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21世纪的选择 中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沈国明主编 著
- 出版社: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ISBN:7220054076
- 出版时间:2001
- 标注页数:736页
- 文件大小:29MB
- 文件页数:763页
- 主题词:生态经济(学科: 可持续发展 学科: 研究 地点: 中国)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PDF下载
下载说明
21世纪的选择 中国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绪论3
第一章 生态经济问题的产生、发展及其研究3
第一节 生态经济问题及其时空分析3
一、什么是生态经济问题3
二、生态经济问题的时间分析4
三、生态经济问题的空间分析5
第二节 当代世界重大的生态经济问题7
一、人口问题8
二、资源问题11
三、环境问题13
四、发展问题15
第三节 生态经济问题的研究与社会行动17
一、国外的研究与社会行动17
二、国内的研究与社会行动22
第二章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途径29
第一节 生态经济学的三大基本范畴29
一、生态经济系统30
二、生态经济平衡31
三、生态经济效益34
第二节 生态经济系统的基本矛盾36
一、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的内涵和特点36
二、生态经济基本矛盾的表现39
三、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的产生和发展43
四、生态经济系统基本矛盾产生的原因47
第三节 解决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55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5
二、实施资源和能源替代战略,进行生态技术创新56
三、建立开放式经济系统,实现资源的地域优势互补57
四、实行产业和区域生态化,建立新的发展模式58
五、实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产业化与市场化的制度创新59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64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产生的思想背景64
第三章 划时代的发展思想--可持续发展64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66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69
一、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69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71
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72
四、人类发展观的重大革命74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77
一、《全球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77
二、《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78
三、《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主要特点79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进展80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82
一、重新思考国家的财富82
二、3R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规范86
三、从“用完就扔”社会到循环经济社会89
第四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案9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92
一、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接受92
二、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9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的必然选择97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97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98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00
第三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方案102
一、《中国21世纪议程》的内容104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特点105
三、《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实施107
第四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思路108
一、公正为本的发展理念109
二、三管齐下的生存国策110
三、节俭资源的经济体系112
四、绿色取向的科技能力113
五、共同运行的社会机制114
第二篇 资源的开发和保护119
第五章 人口问题与人力资源开发119
第一节 人口问题是生态经济问题中头等重要的问题120
一、人在生态经济系统中的地位120
二、人口问题与生态经济平衡的密切关系122
第二节 中国人口问题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124
一、人口数量现状和问题及其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124
二、人口素质现状和问题及其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127
三、人口结构现状和问题及其经济影响的动态分析131
一、坚持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135
第三节 中国人口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135
二、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开发人力资源139
三、有关人力资源结构优化的若干对策141
第六章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总论)149
第一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149
一、自然资源的内涵、类型与特性149
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是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154
第二节 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保护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157
一、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保护的现状特征157
二、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保护面临严峻挑战162
第三节 我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对策165
一、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165
二、优化自然资源配置,保证可持续性经济运行167
第七章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169
第一节 水资源概述169
第二节 陆地水资源及其合理开发利用171
一、陆地水资源的特点和问题171
二、陆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177
第三节 海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183
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183
二、海洋资源的保护186
一、土地资源的涵义192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涵义、特点及作用192
第八章 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利用192
二、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193
三、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94
第二节 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问题195
一、土地资源概况及其开发利用现状195
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98
第三节 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与对策207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207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209
第九章 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19
一、成矿条件与矿产资源潜力220
第一节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分析220
二、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222
三、目前中国矿产资源的储量形势225
四、下一世纪中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226
五、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229
第二节 我国矿产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233
一、进一步加强以找矿为中心的地质勘探工作233
二、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234
三、加强对低品位矿产的开发利用236
四、大力提高矿产资源两次利用率237
五、大力开发替代矿产品238
六、加大投入,努力提高科学技术水平239
七、建立科学管理体制,切实做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240
第十章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保护243
第一节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现状244
一、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涵义244
二、世界物种多样性概况248
三、中国生物多样性250
第三节 生物多样性资源的丧失与保护对策254
一、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趋势255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及其所面临的威胁257
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与对策258
四、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的进展与展望264
第十一章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建设267
第一节 保护森林资源的特殊重要意义268
一、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268
二、森林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271
第二节 中国森林资源的现状与特点275
一、中国森林资源现状275
二、中国森林资源特点279
三、中国森林资源破坏的严重状况283
第三节 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对策287
一、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287
二、21世纪世界林业发展的战略转移与林业经营模式290
三、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的探讨294
第十二章 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99
第一节 草地资源299
一、中国草地资源的类型和特点299
二、草地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304
第二节 中国草地生态经济现状分析306
一、草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306
二、草地生态经济现状和问题310
三、问题的症结分析316
一、草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322
二、草地生态经济结构模式322
第三节 草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322
三、草地资源保护的生态经济对策324
第十三章 能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327
第一节 中国能源的现状与问题分析327
一、能源的分类和结构327
二、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问题331
第二节 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37
一、加强能源开发规划与管理337
二、节能工程342
三、常规能源的清洁工程343
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344
一、生态旅游与一般旅游的异同352
第十四章 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352
第一节 生态旅游的特点与价值352
二、生态旅游的特殊价值354
三、生态旅游--21世纪的热点357
第二节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359
一、构成生态旅游的必要条件359
二、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进程361
三、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典型经验363
四、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364
第三节 旅游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保护367
一、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367
二、旅游区域发展中的生态保护372
三、政府、旅游企业、游客在生态保护中的作用374
第十五章 环境恶化与防灾减灾378
第一节 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的一个主要原因379
一、每况愈下的我国环境379
二、天、地、人生态系统不协调382
第二节 保护生态环境385
一、生态环境安全越来越重要385
二、可持续发展环境的保护对策387
第三节 防灾减灾390
一、灾害频频的神州大地391
二、防灾减灾的对策399
第三篇 城乡生态建设407
第十六章 生态城市建设407
第一节 中国城市现代化必须走生态城市建设之路407
一、什么是生态城市407
二、国内外城市现代化若干问题的生态经济分析408
三、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416
第二节 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则和对策417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417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途径和对策419
一、日本北九州市422
第三节 生态城市建设实例422
二、大连市423
三、上海市425
第十七章 生态工业建设427
第一节 生态工业建设的理论基石--产业生态学428
一、产业生态学的兴起428
二、产业生态学的概念和内涵429
三、工业系统演化的生态学分析431
第二节 生态工业建设的原则433
第三节 生态工业建设的实施策略434
一、实施清洁生产435
二、工业代谢分析439
三、环境生命周期评价440
四、生命周期成本核算442
五、产品系统生命周期设计443
六、展望新的产业革命445
第四节 大力发展环保产业446
一、环保产业的内涵和特点446
二、发展环保产业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作用448
三、中国环保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450
第十八章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454
第一节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454
一、垃圾质量:高速增长,成分变化454
二、垃圾处理:混合收集,填埋为主458
三、垃圾危机:占地围城,污染严重460
第二节 世界垃圾革命的新趋势462
一、垃圾危机引发的垃圾革命462
二、垃圾革命的发展趋势466
第三节 中国走出垃圾围城困境之路471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化被动为主动472
二、改革管理体制,走政事分开,事业企业化、产业化、市场化的道路473
三、依法管理,完善城市垃圾管理的法规体系474
四、加强部门协调,制定有关经济政策,促进垃圾产业发展475
五、抓住两头,促进全过程实行“三化”477
七、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环卫意识478
六、研究、开发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处理技术体系478
第十九章 生态农业的建设481
第一节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481
一、持续农业是现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481
二、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485
三、中国生态农业与国外持续农业的异同488
四、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492
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试点的经验497
一、试点的基本情况497
二、试点的基本特点500
三、试点的主要经验501
第三节 生态农业建设的前景504
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大生态农业体系505
二、实现环境和农业的协调持续发展506
三、全面增强农业发展的综合实力507
四、发展绿色食品,实现“三效益”统一508
第二十章 生态农业县建设510
第一节 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主要内容510
一、中国生态农业县的生态结构建设511
二、中国生态农业县的经济结构建设514
三、中国生态农业县的技术结构建设515
四、中国生态农业县的主体结构与基础结构的建设517
一、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经验519
第二节 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经验和发展前景519
二、中国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发展前景--农业生态工程537
第二十一章 城乡生态经济一体化544
第一节 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回顾与现状545
一、历史的回顾545
二、现状547
第二节 城乡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特征549
一、经济特征549
二、生态特征550
三、城乡生态经济特征551
一、走乡村城市化和都市农业的道路555
第三节 城乡复合生态经济发展的道路和建设对策555
二、城乡复合生态经济系统的保护与建设对策557
第四节 小城镇生态经济系统的建设561
一、小城镇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载体561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经济分析和对策563
第四篇 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证571
第二十二章 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保证571
第一节 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经济体制571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可持续发展的体制保证571
二、有效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573
三、制订和实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578
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581
第二节 建立综合的经济与环境核算体系581
二、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584
三、建立我国新的国民经济指标体系587
第三节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机制和融资渠道591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591
二、投资来源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593
三、利用外资必须有利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594
第二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支撑597
第一节 科技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597
一、科学技术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597
二、科学技术在保护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中的先导地位601
一、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学科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604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的科学体系604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体系605
第三节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612
一、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发展趋势612
二、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技术体系614
第四节 对“我国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618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科技进步所面临的挑战618
二、促进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621
第二十四章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撑628
一、现有人才状况不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629
第一节 教育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保证629
二、可持续发展呼唤具有高素质的人才632
第二节 教育是确立和传播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手段636
一、教育在确立和传播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地位636
二、教育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638
三、教育功能与可持续发展观的传播641
第三节 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靠教育本身的改革创新643
一、坚决摒弃应试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644
二、调整教育结构层次,适应形势发展需要646
三、深化体制改革,增强教育活力647
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推进开放型教育方法649
第二十五章 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651
第一节 进入工业化社会后法律作用的扩展651
一、环境、资源基本法的出现651
二、立法领域进一步扩大654
第二节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现状656
一、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体系初步形成656
二、可持续发展立法任重道远659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法律的实施661
一、法律实施是实现法律价值的途径661
二、法律实施的现状663
三、环境纠纷的处理和责任的追究666
第四节 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国际合作669
一、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活动669
二、围绕环境与发展的国际合作与斗争671
三、国际环境侵权的责任672
第二十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化建设674
第一节 生态文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明智选择674
一、人类当前的困境实质是一种文化危机674
二、社会文化对于自然生态有着巨大的反作用676
第二节 生态文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相关理论678
一、生态文化是工业文化的进步678
二、生态文明--21世纪的主旋律681
三、人类对于生态文化认识逐步深化的过程683
第三节 关于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实际问题688
一、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差距688
二、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其措施691
第二十七章 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696
第一节 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呼唤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697
一、世界重大环境污染事故频仍,并有向广度,重度发展的趋势697
二、生态环境危机的影响和解决途径的全球性699
第二节 国际合作的自然基础和社会有利条件701
一、国际合作的自然基础701
二、国际环境合作的经济社会因素702
三、国际舆论和民间组织对国际合作的有力推动703
四、为履行世界环发大会义务,各国在积极行动705
第三节 国际环境合作中的矛盾和障碍707
一、在环境与发展、环境责任问题上的矛盾和对立707
二、在国家主权等问题上南北对峙,争论激烈710
第四节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国际合作的基本立场和态度713
一、积极行动,履行国际义务713
二、坚持原则立场,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干涉内政714
三、加强国际合作,反对西方的“环境外交”,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716
主要参考文献720
后记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