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
  • 孙孔懿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 ISBN:9787107326394
  • 出版时间:2018
  • 标注页数:363页
  • 文件大小:62MB
  • 文件页数:381页
  • 主题词:苏霍姆林斯基(Suhomlinskii, Vasilii Aleksanlrovich 1918-1970)-教育思想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说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导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依托关键词新解的理论创新1

第一章 “教育学就是人学”:人,人的教育,受过教育的人13

一、教育视野中的人:教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13

(一)人的根本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14

(二)人的可能性:丰富性、独特性、潜在性与可开发性16

(三)人的矛盾性、复杂性:决定教育的必要性、创造性18

二、“教育”:“一个内涵不断丰富和更新的词”20

(一)教育:“发掘每个人身上……的宝贵素质和才能”20

(二)教育:把“人的毛坯全都造就成真正的人”23

(三)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25

(四)教育:“就是赋予人以高尚的精神”29

(五)教育: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生成与发展优化31

三、“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每个个人都幸福”33

(一)使每个人都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33

(二)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创造性劳动的幸福”35

(三)使每个人在为人民创造幸福时“自己也得到幸福”37

四、“受过教育的人”:共同特征与个性价值38

(一)“受过教育的人”:名义的与实质的38

(二)“受过教育的人”之共同特征40

(三)“受过教育的人”之个性价值45

第二章 儿童:未成年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者,教育者48

一、“儿童还不是未来的人,但已经是今天的人”48

(一)“儿童之发现”:纯朴本性与神圣权利49

(二)儿童是具体的、各不相同、各有所长的人51

(三)潜能一旦发挥,就能让人刮目相看的人52

(四)无意中做错事,一经教育便能改正的人53

(五)失足儿童也能“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人”54

二、“受教育者”:文明进程赋予人类个体的第一角色56

(一)“受教育者”: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56

(二)可教育性:源于自尊心、求知欲、敏感性58

(三)积极向上的乐观氛围有利于学生接受教育59

三、“自我教育者”:学生的主动性比受动性更重要60

(一)学会自我教育,“他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60

(二)自尊:自重自爱的源泉,“自我教育之母”61

(三)让“每一个学生能像照镜子一样洞察自己”62

(四)自我激励:“去把‘不可能’变成可能”62

四、学习当“教育者”:“往别人的心灵倾注自己的点滴心血”64

(一)集体生活中,人人都能积极地影响他人64

(二)组织高年级学生担任中低年级的辅导员66

(三)“后喻”之光:子女对父母的积极影响67

(四)参与社会教育,担任精神文明传播者69

(五)将心灵献给他人,完善自己,快乐自己69

第三章 家庭:学校指导下的“一种高尚的教育力量”72

一、家庭的教育功能:“培养公民意识的最初摇篮”72

(一)家庭:“人类真正爱的一座学校”73

(二)“子女是家长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74

(三)对违法和犯罪少年的家庭状况的忧思75

二、学校的重要职责:帮助家长增进教育素养76

(一)创办面向全体家长及“准家长”的家长学校76

(二)倡导“母育学校”:指导年轻母亲优化婴幼儿教育78

(三)提示重点:关于愿望、劳动、责任、谦让的教育80

(四)鼓励家庭“充满尊重科学、文化、书籍的精神”81

三、推进家庭民主,营造“共同进取的温馨氛围”82

(一)不教之教:一个温馨家庭给出的深刻启示82

(二)“力求儿童睁大眼睛观察父母的劳动”83

(三)让孩子“做些什么来表达自己对父母亲的爱”84

(四)鼓励父母从纯真的孩子身上接受精神反哺86

四、把“怎样做父母”的教育落实到高年级学生身上87

(一)“我们教这教那”,就是没教“怎样做父母”87

(二)帮助学生积累恋爱、结婚与生育的道德资本89

(三)“对未来的母亲的教导占着重要的地位”90

第四章 学校:值得学生留恋和怀念的人道精神圣地93

一、“教育忧思的源泉”:“心灵屠宰场”的现实阴影93

二、为初进校门的孩子创设“充满欢乐和激情的新生活”95

(一)校园:应成为“能激发和加深美感的环境”95

(二)学校集体:“一个和睦友爱的大家庭”96

(三)课程与教学:服务于学生幸福生活的目标97

(四)书籍的世界:让孩子获得“最有诱惑力的享受”101

三、“保护性教育”:“我的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04

(一)“保护性教育”:让学生“永远感到自身的庄严”104

(二)最关心的是“怎样使儿童的心灵像朝露那样纯洁”105

(三)帮助能力差的学生摆脱自卑,享受成功的欢乐106

(四)“热心课”:让孩子学会相互体贴,相互呵护107

四、双重任务:奠定共同的精神基础与发展学生的人格特性109

(一)“从培养个人的公民精神这个核心开始”109

(二)“心爱学科”: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求知兴趣111

(三)“校中之校”:让学生在“独特的智力世界”探索112

(四)自由活动时间:“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113

(五)“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特性”114

五、“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116

(一)校长:“好教师”、“教师的教师”、“好组织者”116

(二)听课和分析课:旨在“研究和发展教师的经验”117

(三)“人道主义实验室”:着力探索和总结教育规律119

六、“学校以它对学生的关怀……留在每个学生的记忆里”120

第五章 教师:以人学家、教育艺术家、社会活动家为愿景123

一、多元期待:不同情境中关于教师职业的不同比喻123

二、“入门证”与基本功:“教师劳动的起码要求”126

(一)“入门证”:“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126

(二)教师的语言修养:“他精神修养的一面镜子”129

(三)教学基本功:备课,上课,听课,分析课……131

(四)携带个人经验融入教师集体,形成良性互动133

三、真正的教师:“和受教育者在精神生活上的一致”134

(一)“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134

(二)“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学生”136

(三)课堂之外:师生精神交往的广阔空间137

(四)谈论书籍:“师生精神交流最灿烂的时刻”138

(五)学生登上顶峰前,“教师无法安然入睡”139

四、最高境界:人学家、教育艺术家、社会活动家140

(一)教育工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140

(二)扬长补短:探索“自己的道路”、“自己的教学思想”142

(三)人学家:在“难教儿童”教育中获得检验与肯定143

(四)教育艺术家:“火热的感情与冷静的理智融为一体”144

(五)社会活动家:“对社会、对人民负责的天职”145

第六章 德育:让学生体验“做一个好人是最大的幸福”148

一、“好人”:民间用语,崭新概念,德育目标148

(一)“好人”的本质:善良情感与奉献精神149

(二)“好孩子”、“好学生”:“好人”的“前身”151

(三)德育目标:“激励学生要实现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154

二、善良情感培养:“一个人道德面貌形成过程的本质”156

(一)善良情感既是德育目标,也是德育真正的起点156

(二)“人道主义课”:以人性化活动培育善良情感157

(三)“对恶行的恨,能培养起一个人对善行的爱”159

(四)引导学生将对卑劣现象的厌恶感指向自身160

三、成为好人:从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161

(一)“让道德美和道德功勋……照亮他的心灵”162

(二)从道德习惯到道德信念:需道德情感润泽163

(三)防止信念形成中的情感缺失与种种脱节164

四、真正的好人:在社会大时空中获得锻炼与确认167

(一)学习和劳动集体中的优秀成员168

(二)为社会尽职尽责的优秀公民168

(三)捍卫祖国独立自由的优秀儿女169

(四)“永远仰望着闪着崇高思想的高峰”170

第七章 智育:致力于增进每个学生的“智力尊严”172

一、“智育的实质”:使人“通过获得知识而变得聪明”172

(一)目标:“培养聪明才智的问题……是一切的根本”173

(二)依据:“人的思维所能达到的成就是无止境的”175

(三)机制:智力发展与聪明人成长的原理与条件176

(四)障碍:不完备的“智育”使聪明孩子变得愚蠢179

二、“整个智育和教学体制极需彻底地科学地加以改善”181

(一)重中之重:培育“智力情感”,增进“智力尊严”181

(二)指导学生掌握通用的求知方法和学习技能183

(三)独创的“思维课”:观察、惊讶、思索、发现……185

(四)鼓励每个学生“按照天才组织自己的生活”187

(五)让学生的智力积极性随学习成绩同生共长188

三、完备的智育需要“创造一个丰富而广阔的智力背景”189

(一)大自然:智力发展所需的惊奇感、鲜明形象与无穷奥秘189

(二)让“学生为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191

(三)“第二套大纲学习”:为学生个性发展打好“智力底子”192

四、“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194

(一)“世界观是意识、观点、信念和行为的统一”194

(二)世界观教育应渗透在整个智育过程之中195

(三)世界观教育应该而且可能从低年级开始197

第八章 体育:使“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一致地得到增强”199

一、“体育是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199

二、以人文与科学之光照耀学校体育卫生工作201

(一)“经常的教育学观察”:温情注视与定期体检201

(二)确立“人能够积极影响生命过程等科学信念”202

(三)“心情愉快,这是恢复身心健康的力量的源泉”204

三、日常生活中的保健措施与健康教育205

(一)“健康的极重要源泉是我们周围的自然界”206

(二)基于调查研究的营养教育与食欲激发207

(三)合乎学生身心活动节律的作息制度209

(四)让孩子适度疲劳:劝阻家长过度呵护211

(五)使“运动成为每个人都喜爱的活动”211

四、精神健康:新时代亟须引起重视的问题212

(一)精细、复杂、脆弱的神经系统亟待保护和发展213

(二)关注“学校性神经官能症”的症状与危害214

(三)“医疗教育学”:神经官能症的治疗与预防215

(四)大脑神经细胞萎缩:“可以用惊奇、诧异来治好”216

五、在劳动和体育活动中锻造体魄与精神双重健美216

(一)劳动:融合“体力、耐力、毅力和精神的力量”217

(二)旨在锻炼勇敢顽强精神的军事体育活动217

(三)激励学生为实现人生理想而坚持自我锻炼219

第九章 美育:引导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确立自身的美”221

一、“美育在教育教学工作系统中占有特殊的地位”221

(一)美感:标志着人“脱离动物界并成为有才能的人”222

(二)审美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223

(三)美育指归:通过审美激发“成为美的人的需要”225

二、引导学生赞叹、维护和增进大自然的美227

(一)赞叹大自然千姿百态的景色美228

(二)赞叹大自然幽静朦胧的意境美229

(三)赞叹大自然朝气蓬勃的生命美230

(四)从欣赏到维护、增进大自然的美231

三、引导学生感受、珍惜社会主义社会之美232

(一)感受今胜于昔的社会进步之美232

(二)感受普通劳动者奉献精神之美233

(三)感受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之美235

(四)以社会主人翁的态度祛丑扬美236

四、引导学生鉴赏、浸染文化财富中的美237

(一)在书籍阅读中崇仰真理之美237

(二)在艺术活动中领略创造之美238

(三)追溯文化珍品背后的探索精神之美241

五、让学生“成为自己日常生活的和自己本人的艺术家”242

(一)人之美:“占首要地位的是人的精神美”242

(二)自我完善:“用美把邪恶和丑恶现象挤跑”243

(三)学会创造美:以多种方式表达理想中的美245

第十章 劳动教育:培养手执“金钥匙”的“真正的人”248

一、“劳动教育”:“这个词组是不可分割的”248

(一)无教育的劳动:让学生厌烦并力图尽快摆脱249

(二)“劳动教育”:涵盖德、智、体、美诸育的综合概念250

(三)“劳动素养”:重点是“关切心”和“创造性”252

二、“劳动教育的规律”:“体力上和精神上的统一”255

(一)改造体力劳动:使之“变成为充满智力的活动”255

(二)提供充分选择:让学生显现各自“含金的矿脉”256

(三)集体劳动与单独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的全覆盖257

(四)“劳动和困难是孪生兄弟”:“幸福和欢乐的源泉”261

三、面向理想与现实:劳动教育中的职业教育与公民教育262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必要性到现实性263

(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找到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264

(三)自我服务、公益劳动、生产劳动:公民的阶梯266

四、劳动教育的最高关切:“把人造就成真正的人”268

(一)自觉地以劳动的幸福抵制作为“万恶之源”的惰性268

(二)每天劳动不止,让心灵如天天耕地的犁铧光洁如镜269

(三)通过普通而平凡的劳动“登上人类尊严的最高阶梯”271

第十一章 个性和谐发展:“取决于学校教育的和谐”273

一、个性和谐发展: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273

(一)个性和谐发展:个人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274

(二)人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呼唤个性和谐发展278

(三)社会发展赋予每个人“确立和积极表现个性的权利”280

二、和谐教育:“学校的使命是要和谐一致地培养人”281

(一)优化自然与精神环境以收潜移默化之效281

(二)增进以师生关系为主导的人际关系和谐282

(三)务使各类教育横向上协调一致,纵向上前后贯通283

(四)重视个别教育,使之与集体教育相配合285

(五)重视暗示教育,使之与明示教育相配合286

三、积极而适度的斗争:从“非和谐”走向和谐的重要途径288

(一)教育中的“非和谐”:个性和谐发展的现实障碍288

(二)提倡以高尚友谊驱除庸俗的“哥们义气”290

(三)崇正祛邪:“寄希望于一个人的内在的精神力量”291

四、“孩子们……应当是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者”293

(一)追求高尚情趣: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和谐293

(二)牢记“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都与我有关”294

(三)集批判者、改造者、建设者诸角色于自身295

第十二章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成因、特色、功绩、影响298

一、成因分析:解放的时代,僻静的基地,不懈的探索298

(一)“三次解放”激发公民对精神与教育的需求298

(二)教育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潮流的推动300

(三)帕夫雷什中学:僻静而质朴的“教育实验室”302

(四)“我的教育学”:“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304

二、理论特色:体现于立场、基础、方法、内容、叙述诸端307

(一)学术立场:以个人与社会共同幸福为本位307

(二)理论基础:哲学及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312

(三)研究方法:“自然条件下进行的长期实验”315

(四)“信念教育学”:对“知识教育学”的超越316

(五)夹叙夹议:往返于实践探索与理论建构之间320

三、历史功绩:继承、弘扬、矫正、发展及若干超前性探索323

(一)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继承、坚守与弘扬323

(二)对马卡连柯教育遗产的继承、捍卫、丰富与发展325

(三)与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教育观点的简略比较330

(四)探索先驱:以“幸福教育”、“学会关心教育”为例339

四、现实影响:从偏僻乡村到全乌克兰、全苏联,正走向全世界344

(一)江山虽改,影响却增:精神和思想之相对独立344

(二)在中国的影响:四十年来长盛不衰,堪称奇迹345

(三)有此为证:享誉世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论家346

主要参考文献350

附录一 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文版本信息简表353

附录二 寻觅之乐:晒晒我搜集“苏著”的历程与体验358

后记363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