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联兴亡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苏联兴亡史](https://www.shukui.net/cover/62/32847260.jpg)
- 周尚文等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ISBN:7208015805
- 出版时间:1993
- 标注页数:823页
- 文件大小:33MB
- 文件页数:8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苏联兴亡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出版说明1
第一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在全国的建立1
第一节 20世纪初叶的俄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1
俄国的社会矛盾1
前言页1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和活动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俄国6
第二节 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9
二月革命的胜利9
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11
临时政府的三次危机15
临时政府改组和科尔尼洛夫叛乱18
第三节 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胜利18
武装起义方针的确定20
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22
苏维埃政权的凯歌行进24
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26
第四节 苏维埃共和国的最初步骤28
各级苏维埃政权机关的建立28
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31
革命初期的经济、政治措施34
第二章 国内战争的胜利37
第一节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全面爆发37
外国武装干涉的开始37
全国宣布为军营,红军的初步胜利39
红军在1919年军事上的胜利42
“军事反对派”45
第二节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47
战争环境下的经济状况47
从粮食垄断专卖到余粮收集制49
加快工业国有化步伐、建立管理总局体制53
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54
取消自由贸易,经济关系的实物化56
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58
第三节 国内战争的结束59
1920年初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59
“民主集中派”和“工人反对派”61
国内战争的结束63
第三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66
第一节 国内战争结束后的国内状况66
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危机66
政治形势动荡和喀琅施塔得兵变67
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69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72
粮食税制的实行72
租让制和租赁制74
商品货币关系的恢复75
列宁探求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77
苏维埃政权的初期的民族政策80
第三节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80
格鲁吉亚问题82
苏联的建立和苏联第一部宪法的制定85
第四节 列宁逝世前的国内政治生活87
列宁的“遗嘱”问题87
列宁对改革国家机关的构想90
托洛茨基的“新方针”和全党争论92
列宁逝世95
第四章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成就和问题97
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农村状况97
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放宽97
20年代中期的农村阶级状况100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03
第二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工业生产107
工业生产的恢复107
国家资本主义和私人资本主义110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财政金融114
第三节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管理体制116
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116
处理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问题的探索121
第五章 “新反对派”与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失败124
第一节 列宁逝世后的党内状况124
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124
托洛茨基的《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126
关于“托洛茨基主义还是列宁主义”的党内争论128
托洛茨基被解职131
第二节 “新反对派”的形成及党内争论133
“新反对派”的出现133
关于“一国社会主义”的争论135
关于新经济政策和农村政策的争论138
“新反对派”的失败140
第三节 托季联盟的形成及其失败144
托季联合反对派的出现144
争论不断升级147
托季联盟崩溃151
苏维埃教育体制的确立156
第一节 文化教育事业建设156
第六章 20年代的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156
科学研究事业和知识分子问题160
第二节 20年代的文坛163
无产阶级文化协会的成立及其错误163
俄共(布)中央对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批评165
“拉普”的成立及其活动167
第三节 哲学领域的争论171
“机械论”的兴起及活跃171
德波林学派和“机械论”者之间的争论173
第四节 经济学领域的争论176
20年代初期的经济学176
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争论178
20年代后期的经济学181
第七章 20年代苏联的对外关系184
第一节 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的转变184
革命胜利初期苏俄的外交战略和对外政策184
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关系的初步形成189
第二节 20年代初苏俄对外关系的新发展191
同周边国家建立睦邻关系191
苏英贸易协定的签订195
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197
1924年各国同苏联的建交热202
继续增进同德国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203
第三节 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203
警惕新战争危险,坚持和平外交政策207
第八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213
第一节 工业化方针的确定213
党的十四大通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213
关于工业化资金来源的争论217
第二节 第一个五年计划220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220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情况224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初步形成226
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装备229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编制231
第三节 第二个五年计划231
“技术决定一切”,“干部决定一切”234
斯达汉诺夫运动236
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总结238
第四节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240
第三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240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及其经济教训243
第九章 布哈林与斯大林的争论及其失败247
第一节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247
布哈林的社会主义观247
关于“长入社会主义”的思想248
关于过渡时期工农联盟的理论250
关于经济综合平衡发展理论252
第二节 布哈林和斯大林之间的争论253
粮食收购危机和争论的开始253
1928年的两次中央联席全会259
《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发表264
第三节 “反右倾斗争”266
“和解方案”的破灭266
1929年的两次中央全会268
布哈林在争论中失败的原因270
“反右倾斗争”的后果和教训273
第十章 农业集体化运动277
第一节 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277
党的十五大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决议277
斯大林关于农业集体化问题的理论279
全盘集体化运动的开展282
左倾冒进的严重后果285
第二节 消灭富农阶级290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富农状况290
富农政策的急剧转变293
消灭富农阶级295
第三节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97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297
集体农庄的管理299
机器拖拉机站的建立303
对农业集体化的评价306
1936年宪法的制定309
第十一章 30年代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309
第一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的确立309
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312
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315
第二节 个人崇拜的盛行318
个人崇拜开始蔓延318
个人崇拜在苏联产生的原因319
第三节 肃反运动321
基洛夫被害和肃反运动的开始321
大清洗323
肃反运动的后果和教训330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335
第十二章 30年代的文化科学和意识形态335
第一节 文化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发展335
科学事业发展中的成就和失误338
第二节 30年代的文坛342
高度集中统一的文艺组织的形成34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确立343
第三节 哲学领域的批判运动347
声势浩大地批判德波林学派347
斯大林哲学论著的发表351
第四节 30年代的经济学领域353
经济理论研究的进展353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未定稿的讨论358
外交战略方针的转变360
第十三章 30年代的苏联外交360
第一节 争取集体安全的外交方针和行动360
同美国等一系列国家建交362
参加国际联盟364
缔结东方公约的谈判和苏法、苏捷互助条约的签订365
30年代苏联的东亚外交368
第二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的苏联外交371
慕尼黑会议后苏联外交的新动向371
英法苏三国谈判375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381
东方战线的建立385
第三节 卫国战争前夕的外交行动385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388
第十四章 卫国战争时期的苏联392
第一节 战前的准备392
斯大林的战备思想392
应付战争的物质准备394
第二节 卫国战争初期的严峻局势397
战争的爆发397
战争初期的严重局势400
国民经济战时体制的建立403
第三节 卫国战争的胜利407
莫斯科会战407
斯大林格勒战役411
德黑兰会议和雅尔塔会议414
德国无条件投降和卫国战争的胜利结束416
第十五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政治经济419
第一节 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419
恢复战争创伤的努力419
社会主义竞赛运动的新发动421
币制改革和降低物价423
第二节 农业体制改革尝试的失败424
农业生产的困境424
承包到组的试行与被批判426
合并集体农庄运动430
联共(布)中央关于文学艺术的决议433
第三节 意识形态领域的批判运动433
文学领域批判运动的持续开展436
关于《西歇哲学史》的讨论438
经济学领域的批判运动440
第十六章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关系443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外战略443
战时联盟的瓦解和苏联对外战略的调整443
战后斯大林的对外战略思想446
第二节 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450
抵制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450
“柏林危机”452
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反应455
第三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关系457
对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初期政策457
共产党情报局和苏南冲突462
战后初期的苏联对华政策467
第十七章 斯大林的晚年思想和苏联社会470
第一节 斯大林的晚年思想470
《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书发表470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的发表475
第二节 斯大林晚年的苏联国内政治生活478
改革之风的拂起478
“列宁格勒案件”481
联共(布)十九大的召开483
“医生间谍案件”486
第三节 斯大林逝世487
斯大林突然病逝487
斯大林的历史地位488
第十八章 马林科夫执政时期的苏联492
第一节 马林科夫的内外政策方针492
马林科夫就任部长会议主席492
“医生间谍案”平反493
贝利亚事件495
马林科夫的缓和方针497
农业问题的提出500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方针上的争论500
垦荒运动502
第三节 马林科夫辞职508
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等人的分歧508
马林科夫的辞职原因511
第十九章 赫鲁晓夫执政初期的政治经济514
第一节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514
苏共二十大的召开514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517
苏共二十大的影响521
第二节 农业体制的改革525
取消义务交售制525
改组机器拖拉机站527
建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新体制529
第三节 工业体制的改革532
下放管理权和扩大企业权限532
加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534
第四节 1957年的“反党集团事件”536
“6·18”主席团会议536
6月中央全会540
第二十章 赫鲁晓夫执政后期的政治经济544
第一节 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544
苏共二十二大的召开544
对苏共二十二大的评价546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问题550
第二节 工农业生产的起落550
“玉米热”及其失败552
工业党、农业党的划分及矛盾555
第三节 赫鲁晓夫下台557
10月中央全会557
赫鲁晓夫改革在苏联历史上的地位559
第二十一章 赫鲁哓夫执政年代的文化科学562
第一节 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562
教育事业趋于稳定发展562
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564
科学技术政策的谨慎调整566
“解冻”文学的出现567
第二节 文坛的变化567
60年代的文坛573
第三节 哲学和经济学领域的新进展574
哲学研究的新趋向574
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讨论576
“利别尔曼计划”578
第二十二章 赫鲁晓夫执政年代的苏联对外关系583
第一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583
苏南关系的缓解到又趋紧张583
10月苏波会谈585
匈牙利事件588
1957年和1960年两次莫斯科会议590
苏中两党的分歧和论战592
第二节 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595
调整对西欧的政策595
确立对中东的政策598
苏美关系的演变600
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603
第三节 赫鲁晓夫时期的对外战略605
“三和”路线605
核时代、核武器、核战略608
缓和、对抗和争夺610
第一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改革和调整612
对赫鲁晓夫时期政策的调整612
第二十三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612
推行“新经济体制”615
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的变化620
第二节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的停滞和后退623
经济发展的“停滞”623
农业体制的调整和改革628
政治体制日趋僵化631
第三节 “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634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几个提法634
“发达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636
第一节 苏联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639
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的继承性639
第二十四章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外交政策和对外战略639
调整对外战略的条件640
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和扩张643
出兵捷克斯洛伐克643
珍宝岛事件648
援越侵柬反华650
“勃列日涅夫主义”--苏联在东欧651
第三节 对西方国家关系的调整和演变652
制订和推行“缓和”政策652
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问题的解决653
苏美首脑会晤656
“欧安会议”和赫尔辛基精神657
支持印度入侵巴基斯坦659
第四节 对亚非拉国家关系的变化659
苏军入侵阿富汗660
对非洲和拉美国家的渗透661
第五节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对外战略662
从“火箭战略”到“缓和战略”662
“缓和战略”的利弊得失665
第二十五章 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时期的苏联668
第一节 安德罗波夫迈出励精图治的新步伐668
第二节 契尔年科的短暂执政673
第一节 政治和经济改革的新起步676
戈尔巴乔夫执政初期的战略转变676
第二十六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政治经济676
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680
1987年苏共中央1月全会和6月全会683
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688
第二节 动荡和危机690
兴亡攸关的政治体制改革690
荆棘载途的经济体制改革702
第三节 剧变和解体706
层出不穷的动乱和危机706
“8.19”事件711
解体前夕的苏联716
第一节 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与对话722
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政策总构想722
第二十七章 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对外关系722
苏美对话与限制军备谈判726
苏联与两德统一732
苏日关系与“北方领土”问题736
第二节 苏联与社会主义各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739
苏联与东欧国家的关系739
苏中关系正常化744
阿富汗撤军749
第二十八章 苏联民族危机的加剧 苏联的解体751
第一节 日趋激化的民族矛盾751
苏联民族问题的历史沿革751
纳一卡州问题754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浪潮758
其他地区的民族纷争762
第二节 新联盟条约的提出和波折765
建立新联盟的构想765
立陶宛纷争再起767
全民公决前后770
第三节 独联体的建立,苏联解体774
“8.19”事件后民族关系的变化774
新联盟前途未卜777
从主权国家联盟到独联体780
结束语784
附录 大事记799
后记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