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理一分殊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刘述先著;景海峰编 著
- 出版社: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ISBN:7532120023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82页
- 文件大小:14MB
- 文件页数:395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理一分殊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一 “理一分殊”溯源1
二 “理一分殊”的现代解释3
三 理一分殊:从超越到落实6
四 同情的了解8
五 价值的重建11
六 民族与文化认同13
七 现代中国人的认同危机16
八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20
九 传统·时代·异文化22
一○ 传统的资源与传统的负担26
一一 中国文化最可贵的价值是人文精神29
一二 东方的境界哲学32
一三 东方的形上学34
一四 中国宗教思想发展的现象学描述38
一五 中国传统政治的限制42
一六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44
一七 儒家反对威权46
一八 以民为本48
一九 民本不等于民主51
二○ 儒家亦有超越的一面52
二一 儒家传统的宗教意涵53
二二 天人合一与《周易》的四层符示57
二三 孟子的心性论61
二四 孟子性善论的创造性阐释63
二五 儒家哲学的现代意义64
二六 儒家伦理观在现代的意义68
二七 儒家理想与专制王朝70
二八 董仲舒与汉代儒学73
二九 宋明儒学的特质75
三○ 宋明儒与佛道二氏的关系77
三一 宋明理学的分系问题80
三二 关于“新儒学”的名称85
三三 宋明儒学的现代意义86
三四 朱子的理气二元论89
三五 朱子的入手方法94
三六 朱子对汉代政治化儒学的解构96
三七 对朱子政治思想的现代检视99
三八 由中西比较衡论朱子宇宙论之得失103
三九 朱子道德形上学之不足108
四○ 朱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112
四一 象山心学的三点缺失115
四二 阳明心学的渊源与评价117
四三 黄宗羲心学的定位119
四四 清代学术的特点121
四五 胡适与当代新儒家126
四六 胡适只是一位启蒙人物129
四七 平心论冯友兰132
四八 冯友兰学术评估134
四九 冯友兰与当代新儒家137
五○ 第三期儒学138
五一 当代新儒家的探索139
五二 当代新儒家的立场144
五三 当代新儒家的贡献在形而上层面146
五四 对熊十力晚年思想的反思148
五五 熊十力的“大德”与“小德”150
五六 诗哲方东美154
五七 方东美哲学之大旨156
五八 忆方东美师159
五九 当代儒学三先生164
六○ 牟宗三哲学旨要166
六一 牟宗三与宋明儒学研究170
六二 对牟宗三消化康德哲学的检讨171
六三 牟宗三先生的“古今无两”176
六四 我与牟宗三先生179
六五 唐君毅的《哲学概论》182
六六 徐复观的《中国人性论史》184
六七 我与徐复观先生188
六八 儒家生命情调的抉择190
六九 儒家的理想与现实193
七○ 坚持儒家价值与理想的艰难性196
七一 当代新儒学的方法论198
七二 当代新儒学的形上学之路201
七三 当代新儒学的践履204
七四 当代儒学论辩208
七五 关于“钱穆与新儒家”问题之争209
七六 钱穆为新儒家之中坚人物211
七七 师承与代际212
七八 由尊德性转向道问学214
七九 答包遵信216
八○ 用系统论解释中国文化之理论盲点218
八一 回应姜义华221
八二 讨教何炳棣223
八三 与商扬振宁225
八四 驳议李泽厚228
八五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根本冲击230
八六 国粹与西化234
八七 传统派与西化派236
八八 中西人文主义的差别238
八九 东西方哲学的差异240
九○ 中日民族性格的差异243
九一 科学、民主与中国传统246
九二 民主观念与制度250
九三 由民本转变成为民主的艰难性251
九四 儒家传统与基督教传统256
九五 儒家与基督教的比较259
九六 儒家与基督教的五点差异263
九七 超越与内在”的省思265
九八 当代新儒家可以向基督教学些什么270
九九 魏曼与中国哲学275
一○○ 当代伊斯兰教思想家纳塞279
一○一 新儒学对纳塞的回应281
一○二 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284
一○三 西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估价287
一○四 现代与后现代289
一○五 后现代视野中的中西文化291
一○六 后现代与中国哲学的重建294
一○七 现代化的五大弊端299
一○八 全球化与和而不同306
一○九 康德与当代哲学308
一一○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312
一一一 对克罗齐美学的批评和估价316
一一二 卡西勒319
一一三 卡西勒的符号形式哲学321
一一四 卡西勒哲学的启示324
一一五 卡西勒历史观的启示327
一一六 斯宾格勒历史形态学的成就329
一一七 从海德格尔看知识分子的暧昧332
一一八 哲学的起点与终点335
一一九 历史概念与历史方法340
一二○ 形而上学345
一二一 知识与智慧349
一二二 生命的创造性352
一二三 生命的和谐性355
一二四 未来哲学改造的方向358
一二五 哲学教育改良刍议360
一二六 哲学与通识教育365
一二七 台大的学习与生活367
一二八 任教东海大学371
一二九 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情缘376
编后记 景海峰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