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放射卫生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放射卫生学
  • 姜德智主编 著
  • 出版社: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 ISBN:7810902520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378页
  • 文件大小:24MB
  • 文件页数:391页
  • 主题词:放射卫生学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放射卫生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作用于人体的电离辐射源1

第一节 天然辐射源1

一、宇宙辐射1

二、陆地辐射5

三、人类活动给公众增加的天然辐射照射21

第二节 人工辐射源22

一、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照射剂量22

二、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产生的照射剂量27

第二章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应遵守的三项原则28

第一节 放射防护的依据和目的28

一、放射防护的生物学依据28

二、放射防护的目的34

第二节 放射防护应遵守的三项基本原则35

一、实践正当化35

二、放射防护最优化35

三、个人剂量限值35

第三节 放射防护三原则的应用36

一、最优化的过程、方法和计划实施方案36

二、放射防护三原则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实例38

第三章 放射防护标准40

第一节 防护标准演变的历史回顾40

一、国际防护标准的历史演变40

二、我国放射防护标准的发展历程42

三、与放射防护相关的几个重要国际机构43

第二节 我国现行的放射防护标准43

一、行为准则44

二、剂量限值48

三、辐射实践的豁免准则及豁免水平52

第四章 辐射源的外照射防护55

第一节 密封源的种类及其泄漏检验55

一、密封源的种类55

二、密封源的泄漏检验57

第二节 密封源在医疗照射中的应用59

一、近距离治疗用的密封源59

二、远距离治疗用的密封源61

第三节 医疗照射中应用的辐照装置62

一、医用放射诊断装置62

二、医用放射治疗装置67

三、临床放射职业人员的年受照射剂量分布75

第四节 医用照射源外照射的防护措施76

一、工作场所的区域划分76

二、减少医用照射源对人体外照射剂量的三项措施76

三、屏蔽防护的原理78

四、辐射源外照射剂量率的估算82

五、屏蔽体厚度的估算84

第五节 医用放射源易发事故及其预防对策91

一、易发事故及其发生率91

二、事故原因分析92

三、事故预防对策92

第六节 航天飞行时的辐射防护93

一、宇宙辐射防护的特点93

二、宇宙空间的主要辐射危险源94

三、航天飞行的辐射安全97

第五章 非密封源的内照射防护99

第一节 操作非密封源场所的辐射危险99

一、非密封源外照射99

二、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100

三、工作场所受到的空气污染101

第二节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途径及其在体内的行为101

一、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的途径101

二、放射性气溶胶粒子在呼吸道内的沉积规律102

第三节 操作非密封源时的综合防护措施104

一、熟识常用放素性核素的毒性104

二、工作场所的分级106

三、工作场所的区域划分107

四、工作场所建筑设计应符合的防护要求108

五、非密封源包容和工作场所的通风换气109

六、妥善收集和贮存放射性废物109

七、安全稳妥地贮运放射源111

八、注意个人防护111

九、非密封源易发事故及其防护对策113

十、去除表面放射性污染物113

第六章 核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119

第一节 患者防护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19

一、核医学诊断检查的正当化119

二、核医学诊断检查的最优化119

三、给予患者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控制120

第二节 核医学诊断中患者的受照剂量122

一、医疗保健水平的等级划分122

二、核医学诊断检查频次123

三、核医学诊断检查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构成123

四、各项常规核医学检查致患者的有效剂量123

五、PET显像致患者的有效剂量124

六、儿童核医学显像时典型的有效剂量125

第三节 核医学诊断中对患者的防护126

一、医生和物理技术人员的职责126

二、核药物选择及检查程序监督127

三、减少患者体内的辐射吸收剂量127

四、对育龄妇女的防护127

五、对孕妇的防护127

六、对授乳期妇女的防护128

七、对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的防护128

八、对儿童的防护129

九、杜绝给药失误129

第四节 核医学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129

一、治疗性核药物的选用129

二、核药物治疗用药的活度132

三、核医学治疗中的防护要求133

四、核医学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应考虑的几个问题134

五、核医学治疗中对患者家属和同室患者的防护135

六、治疗给药失误的应急处理原则136

七、正确认识治疗性的远期效应136

第五节 核医学诊断和治疗中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137

一、定义与目的137

二、核医学仪器的质量控制138

三、放射性药物的质量控制141

四、文件证明和记录的保存143

第七章 医用X射线诊断中对患者的防护144

第一节 对患者防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44

一、X射线诊断检查的正当化144

二、X射线诊断检查的最优化145

三、约束患者的受照剂量145

第二节 X射线诊断检查频次和患者的受照剂量147

一、X射线诊断检查频次147

二、X射线诊断检查致患者的有效剂量148

第三节 诊断检查中对患者的防护151

一、医生的职责151

二、保证X射线发生器的基本条件152

三、减少患者受照剂量的基本措施153

第四节 诊断检查中的质量保证159

一、验收检验159

二、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的质量控制指标和评价159

三、医用X射线诊断质量保证的防护意义163

四、人员培训和组织建设是质量保证的前提164

第八章 放射治疗中对患者的防护166

第一节 对患者防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66

一、放射治疗正当化166

二、放射治疗最优化166

三、合适的处方剂量167

第二节 治疗频次及靶外器官的受照剂量168

一、治疗频次168

二、靶区以外的正常组织或器官的受照剂量169

第三节 对患者的防护173

一、远距离治疗机及辅助设备应满足的防护要求173

二、近距离治疗中须考虑的防护问题174

三、医生须熟识治疗性预期危险175

四、靶区以外器官的屏蔽177

第四节 放射治疗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177

一、放射治疗质量保证的概念178

二、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必要性179

三、放射治疗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的内容181

第五节 放射治疗工作人员资格和应具备的相关知识185

一、放射肿瘤学医师185

二、放射肿瘤医学物理师186

三、放射治疗技术人员186

四、其他工作人员186

第九章 工业辐照装置及其安全与防护188

第一节 γ射线和电子加速器工业辐照装置的安全与防护188

一、γ源活度和电子束能量及装置的用途188

二、辐照装置的类型189

三、工业用辐照装置的安全防护总目标192

四、工业用辐照装置的安全防护基本原则193

五、第Ⅳ类γ辐照装置对产品的辐照方式194

六、第Ⅳ类γ辐照装置源的屏蔽、贮存和控制196

七、第Ⅳ类γ辐照装置的辐射安全控制措施197

八、第Ⅳ类γ辐照装置的建造、运行和维护199

九、第Ⅳ类γ辐照装置的事件预见和事故处理201

十、对电子加速器辐照装置的特殊安全考虑202

第二节 工业γ射线照相源的安全与防护203

一、工业γ射线照相及所用放射源203

二、工业γ照相设备204

三、投射式照相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安全防护205

四、投射式照射容器中源的泄漏检验207

五、照射容器的安全存放207

六、γ照相防护程序207

七、γ照相中事件的应急处理208

第三节 核子计源的安全与防护209

一、核子计及其类型209

二、核子计源的安全设备211

三、核子计的辐射防护211

四、核子计源的操作212

五、核子计维护和源泄漏检验212

六、核子计的贮存和清点213

七、工作人员的防护213

八、核子计事件的应急处理213

第四节 辐照装置及源退役214

一、大、中型γ辐照装置及源退役214

二、γ照相设备的源和核子计及其源退役214

第十章 核反应堆的安全与防护215

第一节 核反应堆的用途和类型215

一、核反应堆的用途215

二、核反应堆的类型215

第二节 核反应堆内中子物理的基本概念及堆芯的物理设计原则216

一、核反应堆内中子物理的基本概念216

二、堆芯物理设计原则217

第三节 发电反应堆类型及其主要系统和堆芯构成218

一、发电反应堆类型218

二、压水反应堆的两个主要系统218

三、压水反应堆堆芯的基本构成220

第四节 压水反应堆的辐射来源分析220

一、堆芯的核辐射来源220

二、堆芯以外的核辐射来源221

第五节 压水反应堆的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221

一、核反应堆的自屏蔽设施221

二、降低载热剂系统的γ辐射水平222

三、降低检修人员的受照剂量222

四、工作场所的分区管理222

五、反应堆厂房的通风换气223

六、运行人员的资格223

七、运行人员受照剂量的控制223

八、废水净化和固体废物处理224

九、公众成员受照剂量的控制225

十、辐射监测225

第十一章 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227

第一节 放射性废物及其分类和特性鉴定227

一、放射性废物227

二、放射性废物的分类227

三、放射性废物特性鉴定的目标和要求229

第二节 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目标和基本原则229

一、放射性废物管理的总目标230

二、放射性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230

第三节 放射性废物的预处理和处理230

一、放射性废物的预处理230

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231

第四节 放射性废物的贮存、运输和处置233

一、放射性废物的贮存233

二、放射性废物的运输234

三、放射性废物的处置234

第五节 少量放射性同位素医学应用单位的废物收集和处理235

一、低放射性气载废物的收集与处理235

二、低放射性液体废物的收集与处理235

三、低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收集与处理235

第十二章 辐射监测237

第一节 个人监测237

一、外照射个人累积剂量的监测238

二、放射性核素体内污染的监测240

三、皮肤污染的个人监测241

四、个人剂量测量精度和质量保证242

五、内、外照射个人剂量的评价242

第二节 工作场所的监测243

一、工作场所外照射剂量率的监测243

二、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的监测244

三、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监测245

第三节 核设施边界外的环境监测247

一、核设施运行前的环境本底调查247

二、核设施运行期间环境的常规监测248

三、样品的采集、保存、管理和分析测量方法250

第四节 测量方法的几个实例260

一、总α放射性和总β放射性的测定方法260

二、生物样品中铯-137的放射化学分析测定方法263

三、生物样品灰中锶-90的放射化学测定方法265

四、牛奶中碘-131的分析测定方法268

五、水中钾-40的分析测定方法270

六、用BH3103A测定环境和工作场所γ剂量率的方法271

七、用FJ2207测定α、β放射性表面污染的方法273

八、用FJ-648测氡仪测氡法274

九、FJ427A1型微机热释光剂量仪测定法277

第十三章 职业照射人员的健康管理279

第一节 就业前的健康检查和就业后的健康监护279

一、就业前的健康检查279

二、就业后的定期健康监护280

三、不适于从事职业照射的健康条件和原因280

四、关于职业照射工作适应性的意见281

第二节 过量照射和放射病的诊断管理281

一、过量照射281

二、放射病的诊断管理281

第三节 职业照射工作人员享受的待遇282

一、保健津贴待遇282

二、保健休假待遇282

第十四章 核武器和辐射布放器袭击的防护283

第一节 核武器及其种类和爆炸方式283

一、核武器283

二、核武器的种类283

三、核武器的运载工具287

四、核武器的爆炸方式287

第二节 核武器爆炸产生的四种物理效应287

一、光热辐射和冲击波效应287

二、早期贯穿辐射和放射性沾染效应288

第三节 核武器袭击的防护289

一、对光热辐射、冲击波和贯穿辐射的防护289

二、对放射性沾染的防护289

第四节 辐射布放器及其袭击的防护290

一、辐射布放器290

二、贫铀辐射及其防护291

附录292

表1 以1990年建议书为根据的次级限值292

表2 作为申报豁免基础的豁免水平:放射性核素的豁免活度浓度与豁免活度347

表3 X射线摄影受检者器官的剂量转换系数353

表4 钇-90的衰变因子和生成因子375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