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https://www.shukui.net/cover/40/32317685.jpg)
- 北京地质学院区域地质教研室地貌数学组编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
- ISBN:K15165·1079(地质66)
- 出版时间:1961
- 标注页数:338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40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目录7
前言7
第一章 绪论7
一、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7
二、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之间以及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8
三、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简史、研究现状和今后任务9
四、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一般研究方法17
五、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重大实践意义19
第二章 陆地地形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大陆沉积层的形成23
一、地形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力地质作用与外力地质作用相互斗争和统一的结果23
二、地形是遵循从量变到质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规律而发展的28
三、地形发展的继承性、方向性及周期性29
四、关于地形发展的主要学说30
五、地形等级及地形成因类型的划分33
六、第四纪陆相沉积层的成因类型40
第三章 新构造运动的一般概念42
一、新构造运动及新构造的定义42
二、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实践上及科学上的意义43
三、新构造运动的特征43
四、新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反映44
五、中国新构造的基本特征46
六、新构造的研究方法53
一、关于风化壳、残积物与土壤的概念66
二、风化作用的阶段与风化壳的类型66
第四章 风化作用及其在地形发展和大陆沉积形成中的作用66
三、不同气候带的风化壳类型68
四、对于风化壳研究的几个问题71
五、成土作用的因素及土壤结构的一般特点72
六、现代土壤及埋藏土壤73
第五章 山坡的发展及山坡堆积物76
一、在崩塌作用影响下山坡的发育及崩塌堆积物76
二、在撒落作用影响下山坡的发育及撒落堆积物77
三、在地滑作用影响下山坡的发育及地滑堆积物78
四、泥流作用及其地形81
五、面状洗刷作用生成的地形及坡积物81
一、流水在地形形成中的作用85
第六章 流水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及其相关的沉积物85
二、暂时性水流的侵蚀与堆积地形及洪积物88
三、河谷地形92
四、河流冲积物及其堆积地形95
五、河流阶地103
六、河流与河系的类型108
第七章 喀斯特地形形态及堆积物112
一、喀斯特定义、喀斯特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112
二、喀斯特形态116
三、喀斯特发育的基本规律124
四、中国喀斯特区域概述128
第八章 冰川地形及冰川堆积物129
一、冰川的运动129
二、冰川的类型及其特征130
三、冰川的刨蚀地形131
四、冰川和冰水的堆积地形及其堆积物134
第九章 干旱及半干旱气候带的地形及堆积物142
一、干旱及半干旱气候带的一般特征142
二、干旱及半干旱气候带的风化作用地形及其堆积物142
三、荒漠的类型143
四、风成地形145
第十章 黄土与黄土地貌150
一、黄土的性质及成因150
二、黄土地貌156
一、海岸线及海岸的意义160
第十一章 海滨地形类型及堆积物160
二、作用于海岸带的水动态简述161
三、海岸带物质的横向运动,海岸及水下岸坡剖面的发展162
四、沉积物流的沿岸运动及其形成的堆积地形和堆积物166
五、海岸线的发育168
六、海岸的分类169
七、河口地形及其发展171
八、研究海岸地带的意义及其任务和方法175
九、海底地形177
第十二章 山岳与平原地形的研究182
一、山岳地形的一般特征182
二、山岳的成因及其主要特征183
三、山岳的构造类型及其主要特点185
四、山岳地形的发展,夷平面问题187
五、平原的一般特征及其测高分类192
六、平原的成因分类193
七、平原地形的研究195
第十三章 第四纪地壳发展历史的基本特点与第四纪沉积地层学的划分原则197
一、作为第四纪沉积背景的第三纪地壳面貌概述197
二、第四纪地壳发展的基本特点204
三、第四纪沉积地层学的划分原则和方法219
四、第四纪地层的方案225
第十四章 中国区域第四纪地层特征229
一、中国第四纪的岩相、古地理及生物界概况229
二、华北区第四纪地层250
三、淮河区第四纪地层269
四、华南区第四纪地层273
五、扬子区第四纪地层280
六、东北区第四纪地层295
七、西北区第四纪地层303
八、青藏区第四纪地层311
第十五章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的一般调查方法315
一、准备工作阶段315
二、野外踏勘阶段316
三、生产填图阶段317
四、室内整理阶段323
附录Ⅰ,Ⅱ,Ⅲ,Ⅳ,Ⅴ328
主要参考文献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