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自然辩证法原理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自然辩证法原理](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2840969.jpg)
- 李达顺,李以章,许志峰等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ISBN:7040021439
- 出版时间:1989
- 标注页数:429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自然辩证法原理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学科性质1
一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1
二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4
三 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5
四 自然辩证法与相近学科的关系6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11
一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1
二 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15
第三节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和方法17
一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目的17
二 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方法21
第一篇 自然观25
第一章 人类自然观的历史演变25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前史26
一 古代朴素的自然观26
二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29
三 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31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和发展34
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34
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39
第二章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46
第一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46
一 非生命世界的物质形态47
二 生命世界的物质形态57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61
一 非生命世界物质形态与生命世界物质形态的统一62
二 自然界中的两种基本的物质形态——实物和场的统一65
第三章 自然界的辩证发展68
第—节 非生命世界的辩证发展68
一 宇宙的起源和演化68
二 星系的起源和演化72
三 恒星的起源和演化74
四 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79
五 地球的演化84
第二节 生命世界的辩证发展88
一 生命的起源88
二 生物的进化93
三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101
第四章 自然界发展的动力和规律111
第一节 自然界发展的基本矛盾111
一 非生命世界的基本矛盾111
二 生命世界的基本矛盾119
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层次性120
一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性121
二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性124
第三节 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转化的守恒性128
一 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转化的普遍性129
二 自然界物质运动形式转化的守恒性133
第四节 自然界的循环发展性136
一 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136
二 自然界循环发展的基本特性139
第五章 人与自然143
第一节 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143
一 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143
二 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144
第二节 人工自然及其产生和发展147
一 人工自然及其与天然自然的区别和联系148
二 人工自然的产生和发展150
第三节 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53
一 人类改造自然的两重性154
二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155
第二篇 自然科学观159
第六章 自然科学的一般特点与体系结构159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及一般特点160
一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160
二 自然科学的一般特点161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166
一 自然科学分类的基本原则167
二 现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169
第三节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和趋势175
一 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175
二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系180
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186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生产力功能186
一 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途径186
二 自然科学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社会后果191
第二节 自然科学促进社会变革的功能194
一 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促进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奠定了物质前提194
二 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195
三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其他方面的影响197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思想文化功能200
一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哲学的影响200
二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202
三 自然科学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205
第八章 社会诸因素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207
第一节 社会生产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207
一 社会生产是自然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和动力207
二 社会生产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209
第二节 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因素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210
一 社会经济制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211
二 社会政治制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214
三 军事和战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216
第三节 社会意识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218
一 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219
二 伦理道德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222
第四节 教育对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224
一 教育具有继承和扩展科学知识的作用224
二 教育具有培养科技人才的作用226
第五节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27
一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28
二 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科学技术229
三 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必须协调发展230
第九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232
第一节 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232
一 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关系232
二 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的矛盾是科学发展的直接动力235
第二节 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的矛盾236
一 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产生的原因237
二 不同理论、观点和学派的争论推动了科学的发展238
三 发扬科学民主、促进科学发展239
第三节 继承和突破的矛盾240
一 继承是突破的基础241
二 突破是继承的目的和发展243
三 正确处理继承和突破的矛盾,推动科学的发展245
第四节 分化与综合的矛盾246
一 分化与综合是科学发展的内在矛盾246
二 正确认识分化与综合的矛盾249
第五节 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251
一 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251
二 带头学科的作用252
第十章 自然科学发展与科技人才256
第一节 科技人才在科学劳动中的地位和作用256
一 科学劳动的特点257
二 科技人才是科学活动的主体259
第二节 科技人才的基本素养262
一 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探求未知的强烈激情262
二 永无止境的好奇心和永不衰退的创造意识264
三 勤奋不息的好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66
四 勇往直前、不怕牺牲,勇于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268
第三节 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270
一 科技人才发现的思想前提270
二 科技人才发现的途径271
三 科技人才的培养274
第四节 科技人才的群体结构277
一 科技人才的群体结构概念278
二 科技人才群体优化组合的条件281
第三篇 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284
第十一章 科学认识活动与科学方法284
第一节 科学方法及其作用284
一 什么是科学研究方法284
二 科学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287
第二节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289
一 早期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289
二 近代时期的科学研究方法291
三 现代科学研究的方法296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一般程序与科学认识过程302
一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302
二 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与认识过程均关系305
第十二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选题308
第一节 科研选题的重要性308
一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战略起点308
二 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311
第二节 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315
一 选题的需要性原则315
二 选题的创造性原则319
三 选题的科学性原则321
四 选题的可行性原则323
五 选题的经济效益原则326
第三节 课题的论证和评估328
一 课题论证和评估的必要性328
二 课题论证和评估的形式330
第十三章 观察和实验332
第一节 观察方法332
一 观察方法及其基本原则332
二 观察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335
第二节 实验方法337
一 实验方法及其类型337
二 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341
三 实验的一般程序343
第三节 科学仪器在观察实验中的作用345
一 科学仪器及其发展346
二 科学仪器延伸了人的感觉和思维器官348
三 科学仪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350
第四节 理论思维在观察实验中的作用352
一 观察和实验渗透理论352
二 理论思维对捕捉机遇的作用356
第十四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横断方法358
第一节 数学方法358
一 数学方法及其作用359
二 数学方法的运用363
三 数学方法的新发展366
第二节 信息方法369
一 信息论与信息方法369
二 信息方法的特点371
三 信息方法的作用373
第三节 控制论方法375
一 控制论与控制论方法376
二 反馈方法378
三 功能模拟方法380
四 黑箱方法382
第四节 系统方法384
一 系统论和系统方法384
二 系统方法的特点387
三 系统方法的作用和意义389
第十五章 科学抽象和科学理论394
第一节 科学抽象394
一 科学抽象的原则和进程394
二 科学概念398
三 理想化方法401
第二节 科学假说404
一 假说及其特点405
二 假说的形成406
三 假说向理论的转化412
第三节 科学理论415
一 科学理论及其特点415
二 科学理论的结构和功能417
三 科学理论的发展421
主要参考文献425
编后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