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任友达主编 著
- 出版社: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1141816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14页
- 文件大小:21MB
- 文件页数:429页
- 主题词:传统文化-简介-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绪论 全球人类社会向和谐世界过渡是必由之路1
第一节 世界经济全球化5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理论5
(一)西方主流派全球化理论5
(二)当代新“左”派全球化理论6
(三)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6
(四)全球化理论形成的过程7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11
(一)贸易全球化11
(二)金融全球化12
(三)生产国际化12
第二节 世界政治国际化和多极化14
一、世界政治国际化14
(一)跨国公司14
(二)政府间国际组织15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15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不可逆转16
(一)第三世界是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16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17
(三)世界政治多极化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17
(四)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17
(五)多极化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8
第三节 世界文化多元化及其发展20
一、文化霸权主义21
(一)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现实利益的矛盾22
(二)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既有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吸纳、合作、共存和统一的一面24
二、东西方文化联合论25
第一章 儒家思想33
第一节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35
一、仁在《论语》的论述中处于突出的地位36
二、仁的人道原则37
(一)关于知天(命)的认识,孔子在《论语》中两处三次谈到天命38
(二)关于知仁的认识41
(三)对知礼的认识45
第二节 孔子哲学的方法论——中庸之道47
一、中庸的意义48
二、中庸思想的应用49
(一)过犹不及49
(二)和而不同50
(三)时中与权52
(四)中庸之道是通往“小康”“大同”的理想社会53
(五)中庸思想的缺陷及其在历史上的曲折经历55
第三节 孔子哲学的认识论——对学习的认识、态度与方法56
一、对学习的认识59
二、对学习的态度60
三、学习方法63
第四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64
一、办学宗旨,把德育放在首位65
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73
三、面对全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向74
四、承前启后的教学内容75
五、深邃而又灵活的教学方法80
(一)学习的最佳境界是快乐80
(二)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80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80
(四)善于启发,触类旁通81
(五)身教重于言教82
第五节 孟子思想——儒家理想主义流派8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85
(一)仁政的思想根源85
(二)仁政的内容87
二、孟子的性善论95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99
(一)教育的目的99
(二)教育内容和修养方法100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103
第六节 荀子思想——儒家现实主义流派106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107
二、性恶论109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111
(一)学习的目的111
(二)学习态度112
(三)学习方法113
四、荀子的自然观114
五、荀子的认识论116
第七节 西汉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122
一、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历史背景122
二、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理论124
三、“天人感应”的神学论126
四、按名分行事的认识论129
五、董仲舒与先秦儒学的分歧130
(一)人性与教化130
(二)君臣关系130
(三)心性之别131
第八节 宋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132
一、程朱理学中“理”的观念来源及其含义134
二、“格物致知”论及其方法论137
三、人性的心性论139
四、陆、王学派的心学论142
(一)“心即理”及“心外无理”143
(二)王守仁的认识论145
(三)王守仁的伦理学说146
五、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总结148
第二章 道家及道教155
第一节 老子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道157
第二节 老子的方法论——辩证的方法164
第三节 老子的世界观——无为而治176
一、政治观点177
二、为人处世181
(一)应用辩证的方法保存自己183
(二)重视养生之道184
(三)个人修养185
第四节 庄子的人生哲学186
一、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含义,使“道”的概念更加抽象化和虚无化187
二、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所述德的意义,使德的内容越来越实,以便于应世190
三、庄子的人生态度192
(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192
(二)超然的政治态度194
(三)万物平等和相对主义的世界观194
(四)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的生活态度197
(五)通过坐忘的入道途径199
第五节 道家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200
一、对儒家大师的影响201
(一)对孔子的影响201
(二)对孟子的影响204
(三)对荀子的影响206
二、儒、道两家思想汇合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影响210
三、对养生保健的贡献214
(一)传统养生学215
(二)气功养生法217
第六节 道教222
一、道家在思想上的变化对形成道教的影响222
(一)老庄学说222
(二)黄老学派223
二、道教的创立及其发展224
(一)道教的创立224
(二)道教的发展与成熟226
三、道教与传统文化233
(一)道教理论的发展233
(二)广泛吸收民间的神,是道教不断壮大声威的途径之一234
(三)道教与我国古代音乐艺术234
(四)道教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235
(五)道教与我国古代绘画艺术236
(六)道教与我国古代造像艺术237
(七)道教官观的壁画艺术238
(八)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239
第三章 佛教与佛学241
第一节 佛教在印度243
一、佛教的创立243
二、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244
(一)四圣谛、八正道244
(二)十二因缘245
(三)五蕴论——原始佛教哲学理论的基础246
三、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变异及消亡246
(一)部派佛教247
(二)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其主要教派247
(三)佛教在印度的变异及消亡248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251
一、佛教初期(公元前2—公元316年)在中国251
二、东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公元316—589年)252
(一)道安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253
(二)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贡献254
(三)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及神不灭论255
(四)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256
三、隋唐——中国佛教鼎盛时期260
(一)南北佛学的统一260
(二)佛学宗派的创建261
(三)翻译的佛典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261
(四)中国佛教特色的形成262
(五)佛教国际中心地位的确立262
四、儒、道、释三教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发展263
(一)经学之再次统一263
(二)佛教的蓬勃发展,激化了儒、释两家的矛盾,也促进了双方的融合265
(三)道教组织日益完善与强大265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佛教266
六、变革中的现代中国佛教268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72
一、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272
二、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273
三、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273
四、佛教与石窟艺术274
五、佛教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影响276
六、佛塔艺术278
七、佛乐279
第四章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281
第一节 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283
一、《易经》283
(一)变易283
(二)不易286
(三)简易287
二、《易传》290
(一)《彖传》290
(二)《象传》297
(三)《文言传》300
(四)《系辞传》302
(五)《说卦传》305
(六)《序卦传》306
(七)《杂卦传》307
三、易学308
(一)历代易学的主要流派309
(二)读阴阳五行后的感想315
(三)易文化是探索自然与人以及认识自然与人关系的表现321
第二节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339
一、《易学与儒学》[28](简称《易与儒》)339
(一)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和运用339
(二)《论语》中的易学思想340
(三)孟子对《易》思想的发挥342
(四)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中的易学思想347
(五)荀子思想与《易》的异同355
(六)汉代易学倾向政治360
(七)理学与易学362
(八)王夫之以史解《易》365
(九)熊十力的新易学370
二、《易传与道家思想》[89]373
(一)《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373
(二)论‘系辞’是稷下道家之作》377
三、《易学与佛教》[90]简称《易与佛》380
(一)魏晋玄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380
(二)王弼的易学与僧肇的般若学384
(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契合388
四、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393
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95
一、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397
二、中和思想398
三、人本主义精神399
(一)民贵君轻思想399
(二)重人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399
(三)重现世,远离鬼神400
四、天人关系401
(一)顺应自然说401
(二)天人协调说401
(三)天人合一论402
五、宽容会通精神402
(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402
(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403
参考文献405
编后记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