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现代颜色技术原理及应用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现代颜色技术原理及应用
  • 胡威捷,汤顺青,朱正芳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ISBN:9787564009472
  • 出版时间:2007
  • 标注页数:583页
  • 文件大小:188MB
  • 文件页数:601页
  • 主题词:颜色-技术-研究生-教材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现代颜色技术原理及应用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光与色觉1

第一节 光源1

一、可见光辐射1

二、光谱功率分布2

三、完全辐射体的光谱功率分布3

第二节 物体的光谱特性4

一、物体与光的相互作用5

二、光的反射7

三、光的吸收及透射8

四、典型物体的反射透射特性10

第三节 视觉的生理基础12

一、眼睛的构造12

二、明视觉和暗视觉15

三、颜色视觉理论18

第四节 颜色视觉21

一、颜色分类和颜色的特性21

二、视网膜的颜色区22

三、颜色分辨力23

四、颜色恒常性25

五、色对比和色适应26

六、色觉缺陷28

参考文献30

第二章 颜色科学基础——CIE色度系统31

第一节 颜色的基本术语31

第二节 颜色匹配33

一、感觉经验的测量——心理物理学方法33

二、颜色匹配实验34

三、格拉斯曼定律36

四、颜色匹配方程36

五、三刺激值和色品图37

第三节 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40

一、CIE 1931—RGB系统40

二、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42

三、色度系统的转换47

第四节 CIE 1964标准色度系统50

一、CIE 1964—R10G10B10色度系统50

二、CIE—X10Y10Z10标准色度系统51

三、CIE 1964标准色度系统与CIE 1931标准色度系统比较52

第五节 CIE标准照明体和标准光源53

一、色温、分布温度和相关色温54

二、标准照明体55

三、标准光源59

第六节 CIE色度计算方法62

一、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计算公式62

二、三刺激值计算中波长范围及波长间隔的选择64

三、颜色刺激函数?(λ)的测量波长范围和波长间隔的选择和处理65

四、计算实例65

五、颜色相加的计算68

第七节 主波长和色纯度69

一、主波长70

二、兴奋纯度和色度纯度71

第八节 均匀颜色空间72

一、色品分辨力73

二、均匀明度标尺75

三、均匀色品标尺75

四、对立色空间系统79

五、均匀色空间及色差公式80

第九节 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94

一、同色异谱色94

二、CIE同色异谱程度的评价方法97

参考文献101

第三章 色序系统102

第一节 孟塞尔表色系统102

一、孟塞尔色立体103

二、孟塞尔新标系统105

三、孟塞尔颜色图册的用途113

第二节 自然色系统115

一、自然色系统的基本指导思想115

二、NCS色立体的组成和标号方法116

第三节 OSA匀色标118

第四节 奥斯瓦尔德系统120

一、色立体120

二、颜色标号的表示方法122

第五节 表色系统小结122

一、色序系统的主要用途123

二、色序系统的优点和局限性123

三、色序系统之间的相互转换125

参考文献125

第四章 色貌理论126

第一节 视觉的心理物理研究方法127

一、视觉的心理物理实验的分类127

二、影响视觉心理物理实验的因素129

第二节 色貌的目视及分度实验方法130

一、色貌的目视实验方法130

二、色貌的分度实验方法132

第三节 色貌属性与色貌现象134

一、色貌属性134

二、色貌现象135

第四节 色适应及色适应变换138

一、色适应138

二、色适应变换139

三、混合色适应143

第五节 色貌模型144

一、早期的色貌模型144

二、各种早期色貌模型的比较146

三、CIE CAM 97s色貌模型146

第六节 CIE CAM 02色貌模型156

一、CIE CAM 02色貌模型的色适应变换157

二、CIE CAM 02模型的动态响应函数157

三、CIE CAM 02模型的颜色空间157

四、CIE CAM 02模型的输出参数157

五、CIE CAM 02模型的计算步骤157

第七节 色貌模型的应用和发展163

一、色貌模型的应用163

二、图像色貌模型(iCAM)165

参考文献169

第五章 颜色复现技术及应用172

第一节 颜色复现的基本理论172

一、颜色的混合172

二、颜色复现存在的问题180

三、颜色复现的目标182

四、基于加色法的线性系统颜色再现原理185

五、基于减色法的线性系统颜色再现原理187

六、颜色再现性的评价190

第二节 彩色电视193

一、彩色电视系统简述193

二、白场的选择197

三、三基色的选择198

四、基色的转换计算200

五、彩色电视系统理想光谱特性的实现201

六、彩色电视中彩色复现质量的评价205

第三节 彩色摄影208

一、减色法混色的过程209

二、多层感光材料的彩色摄影原理209

三、三原色的选择211

四、彩色摄影彩色复现质量的影响因素212

五、摄影镜头的色增生指数——CCI值212

六、照明光源光谱分布对色再现的影响218

七、中性灰标准板的再现221

八、彩色摄影色再现质量的评估221

第四节 彩色印刷的颜色复现技术224

一、三原色的选择和印刷呈色原理225

二、颜色分解227

三、网点面积率的计算229

第五节 彩色图像设备的特性化237

一、特性化的基本方法237

二、CRT的特性化240

三、LCD的特性化245

四、数码相机的特性化250

第六节 色域映射255

一、色域的描述256

二、色域映射方法257

第七节 ICC颜色管理264

一、颜色管理及其发展264

二、ICC颜色管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266

三、ICC中的色彩匹配方式268

四、ICC标准269

五、ICC标准中的转换模型277

第八节 计算机配色技术279

一、基本原理279

二、计算机配色中常用算法282

三、计算机配色系统的主要组成294

参考文献298

第六章 颜色测量及颜色测量仪器304

第一节 物体色测量的几何条件305

一、关于几何条件的若干术语306

二、CIE 15:2004推荐反射测量的几何条件307

三、CIE 15:2004推荐透射测量的几何条件310

四、几何条件的选择311

第二节 积分球313

一、积分球的基本原理313

二、单光束样品吸收误差314

三、暗读数误差314

四、积分球结构设计不当带来的误差315

五、光吸收阱316

六、漫反射比绝对测量法317

第三节 样品的选择和准备318

一、样品选择和准备的一般问题318

二、典型样品的准备319

第四节 比较测量法与参比标准321

一、参比标准322

二、比较方式326

第五节 分光测色仪器328

一、分光光度计的分类328

二、测色分光光度计的特点328

三、分光光度计的组成329

四、光栅分光单色器波长与光栅位置的关系334

五、光谱反射比和光谱透射比的获得336

六、分光测色仪器举例339

七、物体颜色参数的计算344

八、金属漆和珠光漆的测量345

第六节 色度计346

一、色度计的组成346

二、滤色器的设计347

三、三刺激值计算351

四、色度计构造原理举例352

第七节 白度的测量353

一、概述353

二、常用白度公式353

三、白度的测量358

第八节 颜色测量的精度和准确度358

一、测色仪器的精度和准确度358

二、色度学计算对准确度的影响359

三、测试操作注意事项360

四、测试结果的一致性360

第九节 光泽及其他外表特性的测量361

一、概述361

二、仪器分类361

三、镜向光泽度计364

第十节 物体色的目视评价366

一、概述366

二、目视评价与仪器评价比较367

三、颜色目视评价的标准条件368

四、观察者369

第十一节 密度的测量369

一、密度369

二、密度的主要类型370

三、ISO标准密度(ISO 513:1984(E))371

四、密度计377

第十二节 光源颜色特性的测量378

一、光源光谱功率分布的测量379

二、三刺激值及色品坐标的计算381

三、光源三刺激值直接测试方法382

四、光源色温、相关色温的确定384

五、光色的舒适感387

第十三节 CIE光源显色指数计算方法390

一、光源的显色性391

二、CIE光源显色指数计算方法392

三、常用的一般显色指数396

第十四节 荧光材料的颜色测量397

一、单色光激发测量法398

二、复合光照射测量法399

三、测量光源与理想光源有差别时测量误差的校正方法400

四、注意事项405

五、用色度计测量荧光样品405

第十五节 颜色测量仪器的选择406

参考文献407

附录一 国际著名机构408

附录二 常用表409

附表2-1 CIE 1931—RGB系统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 nm,波长间隔5 nm)409

附表2-2 CIE 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 nm,波长间隔5 nm)412

附表2-3 CIE 1931标准色度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波长范围360~830 nm,波长间隔1 nm)415

附表2-4 CIE 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光谱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波长范围380~780 nm,波长间隔5 nm)433

附表2-5 CIE 1964标准色度观察者的光谱三刺激值(波长范围360~830 nm,波长间隔1 nm)436

附表2-6 CIE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波长范围300~780 nm,波长间隔5 nm)452

附表2-7 CIE标准照明体(A和D65)相对光谱功率分布(波长范围300~830 nm,波长间隔1 nm)456

附表2-8 分量S0(λ),S1(λ),S2(λ)(波长范围300~830 nm,波长间隔5 nm)476

附表2-9 CIE照明体的三刺激值和色品坐标480

附表2-10 CIE 1931色度图标准光源A,B,C,E(等能光源)恒定主波长线的斜率481

附表2-11 代表典型荧光灯的照明体的相对光谱功率分布(FL1—FL12)496

附表2-12 荧光灯新系列(FL3.1—FL3.8)499

附表2-13 荧光灯新系列(FL3.9—FL3.15)502

附表2-14 高压放电灯(HP1—HP5)505

附表2-15 荧光灯照明体的色度数据(FL1—FL12)508

附表2-16 (a)荧光灯照明体色度数据(FL3.1~FL3.7)509

附表2-16 (b)荧光灯照明体色度数据(FL3.8~FL3.15)510

附表2-17 高压照明体的色度数据(HP1—HP5)510

附表2-18 用于观察者同色异谱指数计算中的第一偏差函数值(光谱范围380~780 nm,波长间隔5 nm)511

附表2-19 孟塞尔新标系统颜色样品的CIE色坐标514

附表2-20 (a)麦克白(Macbeth)色卡的光谱反射比(色卡1~12)550

附表2-20 (b)麦克白(Macbeth)色卡的光谱反射比(色卡13~24)553

附表2-21 黑体轨迹等温线的色度坐标556

附表2-22 31条等温线558

附表2-23 CIE显色指数计算用1~15号色样的光谱辐亮度因数560

附录三 一些色貌模型564

附录3-1 Hunt94相关色色貌模型和Hunt91非相关色模型564

附录3-2 Nayatani色貌模型571

附录3-3 RLAB色貌模型575

附录3-4 LLAB颜色模型578

参考文献582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