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科中医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全科中医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51/32332864.jpg)
- 于铁成,高文铸主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华夏出版社
- ISBN:7508020022
- 出版时间:2000
- 标注页数:355页
- 文件大小:22MB
- 文件页数:374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科中医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1
第一章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4
第一节 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气”的观念5
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最基本的物质5
二、气与形质的转化5
三、气的运动方式6
四、中医学理论中“气”的含义6
第二节 阴阳学说6
一、阴阳观念的产生7
二、阴阳属性7
三、阴阳交感的观念7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8
五、在中医学中如何运用阴阳学说8
第三节 五行学说9
一、五行观念的产生9
二、五行的属性10
三、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11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11
第四节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12
一、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12
二、中医学的整体观念13
第五节 中医学理论的唯象思维方法15
一、观物取象15
二、取类比象15
三、以表知里16
四、以常知变17
第二章 中医学对人体结构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及理论18
第一节 对人体内部的解剖认识和脏腑分类19
一、古代的解剖活动是获取脏腑认识的基础19
二、脏腑分类19
一、藏象学说是怎样产生的20
第二节 藏象学说20
二、“藏象”的基本内容21
第三节 传化之腑与奇恒之腑26
一、六腑26
二、奇恒之腑27
第四节 人体生命过程的一般规律28
第五节 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29
一、精29
二、气30
三、血31
四、津液32
第六节 人体生命活力的表现——神32
一、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32
二、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33
三、精神活动与五脏的关系33
第三章 中医独特的生理结构35
第一节 经络36
一、经络的产生36
二、经络结构及其生理作用37
三、十二经脉的走行分布与病候40
四、奇经八脉的循行与病候46
第二节 腧穴48
一、腧穴的分类48
二、腧穴的治疗作用48
三、腧穴的定位49
四、特定穴51
五、十四经穴53
六、常用耳穴的定位和主治74
七、头针刺激区和标准治疗线78
第四章 影响人体健康与导致疾病的因素82
一、六淫邪气83
第一节 自然环境因素83
二、疫毒86
第二节 社会因素87
一、家庭因素87
二、生活因素87
三、职业因素88
四、人际交往因素88
第三节 精神心理因素88
一、情志与形体机能的关系89
二、情志致病的特点90
第四节 其他因素91
一、饮食因素91
二、劳逸起居因素92
三、痰饮、瘀血92
四、外伤93
第五节 中医病因学的“三因”说94
第五章 中医诊断方法95
第一节 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96
一、有诸于内,形见于外96
二、四诊合参,不可偏废96
三、四诊资料要客观真实96
第二节 望诊97
一、望全身97
二、望局部100
第三节 切诊104
一、脉诊105
二、按诊106
第四节 闻诊107
一、闻声音107
一、问寒热108
第五节 问诊108
二、嗅气味108
二、问汗109
三、问疼痛110
四、问睡眠111
五、问饮食口味111
六、问二便112
七、问经带112
第六章 中医对发病机理的认识114
第一节 正邪关系与发病115
一、正邪在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115
二、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15
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116
第二节 阴阳失调与发病116
一、阴阳偏盛116
五、阴阳亡失117
第三节 气血失常与发病117
二、阴阳偏衰117
四、阴阳格拒117
三、阴阳互损117
一、气的失常118
二、血的失常118
三、气与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调118
第四节 津液代谢失常与发病119
一、津液不足119
二、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119
三、津液与气血的功能失调119
第七章 辨证方法121
第一节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22
第二节 八纲辨证122
二、寒热123
一、表里123
三、虚实124
四、阴阳125
五、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125
第三节 脏腑辨证126
一、脏病与腑病126
二、脏腑兼病辨证130
第四节 六经辨证131
一、六经的传变、直中、合病与并病131
二、六经病辨证131
第五节 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132
一、卫气营血辨证132
二、三焦辨证133
第八章 中医养生思想与方法135
一、以顺为养136
第一节 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36
二、远离致病因素137
三、调摄身心137
第二节 养生的基本方法138
一、扶正强身138
二、药物外用防病139
三、调摄生活起居139
四、饮食养生142
五、怡情养性144
六、强身健体148
第九章 中药方剂学简论152
第一节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153
一、中药的四气五味153
二、药物归经154
三、药物配伍的基本原则154
四、中药的禁忌与煎服方法155
五、常用中药156
第二节 方剂学的基本理论188
一、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189
二、方剂的主要剂型189
三、常用方剂190
第三节 常用中成药199
一、内科类200
二、妇科类202
三、儿科类203
四、外科类203
五、五官类204
第十章 中医治疗疾病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205
一、治未病206
二、治病求本206
第一节 治疗的一般原则206
三、扶正祛邪208
四、调整阴阳208
五、三因制宜209
第二节 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210
一、药物治疗210
二、针灸治疗212
三、推拿按摩222
四、刮痧疗法232
五、拔罐法234
六、精神疗法236
第十一章 常见病证的辨证施治240
一、发热241
二、眩晕242
三、咳嗽244
四、哮喘245
五、心悸246
六、失眠248
七、头痛250
八、胸痛251
九、胁痛253
十、胃痛254
十一、腹痛256
十二、腰痛257
十三、关节痛258
十四、泄泻260
十五、腹胀262
十六、厌食263
十七、呕吐264
十八、呃逆266
十九、便秘267
二十、水肿269
二十一、癃闭270
二十二、小便不利272
二十三、耳鸣、耳聋273
二十四、半身不遂275
二十五、月经不调276
二十六、闭经279
二十七、痛经280
二十八、阴痒282
二十九、带下病283
第十二章 社区常见病的中医治疗286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87
二、气管-支气管炎289
三、支气管哮喘291
四、肺炎球菌性肺炎293
五、胃炎(急、慢性胃炎)295
六、消化性溃疡298
七、溃疡性结肠炎299
八、胆囊炎301
九、病毒性肝炎303
十、风湿病305
十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07
十二、高血压病309
十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311
十四、肾结石314
十五、贫血315
十六、出血性疾病318
十七、糖尿病319
十八、甲状腺功能亢进321
十九、神经官能症323
二十、睡眠障碍325
二十一、面神经炎327
二十二、经前期紧张综合征328
二十三、更年期综合征330
二十四、产后缺乳332
二十五、小儿肺炎335
二十六、佝偻病337
二十七、婴幼儿腹泻339
二十八、类风湿性关节炎341
二十九、肩关节周围炎342
三十、腰椎间盘脱出症344
三十一、坐骨神经痛346
三十二、湿疹347
三十三、神经性皮炎349
三十四、带状疱疹350
《全科中医学》考试大纲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