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西比较美术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西比较美术学
  • 李倍雷,赫云著 著
  • 出版社: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 ISBN:9787548005148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242页
  • 文件大小:77MB
  • 文件页数:260页
  • 主题词:美术学-对比研究-中国、西方国家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西比较美术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历史与发展2

第一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在西方的历程5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在西方的萌芽6

二、中西比较美术学在西方的发展8

三、西方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方法特征12

第二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在中国发展的历程15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萌芽16

二、中西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发展21

三、中国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特点27

第三节 21世纪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发展33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在当今的意义34

二、确立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身份35

三、确立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定位37

四、尽快建立中西比较美术学学科38

第二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本体论41

第一节“比较”与“美术学”的学理关系43

一、“比较”与“美术学”43

二、“比较美术学”的中西视域45

三、“比较”:方法还是视域47

第二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学科性质与特征49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的身份和定位49

二、中西比较美术学的主体性意义52

第三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本质的存在54

一、研究方法与本体54

二、视域与本体57

三、“中西比较美术学”不是“中西美术比较”58

四、中西比较美术学是本体不是方法60

第三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方法论63

第一节 影响研究65

一、影响研究的方法65

二、对待影响研究应有的态度69

第二节 形态研究71

一、形态研究的方法71

二、形态研究的基本原则75

第三节 互释研究77

一、互释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原则78

二、互释中的误读及相关问题82

第四节 画理意味研究84

一、中西美术的画理意味研究85

二、跨材料、技法视域下的生存形式88

三、画理意味研究的基本原则89

第五节 跨视域比较的基本原则92

一、比较视域的内在本质92

二、可比性与系统性原则93

三、跨学科比较的概念与意义95

第四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与类型论98

第一节 比较视域与美术类型学99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与美术类型学的关系99

二、跨视域的类型学方法100

第二节 以造型艺术特征划分的研究范围103

一、中西美术中的绘画艺术103

二、中西美术中的雕塑(刻)艺术104

第三节 以题材划分的研究类型106

一、中西美术大自然题材类型106

二、中西人物绘画题材类型107

三、中西人物雕塑题材类型110

四、中西美术花卉、动物画题材类型112

五、中西美术风俗题材类型116

六、中西美术宗教题材类型119

第四节 比较视域下的主题学与形象学研究123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的主题学与形象学123

二、主题学中的主题与母题126

三、形象学与他者128

四、不能缺席的主题学与形象学130

第五节 跨视域的类型学研究的当代前景132

一、跨视域下的当代美术类型学问题132

二、中西比较美术学类型研究的当下意义134

第五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论137

第一节 中西文化圈的比较视域138

一、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开放性138

二、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范围140

三、中西比较美术学视域的自主性与可比性141

第二节 中西比较美术学与民族和族群的关系143

一、族群与民族143

二、族群美术与主流美术的文化认同146

三、构建一个族群美术的话语148

第三节 比较视域中的美术学对话150

一、当下艺术思潮的美术话语立场151

二、建立互释与对话的公平机制153

三、文化对话与中西美术发展的重要意义156

第四节 跨学科的比较视域157

一、美术与宗教的跨学科视域158

二、美术与文学、诗歌的跨学科视域159

三、美术与哲学和美学的跨学科视域161

四、美术与考古学、民俗学的跨学科视域163

第六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范例论167

第一节 互为交流:中西美术影响研究范例169

一、接受、放送、路径与语境的研究169

二、放送者与接受者研究173

三、互动影响的研究176

第二节 求同存异:中西美术形态研究范例180

一、中西美术形态研究的史学意义181

二、中国美术形态异同研究184

三、美术本体批评理论研究188

第三节 多元语境:中西美术互释研究范例191

一、中国当代美术的当下语境191

二、西方中心主义问题的研究193

三、中西美术在对话中互释196

第四节 边缘整合:中西比较美术学跨学科研究范例200

一、中国美术与诗歌比较研究200

二、西方美术与诗歌比较研究204

三、中西视域下的美术与诗歌比较研究206

第七章 中西比较美术学思潮论210

第一节 中西美术思潮的接受与选择211

一、中西美术的初次碰撞211

二、影响与接受214

第二节 中国当代美术与西方现代、后现代主义217

一、中国现代与后现代美术形态217

二、中国当代美术形态219

三、中国当代美术的构建问题222

第三节 西方影响论的中心主义问题226

一、西方美术学者的研究视野227

二、“影响论”话语的基本立场229

三、正确对待影响论及其有效价值230

第四节 反思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美术232

一、立足中国美术文化的发展逻辑232

二、中西美术思潮的互释与对话235

三、审美、审丑、非审美多元并存237

四、建构中国当代美术理论话语238

后记24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