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PDF|Epub|txt|kindle电子书版本网盘下载
- 斯炎伟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ISBN:9787020066049
- 出版时间:2008
- 标注页数:259页
- 文件大小:53MB
- 文件页数:278页
- 主题词:文学-体制-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序&吴秀明1
序二:回到历史原点的深入探究&杨剑龙1
绪 论 行进中的新中国文学体制研究1
一、新中国文学体制化的基本表征2
二、新中国文学体制研究的现状和本研究的意义及视角7
第一章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与新中国文学体制建构的背景13
第一节 文学论战:作为建构新中国文学体制规范的一种斗争14
一、“中国文艺往哪里走”:对自由主义文学观念的批判15
二、胡风的“历史性错误”:左翼文学界内部的话语清理18
三、“在种种不利条件下,我们打了胜仗”:对国民党文艺政策及运动的反击24
第二节 团结与争取作家:作为建构新中国文学体制的一种人才储备29
一、形势的需要与政策的推进:建国前夕团结与争取作家的历史必然性30
二、大作家的“革命化”加工与“我们化”效应:团结与争取作家的实施策略33
三、“在毛主席新文艺方向之下”:团结与争取作家的底线设置38
第三节 苏联文学模式:作为建构新中国文学体制的一种资源借鉴42
一、延安文学体制中的苏联因素及其传播43
二、第一次文代会前夕茅盾对苏联文学模式的学习与推广48
三、第一次文代会后文坛弥散开来的苏联文学因素51
第二章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作家的组织化建构57
第一节 作为实现政治领导的有力保障:文学组织建构的意义本源57
一、“组织起来”的历史经验与意识形态化58
二、第一次文代会关于“组织作家”的思想表述与实际功能65
第二节 第一次文代会关于文学组织建构的设想及实施70
一、文代会筹备期间关于组建新文协的几次讨论71
二、从“想像”到“现实”:新文协建构过程中解放区文学经验的渗透76
三、从“同业工会”到“文艺运动的指挥部”:新老文艺协会的历史性过渡78
第三节 作为“单位”的文学组织与作家身份的嬗变83
一、作家作为“国家资源”与其身份的非主体化84
二、“包下来”的单位体制与作家身份的非个体化89
三、单位的科层建制与作家身份的等级化95
第四节“单位”中的作家创作方式的组织化100
一、第一次文代会关于“创作组织化”思想的倡导100
二、“建设一支完全新型的无产阶级文艺大军”:倡导组织化创作的文化战略意义104
三、剧本《春华秋实》的生产方式:建国初期文学组织化创作的一个典型110
第三章 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作家体制心理的建构115
第一节 延安文人心态:作为第一次文代会建构作家体制心理的资源115
一、规训者的“以身示范”:延安文人心态转换的“榜样化”116
二、不规训者的“反面鞭策”:王实味与萧军的警示效应122
第二节 第一次文代会对作家体制心理的营造与强化129
一、大会代表的产生办法:对“革命”与“不革命”的两种姿态129
二、大会的阵容:“权力”的莅临与震慑134
三、大会的基调:“深信除此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方向了”137
四、主导大会的“我们”体话语方式:既是“召唤”也是“警示”141
第三节 新中国作家体制心理的内涵及其复杂显现143
一、规训心理的表达:自我否定的意识144
二、“从头学起”与“赶任务”:紧跟形势的焦虑148
三、“望而却步”与“捉襟见肘”:对文学规范的审慎与敬畏154
第四节 巴金的心灵炼狱:新中国作家体制心理建构的个案考察160
第四章第一次文代会与新中国文学调控机制的实践建构168
第一节 文学调控实体的权力配置及其协调运作169
一、第一次文代会在文艺组织、机构内部预设的权力结构169
二、权力实体机构在文学调控实践中的协作与呼应176
三、权威人物调控与权力实体机构调控间的缝隙与对接182
第二节 文学批评:新中国文学调控的重要途径与方式189
一、第一次文代会对解放区文学批评性质与功能的传承190
二、“浇花”与“锄草”:文学批评在文学调控实践中的运作方式194
三、文学批评的“非科学化”:新中国文学的不当调控与过度调控204
第三节 新中国文学调控的个案考察209
一、组稿:“文学计划”的具体操作与有力保障209
二、“编者按”(“编者的话”):问题的提出与方向的引导216
三、读者来信:权威的隐性登场与文学意志的潜在传达221
结语227
附录一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事231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250
后记257