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国际收支结构研究 理论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现实的分析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国际收支结构研究 理论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现实的分析
  • 杨柳勇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 ISBN:7504930350
  • 出版时间:2003
  • 标注页数:222页
  • 文件大小:9MB
  • 文件页数:249页
  • 主题词:国际收支-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国际收支结构研究 理论模式、国际比较及对中国现实的分析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0 引言1

摘要1

图录5

图0-1 国际收支研究的两条线索5

1 国际收支结构的理论阐述7

1.1 国际收支的基本分析7

1.1.1 国际收支数据的重要性7

1.1.2 国际收支统计的最新框架8

表录9

表1-1 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账户组成9

1.1.3 国际收支不同账户之间可能的平衡关系10

1.1.4 国际收支账户与国民账户的联系13

1.2.1 国际收支流量结构16

1.2 国际收支结构的层次性16

表1-2 主要的国际收支流量结构举例18

1.2.2 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19

1.2.3 小结21

1.3 国内已有的研究概况22

1.4 国外关于国际收支发展阶段的研究23

1.4.1 萨缪尔森《经济学》中的四阶段论24

图1-1 一种标准的国际收支结构模式(萨缪尔森四阶段模式)25

1.4.2 世界银行的一个实证研究26

1.4.3 邓宁“直接投资发展阶段”论27

图1-2 一种标准的国际收支次级结构模式(邓宁四阶段模式)29

1.5 国际收支结构理论模式的简单分析30

表1-3 国际收支一级账户的差额平衡结构特性31

2 国际收支结构的现实模式34

2.1 各国国际收支结构总体状况34

表2-2 全球经常账户差额(1992-1999年)35

表2-1 不同类型经济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重35

2.2 国际收支结构的国别比较37

表2-3 按收入分组的不同类型国家国际收支交易及差额状况38

2.2.1 流量结构的比较39

表2-4 样本国家经常账户流量占国际收支总流量的比例41

图2-1 样本国家经常账户流量占国际收支总流量比例的变化(1970-1999年)42

表2-5 样本国家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的比率43

表2-6 样本国家货物和服务出口占GDP的比率44

表2-7 样本国家的FDI流量及相对规模45

表2-8 样本国家的FDI存量及相对规模47

表2-9 样本国家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率48

2.2.2 差额平衡结构的比较48

图2-2 样本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与经常账户差额的关系50

表2-10 西方七国1970年以来的国际收支概览52

表2-11 发达经济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差额53

表2-12 发达经济的金融账户差额(1995-1997年三年平均数)54

表2-13 西方七国的国际收支结构模式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56

表2-14 西方七国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的差异57

表2-15 新兴工业化样本国家的人均GNP与GNP增长率61

表2-16 新兴工业化样本国家1970年以来的国际收支概览62

表2-17 新加坡与韩国的FDI相对规模比较64

表2-18 韩国的外债规模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比较65

表2-19 1982-1983年外债危机时拉美三国的债务情况66

表2-20 拉美三国与东南亚三国利用外资结构的比较70

表2-21 金融危机前一年危机国家经常账户赤字与外债状况70

表2-22 东南亚三国和拉美三国投资率与国内储蓄率的差异71

3.1.1 国际收支总体流量及其结构73

3.1 1982-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简要分析73

3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分析73

表3-1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流量构成(1982-2000年)75

图3-1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贷方流量占总流量的比重(1982-2000年)76

图3-2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账户、金融账户贷方流量(1982-2000年)77

表3-2 中国GDP增长率、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与出口之间的关系77

图3-3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金融账户及总的借方流量(1982-2000年)79

3.1.2 国际收支次级账户的流量及其结构79

表3-3 中国利用外资概况(1979-2000年实际利用额)79

表3-4 中国国际收支金融账户贷方额和收益账户借方额(1982-2000年)81

表3-5 中国的国际证券投资流动(1990-2000年)82

图3-4 中国储备资产的来源(1982-2000年)83

3.1.3 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83

表3-6 中国国际收支一级账户差额及总差额的变化(1982-2000年)84

3.2.1 出口模型86

3.2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模型分析86

表3-7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来源86

表3-8 出口模型原始数据表89

表3-9 5个自变量的出口模型模拟结果90

表3-10 3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出口模型模拟结果90

3.2.2 进口模型92

表3-11 进口模型原始数据表93

3.2.3 贸易收支差额模型95

表3-12 5个自变量的进口模型模拟结果95

表3-13 3个自变量(检验显著)进口模型的模拟结果95

表3-14 贸易差额模型的原始数据97

表3-15 6个自变量的贸易差额模型98

表3-16 4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贸易差额模型模拟结果98

3.2.4 投资收益借方模型99

表3-17 投资收益借方模型原始数据100

表3-19 3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投资收益借方额模型模拟结果101

表3-18 4个自变量的投资收益借方额模型模拟结果101

3.2.5 经常账户差额模型101

表3-20 经常账户的预期效应102

表3-21 8个样本国家的经常账户模型模拟结果103

表3-22 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回归模型之一的原始数据104

表3-23 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回归模型之一的模拟结果105

表3-24 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回归模型之二的原始数据106

表3-25 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回归模型之二的模拟结果106

3.2.6 外商直接投资模型107

表3-26 东道国利用FDl的决定因素108

表3-27 FDI贷方流量模型原始数据109

表3-28 5个自变量的FDI贷方流量模型模拟结果110

表3-29 4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FDI贷方流量模型模拟结果110

表3-30 FDl模型原始数据111

3.2.7 证券投资差额模型112

表3-31 证券投资差额模型的原始数据113

表3-33 3个自变量(检验显著)的证券投资差额模型模拟结果114

表3-32 5个自变量的证券投资差额模型模拟结果114

表3-34 其他投资账户差额模型原始数据115

3.2.8 其他投资差额模型115

3.2.9 外汇储备模型117

表3-35 外汇储备模型原始数据118

3.2.10 国际收支结构模型分析小结119

表3-36 国际收支结构分析回归模型一览表120

3.3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阶段性及其特征121

3.3.1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阶段性121

3.3.2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特征123

表3-37 中国国际收支流量和差额平衡结构的阶段性123

表3-38 两个阶段的中国国际收支差额的比较125

表3-39 1992-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金融账户流量的两阶段比较128

表3-40 中国总投资率与国内储蓄率的差异及国内投资效率(1992-2000年)129

表3-41 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误差与遗漏”项的规模(1992-2000年)130

图3-5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的周期性和“双顺差”结构的形成(1982-2000年)131

3.3.3 1992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差额平衡结构持续性的表现132

图3-6 中国国际收支总差额的持续性及其来源(1982-2000年)133

图3-7 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货物和服务账户差额的持续性(1992-2000年)133

图3-8 中国国际收支金融账户差额与收益账户差额的关系(1992-2000年)134

图3-9 中国国际收支直接投资差额、净误差与遗漏及储备资产变动的关系(1992-2000年)134

3.4 小结: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为何能出现超前的结构形式135

表3-42 中国与日本、德国、新加坡的国际收支结构比较136

4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趋势预测与分析139

4.1.1 货物收支顺差与服务收支逆差的平衡关系139

4.1 中国国际收支主要账户流量及其平衡关系的持续性分析139

表4-2 1999年中国商业服务贸易地位140

表4-1 世界货物进出口值及亚太地区和中国占世界的份额140

表4-3 外商直接投资在三大产业中的构成141

表4-4 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贡献(1986-1999年)143

表4-5 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差额(1986-1999年)144

4.1.2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与投资收益流出(逆差)平衡关系的持续性145

图4-1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流人与投资收益逆差的关系(1982-2000年)146

图4-2 中国利用外资形式的变化(1984-2000年)147

4.1.3 投资收益差额的可持续性148

表4-6 中国国外资产收益率估计(1992-2000年)149

表4-7 外资收益率估计(1992-1999年)150

图4-3 外资收益率和中国国外资产收益率的变动趋势150

表4-8 中国国际收支投资收益账户的变化(1997-2000年)151

图4-4 中国国际收支收益账户贷方和借方的变动趋势151

4.1.4 “双顺差”结构的持续性及有效性问题152

表4-9 金融危机严重的亚洲国家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率153

表4-10 稳定状态下可持续经常账户赤字情况155

表4-11 8个变量的投资模型原始数据161

表4-12 投资模型的模拟结果及其检验162

图4-5 中国经常账户及包括误差与遗漏的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的变动趋势164

4.1.5 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账户的可能变化164

表4-13 1990-1998年投入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净融资金额165

表4-14 中国利用国际融资的结构(1990-2000年)166

表4-15 中国国际收支其他投资账户的变化(1997-2000年)167

4.2 中国国际收支主要账户流量及差额的模型预测168

4.2.1 贸易差额回归模型预测168

4.2.2 收益账户借方额预测170

4.2.3 经常账户差额的预测170

4.2.4 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预测171

4.3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演变趋势总结171

5.1 国际收支结构政策的提出173

5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政策173

5.1.1 国际收支结构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的联系与区别174

5.1.2 超前或延迟国际收支结构的政策178

5.2.1 国际收支调节政策180

5.2 国际收支结构政策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关系180

5.2.2 国际收支结构政策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关系181

表5-1 国际收支结构政策与国际收支调节政策的比较181

5.3 对下一阶段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政策的建议184

5.3.2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政策的主要内容185

5.3.1 中国国际收支结构政策的主要目标185

附表1 1982-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主要账户差额及贷方、借方额)192

附表2 1982-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5

附表3 1993-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服务账户的组成(按IMF标准分类)197

附表4 1993-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收益账户的组成(按IMF标准分类)199

附表5 1993-2000年中国国际收支金融账户的组成(按IMF标准分类)200

附表6 2000年样本国家国际收支简单分析表(西方七国)202

附表7 2000年样本国家国际收支简单分析表(亚洲六国)204

附表8 2000年样本国家国际收支简单分析表(拉美三国)206

参考文献208

后记219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