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十七编 第32册 道易惟器——宋以来宫调理论变迁及与音乐实践关系研究(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王明孙主编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7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31MB
- 文件页数:177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古代历史文化研究辑刊 十七编 第32册 道易惟器——宋以来宫调理论变迁及与音乐实践关系研究(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册1
序:漫谈音乐学理论与实践的密切联系1
绪论1
第一章 唐宋俗乐宫调理论的实践基础与基本特徵15
第一节 唐宋俗乐二十八调的管色实践基础16
一、管色有「一定之音」使其成为宫调应律乐器首选18
二、俗乐二十八调用音与管色谱字一致22
三、管色应律指法为二十八调呈现提供技术保障25
第二节 从「敦煌乐谱」及其它唐乐古谱译解看俗乐二十八调理论的若干问题33
一、「七宫」还是「四宫」34
二、敦煌乐谱中的「角调」音阶及其应用43
三、唐宋俗乐二十八调的音阶形式51
四、对俗乐二十八调宫调属性的初步总结59
第二章 唐宋俗乐二十八调及八十四调旋宫结构的历史渊源63
第一节 上古至西周若干出土乐器的音列组合64
一、远古与商代吹奏乐器常见「二器并用」现象64
二、西周晚期中义锺、柞锺组合的旋宫实践推测67
第二节 曾侯乙墓乐器的「阴阳旋宫」实践70
一、曾侯乙墓编磬、双篪与双箫的音律结构71
二、曾侯乙墓编磬、双篪与双箫音列组合的共性分析75
三、曾侯乙编锺上层钮锺编列及其与中、下层甬锺音列的关系78
四、曾侯乙墓应律乐器的整体「阴阳旋宫」思维83
第三节 汉以来「阴阳旋宫」实践及其对唐宋俗乐调结构的影响84
一、马王堆汉墓出土瑟与双笛的旋宫实践85
二、「阴阳旋宫」理念对唐宋宫调理论的影响90
三、「阴阳旋宫」乐学理念的传统哲学基础100
第三章 俗乐宫调理论在两宋时代的存续与变迁103
第一节 从管色乐器的宫调内涵看两宋俗乐调名脱落106
一、历史追溯:王麻奴、尉迟青斗乐的宫调内涵106
二、宋代俗乐调名的脱落与实际应用110
第二节 两宋俗乐宫调的音高变迁与音阶并用119
一、音高标准变迁及其对俗乐宫调结构的影响119
二、两宋俗乐宫调的音阶变迁与并用126
第三节 俗乐宫调在「白石道人歌曲」等宋代词乐编创中的应用132
一、姜白石词乐创作概况134
二、「白石道人歌曲」的字谱、宫调与音阶应用137
三、《乐府混成集》残谱的宫调问题152
中册159
第四章 《瑟谱·诗新谱》及元杂剧的宫调分布与应用159
第一节 熊朋来《瑟谱·诗新谱》的宫调应用特点160
一、熊朋来编订《瑟谱》的基本意图161
二、《瑟谱》定律与上古瑟律有天渊之别164
三、《瑟谱·诗新谱》宫调体系非属唐宋俗乐二十八调系统168
四、《瑟谱·诗新谱》的宫调运用和创腔原则177
第二节 存见元杂剧折(出)乐谱宫调的分布与应用188
第五章 元杂剧宫调的实践基础及外来文化对传统音阶结构的影响203
第一节 元杂剧宫调的实践基础与乐学内涵204
一、元杂剧宫调的管色实践基础207
二、七均传统在元杂剧宫调的留存及其与工尺七调的关系212
三、元杂剧各折(出)宫调的调高连接与调性布局225
四、元杂剧宫调煞声内涵的延续与转化231
第二节 宋元以来外来音乐文化对传统音阶结构的影响——以伊斯兰音乐传播对「变体燕乐音阶」的影响为例241
一、「变体燕乐音阶」源流及其与伊斯兰音乐传播244
二、北方「清羽」音级游移与伊斯兰信仰分布的关系252
三、伊斯兰音乐影响宋元以来音律形态与宫调结构的可能性探讨260
第六章 明代工尺唱名与调名体系的应用特徵269
第一节 明代音乐图谱折射出的工尺唱名体系特徵270
一、宋代以「合」为调首的固定工尺唱名在明代的遗存271
二、明代以「尺」为调首的固定工尺唱名传统278
第二节 正宫调工尺调名系统及其在明代音乐实践中的应用289
一、关于正宫调(五字调)翻调系统的理论总结289
二、工尺字调定位尺——正宫调工尺调名体系实践应用的物证300
第三节 唐宋俗乐宫调在《魏氏乐谱》中的遗留与运用311
一、《魏氏乐谱》的谱字形式与乐器基础312
二、《魏氏乐谱》的宫调应用与借调记谱320
下册337
第七章 清代工尺唱名与调名体系的变迁与发展337
第一节 明清戏曲传承与转型中工尺谱的作用及首调唱名法的普遍应用338
一、工尺谱在明代戏曲创腔机制中的地位与作用339
二、明清戏曲传承机制变迁对工尺谱运用及唱名体系的影响348
第二节 工尺七调系统的丰富发展与多类型并存366
一、工尺七调系统的确立——以正宫调为基础的调名体系及其讹变369
二、工尺七调系统的演化之一——以小工调为基础的调名体系及其讹变373
三、工尺七调系统的演化之二——以乙字调为基础的调名体系及其讹变380
第三节 冀东唢呐与智化寺京音乐的宫调内涵与历史渊源387
一、冀东唢呐七调的乐学内涵与历史渊源388
二、智化寺京音乐四调逻辑结构及其与二十八调的对应关系394
三、明代工尺七调系统在智化寺京音乐中的体现403
结论413
附录423
Ⅰ、曾侯乙墓出土双篪的筒音音高分析425
Ⅱ、《瑟谱·诗新谱》解译示例429
Ⅲ、存见元杂剧折(出)乐谱宫调与曲牌运用情况统计表455
Ⅳ、现存元杂剧各折(出)宫调应用统计表471
Ⅴ、《魏氏乐谱》译解479
Ⅵ、图片、表格、谱例目录517
参考文献523
后记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