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产性毒物的检测与毒性鉴定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生产性毒物的检测与毒性鉴定](https://www.shukui.net/cover/38/32953746.jpg)
- 宋琦如,宋辉主编 著
- 出版社: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 ISBN:9787227028771
- 出版时间:2004
- 标注页数:481页
- 文件大小:144MB
- 文件页数:50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产性毒物的检测与毒性鉴定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空气中生产性毒物检测3
第一章 绪论3
第一节 生产性毒物检测的基本任务和内容3
一、生产性毒物检测的基本任务和研究内容3
二、生产性毒物的基本概念4
第二节 劳动卫生法规与卫生标准8
一、概述8
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接触限值12
三、生物接触限值16
四、化学致癌物职业接触限值17
五、劳动卫生标准的应用18
第二章 生产场所空气中化学物质的采集20
第一节 空气采样的基本原则与要求21
一、采样方法的选择21
二、现场调查21
三、监测点的选择23
四、采样频率23
五、采样时间23
六、采集样品的数目和时机24
第二节 最小采气量和采样效率24
一、最小采气量24
二、采样效率及其评价方法25
三、影响采样效率的主要因素26
第三节 空气样品的采样方法27
一、集气法27
二、浓缩采样法28
三、个体计量器法36
四、直读式检测仪法37
第四节 采样仪器38
一、采集器38
二、采气动力41
三、专用采样器43
第五节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表示方法与计算44
一、气体体积换算法44
二、有害物质浓度的表示方法45
三、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计算45
第三章 生产环境空气样品检验的质量控制46
第一节 概述46
一、质量控制的概念和意义46
二、基本实验术语46
三、质量控制图48
第二节 实验室质量评价49
一、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49
二、实验室间的质量控制55
第三节 空气检测的质量保证56
一、检测前的准备56
二、样品的采集56
三、样品的运输和保存56
四、样品的预处理57
五、分析测定57
六、计算58
第四章 生产环境空气中无机毒物的测定59
第一节 铅及其化合物59
一、概述59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T16009—199561
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GB/T16010—1995 GB/T16011—199562
四、氢化物-原子吸收光谱法WS/T127—199963
五、对磺基苯卟啉分光光度法WS/T126—199964
六、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B/T16008—199564
七、微分电位溶出法65
第二节 汞及其化合物66
一、概述66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法GB/T16013—199567
三、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6012—199568
四、还原气化-原子吸收光谱法WS/T128-199969
第三节 锰及其化合物69
一、概述69
二、磷酸-高碘酸钾比色法GB/T16017—199571
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GB/T16018—199572
第四节 镉及其化合物73
一、概述73
二、火焰原子光谱测定方法GB/T16016—199574
第五节 砷及其化合物75
一、概述75
二、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氧化砷GB/T16034—199576
三、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化氢GB/T16034—199577
四、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砷化氢WS/T129—199978
五、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78
第六节 铬及其化合物79
一、概述79
二、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GB/T16019—199581
三、三价铬和六价铬的分别测定81
四、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GB/T16020—199582
第七节 镍及其化合物83
一、概述83
二、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GB/T16021—199584
第八节 氯84
一、概述84
二、甲基橙分光光度法测定氯气GB/T16029—199585
三、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测定氯化氢和盐酸GB/T16109—199586
第九节 二氧化硫86
一、概述86
二、四氯汞钾-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硫GB/T16024—199587
三、甲醛缓冲液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硫88
四、氯氧化钡比浊法测定三氧化硫和硫酸GB/T16026—199589
第十节 氮氧化物89
一、概述89
二、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T16032—199591
第十一节 氨92
一、概述92
二、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GB/T16031—199593
第十二节 氟化氢及氟化物94
一、概述94
二、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16030—199595
第十三节 臭氧和氧化剂96
一、概述96
二、丁子香酚-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6024—199597
三、硼酸碘化钾分光光度法97
四、四氯化钛分光光度法GB/T132—199998
第十四节 氰化氢及氰化物99
一、概述99
二、异菸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GB/T16033—1995100
第十五节 硫化氢101
一、概述101
二、硝酸银分光光度法GB/T16027—1995102
第十六节 二硫化碳102
一、概述102
二、二乙胺分光光度法GB/T16028—1995103
三、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104
第五章 生产环境空气中有害有机物的测定106
第一节 空气中苯的测定106
一、概述106
二、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GB/T16044—1995108
三、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GB/T16043—1995109
四、热解吸-气相色谱法GB/T16045—1995109
五、无泵性采样-气相色谱法WS/T151—1999110
第二节 空气中甲苯、二甲苯的测定111
一、概述111
第三节 空气中二氯乙烷的测定112
一、概述112
二、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WS/T138—1999113
三、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GB/T16085—1995114
四、无泵型采样器-气相色谱法WS/T154—1999114
第四节 空气中苯胺的测定115
一、概述115
二、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WS/T142—1999116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WS/T170—1999116
四、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GB/T16100—1995117
第五节 空气中三硝基甲苯的测定117
一、概述117
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119
三、填充柱-气相色谱法GB/T16113—1995120
第六节 空气中氯乙烯的测定120
一、概述120
二、热解吸-气相色谱法122
三、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GB/T16088—1995122
第七节 空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123
一、概述123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WS/T15—1996124
第八节 空气中甲醛的测定125
一、概述125
二、酚试剂光度法GB/T16057—1995126
第九节 空气中甲醇的测定127
一、概述127
二、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WS/T143—1999128
三、热解吸-气相色谱法GB/T16063—1995128
四、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GB/T16062—1995129
第十节 空气中甲基对硫磷的测定129
一、概述129
二、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GB/T16117—1995131
第十一节 空气中拟除虫菊酯类的测定131
一、概述131
二、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GB/T16186—1996 GB/T16200—1996134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WS/T146—1999 WS/T147—1999134
第六章 生产环境空气中有毒物质的快速测定136
第一节 概述136
一、快速测定的目的及特点136
第二节 检气管法137
一、检气管法的原理和特点137
二、影响检气管变色长度的因素138
三、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测定138
第三节 试纸法141
一、试纸法的原理和特点141
二、试纸法的应用142
第四节 溶液法143
一、溶液法的原理和特点143
二、溶液法的应用144
第五节 仪器测定法144
一、光学式气体测定器145
二、热学式气体测定器146
三、电化学式气体测定器147
第七章 生产环境气象条件测定148
第一节 概述148
一、卫生意义148
二、测定地点的选择148
三、测定时间的选择149
第二节 气温的测定149
一、气温的卫生意义149
二、气温的测定150
第三节 气湿的测定151
一、概述151
二、气湿的测定152
第四节 风速的测定154
一、概述154
二、风速的测定157
第五节 热辐射强度的测定157
一、单向热电偶辐射热计158
二、黑球温度计158
第六节 气压的测定159
一、杯状水银气压计160
二、空盒气压计161
第八章 生产环境中粉尘的测定162
第一节 概述162
一、粉尘的来源与分类162
二、生产性粉尘的理化特性及其卫生学意义163
三、粉尘对健康的影响164
第二节 粉尘浓度的测定166
一、概述166
二、总粉尘浓度的测定(滤膜质量法)GB 5748—85166
三、呼吸性粉尘浓度测定方法GB 16225—1996168
第三节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169
一、概述169
二、滤膜溶解涂片法GB 5748—85169
三、自然沉降法GB 5748—85169
第四节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170
一、概述170
二、焦磷酸质量法GB 5748—85171
三、X线衍射测定法GB 16225—96172
四、呼吸性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红外光谱法GB 16248—1996172
第五节 石棉纤维计数测定173
一、概述173
二、滤膜-相衬显微镜计数法GB 16241—1996174
第二部分 生物材料中有毒物质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检测179
第一章 概述179
第一节 生物材料中毒物检测的定义、特点和任务179
一、定义179
二、特点180
三、应用范围181
第二节 生物材料中毒物检测的基本程序182
一、检测项目、指标和方法的选择183
二、样品的采集、贮存与预处理(参见第二章)183
三、实施检测183
四、测定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参见第三节)184
第三节 生物材料中毒物检测测定结果的分析与评价184
一、测定结果的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184
二、测定结果的评价185
第四节 生物材料检测的质量控制(见相关章节)186
第五节 生物材料检测的发展趋势展望186
一、寻找更多、更灵敏且特异的指标,进一步拓宽生物检测的领域186
二、进一步应用新的检测方式,推进检测方法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检测质量186
三、逐步完善参比值体系187
第二章 生物材料样品的收集、贮存与预处理188
第一节 样品的收集与贮存188
一、样品收集的基本技术路线188
二、样品的贮存189
三、常用的生物材料样品的收集与贮存189
第二节 样品的预处理191
一、无机物测定的样品预处理191
二、有机物测定的样品预处理192
第三章 生物材料中金属毒物与无机毒物及其相关化合物的测定194
第一节 尿铅和血铅的测定194
一、概述194
二、双硫腙分光光度比色法测定尿中铅WS/T17—1996195
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铅WS/T18—1996195
四、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尿中铅WS/T19—1996196
五、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中铅WS/T20—1996197
六、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血中铅WS/T21—1996197
第二节 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测定198
一、概述198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δ(-ALA)WS/T23—1996199
第三节 血中锌原卟啉(ZPP)的测定199
一、概述199
二、荧光光谱法测定血中锌原卟啉(ZPP)WS/T92—1996200
第四节 全血中游离原卟啉(FEP)的测定201
一、概述201
二、荧光光谱法测定血中游离原卟啉(FEP)WS/T22—1996202
第五节 尿汞的测定202
一、概述202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汞WS/T24—1996203
三、碱性氯化亚锡还原法测定尿中汞WS/T25—1996203
四、酸性氯化亚锡还原法测定尿中汞WS/T26—1996204
第六节 尿镉、血镉的测定205
一、概述205
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镉WS/T32—1996205
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镉206
四、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尿中镉WS/T33—1996207
五、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中镉WS/T34—1996207
第七节 尿砷测定208
一、概述208
二、DDC-Ag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砷WS/T28—1996209
三、新银盐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砷209
四、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砷WS/T29—1996210
五、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尿中砷210
第八节 尿铬和血铬测定211
一、概述211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铬WS/T36—1996211
三、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铬WS/T37—1996212
四、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中铬(WS/T38—1996)213
第九节 尿镍测定213
一、概述213
二、丁二酮肟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镍WS/T43—1996214
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镍WS/T44—1996214
四、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中镍WS/T45—1996215
第十节 尿钒测定215
一、概述215
二、催化极谱测定尿中钒WS/T35—1996216
第十一节 尿硒和血硒测定217
一、概述217
二、氢化物发生-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尿中硒WS/T47—1996218
三、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尿中硒219
第四章 生物材料中有机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测定220
第一节 尿中苯酚测定220
一、概述220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苯酚WS/T50—1996221
三、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苯酚WS/T48—1996222
第二节 呼出气中苯的测定223
一、概述223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呼出气中苯WS/T51—1996223
第三节 尿中马尿酸测定224
一、概述224
二、喹啉-苯磺酰氯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马尿酸WS/T52—1996226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马尿酸WS/T53—1996227
第四节 呼出气中甲苯的测定228
一、概述228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呼出气中甲苯WS/T110—1999228
第五节 尿中甲基马尿酸测定229
一、概述229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甲基马尿酸WS/T53—1996230
第六节 尿中2-硫代噻唑烷-4羧酸的测定230
一、概述230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2-硫代噻唑烧-4羧酸WS/T40—1996232
第七节 呼气中二硫化碳的测定233
一、概述233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呼气中二硫化碳WS/T40—1996233
第八节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测定234
一、概述234
二、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235
第九节 尿中亚硫基二乙酸的测定236
一、概述236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亚硫基二乙酸WS/T63—1996237
第十节 尿中三氯乙酸的测定238
一、概述238
二、吡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三氯乙酸WS/T64—1996240
三、尿中三氯乙酸顶空气相色谱法WS/T96—1996241
第十一节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241
一、概述241
二、联硫代双硝基苯甲酸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ChE活性WS/T67—1996243
三、羟胺-三氯化铁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ChE活性WS/T66—1996244
第十二节 尿中杀虫脒与对氯邻甲苯胺的测定245
一、概述245
二、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杀虫脒与对氯邻甲苯胺WS/T65—1996247
第十三节 尿中对氨基酚的测定248
一、概述248
二、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对氨基酚WS/T55—1996249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对氨基酚WS/T58—1996250
第十四节 尿中对硝基酚的测定251
一、概述251
二、邻甲酚分光光度法测定尿中对硝基酚WS/T57—1996252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中对硝基酚WS/T58—1996253
第十五节 尿中4-氨基-2,6-二硝基甲苯(4-A)的测定253
一、概述253
二、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4-氨基-2,6-二硝基甲苯(4-A)WS/T59—1996255
第十六节 尿中甲醇的测定256
一、概述256
二、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尿中甲醇WS/T62—1996256
第三部分 生产性毒物毒性鉴定261
第一章 实验准备261
第一节 动物饲养与动物房261
一、实验动物房261
二、实验动物的笼具及其材料262
三、消毒262
四、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263
第二节 动物的准备263
一、选择实验动物263
二、实验动物编号的标记方法265
三、实验动物的捕捉及固定266
四、实验动物的麻醉267
第三节 毒物的准备268
一、毒物物理常数的测定和估算方法268
二、剂型及溶剂(或助剂)271
第四节 动物生物材料的采集和制备272
一、实验动物血液的采集272
二、实验动物尿液的收集276
三、实验动物粪便的收集278
四、实验动物呼出气的收集279
五、实验动物其他体液的采集279
六、实验动物组织匀浆的制备280
第五节 毒性检测的预备试验280
第二章 染毒方法282
第一节 概述282
一、染毒途径的选择282
二、染毒工作中的自身安全282
第二节 吸入染毒法283
一、动式吸入染毒法283
二、静式吸入染毒法289
三、面罩染毒法292
四、吸入染尘法293
第三节 经口染毒法294
一、灌胃法294
二、喂饲法295
三、经口滴入法295
四、经口吞咽法295
第四节 注射染毒法296
一、腹腔注射法296
二、肌肉注射法296
三、静脉注射法296
四、皮下注射法297
五、皮内注射法297
第五节 气管注入法298
一、经喉插入法298
二、气管穿刺法299
三、暴露气管穿刺法300
第六节 经皮肤(黏膜)染毒法300
一、动物皮肤的准备300
二、化学物质经皮进入的研究方法301
三、化学物质局部作用的研究方法301
第七节 其他302
一、过敏反应实验302
二、光敏感反应实验303
第三章 生产性毒物急性毒性鉴定304
第一节 概述304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304
二、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305
三、急性毒性试验常用的参数305
第二节 急性毒性测定的传统方法305
一、急性毒性试验设计305
二、急性毒性评价316
第三节 急性毒性测定的其它方法319
一、固定剂量法319
二、剂量死亡曲线的斜率320
三、急性毒性分级法322
四、上、下移动法或阶梯法322
五、金字塔法323
六、限量试验323
七、急性系统毒性试验324
第四章 生产性毒物亚慢性、慢性毒性鉴定325
第一节 蓄积毒性作用及其测定方法325
一、化学毒物的蓄积毒性作用325
二、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325
第二节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的测定方法326
一、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概念和目的326
二、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方法327
第五章 生产性毒物的遗传毒性鉴定331
第一节 概述331
第二节 遗传损伤的类型332
一、基因突变332
二、染色体畸变333
三、基因组突变334
第三节 遗传毒理学试验的基本方法335
一、遗传毒理学试验的分类及其项目选择335
二、常用的遗传毒理学试验337
三、遗传毒理学试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340
第六章 生产性毒物致癌性鉴定343
第一节 化学致癌物及其分类343
一、IARC分类344
二、根据致癌机制分类344
第二节 化学毒物致癌性判别的基本方法345
一、哺乳动物致癌试验345
二、与研究致癌作用有关的其他试验347
三、人群流行病学观察349
第七章 生产性毒物生殖毒性鉴定351
第一节 生殖系统的生理解剖特性及相关概念352
一、生殖系统的生理解剖特性352
二、相关概念353
第二节 生产性毒物对生殖系统的影响355
一、对雄性生殖系统的作用355
二、对雌性生殖系统的作用359
三、生产性毒物对生殖损伤的传代效应361
四、化学毒物对生殖与发育过程的损害机制363
第三节 生产性毒物生殖毒性评价365
一、动物毒性试验365
二、流行病学调查370
三、控制下的临床研究370
四、体外试验371
第八章 生产性毒物免疫毒性鉴定373
第一节 概述373
一、免疫毒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373
二、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374
三、免疫应答375
四、生产性毒物对免疫系统的影响376
第二节 免疫毒性鉴定方法383
一、化学毒物免疫毒性检测方案383
二、免疫抑制的检测方法388
三、变态反应的检测方法390
四、免疫毒理学研究中应考虑的问题390
第九章 毒理实验设计及常用统计方法392
第一节 毒理实验设计392
一、原则和内容392
二、实验设计类型393
第二节 常用LD50的计算方法394
一、图解法(目测法)394
二、极大似然法396
三、平均法400
四、点斜法401
第四部分 生产性毒物的检测与毒性鉴定实验407
第一章 生产环境空气检验实验407
实验一 空气中铅的测定407
一、双硫腙分光光度法407
二、火焰原子吸收法409
实验二 空气中粉尘浓度的测定411
一、滤膜质量法411
实验三 粉尘分散度的测定413
一、滤漠溶解涂片法413
二、自然沉降法415
实验四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416
一、碱熔钼蓝分光光度法416
二、焦磷酸质量法418
实验五 空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421
一、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421
二、对氨基偶氮苯-甲醛比色法424
实验六 空气中甲醛的测定425
一、酚试剂分光光度法425
实验七 苯、甲苯、二甲苯427
一、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测定方法427
二、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428
第二章 生物材料检测实验431
实验一 血镉和发镉的测定431
一、血镉的测定431
二、发镉的测定433
实验二 尿中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的测定434
一、乙酸乙酯萃取-对二甲氨基甲醛比色法434
实验三 血中锌原卟啉(ZPP)的测定435
实验四 尿中马尿酸的测定436
实验五 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的测定438
实验六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439
一、三氯化铁比色法439
实验七 尿中肌酐的测定441
第三章 生产性毒物鉴定实验443
实验一 经口急性毒性试验443
实验二 经呼吸道急性毒性试验446
实验三 经皮肤急性毒性试验448
实验四 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450
一、目的450
二、原理450
三、器材与试剂451
四、操作步骤451
五、结果分析与评价452
六、注意事项453
实验五 大鼠致畸试验的胚胎胎仔检查方法453
一、实验的意义与目的453
二、实验动物试剂与器材453
三、操作步骤454
四、骨骼畸形检查456
五、注意事项457
实验六 用半抗原偶联抗原检测抗体形成细胞457
一、原理457
二、材料457
三、操作步骤458
实验七 血清溶血素测定458
一、半数溶血值(HC50)的测定458
二、用血凝法测溶血素滴度459
实验八 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460
一、原理460
二、材料460
三、操作步骤461
四、结果判定及评价461
五、注意事项461
实验九 细胞免疫功能检测462
一、原理462
二、主要仪器试剂462
三、操作步骤462
四、注意事项463
附表一 饱和水蒸气张力表464
附表二 随机数字表465
附表三 加权概率单位法用的权数、极小值与极差467
附表四 x2界值表468
附表五 F界值表469
附表六 国际原子量表470
附表七 我国作业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截至1997年)471
附表八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生物监测指标和职业接触生物限值480
参考文献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