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25/30219841.jpg)
- 韩贵清,李佃贵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ISBN:7810712225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327页
- 文件大小:18MB
- 文件页数:341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一、中国医药学发展概况1
(一)中国医药学起源1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1
二、中医学的学科性质4
(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4
(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5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5
(一)整体观念5
(二)辨证论治7
(三)恒动观念7
四、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8
(一)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8
(二)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8
(三)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8
(四)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框架支撑8
五、中西医学之比较9
(一)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9
(二)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社会政治背景9
(三)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9
(四)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10
上篇 基础理论15
第一章 阴阳、五行、精气学说15
第一节 阴阳学说15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15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6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16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16
(三)阴阳的消长平衡16
(四)阴阳的互相转化17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7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17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17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18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18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18
第二节 五行学说19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19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19
(一)五行的特性19
(二)对事物的五行分类19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20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1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21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22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23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23
第三节 精气学说24
一、精气的基本概念24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4
(一)精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元素24
(二)气化理论24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5
(一)说明人体的基本构成25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25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25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6
第四节 阴阳、五行、精气三学说的相互关系27
第二章 藏象29
第一节 藏象概述29
第二节 脏腑29
一、五脏29
(一)心29
[附]心包络30
(二)肺30
(三)脾32
(四)肝33
(五)肾34
[附]命门36
二、六腑37
(一)胆37
(二)胃37
(三)小肠38
(四)大肠38
(五)膀胱38
(六)三焦38
三、奇恒之府39
(一)脑39
(二)女子胞39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4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40
(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42
(三)腑与腑之间的关系43
第三节 精、气、血、津液、神43
一、精43
二、气43
(一)气的生成与运动44
(二)气的功能44
(三)气的分布与分类44
三、血45
(一)血的生成45
(二)血的功能46
(三)血的循行46
四、津液46
(一)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46
(二)津液的功能46
五、神47
(一)神的形成47
(二)神的作用47
六、精、气、血、津液、神的相互关系47
(一)气与血的关系47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47
(三)血与津液的关系48
(四)精与气、血的关系48
(五)神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48
第三章 经络49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及组成49
一、经络的概念49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49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49
(一)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49
(二)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50
(三)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50
第二节 十二经脉50
一、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51
(一)头面部51
(二)躯干部51
(三)四肢部51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及流注次序51
(一)走向和交接规律51
(二)流注次序51
三、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52
第三节 奇经八脉52
第四章 病因、病机54
第一节 病因54
一、外感六淫54
(一)风邪55
(二)寒邪55
(三)暑邪55
(四)湿邪56
(五)燥邪56
(六)火(热)邪56
二、内伤七情57
(一)七情与五脏气血的关系57
(二)七情的致病特点57
三、其他病因58
(一)特异疠气58
(二)饮食失宜58
(三)劳逸失度58
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59
(一)痰饮59
(二)瘀血59
第二节 病机60
一、邪正盛衰60
(一)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虚实变化60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的转归60
二、阴阳失调61
(一)阴阳偏胜61
(二)阴阳偏衰61
(三)阴阳互损62
(四)阴阳格拒62
(五)阴阳亡失62
三、气机失常62
第五章 诊法64
第一节 望诊64
一、全身望诊64
(一)望神64
(二)望色65
(三)望形体66
(四)望姿态66
二、局部望诊66
(一)望目66
(二)望鼻66
(三)望口唇66
(四)望咽喉66
(五)望皮肤66
三、望舌67
(一)望舌体67
(二)望舌苔69
四、望排出物71
(一)望痰涎71
(二)望呕吐物71
(三)望二便71
五、望小儿指纹71
第二节 闻诊72
一、闻声音72
(一)发声异常72
(二)语言异常72
(三)呼吸异常72
(四)咳嗽72
(五)呕吐72
(六)呃逆、嗳气72
二、嗅气味73
第三节 问诊73
一、问一般情况73
二、问既往病史和家族病史73
三、问起病74
四、问现在症状74
(一)问寒热74
(二)问汗74
(三)问疼痛75
(四)问睡眠75
(五)问饮食与口味76
(六)问二便76
(七)问经带76
(八)问小儿76
第四节 切诊77
一、脉诊77
(一)脉诊的部位和方法77
(二)正常脉象77
(三)病脉与主病77
二、按诊79
(一)按肌肤79
(二)按手足79
(三)按脘腹79
第六章 辨证80
第一节 八纲辨证80
一、表里80
(一)表证80
(二)里证80
(三)半表半里证80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81
二、寒热81
(一)寒证81
(二)热证81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81
三、虚实81
(一)虚证81
(二)实证81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82
四、阴阳82
(一)阴证82
(二)阳证82
(三)阴证与阳证的关系82
第二节 脏腑辨证82
一、脏病辨证82
(一)心病辨证82
(二)肺病辨证84
(三)脾病辨证85
(四)肝病辨证85
(五)肾病辨证87
二、腑病辨证88
(一)小肠实热证88
(二)大肠湿热证88
(三)大肠液亏证88
(四)脾胃湿热证89
(五)胃火炽盛证89
(六)胃阴虚证89
(七)食滞胃脘证89
(八)肝胆湿热证89
(九)膀胱湿热证89
三、脏病兼病辨证90
(一)心脾两虚90
(二)心肾不交90
(三)肺肾阴虚证90
(四)肝脾不调证90
(五)肝肾阴虚证90
(六)脾肺气虚证91
(七)脾肾阳虚证91
第三节 六经辨证91
一、太阳病证91
(一)太阳中风证91
(二)太阳伤寒证91
二、阳明病证92
(一)阳明经证92
(二)阳明腑证92
三、少阳病证92
四、太阴病证92
五、少阴病证92
(一)少阴寒化证92
(二)少阴热化证92
六、厥阴病证93
(一)寒热错杂93
(二)厥热胜复93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93
一、卫分证93
二、气分证94
(一)气分热盛94
(二)热结肠道94
三、营分证94
(一)热伤营阴94
(二)热入心包94
四、血分证94
(一)血热妄行94
(二)肝热动风95
(三)血热伤阴95
第五节 三焦辨证95
第七章 防治原则96
第一节 预防96
一、未病先防96
(一)养生96
(二)防止病邪的侵害97
二、既病防变97
(一)早期诊治97
(二)控制疾病的传变97
第二节 治则97
一、治病求本97
(一)治标与治本97
(二)正治与反治98
(三)病治异同99
二、扶正祛邪99
三、调整阴阳99
(一)损其有余99
(二)补其不足100
四、三因制宜100
(一)因时制宜100
(二)因地制宜100
(三)因人制宜100
第三节 治法100
一、汗法101
二、吐法101
三、下法101
四、和法101
五、温法101
六、清法102
七、消法102
八、补法102
第八章 中药103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103
一、中药的采集103
二、中药的炮制103
三、中药的性能103
(一)四气五味103
(二)升降浮沉104
(三)归经104
(四)毒性105
四、中药的用法105
(一)配伍105
(二)禁忌106
(三)中药的用量106
(四)中药的煎服法106
第二节 常用中药107
一、解表药107
(一)辛温解表药107
(二)辛凉解表药108
二、清热药110
(一)清热泻火药110
(二)清热解毒药111
(三)清热燥湿药112
(四)清热凉血药113
(五)清虚热药114
三、泻下药115
(一)攻下药115
(二)润下药116
(三)逐水药116
四、祛风湿药116
五、芳香化湿药118
六、利水渗湿药119
七、温里药121
八、理气药122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123
(一)化痰药123
(二)止咳平喘药124
十、止血药126
十一、活血化瘀药129
十二、平肝熄风药131
十三、安神药133
十四、收涩药134
(一)止汗药135
(二)涩肠止泻药135
(三)固精、缩尿、止带药136
十五、补益药137
(一)补气药137
(二)补阳药138
(三)补血药139
(四)补阴药140
十六、开窍药140
十七、消食药143
十八、驱虫药144
十九、催吐药145
二十、外用药146
第九章 方剂148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148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148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148
(二)方剂的组成变化148
二、方剂的剂型149
(一)汤剂149
(二)丸剂149
(三)散剂149
(四)膏剂149
(五)丹剂149
(六)片剂149
(七)胶囊剂149
(八)颗粒剂149
(九)口服液150
(十)针剂150
三、方剂与治法150
第二节 常用方剂150
一、解表剂150
二、泻下剂151
三、和解剂153
四、清热剂154
五、温里剂156
六、补益剂157
七、固涩剂158
八、安神剂159
九、开窍剂160
十、理气剂160
十一、理血剂161
十二、治风剂162
十三、治燥剂163
十四、祛湿剂164
十五、祛痰剂165
十六、消食剂166
十七、驱虫剂166
十八、涌吐剂167
十九、痈疡剂167
第十章 针灸168
第一节 经络与腧穴168
一、概述168
(一)十四经脉168
(二)腧穴169
二、十四经穴171
(一)手太阴肺经171
(二)手阳明大肠经172
(三)足阳明胃经174
(四)足太阴脾经176
(五)手少阴心经178
(六)手太阳小肠经179
(七)足太阳膀胱经181
(八)足少阴肾经185
(九)手厥阴心包经187
(十)手少阳三焦经188
(十一)足少阳胆经190
(十二)足厥阴肝经193
(十三)督脉194
(十四)任脉196
三、经外奇穴198
(一)头颈部穴198
(二)胸背部穴199
(三)上肢部穴199
(四)下肢部穴201
第二节 刺灸方法201
一、针法201
(一)针具201
(二)针刺练习201
(三)针刺前的准备202
(四)毫针刺法202
(五)针刺注意事项204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204
二、灸法206
(一)常用灸法206
(二)灸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06
(三)灸治注意事项207
第三节 其他针法207
一、三棱针207
二、皮肤针207
三、皮内针208
第四节 针灸治疗总则208
治则208
(一)一般治疗原则208
(二)配穴处方原则209
下篇临床各科213
第十一章 内科病证213
感冒213
发热214
头痛216
胸痹218
胁痛220
胃痛221
腹痛223
腰痛224
痹证226
咳嗽228
哮喘230
心悸232
水肿234
呕吐236
腹泻238
便秘240
黄疸242
积聚243
臌胀245
淋证246
血证248
遗精251
阳痿253
眩晕254
失眠256
郁证257
虚劳259
汗证261
中风263
消渴265
第十二章 妇科病证267
月经病267
月经先期267
月经后期268
月经先后无定期269
月经过多270
月经过少271
痛经272
闭经273
崩漏274
带下病276
妊娠病277
妊娠恶阻277
胎漏、胎动不安278
堕胎、小产、滑胎279
妊娠肿胀280
妊娠小便不通280
产后病281
产后血晕281
产后腹痛282
产后大便难283
产后排尿异常283
产后恶露不绝284
产后痉证285
产后发热285
产后自汗盗汗286
产后身痛287
缺乳288
妇科杂病288
妇人腹痛288
不孕症290
第十三章 儿科病证292
惊风292
痫证294
厌食296
遗尿297
痄腮299
第十四章 外科病证301
疖301
暑疖301
蝼蛄疖302
疖病302
痈303
颈痈303
腋痈304
脐痈305
疽305
有头疽305
无头疽307
湿疮309
白疕310
附篇315
常用中药现代药理举要315
方剂索引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