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学术史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张国刚,乔治忠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 ISBN:7806279326
- 出版时间:2002
- 标注页数:623页
- 文件大小:26MB
- 文件页数:637页
- 主题词:史学理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学术史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前言1
导论1
第一章 中国传统学术源头的先秦时期12
第一节 中国上古理性思维的曙光12
一、“殷鉴”的思索12
二、《易经》的思维水平17
三、《易经》提供的思想启示22
四、五行说、阴阳二气说以及“和同论”的出现25
五、天人之辩的新思潮32
一、孔子及其时代33
第二节 孔子儒学的初创33
二、仁学的思想体系39
三、思想方法与处世哲学44
四、认识论与教育学思想46
五、孔子学说与治学活动的历史意义49
第三节 战国时期的学术争鸣54
一、诸子百家形成的社会条件54
二、墨子及早期墨家学说59
三、《老子》的睿智与道家的发展69
四、思孟儒学与荀子儒学86
五、法家思想及韩非的集成97
六、名辩思潮与墨辩101
七、阴阳家的视野107
八、诸子争鸣的文化趋向111
第二章 以经学为核心的汉代学术123
第一节 汉初学术之状况125
第二节 儒学经典化之历程134
第三节 五经的阐释与传授145
第四节 经学的今古文之争164
第五节 阴阳五行与儒学的政治化谶纬化178
第六节 封建正宗史学宗旨的确立191
第七节 汉末社会批判思潮及其学术价值200
第一节 学术在乱世兴盛的原因和条件213
第三章 多向探索的魏晋南北朝学术213
第二节 名教与自然:魏晋玄学及其主题220
一、玄学的萌发221
二、正始玄学224
三、竹林玄学230
四、中朝玄学233
第三节 儒家经学的更新和继续发展236
一、魏晋时期的经学238
二、南朝的经学243
三、北朝的经学246
第四节 佛学的兴盛及其与本土思想的冲突249
一、佛经的译注与佛理的探索250
二、佛教与儒、道的纷争与交融257
第五节 史学的独立和兴盛262
一、史学的独立262
二、史学的繁荣263
三、朝代(国别)史、人物家族史和地方史的突出发展266
第六节 文艺理论探索及其他271
一、曹丕《典论》272
二、陆机《文赋》273
三、刘勰《文心雕龙》274
四、钟嵘《诗品》277
第四章 三教合流的隋唐学术285
第一节 学术发展概况285
第二节 经学:统一南北与定于一尊288
一、隋代经学288
二、唐代经学的统一290
三、中晚唐经学的更张293
第三节 史学:总结与创新296
一、繁盛的史学园地296
二、史学注疏学——对《史记》、《汉书》等的研究297
三、正史的编撰299
四、唐代史学双擘——《史通》与《通典》301
第四节 佛学:唐代学术史上的桂冠304
一、佛典的翻译与研究304
二、天台宗及其佛学要旨307
三、华严宗及其佛学要旨309
四、法相宗及其佛学要旨311
五、禅宗及其佛学要旨312
第五节 道教:皇家宗教及其哲理化318
一、道家与道教及其发展318
二、道教论著与道藏编纂320
三、道佛之争与道教的哲理化323
第六节 儒学的异端与更新325
一、王通的儒学异端326
二、韩柳刘的天道观327
三、韩李的心性论329
第七节 文学与语言:时代学风的侧影330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研究331
二、《文选》学的繁荣333
三、类书的编纂335
四、字书和韵书的编撰335
五、汉语字母学的诞生338
第八节 结语339
第一节 治经方法的变革与宋学方法的形成344
第五章 探求义理的宋元学术344
一、宋儒双汉学的改造和宋学的特征345
二、义理的偏重与宋学方法的成熟349
第二节 宋学方法的治经实践350
一、宋儒治“三经”350
二、“十三经”的组成与朱熹注“四书”355
三、元儒对宋学治经方法的修正356
第三节 用宋学方法探求“理”的历程358
一、北宋时期各学派对“理”的提出和初步解释358
二、南宋时期朱熹、陆九渊对“理”的不同认识362
三、宋末元朝理学家“和会”朱陆的努力364
四、宋元学者对理学学术史的初步研究367
第四节 对前代历史的义理性评说368
一、苏氏父子对上古三代及前四史的评价370
二、《唐鉴》对唐代历史的批评372
三、《新五代史》对五代历史的看法374
四、《资治通鉴》对战国至唐五代历史时段的总认识377
五、《通志》和《文献通考》的“会通”主张382
六、元代史臣对宋代及辽金历史的态度384
第五节 与义理之学并存的考辨方法386
一、校勘学的成熟386
二、司马光创行的长编考异法387
三、金石学的兴起390
四、杂史的增多及其学术意义394
第六节 理学家对文学的评判和倡导398
一、对文学史的评判398
二、推崇经义与轻视文学402
三、对俗文学疏离义理倾向的态度404
第六章 心学撞击下的明代学术413
第一节 强劲的义理官学415
一、刘基、宋濂、方孝孺学宗义理、以身证学415
二、三《大全》的颁布与义理强劲之风422
三、曹端、吴与弼等维护朱学、辨义明理424
第二节 心性主体理念的崛起与传统义理之学的抗争427
一、从梵琦心禅到陈、湛江门心学427
二、阳明心性之论铸造主体理念之学433
三、从罗钦顺、王廷相到吕坤对义理学的修正继承437
四、王门后学由论心性走向言心情444
五、由义理走向心性的逻辑必然448
第三节 义理、必性之外,务实求用之中450
一、明代医药学——李时珍对生命个体的珍惜450
二、徐光启、宋应星——求真致用之学453
三、徐霞客——野外考察地理学的先驱457
四、明代学术的另一股力量——实学459
第七章 清前期的学术发展465
第一节 动荡岁月中的学术分野468
一、实学思潮中理学三流派的分化468
(一) 黄宗羲的批判史学观473
(二) 顾炎武的经学新证法476
(三) 王夫之对义理、心性的思辨480
(四) 经世守身并重的李颙485
(五) 陆世仪、孙奇逢对理学的精要阐释489
二、既不“皓首穷经”,也不坐论心性494
(一) 傅山以“经子齐观”向权威挑战494
(二) 方以智以“质测”、“通几”开辟求知新路498
第二节 清朝初期学术发展的文化背景505
一、清初学人群体的社会结构506
二、对明代文化遗风的因革扬弃508
三、私家讲学传统的继续509
四、学术宗派之争的渐次淡化510
第三节 颜李学派的论点及其学术影响511
一、对程朱理学的抨击513
二、主张“习行”的人生价值观515
三、颜李学派在学术史上的影响517
第四节 考据学风的前驱518
一、书籍辨伪与文献考证520
二、历史地理考证的兴起523
三、耙梳资料,撰著史书的务实务博趋向527
第五节 乾嘉考据学的兴盛及其影响530
一、乾嘉时期的著名考据学者及其著述530
二、乾嘉考据学者的治学主张536
三、乾嘉考据学的地位和影响538
第六节 乾嘉时期学术的另一侧面539
一、戴震的学术思想540
二、章学诚的学术思想543
一、康雍年间的官方修书事业545
第七节 官方的学术活动545
二、乾隆朝官方的学术活动549
三、清代官修书的学术地位551
第八章 在传统中挣扎的晚清学术558
第一节 清代后期学术成果总论560
第二节 考据余风:清学殿军的集成与创新566
第三节 今文经学派:经世传统的复兴与学术的变异568
第四节 古文与理学:儒学正统派的走向577
第五节 汉宋折衷:传统学术发展的新思路584
第六节 西潮初起:西方学术概念与内容的初步引进590
第七节 学术转型:近代学术的萌芽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