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医心理养生谈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中医心理养生谈
  • 吴中云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 ISBN:7504850292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337页
  • 文件大小:69MB
  • 文件页数:356页
  • 主题词:中医学-心理保健;养生(中医)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医心理养生谈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内心世界:阳光与阴霾1

内心世界的对峙2

阳光心态:人生的动力和健康的使者2

心理阴霾:让生活黯淡,还可能成为疾病的诱因5

阳光与阴霾是共生共存的7

尽可能让阳光心态占据优势的地位8

心理健康关系到每一个人9

心理问题影响各类社会人群9

各年龄段的人群都会有其心理问题12

心理问题波及古今15

心理养生:心理健康的卫士16

中医心理养生:历史悠久、内涵丰厚的养生之道17

传统的中医心理养生适用于现代人吗18

人人都来做心理健康的卫士19

第二章 孔子和老子的心理养生之道21

孔子的人格魅力22

执著的信念23

坦诚的襟怀24

自信与乐观25

孔子的心理养生之道25

仁义之道:仁德的人可以远离忧虑26

中和之道:世间万物的理想状态28

自省之道:自知之明带来心理愉悦29

俭朴之道:宁愿选择俭朴的生活30

交友之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1

老子的人生理念32

归于宁静:老子找到的人生真谛32

宁静心态利于心理养生35

老子的忠告:淡泊个人欲望36

提醒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37

完善自我:首先要战胜自我38

老子对于福与祸的认识39

老子论述的人生技巧39

老子的心理养生之道40

道法自然:让喜怒哀乐都顺其自然40

静为躁君:用宁静的心态来制约浮躁的心态41

上善若水:崇尚水所象征的品德修养42

少私寡欲:减少私利,淡泊欲望42

为天下谿:要拥有博大的胸怀43

“入世”与“出世”思想的交融与平衡43

孔子和老子心理养生之道的相似与不同43

孔子的“入世”与老子的“出世”44

“入世”与“出世”思想的共存45

第三章 中医心理学: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的医学奇葩47

中医心理学源远流长48

久远的历史:以《内经》为源头49

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50

历代医家的卓越贡献50

现代对中医心理学的发掘与研究53

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54

形神合一论:心理现象与人体五脏的关联55

“形”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56

人的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反作用也很重要60

关于个性气质论62

生活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于心理的影响63

中医心理学的临床治疗方法64

心理治疗方法64

药物治疗方法和其他治疗方法65

中医心理学与心理养生66

中医心理学和中医心理养生何以如此渊源久远66

我们为什么要向古人学习心理养生的理论和经验67

中医心理养生方法:贴近普通人的心理感受69

第四章 情志与健康71

情志过激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73

中医学的“情志”73

情志超过限度是重要的致病原因74

喜伤心:过度喜悦会耗损心气75

怒伤肝:激怒的情绪使肝气上逆76

思伤脾:思虑过度损伤脾胃的消化功能77

忧伤肺:忧伤的人唉声叹气,长期忧伤损毁健康77

恐伤肾:过度恐惧会阻碍气的运行,使肾气受伤78

五脏功能互相关联,情志影响也应综合看待79

适度的情志活动与七情平衡80

七情都有积极作用,适度的情志活动不会引起疾病80

喜:积极的情绪状态81

怒:心理的宣泄82

忧:忧患意识有助防患于未然83

思:一把双刃的剑84

悲:化悲痛为力量85

恐:人总应该有所敬畏86

惊:惊悚刺激要避免过度87

“情”与“思”的相互影响88

七情平衡是理想的心理状态91

“情志相胜”与情志调节93

关于“情志相胜”93

古代医家采用“情志相胜”的治疗案例94

采用“情志相胜”调节情志95

情志与健康的关系96

情志因素致病97

积极的情志因素有利于战胜疾病97

第五章 中医心理养生的出发点和原则99

中医心理养生的出发点:不治已病治未病101

治理水患,应该在水还是涓涓细流的时候101

与身体疾病相比,心理疾病更需要“治未病”102

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103

能够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105

能够节制自己的欲求106

心神宁静,不妄想妄为106

意志坚强,理智行事107

身心有劳有逸,生活有规律108

人际关系良好109

根据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自我调整,适应能方强109

善于涵养性格,陶冶气质,不断完善自身110

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原则110

讲求中节与和谐111

注重品德修养112

遵循客观规律113

讲究清静养神114

养神与养身相结合115

第六章 中医心理养生的基本方法117

提高品德修养120

儒家的“德”与道家的“德”120

健康长寿与道德修养121

道德修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122

顺应自然,顺时调神123

顺应天候规律,顺时调神养生123

顺时调神法的现实意义125

顺时调神养生的应用实例128

顺应自然理念的拓展129

认知自我,悦纳自我130

与其羡慕别人,不如悦纳自我130

多从积极的角度认识自我131

提高自我认知的一些具体方法133

节制欲求:避免为物欲所扰138

欲求体现了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138

《内经》倡导“志闲而少欲”139

欲望与情绪、情感的关系140

现代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求吗141

怎样节制欲求144

调节情志:保持情志的中节与和谐146

调节方法之一:恬淡心态146

调节方法之二:梳理心结147

调节方法之三:用喜悦战胜忧愁149

调节方法之四:宣泄法150

调节方法之五:移神法151

情志调节方法在“七情”调节中的具体应用152

清静养神:维护心境的稳定与安宁159

道家的主张与《内经》的论点159

“清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静与动的平衡160

清静养神的现实意义160

现代人进行清静养神应该注意什么161

清静养神的具体方法162

和志意、节阴阳与调刚柔163

扁鹊“换心”的故事164

“和志意”,关键是一个“和”字164

意志与情感、情绪的关系167

节阴阳:陶冶气质168

调刚柔:涵养性格171

饮食、运动及音乐养生方法172

中医关于饮食与饮食心理的论述172

饮食养生及其与心理养生的关系173

运动养生法175

音乐养生法176

多种养生方法的综合运用177

第七章 摆脱抑郁情绪 享受心理阳光179

抑郁的情绪并非都是抑郁症180

心理正常的人也会有抑郁情绪181

抑郁情绪与抑郁症181

导致抑郁症发病上升的环境因素182

抑郁症的危害183

中医经典对于抑郁心理和抑郁症的认识184

关于中医的“郁”和郁证184

《内经》:“木郁达之”186

朱丹溪的观点:“凡郁皆在中焦”187

叶天士: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189

中医对于郁证病因的总体认识190

现代医学对于抑郁症的认识191

关于抑郁症的病因191

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的抑郁症195

抑郁情绪的调节与抑郁症的预防197

预防抑郁症的四个主要途径197

青少年的心理保健:阻击抑郁症的第一道防线199

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与个性调节202

品德修养与认知方式的调节205

情绪调节:用积极情绪战胜消极情绪212

交友之道:性格反差的作用与支持系统的建立215

饮食和生活起居调理及运动养生218

每天做“三件事”:走出抑郁的具体举措219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养生223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堪忧224

幼小心灵难以承受沉重压力224

青春年华的不幸事件225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心理养生226

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227

少年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228

中医对于少年儿童心理特点和心理养生的认识229

执者失之:少儿教育应该走出误区232

借鉴“中和之道”,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234

避免不良的外界影响和心理刺激235

把纯真还给少年儿童235

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和常见心理问题237

青年人的心理特征237

青年人的常见心理问题239

青年人的心理养生241

经常保持乐观的心境241

有梦想,也要有脚踏实地的努力244

学会关心和理解别人245

悦纳自我,给自己以信心和勇气247

理智行事,让自己在心理上成熟起来247

缔结友谊,走出孤独249

中医心理养生的各种方法对青年人都会有所裨益251

社会应为青年人的成长提供一个怎样的环境252

第九章 中年人的心理养生253

中年人的心理特点254

中年时期的两个阶段255

中年人的基本心理特征255

中医对于中年人心理的认识256

中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258

心理疲劳:像绷紧弦的钟表258

孤独感:缺少心灵的倾诉与倾听259

安全感降低,忧虑感增加261

过度的执拗262

中年人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262

自身气质性格和成长经历导致心理问题262

家庭和工作原因导致心理问题263

更年期原因导致心理问题264

中年人怎样心理养生265

自我认知:活出自己的本色265

哀莫大于心死:要保持积极的心态267

顺应自然,调节身心269

恬淡宁静,懂得放弃270

在逆境中要有自强的意志272

珍惜家庭和友谊,建立和维护支持系统273

第十章 女性的心理养生275

女性三个重要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养生276

青春期:从性的好奇到恋爱的困惑276

妊娠期:调心神,和性情277

更年期:恬淡心态,度过多事之秋278

女性的心理优势与心理弱势279

女性的心理优势280

中医理论体系是平等地对待女性与男性282

女性的心理弱势283

女性的常见心理问题与心理养生285

依附性与独立性285

情感与理智288

婚恋心理:你相信一见钟情吗291

青年女性的心理养生293

第十一章 老年人的心理养生295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标准296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296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标准297

中医关于老年人心理养生的论述和著作298

《内经》中关于健康长寿的论述299

《老老恒言》:老年养生的经典著作300

其他中医著作关于老年人心理养生的论述300

老年心理养生的基本方法302

修身养性,清静养神,动静结合302

顺应自然,顺时调神养生306

老年人的养生要寓于日常生活中,注重饮食起居307

运动养生,身心兼养309

家庭与社会环境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310

关于家庭的影响310

关于社会的责任311

第十二章 历代名医名人的心理养生313

嵇康与《养生论》314

嵇康的生平314

《养生论》提出的养生主张315

《养生论》的现实意义316

孙思邈的健康长寿之道317

孙思邈生平317

孙思邈的养生之道318

朱丹溪的品格风尚和养生之道320

用积极进取应对人生逆境320

虔诚的信念321

坦荡的襟怀322

朱丹溪的养生之道323

曹庭栋与《老老恒言》324

曹庭栋生平325

《老老恒言》的养生之道325

陆游的心路历程326

人生理念:执著与超脱327

酣畅淋漓地抒发情感329

博爱的襟怀329

陆游的养生之道330

陆游的心路历程引发的思考331

写在结尾的话333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333

心理学正在走出象牙之塔334

主要参考文献336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