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职官管理史稿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国职官管理史稿
  • 代继华 谭力 粟时勇著 著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1994
  • 标注页数:1294页
  • 文件大小:306MB
  • 文件页数:1308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职官管理史稿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先秦的职官管理20

第一节 夏商西周官制的起源与发展20

一 夏朝官制20

二 商朝官制23

三 西周宗法制、分封制与政权建设26

四 西周官制28

第二节 夏商西周职官管理的雏形32

一 国王的管理权威33

二 对封国的管理34

三 世官制与贡士36

四 职官的培养、识别、选择、任用与更新38

五 考绩、监控与惩处42

六 爵命等级与特权46

第三节 春秋战国官制47

一 春秋官制48

二 战国官制50

三 楚国官制61

第四节 春秋战国过渡时期的职官管理63

一 私学、士与后备官员队伍的形成63

二 春秋战国的职官管理思想66

三 职官的选拔71

四 职官的任免79

五 职官的考课与上计82

六 职官的监察84

七 等级、特权与俸禄87

第二章 秦汉的职官管理97

第一节 秦朝的职官管理97

一 封建官制的确立97

二 秦职官管理重法的特点101

三 职官的选拔103

四 职官的任用106

五 职官的考核108

六 监察制度的建立112

七 官阶、俸禄与特权116

第二节 汉朝官制118

一 中央官制118

二 地方官制130

第三节 职官的选拔137

一 学校与职官的培养137

二 选拔标准的建立142

三 以察举征辟为主的选拔途径143

四 其他选拔方式156

第四节 职官的任免164

一 合理任用的重要性164

二 分级任用与有关任用的限制条款165

三 选任迁调程序169

四 任官凭证与任期171

五 任用类型175

六 免官及其他惩处形式180

第五节 职官的考课182

一 考课内容和标准183

二 考课方式183

三 上计制度185

四 汉朝考课的基本经验189

第六节 职官的监察191

一 中央监察系统与职权192

二 地方监察系统与职权199

三 吏治与监察206

第七节 等级、特权与律禄212

一 等级212

二 特权214

三 俸禄216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职官管理221

第一节 门阀士族的兴起与职官管理的变化221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的官制223

一 三国官制223

二 晋朝官制230

三 南朝官制233

四 北朝官制236

第三节 职官的选拔240

一 贤能标准的隐退240

二 学校教育与选拔242

三 九品中正制246

四 形式多样的入仕途径254

五 察举与考试260

第四节 职官的任免263

一 分级任用与任用的有关限制条款263

二 任用程序276

三 任官凭证与任期276

四 任用类型280

五 免官及其他惩处形式285

六 魏晋南北朝任用弊端289

第五节 职官的考课293

一 魏晋南朝的考课293

二 北朝的考课295

三 考课方式与奖惩300

四 魏晋南北朝考课经验教训302

第六节 职官的监察305

一 魏晋南北朝的监察机构305

二 监察官员的选任与临时性监察官员的设置307

三 监察法规与方式311

四 监察实践与废弛315

第七节 等级、特权与俸禄323

一 等级323

二 特权333

三 俸禄338

第四章 隋唐五代的职官管理345

第一节 隋朝的职官管理345

一 隋朝官制345

二 职官的选拔349

三 职官的任免352

四 职官的考课356

五 职官的监察357

六 品阶勋爵、特权与俸禄359

第二节 唐朝官制363

一 中央官制363

二 地方官制369

第三节 职官的选拔374

一 科举制度374

二 其他仕途388

第四节 职官的任免395

一 分级任用与有关任用的限制条款395

二 流内品官的举荐400

三 选任程序403

四 任官凭证406

五 任用类型408

六 免官及其他惩处形式413

七 唐朝任用特色及弊端417

第五节 职官的考课423

一 考课主管机构、职权及程序423

二 考课标准的确立426

三 考课实践及不足429

第六节 职官的监察437

一 御史台的完善437

二 御史的选任与升迁439

三 监察机构的职权442

四 地方监察制度447

五 唐朝监察经验及监察的废坏450

第七节 品阶勋爵、特权与俸禄456

一 品阶勋爵456

二 特权463

三 俸禄468

第八节 五代职官管理480

一 五代官制480

二 职官的选拔483

三 职官的任免487

四 职官的考课504

五 职官的监察504

六 特权与俸禄509

第九节 先秦至唐五代的退休与给假制512

一 退休512

二 给假516

第五章 宋朝的职官管理523

第一节 宋朝官制523

一 中央官制523

二 地方官制530

第二节 职官的选拔534

一 科举入仕534

二 其他仕途554

第三节 职官的任免560

一 分级任用与有关任用的限制条款560

二 任用凭证与任期573

三 任用的失误575

四 任用的类型578

五 免官及其他惩处形式584

第四节 职官的考课586

一 考课机构586

二 考课内容588

三 考课实践及不足593

第五节 职官的监察600

一 台谏机构的设置600

二 台谏官员的选任602

三 台谏机构的职权608

四 地方监察制度615

五 监察实践619

第六节 品阶勋爵、特权与俸禄630

一 品阶勋爵630

二 特权633

三 俸禄637

第六章 辽金元的职官管理651

第一节 辽金元官制651

一 辽朝官制651

二 金朝官制654

三 元朝官制657

四 西夏官制662

第二节 职官的选拔665

一 辽夏职官选拔概况665

二 金朝职官的选拔668

三 元朝的职官选拔675

第三节 职官的任免689

一 分级任用与有关任用的限制条款689

二 任用凭证、赴任规定与任期698

三 任用类型700

四 免官及其他惩处形式708

五 元朝任用的两大弊端710

第四节 职官的考课712

一 辽金的职官考课712

二 元的职官考课715

第五节 职官的监察718

一 辽金元监察机构的设置718

二 监察职掌与法规723

三 监察实践732

四 金元监察不力和吏治腐败738

第六节 品阶勋爵、特权与俸禄743

一 品阶勋爵743

二 特权748

三 俸禄751

第七章 明朝的职官管理759

第一节 明朝官制759

一 中央官制759

二 地方官制768

第二节 职官的选拔773

一 科举入仕773

二 学校与国子生入仕782

三 其他仕途787

第三节 职宫的任免794

一 分级任用与有关任用的限制条款794

二 选任迁调程序802

三 任用凭证、上任规定与任期807

四 明朝任用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因素812

五 任用类型818

六 免官及其他惩处形式821

第四节 职官的考课826

一 考满之法826

二 考察之法831

三 考课的偏颇与废弛837

第五节 职官的监察842

一 监察机构及职掌842

二 监察官员的选任、考核与升黜850

三 调控监察行为的诸措施854

四 明朝监察失效的原因858

第六节 品阶勋爵、特权与俸禄864

一 品阶勋爵864

二 特权866

三 俸禄872

第八章 清朝的职官管理881

第一节 清朝官制881

一 清入关前的行政机构881

二 清朝官制882

三 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与管理888

第二节 职官的选拔888

一 科举考试889

二 其他仕途899

第三节 职官的任免908

一 分级任用与有关任用的限制条款908

二 选任迁调程序915

三 任用凭证与上离任规定925

四 任用类型927

五 免官及其他惩处形式935

第四节 职官的考课941

一 考课机构941

二 考课标准的建立及实施规定943

三 专官考课947

四 考课与奖惩950

五 考课作用渐失953

第五节 职官的监察954

一 监察机构及其职掌954

二 监察官员的选任、考核与奖惩959

三 调控监察行为的诸措施963

四 监察的废坏964

第六节 品阶勋爵、特权与俸禄967

一 品阶勋爵967

二 特权971

三 俸禄975

第七节 宋至清前期的退休与给假制981

一 退休981

二 给假984

第九章 晚清职官管理的变革990

第一节 中央行政机构的变革990

一 内政机构和职官设置的新变化990

二 外交事务机构及职官设置的新情况995

三 新设负责内政的机构和职官1001

四 负责军事事务的机构1012

第二节 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1015

一 警政机构与职官设置1015

二 司法机构与职官设置1017

三 管理实业的机构与职官1020

四 办理对外交涉的机构与职官1022

五 军政管理机构及其职官1022

六 实行立宪的机构及职官1023

七 地方自治的管理机构与职官1025

八 办理调查、财务的机构与职官1027

第三节 改设的地方机构及职官1028

一 学务机构与职官的改设1028

二 盐务官制的改革1031

三 地方税关—“洋关”的设置1033

第四节 晚清职官选任的新思想1034

一 龚自珍、魏源等人对科举制的抨击1034

二 洋务派培养新式人才的思想1036

三 维新派关于人才选任的新思想1038

第五节 培养人才的新方式1042

一 新式学堂的建立及其特点1042

二 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1045

三 留学制度1050

第六节 官吏任用的新特点1055

一 新式学堂学生的任用1055

二 归国留学生的任用1057

三 洋员的聘任1059

四 对科举出身者的善后处理1062

第十章 北洋政府的职官管理1065

第一节 北洋政府的中央机构与职官设置1065

一 立法机构与国家元首1065

二 行政机构与职官1075

三 中央其它机构与职官1081

第二节 地方机构与职官设置1087

一 地方立法机关与职官1087

二 地方行政机构与职官1089

三 地方行政办事机构与职官1094

四 地方军政机关与职官1096

五 地方司法机构与职官1097

第三节 职官的教育培养1100

一 教育宗旨和教育行政组织1100

二 学制的改革与变更1106

三 出国留学制度1107

第四节 职官的选拔1110

一 选拔制度及其特点1110

二 选拔机构1115

三 选拔实践1118

第五节 职官等级与任用1124

一 职官的等级1124

二 职官的任用1126

第六节 职官的纪律、监察及奖惩1134

一 纪律和权利1134

二 监察与纠弹1137

三 奖励与惩戒1140

第七节 职官的薪俸与抚恤1144

一 薪俸1144

二 抚恤1149

第十一章 国民政府的职官管理1151

第一节 国民政府中央机构与职官设置1151

一 中央政府首脑1151

二 五院及其机构1157

第二节 地方政府机构与职官设置1161

一 省级行政机构与职官1161

二 省以下行政机构和职官1167

第三节 职官的选拔1172

一 考试选拔的早期筹划1172

二 选拔的过渡形式1174

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考试选拔1176

四 非考试选拔途径1183

第四节 职官的任用1189

一 公务人员的职位分类1189

二 铨叙机构的设置及其权限1191

三 公务员任用的资格要求1194

四 公务员任用的基本形式1203

五 外籍人员的聘任1212

六 聘派人员的任用与管理1213

七 试署与实授1215

八 公务员的内外调任1217

第五节 公务员的训练1219

一 训练的理论与机构1219

二 训练、进修与考察1224

三 训练的特殊规定1227

第六节 公务员的考绩1232

一 考绩制的演变发展1232

二 考绩的主要方法及其组织1235

三 考绩的特殊规定1237

四 考绩的补充1242

第七节 公务员的奖惩1244

一 奖惩的主体形式1244

二 奖惩的特殊规定1251

三 奖惩的单项规定1257

第八节 公务员的纪律、监察与保障1259

一 纪律1259

二 监察1262

三 保障1266

第九节 级俸、福利与退休1268

一 级俸的基本形式1268

二 级俸的特殊规定1276

三 福利1282

四 退休1288

后记1294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