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未知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110MB
  • 文件页数:346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 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1

二 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5

三 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与方法8

第一章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3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3

一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13

二 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15

三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9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23

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实践中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23

二 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贡献25

三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28

第二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与长期性3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命运的科学论断31

一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31

二 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和社会主义的创建者35

三 资本主义的灭亡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37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总趋势39

一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9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不能改变其必然灭亡的总趋势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44

一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长期曲折的44

二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是由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和地位决定的46

三 20世纪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47

第三章 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5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51

一 过渡时期的含义51

二 过渡时期的必要性53

三 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55

第二节 中国由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58

一 中国革命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只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58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我国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条件6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63

一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63

二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65

三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规律的68

第四章 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7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观点72

一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72

二 列宁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74

三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特征的理论概括7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80

一 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历史回顾80

二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83

三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思想的重要意义85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88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88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依据91

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93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97

第一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97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97

二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99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依据和历史地位102

第二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04

一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104

二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106

第三节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108

一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中国就大有希望108

二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应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110

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与经济体制改革112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2

一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改革的社会112

二 改革是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15

三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117

第二节 在改革中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制度119

一 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其他经济成分的适当发展119

二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多种分配形式存在122

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5

第三节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128

一 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要求128

二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30

三 认真贯彻十四大精神,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31

第七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1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34

一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大机器工业134

二 建设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136

三 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39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142

一 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142

二 九十年代的宏伟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144

第三节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47

一 加快经济发展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148

二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机遇150

三 加快我国经济发展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51

第八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坚持“两手抓”的方针154

第一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154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文明的主要理论观点154

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156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158

第二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和指导方针159

一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与基本内容160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方针164

第三节 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两手都要硬168

一 “两个文明一起抓”是我们党的基本方针168

二 “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理论依据169

三 坚持“两手抓”,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72

第九章 人民民主专政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75

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75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观点175

二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178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基本职能180

一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180

二 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职能184

三 人民民主专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186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89

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89

二 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2

第十章 民主政治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195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195

一 民主是具有鲜明阶级性的政治范畴和历史范畴195

二 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联系和本质区别197

第二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和本质200

一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200

二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202

三 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203

第三节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206

一 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206

二 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208

三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地进行211

第十一章 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213

第一节 统一战线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性213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主要理论观点213

二 统一战线是夺取我国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216

三 统一战线仍然是我国新时期的一大法宝218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任务和基本方针220

一 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220

二 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任务222

三 我国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方针225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26

一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226

二 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作用229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与宗教23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232

一 民族和民族问题232

二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内容和实质234

三 社会主义国家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意义235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政策237

一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237

二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239

三 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241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的宗教问题244

一 宗教的产生及本质244

二 社会主义时期仍然存在宗教问题246

三 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248

第十三章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252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及其依据252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252

二 “一国两制”构想的依据254

第二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257

一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257

二 “一国两制”的内涵是一个国家中存在性质不同的两种制度258

三 “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259

四 “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261

第三节 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和平统一262

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262

二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264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与对外政策267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国际环境267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67

二 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朝多极化发展270

三 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7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275

一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的原则275

二 独立自主的原则278

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80

四 建立和发展各国政党友好关系的原则282

第三节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84

一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284

二 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286

三 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287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2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290

一 共产党是领导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核心力量290

二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293

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29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298

一 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事业298

二 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299

三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时期的工农联盟305

第三节 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307

一 加强党的建设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迫切要求307

二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309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与发展趋势3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历史回顾313

一 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313

二 社会主义在20世纪取得的伟大成就315

三 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低潮317

第二节 展望社会主义320

一 当代社会主义面临的挑战320

二 当代社会主义正处在大发展的前夜322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最终目际324

一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324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326

三 为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328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