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林秀群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 ISBN:9787502481599
- 出版时间:2019
- 标注页数:166页
- 文件大小:32MB
- 文件页数:179页
- 主题词:二氧化碳-排气-研究-云南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生态文明之碳均衡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1绪论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
1.1.1 研究背景1
1.1.2 研究意义2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3
1.2.1 陆地生态系统的界定3
1.2.2 陆地生态系统主要承载对象的界定3
1.2.3 碳均衡目标的界定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5
1.3.1 碳承载力研究的历史演进5
1.3.2 陆地生态系统碳承载力的研究现状6
1.3.3 碳均衡目标的实现机制研究现状7
1.3.4 研究述评8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主要方法8
1.4.1 主要研究内容8
1.4.2 主要研究方法9
1.5 本章小结10
2碳循环和生态文明11
2.1 碳循环与气候变化11
2.1.1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11
2.1.2 碳排放量变化趋势11
2.1.3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12
2.1.4 碳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12
2.2 生态危机12
2.2.1 生态危机的内涵12
2.2.2 生态危机的原因13
2.3 生态文明15
2.3.1 生态文明的内涵15
2.3.2 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16
2.4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17
2.4.1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17
2.4.2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17
2.4.3 碳排放考核目标18
2.5 本章小结18
3碳锁定与碳超载、碳均衡的关系19
3.1 碳锁定现象的特征19
3.1.1 碳排放量持续递增,且大气中的CO2浓度持续升高19
3.1.2 气温增幅不断加大19
3.1.3 中国的雾霾现象越来越严重20
3.2 国内外碳锁定的判定方法及述评20
3.2.1 碳锁定的研究现状21
3.2.2 碳锁定的原因分析22
3.2.3 关于碳锁定判定的研究述评23
3.3 碳超载视角的碳锁定的判定25
3.3.1 碳锁定的判定模型25
3.3.2 碳超载与碳锁定的关系27
3.4 基于碳超载的碳锁定机理分析28
3.4.1 碳锁定是经济增长目标机制和异化消费论的必然结果28
3.4.2 森林子系统碳承载力的下降是碳锁定的另一重要推动力30
3.4.3 建设用地的扩张是农田子系统碳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32
3.5 碳锁定与碳均衡的关系33
3.5.1 碳锁定是碳超载的后果33
3.5.2 碳锁定将加大碳均衡目标实现的困难33
3.6 本章小结33
4生态系统碳承载力和区域碳排放量的计算模型35
4.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分类标准35
4.1.1 生态系统的概念35
4.1.2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36
4.1.3 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原则37
4.1.4 陆地生态系统的分类标准38
4.2 陆地生态系统碳承载力的时间序列模型构建40
4.2.1 陆地生态系统碳承载力的基本概念40
4.2.2 基于NEP的b ijt度量标准40
4.3 区域碳排放量的时间序列计算模型42
4.3.1 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42
4.3.2 云南省主要碳源的界定44
4.3.3 碳排放量的计算45
4.3.4 区域化石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测算46
4.3.5 水泥生产过程中石灰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47
4.3.6 区域碳排放量计算模型48
4.4 区域碳超载现象判定模型和碳超载现象的界定48
4.4.1 区域碳失衡或碳超载现象判定模型48
4.4.2 区域碳超载现象的描述48
4.5 本章小结49
5云南省生态系统碳承载力和碳排放量实证研究50
5.1 NEP的空间变化规律50
5.1.1 森林的分类及其NEP空间变化特征50
5.1.2 NEP的纬度变异规律50
5.2 云南省二级陆地生态子系统的NEP51
5.2.1 云南省地理位置分析51
5.2.2 云南省二级陆地生态子系统NEP确定原则52
5.2.3 森林和灌木林的NEP值53
5.2.4 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的NEP值55
5.2.5 其他子系统的NEP值57
5.3 二级陆地生态子系统面积数据58
5.3.1 二级陆地生态子系统的面积的来源58
5.3.2 二级陆地生态子系统的面积和NEP值60
5.4 云南省碳承载力计算、碳超载分析60
5.4.1 云南省碳承载力的计算结果60
5.4.2 云南省碳排放量计算结果61
5.4.3 云南省碳超载现象的判定62
5.4.4 基于NEP纬度变异规律的云南省碳承载力计算结果与生态足迹法的比较64
5.5 子系统不同分类方法和NEP不同数据来源的碳承载力结果的比较64
5.5.1 计算模型65
5.5.2 数据来源67
5.5.3 基于系数法的农田农作物净碳汇量结果68
5.5.4 不同NEP系数来源的云南省碳承载力计算结果的比较69
5.6 本章小结70
6云南省碳排放量目标值的预测研究71
6.1 均衡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71
6.1.1 一般均衡理论71
6.1.2 纳什均衡理论72
6.2 目标管理和碳强度目标73
6.2.1 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73
6.2.2 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目标管理思想73
6.2.3 碳强度目标的弊端74
6.3 云南省实现碳均衡目标的基本构想75
6.3.1 碳均衡的分类76
6.3.2 云南省碳均衡目标的界定及实现思路77
6.4 基于碳承载力的2014年云南省碳排放量目标值的预测77
6.4.1 碳承载力预测值的基本思路77
6.4.2 碳承载力关键子系统的识别78
6.4.3 2014年云南省关键子系统的面积变化趋势分析79
6.4.4 2014年云南省碳排放量目标值的确定80
6.5 2014年云南省碳排放量目标值与预测值的比较80
6.5.1 能源消费量(EC)和实际GDP(RG)的对数值的AR模型80
6.5.2 碳排放量递增的稳定性分析82
6.5.3 2014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预测值82
6.5.4 2014年水泥生产碳酸盐分解的碳排放量D 2yt84
6.5.5 2014年的碳排放量目标值与预测值的比较85
6.6 本章小结85
7云南省碳均衡目标实现机制86
7.1 碳排放总量目标机制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86
7.1.1 中国行政减排机制简介86
7.1.2 发达国家的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87
7.2 云南省碳均衡目标实现机制的主要内容87
7.2.1 云南省碳均衡目标实现机制的主要内容87
7.2.2 碳均衡目标机制的实质和分解88
7.3 碳交易和补偿机制的分类和发展89
7.3.1 基线信用机制89
7.3.2 总量交易机制90
7.3.4 自愿碳补偿机制和强制碳补偿机制92
7.4 我国碳交易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93
7.4.1 碳排放总量目标的制定和初始分配权的缺失93
7.4.2 碳排放权界定不清94
7.4.3 管理体系不够完善94
7.5 建立云南省碳均衡目标的市场交易机制95
7.5.1 加快明确碳排放权的产权性质95
7.5.2 基于碳承载力预测值制定碳排放总量的目标值96
7.5.3 确定碳排放交易覆盖范围97
7.5.4 建立碳排放权分配标准98
7.5.5 碳排放权配额的分配方式98
7.6 建立云南省内部的CDM机制99
7.6.1 CDM机制的内涵99
7.6.2 区域内部CDM机制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碳承载力的提升99
7.6.3 云南省应用CDM机制的条件分析100
7.6.4 云南省内部CDM机制的设计102
7.6.5 建立云南省内部森林碳汇补偿机制103
7.7 建立个体自愿碳补偿机制106
7.7.1 建立碳交易所和产品碳补偿标识制度106
7.7.2 建立旅游者实施碳补偿制度106
7.8 本章小结107
8基于终端消费的云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减排对策109
8.1 云南省能源消费量分析109
8.1.1 云南省能源生产109
8.1.2 云南省能源消费109
8.2 终端消费的碳排放总量测算及驱动因素研究110
8.2.1 研究综述111
8.2.2 云南省终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测算模型112
8.2.3 云南省终端能源消费CO2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及测算114
8.2.4 因素分解结果116
8.2.5 驱动因素分类分析116
8.2.6 对策和建议121
8.3 云南省减排重要产业的分析及选择122
8.3.1 产业碳排放强度122
8.3.2 碳排放强度产业分解分析123
8.3.3 碳排放强度产业差异分析125
8.3.4 减排重要产业的选择研究127
8.4 本章小结129
9基于农田系统净碳汇的碳补偿131
9.1 云南省农田生态系统及其碳源、碳汇界定131
9.1.1 云南省农田区位特征131
9.1.2 数据来源132
9.1.3 农田碳汇和碳源的界定与分类132
9.2 云南省农作物碳吸收量估算133
9.2.1 计算方法133
9.2.2 计算结果133
9.3 云南省农田生产过程投入产生的碳排放量134
9.3.1 计算方法134
9.3.2 估算结果134
9.4 云南省农田土壤净固碳量134
9.4.1 计算方法134
9.4.2 计算结果135
9.5 云南省农田净碳汇量135
9.6 云南省农田碳补偿机制的框架136
9.6.1 补偿主体和补偿客体137
9.6.2 补偿原则137
9.7 补偿标准139
9.7.1 云南省农田净碳汇补偿标准139
9.7.2 低碳耕种补偿139
9.7.3 碳排放强度的补偿标准140
9.7.4 要素补偿标准142
9.8 补偿手段143
9.8.1 资金补偿144
9.8.2 实物补偿145
9.8.3 政策补偿145
9.8.4 技术补偿146
9.9 本章小结146
10结语147
10.1 研究结论147
10.2 创新之处148
10.3 研究不足和展望150
参考文献151
附录159
附录A 基于终端消费的能源碳排放量计算159
附录B 云南能源消费品种及其碳排放量160
附录C 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碳吸收量的计算数据161
附录D 农田生态系统农作物耕种过程的碳排放量计算163
附录E 农田生态系统碳强度计算所需面积的数据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