 软组织挫伤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841

12.1.1 药效学研究的实验设计841

Ⅲ 12 中药治疗骨伤科病药理实验方法841

12.1 软组织挫伤(损伤)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41

12.2.1 创伤性出血模型843

12.2 外伤性出血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43

12.2.2 局部止血药组织吸收试验845

12.3.1 药效学研究的实验设计846

12.3 骨折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46

12.3.2 外伤性骨折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848

12.4.2 常用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850

12.4.1 常用骨关节炎动物模型850

12.4 骨关节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50

12.5.1 钳夹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859

12.5 外周神经损伤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59

12.5.3 异物压迫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861

12.5.2 切断吻合性周围神经损伤模型861

12.6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62

12.6.2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动物模型建立方法863

12.6.1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动物模型863

12.7.1 腰神经根压迫模型864

12.7 腰椎间盘突出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64

12.7.2 腰神经根炎症模型869

12.7.3 其他腰椎间盘突出症实验动物模型870

13.1.1 大鼠抗卵蛋白血清模型874

13.1 过敏性皮肤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74

Ⅲ 13 中药治疗皮肤病药理实验方法874

13.1.2 化学物质致小鼠耳郭迟发性超敏反应模型875

13.2.1 小鼠阴道上皮有丝分裂模型876

13.2 银屑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76

13.2.2 鼠尾鳞片模型877

13.3.1 化学物质致兔耳角化模型878

13.3 痤疮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78

13.3.2 金黄地鼠腹部皮脂腺斑模型880

13.4 皮肤感染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81

13.5.1 局部瘙痒模型884

13.5 瘙痒症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84

13.5.2 全身瘙痒模型885

14.1.1 实验性青光眼动物模型886

14.1 青光眼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86

Ⅲ 14 中药治疗眼科疾病药理实验方法886

14.1.2 原发性青光眼动物模型889

14.2.1 D-半乳糖性白内障模型891

14.2 白内障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91

14.2.2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性白内障动物模型892

14.2.3 亚硒酸钠性白内障动物模型894

14.3 视网膜病变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895

14.3.1 实验性视网膜静脉阻塞模型896

动物模型(STZ)897

14.3.2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897

14.3.3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四氧嘧啶模型)898

14.3.5 增殖(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899

14.3.4 视网膜缺血性损伤动物模型899

14.4.1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角膜炎动物模型901

14.4 角膜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901

14.4.2 棘阿米巴角膜炎动物模型902

14.4.3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动物模型903

14.5.1 结膜炎模型904

14.5 其他眼科疾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904

14.5.2 玻璃体出血模型905

14.5.3 葡萄膜炎模型906

15.1.1 常用模型和观察指标909

15.1 晕动病和梅尼埃病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909

Ⅲ 15 中药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疾病药理实验方法909

15.1.2 动物模型建立方法910

15.2.1 耳毒性抗生素致聋的动物模型915

15.2 感音性耳聋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915

15.2.2 噪声性耳聋的动物模型917

15.3 耳鸣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919

15.3.1 水杨酸大鼠耳鸣的经典检测方法920

15.3.2 用条件性逃避反应建立简易的大鼠耳鸣检测方法922

15.4 变应性鼻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923

15.4.2 卵清蛋白(OV)法924

15.4.1 甲苯-2,4-二异氰酸酯法924

15.4.3 卵清蛋白(OV)法肾阳虚型925

15.4.4 豚草花粉法926

SO2慢性刺激造模法927

15.5 慢性鼻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927

15.6.1 急性咽炎动物模型929

15.6 咽喉炎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929

15.6.2 慢性咽炎动物模型930

15.7 口腔黏膜溃疡药效学研究病理模型和方法931

15.7.1 口腔溃疡损伤继发感染和细菌性口炎模型932

15.7.2 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病理模型935

16.1.1 观察机体一般状况的实验方法937

16.1 一般状况和抗应激能力实验方法937

Ⅲ 16 保健、延缓衰老药理实验方法937

16.1.2 抗应激实验方法939

16.2.1 果蝇寿命试验945

16.2 寿命试验方法945

16.2.2 小鼠寿命试验948

16.2.3 家蚕寿命试验949

16.2.4 胚胎成纤维培养细胞寿命试验951

16.3.1 环核苷酸的放射免疫分析法953

16.3 细胞调控β受体-cAMP系统和M受体-cGMP系统实验方法953

16.3.2 β-cAMP系统和M-cGMP系统的反应性的实验方法957

16.3.3 β肾上腺素受体和M胆碱受体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测定法959

16.3.4 β肾上腺素受体和M胆碱受体亚型的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测定法963

16.4.1 自由基学说966

16.4 抗自由基和物质代谢实验方法966

16.4.2 过氧化脂质的测定方法967

16.4.3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定969

16.4.5 自由基直接测定法972

16.4.4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测定方法972

16.4.6 单胺氧化酶(MAO)活性测定方法975

16.4.7 Na+,K+-ATP酶活性测定方法977

16.4.8 羟脯氨酸含量测定方法979

16.4.10 核酸与蛋白质合成代谢的放射性同位素前体物质掺入测定方法986

16.4.9 小鼠尾腱和尾皮热收缩测定法986

16.4.11 器官的蛋白质含量测定(Lowry)法990

16.5.1 半乳糖衰老模型992

16.5 中药延缓衰老药效学病理模型和方法992

16.5.3 臭氧衰老模型994

16.5.2 大鼠自然衰老模型994

16.5.4 衰老的细胞模型995

1.1.2 给药途径1001

1.1.1 动物选择1001

Ⅳ 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方法1001

Ⅳ 1 急性毒性试验1001

1.1 急性毒性试验的实验设计1001

1.1.5 实验观察1002

1.1.4 环境条件1002

1.1.3 受试物1002

1.2.1 半数致死量(LD50)的测定方法1003

1.2 毒性剂量的几种常用测定方法1003

1.2.2 最大耐受量(MTD)和最大给药量试验1005

1.3 急性毒性试验中应注意出现的症状和对中毒动物的检查1006

1.4 结果处理和分析1007

2.1.1 实验动物1008

2.1 试验设计1008

Ⅳ 2 长期毒性试验1008

2.1.2 受试物1009

2.1.4 给药途径和方法1010

2.1.3 剂量组的设置1010

2.1.5 给药周期1011

2.2.1 检查的项目1012

2.2 实验观察1012

2.1.6 饲养条件1012

2.3.1 动物的一般状况和症状的观察1014

2.3 毒性的分析和评价1014

2.2.2 检查观察的频度1014

2.2.3 可逆性观察1014

2.3.2 理化检查1015

2.3.3 病理学检查1016

3.1.1 皮肤用药的急性毒性试验1018

3.1 皮肤用药的毒性试验1018

Ⅳ 3 皮肤和黏膜给药的毒性试验1018

3.1.2 皮肤用药的长期毒性试验1019

3.1.3 皮肤刺激试验1020

3.1.4 皮肤过敏试验1021

3.2.1 急性毒性试验1023

3.2 直肠、阴道给药的毒性试验1023

3.2.2 长期毒性试验1024

3.2.3 直肠、阴道、口腔黏膜给药的刺激性试验1025

3.3 眼刺激性试验1026

Ⅳ 4 特殊毒性试验1029

4.1 致突变试验1029

4.1.1 基因突变试验(微生物回复突变试验)1029

4.1.2 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1033

4.1.3 啮齿动物骨髓微核试验(BMT)1036

4.1.4 其他致突变试验1037

4.2 生殖毒性试验1040

4.2.1 一般生殖毒性试验1041

4.2.2 致畸胎试验1042

4.2.3 围产期毒性试验1044

4.3.2 预试验1045

4.3 致癌试验1045

4.3.1 中药致癌试验的有关问题1045

4.3.3 致癌试验(正式试验)1046

5.1 热原检查1048

5.1.1 家兔发热试验法1048

Ⅳ 5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试验1048

5.1.2 鲎试验法1050

5.2 降压物质检查1051

5.3 升压物质检查1052

5.4 局部刺激性试验1052

5.5.1 体外溶血性试验法1055

5.5.2 改进的体外溶血性试验法(分光光度法)1055

5.5 溶血试验1055

5.6 过敏试验1056

5.5.4 体内溶血试验法(红细胞计数法)1056

5.7 安全性限度检查1056

5.5.3 体外红细胞计数法1056

Ⅴ 附录1061

附录1 常用生理溶液的成分和配制1061

附录2 常用非挥发性麻醉药的剂量1062

附录3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率表1063

附录4 药物的量和浓度1064

附录5 t值表1065

附录6 x2值表1066

附录7 关键词索引1067

附录8 按中药功效选择实验方法参考索引108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