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范畴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范畴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49/32384799.jpg)
- 王运熙,黄霖主编;汪涌豪著 著
- 出版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ISBN:7309022394
- 出版时间:1999
- 标注页数:650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664页
- 主题词:古典文学
PDF下载
下载说明
范畴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1
绪言1
第一章范畴的哲学定义1
第一节术语、概念和范畴的界定1
第二节范畴的理论地位7
第三节范畴的意义与研究价值14
第二章范畴的构成范式24
第一节范畴的语言形式与构成24
一、汉语特性笼盖下的文学批评25
二、范畴的结构与活性30
三、象形的意义35
第二节取式于自然与人事38
一、在仰观俯察中肯认38
二、感性形态的获得41
三、得失的检讨46
第三节向观念论趋进53
一、单个范畴存在形态的演变54
二、系统范畴的抽象化趋势58
三、由有迹之形走向虚眇之境62
第三章范畴的主要特征64
第一节直觉思维的硕果64
一、范畴的整体性与直接性64
二、认识超越的实现68
三、相关论说的考量72
第二节超越逻辑74
一、充满暗示性的定义74
二、模糊识别与解读76
三、具象批评与范畴模糊性关系之辨识83
第三节可运作的动态系统86
一、承传变易的双向运动87
二、历史性与学派性90
三、对范畴衍生力和统序特点的考察96
第四章范畴与创作风尚的关系104
第一节历史的转捩104
一、由范畴出现频率切入104
二、“百代之中”的中唐105
第二节风骨范畴与汉唐文学理想109
一、六朝文学背景下“风骨”的提出109
二、对唐初文风的匡正113
三、完满的落幕118
第三节作为宋元人心境与文境折射的平淡范畴124
一、以道家思想为底里125
二、沉静于内省的境域127
三、“平”“简”“清”“野”之美132
四、由陶诗的发现看平淡理想的确立138
第四节格调:明清人回归传统的旗帜145
一、从“体格”、“气格”到“格韵”、“格致”146
二、“调”的涵义与“格调”范畴的逻辑指向150
三、“格调”之于总结期文学批评的意义154
第五节一个正反合的过程164
一、理性思潮的冲荡与相关范畴的抬升164
二、禅宗、理学与心学对范畴的滋养168
三、“以复古为解放”的范畴统合180
第五章范畴与文体188
第一节诗文体裁与范畴189
一、唐前文体探讨中基本范畴的确立189
二、两宋诗文范畴创设的丰富206
三、明清范畴诠解和运用的成熟212
四、相关概念、范畴例释222
1.释“响”222
2.释“脉”225
3.释“波澜”230
4.释“圆”233
5.释“老”237
6.释“本色”243
7.释“家数”248
8.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255
第二节词的体制与范畴256
一、宋代词学范畴解说259
二、骚雅与沉郁:元明以后范畴的振兴265
三、词学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287
1.释“妥溜”289
2.释“涩”293
3.释“深静”298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304
第三节曲的体制与范畴304
一、词曲体制同异与范畴的分际305
二、元明清诸家曲学范畴论308
三、曲学范畴总结和重要范畴分释318
1.释“豪辣灏烂”319
2.释“俊”323
3.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328
第四节戏剧体式与相关范畴329
一、明代剧学范畴通论329
二、清代剧学范畴与金圣叹、李渔的贡献342
三、剧学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349
1.释“局段”350
2.释“主脑”356
3.释“机趣”361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367
第五节小说体式与相关范畴368
一、小说观念的萌起与明清小说范畴369
二、晚清的进步383
三、小说范畴总结与重要范畴分释390
1.释“幻”391
2.释“避犯”396
3.释“白描”400
第六节诸文体与范畴的对应关系404
4.诸范畴的联通和意义小结404
一、各体文学范畴成熟度与理论品级405
二、各体类范畴集束与小结410
1.诗文体式的范畴集束411
2.词曲体式的范畴集束412
3.戏剧、小说体式的范畴集束413
4.几点小结413
第六章元范畴:文学理论体系的枢纽418
第一节元范畴问题的提出418
一、范畴的位序与元范畴的界定419
二、确立过程中诸种观点的研判421
三、元范畴唯一说驳议425
第二节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考察427
一、“天人合一”的文化精神及其对文学的浸入427
1.“天人合一”的提出与儒道两家的论述428
2.通天尽人的“人文”追求433
二、由此确立的元范畴的剖解444
1.“道”与文学的归趣446
2.“气”的本原意义453
3.作为创作发生论和接受论的“兴”范畴463
4.“象”的发现与营构473
5.执中平允与“和”生万物482
三、元范畴联结成的范畴体系构架496
1.诸元范畴的相互关系496
2.元范畴之于体系构建的可能506
第七章范畴的逻辑体系518
第一节本原性范畴518
一、主体本原及相关范畴序列519
二、客体本原及相关范畴的联结530
第二节创作论范畴543
一、指涉创作发动的范畴序列543
二、揭示创作思维规律的范畴系统547
三、“才”与“法”:关于创作机理范畴554
第三节作品形态和风格论范畴572
一、风格范畴体系的导入途径572
二、作品物质构成提供的视点580
三、基于格制体调等实性构成的规范范畴587
四、虚性构成形态的规范范畴593
五、对冥合主客体的生态构成的范畴指说600
第四节鉴赏与批评论范畴608
一、规范批评主体的范畴序列608
二、涵括批评原则和方法的范畴序列614
第五节文学范畴体系的整合630
一、“潜体系”状态下范畴钩连的凸现630
二、一个尚未闭合的系统642
结语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