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https://www.shukui.net/cover/71/32216471.jpg)
- 唐华俊,罗其友等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科学出版社
- ISBN:703020588X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401页
- 文件大小:27MB
- 文件页数:419页
- 主题词:农业经济-经济发展-概论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农业区域发展学导论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3
第一章 农业区域发展学概述3
一、农业区域发展学的基本概念3
(一)区域与区位3
(二)农业与农业区域4
二、农业区域发展学的研究内容6
(一)研究对象6
(二)重点领域6
三、农业区域发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7
(一)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地理学的关系7
(二)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农业资源经济学的关系8
(三)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区域经济学的关系8
(四)农业区域发展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8
四、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9
(一)国外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9
(二)国内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进展16
五、农业区域发展学研究展望18
(一)农业区域发展学的发展机遇18
(二)农业区域发展学的研究热点19
参考文献20
第二章 农业区域分工理论21
一、分工及其作用21
二、分工内生演进机制22
(一)分工发展过程22
(二)分工与交易成本22
(三)分工与社会组织试验23
三、区域分工理论23
(一)区域分工的概念23
(二)传统区域分工理论24
(三)现代区域分工理论25
四、农业区域分工演化规律25
(一)农业区域分工机制25
(二)农业区域分工深化的资源保障28
五、农业区域分工水平的测度方法28
(一)区域分工指数28
(二)区域结构相似系数29
六、农业区域分工的条件要求29
(一)粮食安全29
(二)完善的市场体系30
(三)改善交易效率30
(四)培育农产品营销组织31
(五)延伸农业产业链31
参考文献31
第三章 农业区域演变理论32
一、农业区域的类型与等级32
(一)农业区域的类型32
(二)农业区域的等级33
二、农业区域的形成要素论33
(一)资源因素34
(二)市场因素34
(三)区位因素34
(四)技术因素35
(五)环境因素35
(六)政策因素36
三、农业区域的发展阶段论36
(一)形成期:资源驱动36
(二)扩张期:规模驱动37
(三)整合期:产业链驱动37
(四)提升期:技术创新驱动38
(五)稳定期:多功能统筹驱动38
四、农业区域的持续发展论38
(一)在效率维上的竞争性39
(二)在时间维上的持续性39
(三)在空间维上的公平性39
五、农业区域的城乡互动论39
(一)城乡居民的需求互补性40
(二)城市田园化40
(三)农村城市化41
参考文献41
第四章 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理论42
一、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理论42
(一)绝对优势理论42
(二)相对优势理论43
(三)要素禀赋理论43
(四)竞争优势理论45
(五)比较优势理论的应用价值46
二、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与影响因素47
(一)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概念与内涵47
(二)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47
三、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测度51
(一)农业区域比较优势的识别51
(二)农业区域比较优势测度模型52
参考文献57
第五章 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理论58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内涵和类型58
(一)区域产业结构58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59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和演变规律60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力机制60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65
三、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73
(一)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73
(二)农业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75
四、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77
(一)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涵和准则77
(二)农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方法79
参考文献80
第六章 农业区域增长理论81
一、农业区域增长的影响因素81
(一)自然条件81
(二)劳动力82
(三)资本投入82
(四)技术进步83
(五)制度因素83
(六)与其他区域的关系83
二、农业区域增长的基础理论84
(一)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84
(二)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87
(三)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90
三、农产品产业带理论91
(一)农产品产业带的概念与功能91
(二)农产品产业带的专业化生产92
(三)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92
四、农村工业化理论94
(一)农村工业化的概念与内涵94
(二)农村工业化与相关概念的区别95
(三)农村工业化的驱动力96
五、城乡统筹理论98
(一)城乡关系基础理论98
(二)城乡统筹的基本内容100
(三)城乡关系失衡的成因与代价102
(四)城乡统筹的国际经验105
六、区域农业科技引领理论106
参考文献107
第七章 农业区域调控理论108
一、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08
(一)中央政府的作用108
(二)地方政府的作用109
二、区域调控的理论基础与模式110
(一)区域调控的理论基础110
(二)区域调控模式112
三、农业区域调控的概念、内容与主体114
(一)农业区域调控的概念114
(二)农业区域调控的内容114
(三)农业区域调控的主体115
四、农业区域调控的目标与途径117
(一)农业区域调控的目标117
(二)农业区域调控的途径118
五、农业区域调控的评价119
(一)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119
(二)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指标120
(三)农业区域协调度的测度模型123
参考文献124
中篇127
第八章 农业区域资源评价方法127
一、农业区域资源的概念、特征与分类127
(一)农业区域资源的概念127
(二)农业区域资源的特征129
(三)农业资源的分类132
二、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作用与准则135
(一)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135
(二)农业区域资源评价的目标和原则136
三、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138
(一)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方法138
(二)农业区域自然资源评价内容140
四、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153
(一)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方法154
(二)农业区域社会经济资源评价内容155
参考文献157
第九章 农业区域市场分析方法158
一、农业区域市场容量影响因素分析158
(一)市场需求与市场容量158
(二)区域市场容量的影响因素分析159
二、农业区域市场容量预测方法162
(一)累加法162
(二)购买力指数预测法164
(三)类推法165
(四)德尔斐(Delphi)法165
三、农业区域市场封锁问题分析167
(一)地区市场封锁的定义、表现及其影响效应167
(二)市场封锁的生成机制分析170
(三)我国反地方封锁的实践171
(四)破解地方封锁的对策172
参考文献173
第十章 农业区域划分方法174
一、农业区划的概念与体系174
(一)农业区划的概念与基础174
(二)农业区划的体系175
二、农业区划的一般方法176
(一)农业区划的一般工作方法176
(二)农业区划的指标设置方法181
(三)农业区划的一般分区方法182
三、中国农业区划的发展历程183
(一)古代农业区划183
(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业区划184
(三)近期的农业区划185
四、中国农业区域划分案例187
(一)农业自然区划187
(二)农业部门区划189
(三)农业技术措施区划192
(四)综合农业区划196
参考文献197
第十一章 农业区域布局方法199
一、农业布局的内涵199
(一)农业布局的概念199
(二)农业布局的研究内容199
二、农业布局条件分析200
(一)自然条件分析200
(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201
(三)技术条件分析203
(四)区域农业发展潜力分析203
三、农业布局合理性分析204
(一)合理农业布局的基本特征204
(二)农业布局合理性衡量指标206
四、农业产业布局分析206
(一)种植业布局206
(二)林业布局208
(三)畜牧业布局210
(四)水产业布局211
(五)城郊农业布局211
五、农业布局调整方法212
(一)农业地理调查法212
(二)分析研究法212
(三)定点试验新方案213
六、农业企业布局分析213
(一)企业布局因素分析213
(二)农业企业布局的指向214
(三)农业企业共生215
参考文献215
第十二章 农业区域规划方法216
一、农业区域规划的概念、性质与作用216
(一)农业区域规划的概念216
(二)农业区域规划的性质217
(三)农业区域规划的作用218
二、农业区域规划的原则、程序与方法219
(一)农业区域规划的依据与原则219
(二)农业区域规划的编制程序222
(三)农业区域规划的编制方法223
(四)农业区域规划成果的编制形式227
三、农业区域产业规划228
(一)农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228
(二)农业区域产业发展规划的类型229
(三)农业区域总体发展规划的内容231
四、农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232
(一)农业区域土地的概念232
(二)农用地条件分析与土地适宜性评价233
(三)各业用地的确定234
(四)农业用地的布局要求235
五、农业区域村镇规划236
(一)村镇规划的内涵236
(二)村镇规划编制的原则237
(三)村镇总体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与成果形式237
(四)村镇建设规划编制的任务、内容与成果形式239
参考文献240
下篇243
第十三章 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区划243
一、农业土地资源及利用概况243
(一)我国农业土地资源概况243
(二)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250
二、农业土地资源利用驱动力及其作用机理253
(一)自然环境条件及其作用机理253
(二)人文与社会经济因子及其作用机理258
三、农业土地资源空间分异特征260
(一)耕地及其利用变化261
(二)林地及其利用变化262
(三)园地及其利用变化263
(四)草地及其利用变化263
四、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指标与方法264
(一)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研究现状264
(二)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区划原则265
(三)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指标体系266
(四)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方法268
五、农业土地资源利用区划方案及分区论述268
(一)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分区方案268
(二)各分区农业土地资源特征及评述269
六、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280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280
(二)我国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281
(三)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法则281
(四)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措施283
参考文献285
第十四章 农业水资源利用与区划287
一、农业水资源及利用概况287
(一)我国水资源基本情况287
(二)我国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288
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290
(一)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的严重挑战290
(二)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292
三、农业水资源空间分异特征295
(一)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差异296
(二)地表水资源空间分布差异296
(三)地下水空间分布差异297
(四)水资源可利用量空间分布差异298
四、农业水资源利用分区300
(一)水功能区划300
(二)水资源利用分区302
(三)节水灌溉分区303
五、区域农业节水战略304
(一)东北区304
(二)黄河上中游区305
(三)黄河中下游区306
(四)海河区307
(五)淮河区308
(六)长江中下游区308
(七)东南沿海区309
(八)西南区309
(九)内陆河区310
参考文献311
第十五章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划312
一、我国主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312
(一)生态破坏严重312
(二)环境污染加剧314
(三)自然灾害频繁318
二、农业生态环境区划指标与方法319
(一)研究历史与现状319
(二)区划类型与特点320
(三)生态区划指标体系、途径与方法320
三、农业生态环境区划方案及分区论述322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分区322
(二)主要农业生态环境区的特点324
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战略328
(一)树立全民环境意识328
(二)推行可持续发展模式329
(三)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329
(四)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330
(五)建立环境质量领导负责制330
(六)发展国际间环境合作与交流330
参考文献331
第十六章 循环农业战略与区域模式332
一、循环经济理念与循环农业内涵332
(一)循环农业的基本理念332
(二)循环农业的理论内涵与主要特征334
(三)循环农业与现代常规农业的联系与区别338
(四)发展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339
二、国外循环经济与循环农业的基本模式341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主要模式341
(二)国外循环农业模式案例343
三、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348
(一)农业资源节约化利用349
(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53
(三)产业链延伸与价值链条拓展355
(四)“清洁型”社区建设360
四、我国循环农业区域模式361
(一)循环农业类型模式361
(二)循环农业区域模式362
参考文献370
第十七章 农业多功能性与区域主体功能371
一、农业多功能性与区划的意义371
(一)农业多功能性的概念371
(二)农业多功能区划的背景372
二、农业多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373
(一)分区考虑的主要内容373
(二)农业功能分区的方法和参考指标376
三、农业功能地域分异规律分析377
(一)农产品供给功能378
(二)就业和生存保障功能380
(三)生态功能380
(四)文化和休闲功能381
(五)影响农业功能可持续性的外部因素381
四、农业多功能综合分区方案382
(一)分区的原则和依据382
(二)分区方案382
五、区域农业主体功能384
(一)东北区384
(二)黄淮海区384
(三)环渤海城市化区384
(四)华东沿海城市化区385
(五)华南沿海城市化区385
(六)长江中下游区386
(七)西南区386
(八)内蒙古和长城沿线区386
(九)黄土高原区387
(十)西北内陆区387
(十一)青藏高原区388
(十二)海洋渔业区388
参考文献388
第十八章 农业区域政策389
一、区域政策的研究进展389
(一)区域政策的概念与发展389
(二)区域政策研究现状与趋势390
(三)国外区域政策的实践案例393
(四)我国区域政策的实践和评价395
二、区域政策的分析方法396
(一)对问题区域的确定396
(二)区域政策的制定原则396
(三)区域政策体系构建397
(四)区域政策的实施原则和方法398
(五)区域政策的评价体系398
三、我国农业区域政策目标399
(一)农业区域政策概念399
(二)农业区域政策目标399
四、我国农业区域政策措施399
(一)加强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立法400
(二)建立完善农业主体功能区政策400
(三)建立和实施区域农业绩效评价制度400
(四)均衡区域农村公共服务供给400
参考文献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