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https://www.shukui.net/cover/74/32289446.jpg)
- 臧润国,成克武,李俊清等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ISBN:7504640751
- 出版时间:2005
- 标注页数:519页
- 文件大小:48MB
- 文件页数:539页
- 主题词: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天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育概述1
1.1 中国森林资源概况1
1.2 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2
1.3 天然林的概念与天然林保育的意义4
1.4 天然林的地位与作用6
1.5 天然林保护、恢复与可持续经营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8
1.6 生物多样性保育研究概述13
第二章 中国主要的天然林区及其基本特征17
2.1 大兴安岭及阿尔泰寒温带林区17
2.2 小兴安岭、长白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18
2.3 华北山地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19
2.4 华东、华南及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20
2.5 华南、云南热带林区22
2.6 西南及长江上游林区26
2.7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林区27
2.8 林业区划的主要林区森林资源概况28
第三章 阔叶红松林区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30
3.1 红松及红松林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30
3.1.1 原始林中红松的更新30
3.1.2 天然次生林中红松的更新32
3.1.3 红松林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维持33
3.1.4 红松林的抚育采伐与天然更新34
3.2 小兴安岭五营林区天然林及其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34
3.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条件35
3.2.2 森林群落类型的多样性36
3.2.3 森林动植物物种多样性37
3.2.4 森林资源及其动态37
3.2.5 天然林的群落结构与经营39
3.2.6 阔叶红松林群落结构调整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44
3.2.7 阔叶红松林天然林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措施47
3.3 三种森林经营空间尺度上云冷杉红松天然林种群、群落及多样性特征49
3.3.1 引言49
3.3.2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及研究方法50
3.3.3 不同空间尺度上树种的一般数量特征51
3.3.4 三种森林经营空间尺度上天然云冷杉红松林主要树木种群结构的研究56
3.3.5 不同空间尺度上树种的多样性分析59
3.3.6 不同空间尺度上主要树木种群的生态位分析62
3.3.7 森林景观中不同林分的排序与归类71
第四章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多样性特征75
4.1 研究区域自然地理概况75
4.2 分析方法77
4.3 植物区系特征78
4.3.1 科、属的统计分析79
4.3.2 植物生长型分析81
4.3.3 植物区系的分布区特征81
4.4 物种多样性特征84
4.4.1 植物总体状况与新记录统计85
4.4.2 物种丰富度分析86
4.4.3 物种相似性比较88
4.5 生态系统多样性特征89
4.5.1 森林植被的演化历史90
4.5.2 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91
4.5.3 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96
4.5.4 主要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96
4.5.5 多样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02
4.5.6 多样性与群落动态的关系103
4.6 景观多样性特征105
4.6.1 分析方法106
4.6.2 景观类型及其分布分析110
4.6.3 景观格局动态分析111
4.6.4 景观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113
4.6.5 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多样性分析114
第五章 岷江上游天然林生物多样性保育与恢复122
5.1 岷江上游流域自然地理及植被概况122
5.2 岷江上游大沟流域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种类组成与区系分析125
5.2.1 自然地理125
5.2.2 种类组成及数量特征125
5.2.3 科属统计126
5.2.4 地理成分分析129
5.3 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结构特征130
5.3.1 分析方法131
5.3.2 群落结构特征132
5.3.3 群落垂直结构特征134
5.3.4 群落组成结构与多度分析135
5.3.5 主要种群结构与动态136
5.3.6 群落复杂性和稳定性140
5.3.7 讨论140
5.4 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143
5.4.1 分析方法144
5.4.2 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宽度145
5.4.3 主要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147
5.4.4 生态位相似性比例150
5.4.5 讨论150
5.5 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群落主要种群空间分布格局151
5.5.1 分析方法152
5.5.2 主要种群分布格局153
5.5.3 不同发育阶段种群分布格局154
5.5.4 讨论160
5.6 岷江上游自然恢复灌丛阶段主要种群种间联结与种间协变161
5.6.1 分析方法162
5.6.2 种群间的联结性164
5.6.3 种间关联度166
5.6.4 种间协变168
5.6.5 生态种组的划分169
5.6.6 讨论171
5.7 岷江上游不同恢复类型与阶段植物群落小气候特征172
5.7.1 测定与分析方法173
5.7.2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内光照强度的日变化规律173
5.7.3 不同恢复阶段群落内大气相对湿度174
5.7.4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内大气温度的日变化规律175
5.7.5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土壤温度的日变化规律175
5.7.6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内的最高与最低地表温度176
5.7.7 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内土壤含水量的比较177
5.7.8 讨论177
5.8 岷江上游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群分布格局的变化178
5.8.1 分析方法178
5.8.2 三种优势种群在不同恢复群落中的分布格局179
5.8.3 讨论181
5.9 卧龙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特征182
5.9.1 分析方法182
5.9.2 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的大小结构183
5.9.3 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的形成方式184
5.9.4 亚高山暗针叶林林隙形成木的特征184
5.9.5 讨论186
5.10 小径竹类对亚高山暗针叶林主要乔木树种幼苗结构及分布格局的影响187
5.10.1 分析方法188
5.10.2 调查样地的微环境特征189
5.10.3 幼苗的密度189
5.10.4 幼苗的结构动态190
5.10.5 种群的空间格局及动态191
5.10.6 讨论193
第六章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物种多样性特征198
6.1 研究区域自然概况及野外调查方法198
6.2 广东黑石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特征199
6.2.1 区系组成200
6.2.2 科的统计分析201
6.2.3 属的统计分析201
6.2.4 种的统计分析203
6.3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种群结构特征204
6.3.1 不同树种的各类林木(幼树、小径木和中大径木)的比例204
6.3.2 不同树种的径级结构图205
6.3.3 不同树种的多度-径级分布曲线208
6.3.4 讨论209
6.4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主要树种的生态位分析210
6.4.1 分析方法210
6.4.2 生态位宽度211
6.4.3 生态位重叠213
6.5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格局分析215
6.5.1 分析方法215
6.5.2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217
6.6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特征218
6.6.1 分析方法218
6.6.2 群落的树种组成与数量特征220
6.6.3 群落的高度结构及物种多样性220
6.6.4 群落的径级结构及树种多样性222
6.6.5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224
6.7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化225
6.7.1 分析方法225
6.7.2 小集水区内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多度225
6.7.3 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梯度变化227
6.7.4 物种多样性的水平梯度变化230
6.7.5 讨论233
6.8 黑石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循环与树种多样性动态初步分析234
6.8.1 分析方法234
6.8.2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循环不同阶段斑块的数量与面积235
6.8.3 不同高度树木的密度随森林循环的变化235
6.8.4 不同径级的树木密度随森林循环的变化236
6.8.5 不同阶段斑块内几个测树因子的变化237
6.8.6 树种多样性指数随森林循环阶段的变化规律237
6.8.7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单、双个体物种随森林循环的变化237
6.8.8 不同阶段斑块内的树种密度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238
6.9.9 讨论239
第七章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与恢复241
7.1 中国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地理条件242
7.2 中国西部地区的主要植被分区243
7.3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系统多样性244
7.3.1 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245
7.3.2 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245
7.3.3 草原生态系统245
7.3.4 荒漠生态系统246
7.3.5 湿地生态系统248
7.4 中国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主要原因249
7.5 中国西部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250
7.5.1 蒙新高原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250
7.5.2 黄土高原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252
7.5.3 环青海湖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252
7.5.4 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252
7.6 中国西部地区有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253
7.6.1 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253
7.6.2 拯救和恢复濒危物种方面254
7.6.3 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行政管理和执法体系方面254
7.7 西部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恢复的总体策略255
7.8 新疆科克苏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256
7.8.1 科克苏湿地的植物多样性256
7.8.2 脊椎动物多样性265
7.8.3 昆虫多样性267
7.8.4 大型真菌多样性268
第八章 额尔齐斯河流域天然林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与恢复269
8.1 额尔齐斯河流域概况269
8.1.1 额尔齐斯河概况269
8.1.2 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自然概况270
8.1.3 额尔齐斯河流域阿尔泰山山前平原概况271
8.1.4 额尔齐斯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272
8.2 额尔齐斯河流域主要天然林类型(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群落特征273
8.2.1 山地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273
8.2.2 额尔齐斯河河谷平原主要森林类型及特征276
8.2.3 额尔齐斯河河谷平原主要灌木林及其特征279
8.3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的形成与维持281
8.3.1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森林植被的起源282
8.3.2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的形成过程与维持机制283
8.3.3 人为干扰增大对河道及河岸植被的影响284
8.4 洪水对河岸植被的影响286
8.4.1 分析方法286
8.4.2 河岸天然林主要树种的更新方式及其与洪水发生的耦合286
8.4.3 洪水对河岸天然林组成、结构与分布的影响288
8.4.4 截流引水等因素对河岸植被的影响289
8.5 额尔齐斯河河岸杨树天然林的天然更新研究290
8.5.1 河岸杨柳科树种天然落种与实生苗更新290
8.5.2 额尔齐斯河河岸杨树根蘖更新研究292
8.6 新疆落叶松的群落结构及更新研究305
8.6.1 新疆落叶松生物学、生态学特性305
8.6.2 新疆落叶松群落结构与自然更新306
8.6.3 新疆落叶松就地保育和恢复技术体系313
8.6.4 新疆落叶松林的经营与恢复方式314
第九章 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天然林保育与恢复316
9.1 额尔齐斯河河岸杨树天然林的人工更新研究316
9.1.1 试验材料及方法316
9.1.2 各试验材料造林前生长状况比较317
9.1.3 造林初期成活率及高生长317
9.1.4 生长季末期及第二年成活率与高生长分析322
9.2 开沟断根促进天然林恢复技术研究324
9.2.1 试验地点及方法325
9.2.2 银×新人工林开沟断根后的根蘖更新326
9.2.3 人工漫灌银白杨天然林开沟后的根蘖更新327
9.2.4 无灌溉银白杨天然林开沟断根后更新根蘖331
9.2.5 铲除草皮与不铲除草皮银灰杨天然林开沟后根蘖更新331
9.3 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天然林保育及恢复对策333
9.3.1 额尔齐斯河河岸林的现状与保护措施334
9.3.2 额尔齐斯河河谷天然林受威胁因子分析335
9.3.3 额尔齐斯河河岸天然林的保育及恢复对策336
第十章 热带林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与恢复343
10.1 海南岛热带林物种多样性343
10.1.1 对生物多样性内涵的认识343
10.1.2 热带林的物种多样性345
10.2 种子植物属的系统格局347
10.3 海南与台湾省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多样性348
10.3.1 海南与台湾省特有属植物与东南沿海大陆的关系349
10.3.2 海南与台湾省的特有属成分比较350
10.4 热带林两个优势树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351
10.4.1 分析方法352
10.4.2 鸡毛松与陆均松的遗传多样性353
10.4.3 鸡毛松与陆均松的遗传结构354
10.4.4 关于鸡毛松与陆均松多样性的讨论355
10.5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的研究与实践357
10.5.1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历史概况357
10.5.2 热带“游耕农业”与生态系统的退化359
10.5.3 采伐干扰对热带林生态系统退化及恢复的影响359
10.5.4 热带林群落结构、动态与生产力的研究360
10.5.5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C素库和固定大气CO2的作用360
10.5.6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文生态功能361
10.5.7 热带森林气候与能量平衡研究362
10.5.8 热带林生态系统研究成果在保育与恢复实践中的应用及展望363
第十一章 天然林野生植物评价与保育对策365
11.1 野生物种濒危状态类型划分与评价365
11.1.1 物种濒危等级类型划分及其与物种保护之间的关系365
11.1.2 物种濒危状态评价367
11.1.3 我国濒危物种评价工作370
11.2 北京喇叭沟门天然次生林区野生植物濒危状态与保护等级划分374
11.2.1 分析方法375
11.2.2 物种濒危状况分析375
11.2.3 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及评定标准的制订378
11.2.4 物种保护级别的评价380
11.2.5 保护级别评定标准的建立与物种保护级别的确定382
11.2.6 讨论384
11.3 北京喇叭沟门天然次生林区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评价384
11.3.1 生物多样性价值计算方法385
11.3.2 直接使用价值386
11.3.3 间接使用价值387
11.3.4 生态经济价值分析392
11.3.5 讨论393
11.4 北京喇叭沟门天然次生林区野生植物的资源分类与评价394
11.4.1 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394
11.4.2 喇叭沟门植物资源的分类与分析395
11.4.3 喇叭沟门植物资源的主要类型概述396
11.4.4 植物资源开采利用及保护的措施400
11.4.5 小结与讨论400
11.5 北京喇叭沟门天然次生林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401
11.5.1 加强保护区建设与管理401
11.5.2 加强旅游开发管理,有序发展生态旅游404
11.5.3 加强社区共管408
11.5.4 小结409
第十二章 天然林珍稀濒危物种及非木材资源保育与恢复411
12.1 珍稀濒危植物的致危与保护411
12.2 海南岛野生石斛资源调查413
12.2.1 海南石斛属植物的地理分布415
12.2.2 植被类型与海南石斛属植物生态类型的分布419
12.3 海南野生密花石斛和华石斛无菌播种培养研究421
12.3.1 材料与方法421
12.3.2 培养基种类对华石斛种子萌发的影响422
12.3.3 培养基种类对密花石斛种子萌发的影响422
12.3.4 原球茎增殖和分化422
12.3.5 壮苗和生根423
12.3.6 问题与展望423
12.4 兰科植物—金佛山兰和金兰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其保护对策424
12.4.1 两种原始兰科植物生理生态特征的比较424
12.4.2 中亚热带马尾松林下金佛山兰和金兰对变化光环境的响应与适应431
12.4.3 两种兰科植物的保护对策440
12.5 盐桦种群的保育与恢复441
12.5.1 盐桦的基本特性与濒危状况441
12.5.2 盐桦种群的快速繁育442
12.5.3 盐桦种群的保育与恢复对策444
12.6 梭梭的保育与恢复445
12.6.1 梭梭的自然分布与生境445
12.6.2 梭梭的物候周期447
12.6.3 梭梭种子的萌发447
12.6.4 梭梭根系448
12.6.5 梭梭光合生理特征449
12.6.6 梭梭的年轮与生长449
12.6.7 梭梭的胚胎学特征450
12.6.8 梭梭天然林现状及保育对策451
12.7 肉苁蓉的保育与利用452
12.7.1 肉苁蓉的基本特性452
12.7.2 肉苁蓉的变异与形态多样性454
12.7.3 高等有花寄生植物种子萌发研究概况456
12.7.4 肉苁蓉栽培试验的前期基础研究工作457
12.7.5 肉苁蓉人工接种的新进展459
12.7.6 肉苁蓉培育的技术和步骤459
12.7.7 肉苁蓉贸易及其开发利用461
12.7.8 太空搭载对肉苁蓉种子的影响462
12.7.9 肉苁蓉的保育对策462
12.8 珍稀濒危树种东北红豆杉保育464
12.8.1 东北红豆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464
12.8.2 东北红豆杉地理分布465
12.8.3 东北红豆杉生长、光合及其繁殖特性465
12.8.4 东北红豆杉的种群结构467
12.8.5 东北红豆杉群落类型及其资源状况470
12.8.6 东北红豆杉的人工繁育471
12.8.7 东北红豆杉的保育价值475
12.8.8 东北红豆杉的保育措施476
12.9 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峨眉拟单性木兰和华盖木的保育480
12.9.1 华盖木和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生存现状480
12.9.2 华盖木和峨眉拟单性木兰的繁殖481
12.9.3 华盖木和峨眉拟单性木兰的保育与种群恢复对策482
12.10 珍稀濒危植物云南红豆杉的保育485
12.10.1 云南红豆杉的基本特性与资源现状485
12.10.2 云南红豆杉的保育与扩繁技术研究及示范486
12.11 野生动植物空间点数据管理与潜在分布预测488
12.11.1 生态系统空间属性的重要性488
12.11.2 野外样点空间位置记录在研究动植物分布中的作用489
12.11.3 物种数据的采集及数据的储存方式489
12.11.4 数据的应用—以GTSPOT数据库和空间预测模型为例490
参考文献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