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首都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首都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
  • 刘学敏等著 著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0
  • 标注页数:397页
  • 文件大小:70MB
  • 文件页数:41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首都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1章“首都区”——全新的区域发展思路1

1.1现有各种思路和规划的局限性1

1.1.1“环渤海”——地理上的错觉1

1.1.2“大北京”思路的局限4

1.1.3 既有城市规划的缺憾7

1.2京津冀与晋陕蒙的经济和生态联系11

1.2.1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经济腹地11

1.2.2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能源保障13

1.2.3晋陕蒙是京津冀发展的生态屏障17

1.3“首都区”建设的基础21

1.3.1“首都区”的基本含义21

1.3.2“首都区”的功能分区22

1.3.3构建“首都区”的基础26

参考文献27

第2章“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29

2.1“首都区”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和产业合作的基础29

2.1.1“首都区”发展的区域经济背景29

2.1.2“首都区”产业合作的基础31

2.2“首都区”产业合作发展状况38

2.2.1京津冀与晋陕蒙资源要素流转的经济合作39

2.2.2“首都区”京津冀地区空间范围的产业转移41

2.2.3“首都区”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程度不断提高43

2.2.4“首都区”京津冀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逐步实现共享44

2.3“首都区”产业合作发展存在的问题45

2.3.1晋陕蒙与京津冀产业合作单一45

2.3.2京津冀产业同构依然严重45

2.3.3区域研发能力不足产业创新带动作用有限47

2.3.4产业集群发展滞后产业融合能力较弱49

2.3.5区域空间产业融合重点地区选择缺失51

2.4“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机理分析51

2.4.1产业空间再造机理52

2.4.2产业空间再造基础53

2.4.3产业空间再造的方式54

2.5促进“首都区”产业空间再造的举措55

2.5.1把握“首都区”产业集群发展所处的阶段55

2.5.2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促进产业空间调整56

2.5.3产业空间再造的突破口57

2.5.4按照共享资源提供递进的逻辑发挥地方政府作用58

2.5.5从整体区域出发谋划首都区未来产业空间布局60

参考文献61

第3章“首都区”聚集与扩散效应分析63

3.1现有贫困城市和贫困带问题63

3.1.1京津冀的聚集与扩散63

3.1.2环京津贫困带的特点64

3.1.3环京津贫困城市及贫困问题原因66

3.1.4贫困带对京津可持续发展的影响72

3.2京津发展与生态保障问题74

3.2.1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然物质基础74

3.2.2京津地区的生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75

3.2.3生态安全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76

3.2.4京津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障78

3.3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关系的协调79

3.3.1简要的理论回顾79

3.3.2京津的聚集效应分析80

3.3.3京津地区的扩散效应分析84

3.3.4聚集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协调发展86

3.4生态补偿问题88

3.4.1生态补偿的必要性89

3.4.2生态补偿与其影响因素90

3.4.3生态补偿的可行性措施93

3.5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融合的问题96

3.5.1生态建设对产业发展的要求96

3.5.2京津及其周边地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布局98

3.6产业发展对贫困带的带动作用102

3.6.1京津地区产业发展的特点103

3.6.2京津地区产业协调发展的规划与策略105

参考文献106

第4章“首都区”城市群结构特点与功能定位109

4.1“首都区”城市群发展概况109

4.1.1国内三大城市群比较109

4.1.2“首都区”城市群现状与动态变化111

4.1.3“首都区”各城市概况114

4.2“首都区”城市群空间格局121

4.2.1“首都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分析121

4.2.2“首都区”城市群空间格局特点与存在的问题127

4.3“首都区”城市群功能定位130

4.3.1“首都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展望130

4.3.2“首都区”城市群功能定位132

参考文献137

第5章“首都区”内各区域交通和物质流分析139

5.1“首都区”综合交通格局139

5.1.1“首都区”各类交通基础139

5.1.2首都区交通联系现状148

5.2“首都区”交通承载力分析150

5.2.1“首都区”的产业基础150

5.2.2“首都区”交通流分析152

5.3“首都区”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154

5.3.1物质流分析理论基础154

5.3.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156

5.3.3“首都区”物质流现状分析161

参考文献164

第6章“首都区”能源流动分析166

6.1“首都区”石油流动分析166

6.1.1京津冀地区石油需求分析166

6.1.2京津冀地区石油供给分析174

6.1.3主要油源地——陕西省的石油供给能力分析180

6.2“首都区”煤炭流动分析184

6.2.1京津冀地区煤炭需求分析184

6.2.2京津冀地区煤炭供给分析189

6.2.3主要煤炭来源地——晋蒙两地供给能力分析192

6.3“首都区”天然气流动分析197

6.3.1京津冀地区天然气需求197

6.3.2京津冀地区天然气供给200

6.3.3主要气源地——长庆气区供给能力分析201

6.4优化“首都区”能源供求平衡的对策202

6.4.1“首都区”石油供求平衡分析203

6.4.2“首都区”煤炭供求平衡分析204

6.4.3“首都区”天然气供求平衡分析204

6.4.4优化“首都区”能源平衡的对策205

参考文献207

第7章“首都区”生态环境分析208

7.1“首都区”的生态背景208

7.1.1地形地貌特征208

7.1.2气候特征208

7.1.3植被和土壤分布209

7.2“首都区”的水资源209

7.2.1海河水系与“首都区”水资源格局209

7.2.2“首都区”水环境问题217

7.3“京津风沙源”治理220

7.3.1“首都区”的沙尘暴220

7.3.2京津风沙源区220

7.3.3“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生态效益223

7.4“首都区”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228

参考文献229

第8章 晋陕蒙宁能源开发对“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作用231

8.1晋陕蒙宁能矿资源特征231

8.1.1研究区域界定231

8.1.2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分布地理地质特征232

8.1.3晋陕蒙宁能源资源自然属性233

8.1.4能源资源产业属性234

8.1.5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特征235

8.2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36

8.2.1建设能源化工基地的资源基础236

8.2.2煤炭基地建设239

8.2.3油气田开发和建设242

8.2.4能源化工基地建设243

8.2.5能源资源开发和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取得重大成就245

8.3晋陕蒙宁能源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案例分析246

8.3.1资源开发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以鄂尔多斯市为例246

8.3.2资源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以榆林市为例253

8.4能源开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254

8.4.1国家西煤东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化工原料基地254

8.4.2京津冀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能源支撑255

8.5能源开发对“首都区”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261

8.5.1能源资源开发的负面影响261

8.5.2能矿资源开发中的主要矛盾分析262

8.5.3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263

8.6高效科学开发能源资源,实现“首都区”可持续发展265

8.6.1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65

8.6.2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266

参考文献268

第9章 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发展的带动270

9.1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270

9.1.1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270

9.1.2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274

9.2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城市空间扩展的带动作用278

9.2.1促进了北京的星状扩展278

9.2.2加速了北京产业发展轴线的战略转移279

9.2.3促进了“首都区”向多中心格局发展279

9.2.4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280

9.3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的技术扩散281

9.3.1技术交易281

9.3.2信息流动283

9.3.3人员流动284

9.4中关村科技园区对“首都区”的产业扩散285

9.4.1中关村科技园区产业扩散的原因286

9.4.2产业扩散分析287

9.4.3总部经济战略288

9.4.4创新战略联盟289

9.5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问题与未来290

9.5.1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的主要经验290

9.5.2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面临的问题291

9.5.3中关村科技园区未来发展探讨294

参考文献298

第10章 滨海新区对“首都区”发展的带动300

10.1滨海新区在“首都区”中的定位300

10.1.1滨海新区发展现状300

10.1.2滨海新区发展优势302

10.1.3滨海新区功能定位304

10.2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效应310

10.2.1金融改革和创新311

10.2.2企业改革和科技改革创新313

10.2.3涉外经济体制改革315

10.2.4土地管理改革和农村体制改革317

10.3滨海新区在“首都区”中的联动效应319

10.3.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促进“首都区”经济增长319

10.3.2功能区互补,协调发展321

10.3.3滨海新区产业互动分析324

10.3.4滨海新区的资源整合作用326

10.4滨海新区发展的前景展望327

10.4.1生态滨海新区327

10.4.2滨海新区新城展望327

10.4.3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调整预测328

10.4.4 滨海新区成“首都区”经济增长极330

参考文献332

第11章 国外“首都区”建设的经验与借鉴334

11.1国际视野下的“首都区”建设334

11.1.1世界主要“首都区”都市圈334

11.1.2国外“首都区”规划体系建设特点335

11.1.3国外“首都区”建设和发展的共同特点336

11.2伦敦“首都区”的建设与借鉴337

11.2.1地理位置与地域结构337

11.2.2大伦敦区域发展战略规划339

11.2.3经验借鉴与启示341

11.3大巴黎区的建设与借鉴342

11.3.1地理位置与地域结构342

11.3.2巴黎大区规划342

11.3.3经验与启示347

11.4东京都市圈的建设与借鉴349

11.4.1东京都市圈的地域组成349

11.4.2大东京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350

11.4.3日本首都圈建设的基本经验352

11.4.4日本首都圈建设的经验对“首都区”建设的启示353

11.5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规划及借鉴354

11.5.1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规划的基本内容354

11.5.2柏林—勃兰登堡大都市区规划的经验与启示356

11.6美国大都市区规划发展及借鉴357

11.6.1美国纽约大都市地区概况357

11.6.2纽约大都市区规划发展359

11.6.3美国纽约大都市区的拓展——Bos- Wash大都市带362

11.6.4美国纽约大都市区发展经验和对“首都区”建设的启示365

11.7国际“首都区”及大都市区规划发展的综合分析与借鉴367

11.7.1大都市区规划发展的综合特点367

11.7.2对我国“首都区”规划和建设的借鉴369

参考文献370

第12章“首都区”建设:历程、思路和政策372

12.1“首都区”区域合作的历程分析372

12.1.1“首都区”合作发展的简要历程372

12.1.2“首都区”区域合作的主要内容和特征375

12.1.3“首都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78

12.2 国内外经验和“首都区”发展思路380

12.2.1国内外区域合作发展的启示380

12.2.2“首都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382

12.2.3“首都区”建设的重点和步骤383

12.3促进“首都区”发展的主要政策385

12.3.1加快制度对接的政策385

12.3.2制订“首都区”发展的规划387

12.3.3缓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的政策389

12.3.4促进产业分工和集群发展的政策392

12.5促进环境生态保护一体化的政策395

参考文献39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