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勘探地震学教程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勘探地震学教程
  • 朱广生,陈传仁,桂志先编 著
  • 出版社: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ISBN:7307047934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458页
  • 文件大小:47MB
  • 文件页数:470页
  • 主题词:地震勘探-高等学校-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勘探地震学教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论1

第1章 地震勘探弹性波理论基础16

1.1 地球介质模型16

1.1.1 理想弹性介质和粘弹性介质16

1.1.2 物体的均匀性和各向同性17

1.1.3 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17

1.1.4 单相介质和双相介质18

1.2 弹性理论基础18

1.2.1 弹性理论的基本假设18

1.2.2 弹性力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19

1.2.3 应力分析19

1.2.4 应变分析25

1.3.1 广义胡克定律31

1.3 应力与应变的关系31

1.3.2 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中应力与应变的关系32

1.3.3 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中胡克定律的表达式35

1.3.4 各向异性介质中胡克定律的表达式35

1.4 均匀各向同性无限弹性介质中的弹性波35

1.4.1 弹性力学的基本方程36

1.4.2 均匀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中的波动方程37

1.4.3 波动方程的解40

1.5 平面波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49

1.5.1 平面波在自由表面上的反射49

1.5.2 平面波在介质分界面上的反射和透射55

1.5.3 层状介质中的波59

1.6 面波68

1.6.1 瑞雷面波68

1.6.2 拉夫面波71

1.6.3 斯通利波73

1.7 粘弹性介质中的地震波74

1.7.1 梅耶尔-福克体74

1.7.2 马克斯威尔体76

1.8 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地震波77

1.8.1 不均匀介质运动平衡微分方程式78

1.8.2 不均匀介质中波场的耦合79

1.8.3 一维问题的解析解80

1.8.4 横向均匀介质中的波81

1.9 地震波的频谱特征83

1.9.1 各种地震波的频谱特征83

1.9.2 各种野外地震仪记录频率范围的选择85

第2章 几何地震学86

2.1 地震波的传播86

2.1.1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原理86

2.1.2 地震波的描述88

2.1.3 地震波的反射、透射和折射92

2.1.4 地震波的干涉、极化、绕射和衰减94

2.2 一个分界面情况下反射波的时距曲线96

2.2.1 时距曲线的概念96

2.2.2 水平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98

2.2.3 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99

2.2.4 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特点101

2.2.5 正常时差101

2.2.6 倾角时差102

2.2.7 时距曲面和时间场的概念106

2.3 多层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107

2.3.1 三层水平层状介质的反射波时距曲线108

2.3.2 三层水平层状介质的简化109

2.3.3 两种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的比较110

2.4.1 地震波在连续介质中传播时的射线和等时线方程114

2.4 连续介质中地震波的运动学114

2.4.2 速度规律为v(z)=v0(1+βz)时,射线和等时线的具体形式116

2.4.3 覆盖层为连续介质时的反射波时距曲线119

2.5 地震折射波运动学122

2.5.1 折射波的传播规律122

2.5.2 一个水平界面情况下折射波的时距曲线124

2.5.3 水平层状介质的折射波时距曲线125

2.5.4 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127

2.6 多次反射波129

2.6.1 多次反射波的分类130

2.6.2 全程多次反射波时距曲线131

第3章 地震数据采集135

3.1 地震勘探分辨率135

3.1.1 垂向分辨率135

3.1.2 菲涅尔带137

3.1.3 横向分辨率138

3.2 地震勘探测线布置140

3.3 反射波法观测系统141

3.3.1 观测系统图示142

3.3.2 几种常见的二维观测系统143

3.3.3 三维观测系统146

3.4 地震波的激发156

3.4.1 对激发的要求156

3.4.2 炸药震源和激发条件的选择156

3.4.3 非炸药震源163

3.5 地震波的接收167

3.5.1 排列长度的选择167

3.5.2 地震检波器的安置171

3.5.3 对地震仪的要求171

3.6.1 无规则干扰波172

3.6 地震干扰波172

3.6.2 规则干扰波173

3.6.3 水上地震勘探特有的干扰波182

3.6.4 干扰波的观测方法185

3.7 表层结构调查187

3.7.1 低速带和降速带的概念187

3.7.2 浅层折射法188

3.7.3 微地震测井196

3.7.4 地质雷达法198

3.8 海上地震勘探概述198

3.8.1 海上拖缆法199

3.8.2 海底电缆法(OBC)200

3.8.3 垂直电缆法(VC)202

4.1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204

第4章 地震勘探组合法204

4.1.1 检波器简单线性组合的滤波方程205

4.1.2 简单线性组合的方向特性207

4.1.3 组合检波参数对方向特性的影响209

4.1.4 组合检波的频率特性211

4.1.5 简单线性组合检波的缺点213

4.2 不等灵敏度组合214

4.2.1 等腰三角形不等灵敏度组合214

4.2.2 复合线性组合217

4.3 面积组合218

4.3.1 等效变换方法218

4.3.2 矩形面积组合方向特性220

4.3.3 星形面积组合方向特性221

4.3.4 三角形(半菱形)面积组合222

4.4 组合检波的统计效应223

4.4.1 地震随机干扰的相关半径223

4.4.2 组合检波的统计效应224

4.4.3 关于组合检波的“平均效应”问题225

4.5 组合检波的参数选择225

4.5.1 干扰波调查226

4.5.2 组合形式的选择226

4.5.3 组合点数n的选择226

4.5.4 组内距△x的选择226

4.5.5 组合检波参数选择的试验方法227

4.6 震源组合激发228

4.6.1 组合激发的方向特性228

4.6.2 组合爆炸时组内距的选择229

4.6.3 组合激发和组合检波联合使用229

4.6.4 组合爆炸与地震分辨率230

5.1.2 共中心点道集和共反射点道集231

5.1.1 共中心点叠加和共反射点叠加231

5.1 多次覆盖的一些基本概念231

第5章 多次覆盖方法231

5.2 多次覆盖压制多次波的原理233

5.2.1 多次波的剩余时差233

5.2.2 多次覆盖的特性函数235

5.2.3 多次覆盖后地震波能量的变化236

5.3 多次覆盖特性曲线及其性质237

5.3.1 地震波为余弦钟形脉冲时的情况237

5.3.2 多次波剩余能量平均值239

5.3.3 多次覆盖滤波特性曲线240

5.3.4 观测系统参数对滤波特性曲线的影响241

5.3.5 脉冲波形对特性曲线的影响243

5.4 多次覆盖的统计效应244

5.5 多次覆盖的频率响应245

5.5.1 多次覆盖的振幅频率特性245

5.5.2 多次覆盖的相位频率特性247

5.6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参数选择248

5.6.1 选择观测系统形式249

5.6.2 覆盖次数n的确定249

5.6.3 确定排列长度250

5.6.4 试验工作252

5.6.5 施工测线长度计算252

5.7 影响多次覆盖效果的一些因素253

5.7.1 动校正速度选取不准确的影响253

5.7.2 地层倾角的影响255

5.8 宽线剖面和弯曲测线多次覆盖257

5.8.1 宽线剖面法257

5.8.2 弯曲测线多次覆盖259

6.1 地震波速度的影响因素及纵横波速度关系262

6.1.1 速度的影响因素262

第6章 地震波速度262

6.1.2 vp与vs的关系271

6.2 几种常用速度的概念272

6.2.1 平均速度va273

6.2.2 均方根速度274

6.2.3 等效速度278

6.2.4 叠加速度278

6.2.5 射线平均速度278

6.2.6 正常时差速度279

6.3 速度的测定和计算281

6.3.1 由速度谱计算速度的方法281

6.3.2 由VSP测井资料获取速度的方法286

6.3.3 由声波测井获取速度资料288

6.4 各种速度间的关系291

6.4.1 各种概念的速度间关系291

6.4.2 不同方法获得的速度间关系293

第7章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300

7.1 地震剖面和地震切片300

7.1.1 地震记录与地质剖面300

7.1.2 二维地震剖面概述302

7.1.3 三维地震垂直剖面和水平切片303

7.2 地震剖面的对比解释305

7.2.1 地震剖面解释的任务306

7.2.2 收集和研究前人资料306

7.2.3 地震剖面上波的对比标志306

7.2.4 地震剖面的对比方法307

7.2.5 地震剖面的地质解释方法309

7.3 几种特殊的波316

7.3.1 断面反射波316

7.3.2 地震绕射波317

7.3.3 回转波329

7.4 断层解释334

7.4.1 地震资料上断层的识别标志334

7.4.2 断层要素的确定340

7.4.3 断裂系统图的绘制345

7.5 各种地质构造的地震响应347

7.5.1 背斜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347

7.5.2 向斜在地震剖面上的基本特征349

7.5.3 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350

7.5.4 礁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351

7.5.5 盐底辟的地震特征354

7.5.6 地震剖面上的泥底辟359

7.5.7 火成岩体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363

7.6 地震构造图368

7.6.1 构造图的概念368

7.6.2 反射界面空间校正原理371

7.6.3 地震构造图的编制方法378

7.7 地震地层学简介393

7.7.1 发展概况393

7.7.2 研究方法393

7.7.3 地震地层学的发展趋势396

7.8 地震资料岩性解释和储层预测概述396

7.8.1 地震资料岩性解释396

7.8.2 储层参数预测398

7.8.3 用地震资料作油气预测401

第8章 几种专门的地震方法404

8.1 垂直地震剖面法404

8.1.1 透射波时距曲线404

8.1.2 VSP资料处理407

8.1.3 VSP资料的解释和应用412

8.2 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414

8.2.1 多波地震勘探的理论基础415

8.2.2 多波地震资料采集419

8.2.3 多波地震勘探资料处理421

8.2.4 多波地震资料解释和反演426

8.3 四维地震勘探429

8.3.1 四维地震的可行性与研究前提429

8.3.2 四维地震资料处理方法与原则431

8.3.3 四维地震资料解释方法432

8.3.4 四维地震资料应用实例435

8.4 微震监测438

8.4.1 微震监测原理438

8.4.2 微震监测方法简述440

8.4.3 微震监测的用处440

8.4.4 发展现状和前景441

参考文献44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